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展开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适用省份
四川、广西、贵州、西藏
高考生物命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底色,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理论框架,注重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试题承续往年命题风格,体现教育领域改革新要求,充分考虑学情实际,保持稳中有进。加强试题创新,丰富情境来源,突出对学科基础、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进一步增强考查的有效性,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考生物命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高考生物立足生态学考查内容,在试题中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国甲卷第31题以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的变化为背景,展现水体清澈、鱼跃鸟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有机融入体美劳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生物精选试题素材,注重发挥试题的引导作用,在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方面下功夫。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全国甲卷第32题以乙烯对植物果实成熟的作用为背景设题,强调果实成熟对果实储存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遗传育种可以获得阻断乙烯合成、果实不能正常成熟的品种,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增加经济效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劳动和生产实践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对推动农业发展进步的意义。
1.分值分布
1.1 2023年全国甲卷生物试题具体分值分布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1
选修3
选择题1
6分
选择题2
6分
选择题3
6分
选择题4
6分
选择题5
6分
选择题6
6分
非选择题29题
10分
非选择题30题
9分
非选择题31题
10分
非选择题32题
10分
非选择题37题
15分
非选择题38题
15分
总分
22分
16分
37分
15分
15分
1.2 近3年全国甲卷生物试题分值分布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1
选修3
2021年
22分
27分
26分
15分
15分
2022年
27分
18分
30分
15分
15分
2023年
22分
16分
37分
15分
15分
从2023年全国甲卷生物试题具体分值分布情况可知,必修3的分值最高为37分,必修2分值最低为16分。从近3年全国甲卷生物试题分值分布对比分析可知,必修3稳态与环境考查内容较多,占比不断增加,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占比不断减少,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变化不大,占比较为稳定。
2.考点盘点
题号
分值
所属模块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1
6
必修一
①主动运输②胞吞胞吐③自由扩散④协助扩散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2
6
必修三
①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运输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实例分析③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3
6
必修三
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②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③神经系统对躯干运动的分级调节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4
6
必修一
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②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③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应用
实验分析、推理、数学模型中的信息获取分析
5
6
必修三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②食物链和食物网③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
6
6
必修二
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②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信息获取分析、逻辑推理计算
29
10
必修一
①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离方法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及功能③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④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0
9
必修三
水盐平衡调节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1
10
必修三
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10
必修二
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②基因突变
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分析、逻辑推理计算
37
15
选修一
①蛋白质的结构及多样性②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及方法③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基础知识识记、信息获取分析
38
15
选修三
①遗传信息的转录②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综合③疫苗
信息获取分析、实验设计能力
从2023年全国甲卷生物试题考点盘点看出,试题中的情境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均出自教材,其中考查关键能力主要对基础知识识记、理解能力考查较多,同时29题和38题均涉及实验,要求考生写出实验思路,考查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符合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生物学科要考察实验能力、探究能力。
1、虽然题目要求考生要识记基础知识,但这些基础知识都是非常简单的,不需要刻意的死记硬背,本套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要避免‘机械刷题’现象”,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
2、回归教材,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学生应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设计实验,对实验现象、结果的推测、解释。
4、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答题时使用专业学术语,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言简意赅,文字工整,卷面整洁。
5、对于选修的备考建议,应细品选修课本,找出关键词,深化概念。利用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对实验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加上“为什么”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以选修内容设计实验材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都需要经过细胞膜。下列有关人体内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是有机物,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进入细胞
B.血浆中的K+进入红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ATP
C.抗体在浆细胞内合成时消耗能量,其分泌过程不耗能
D.葡萄糖可通过主动运输但不能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主动运输②胞吞胞吐③自由扩散④协助扩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
【答案】B
【解析】A、乙醇是有机物,与细胞膜中磷脂相似相溶,可以通过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错误;B、血浆中K+量低,红细胞内K+含量高,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并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C、抗体为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等为主动运输,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B。
【知识链接】
1.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g低
不需要
不需要
O2、CO2、水、甘油、苯、乙醇
协助扩散
高g低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g高
高g低
需要
需要
各种离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
2.“三看”快速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3.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2.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及运输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实例分析③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
【答案】D
【解析】A、生长素的产生位置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A正确;B、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C、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C正确;D、生长素是信号分子,不是催化剂,催化剂是酶的作用,D错误。故选D。
【知识链接】1.一个概念: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三个必清。(1)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2)生长素的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仅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生长素浓度、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3.四种其他植物激素。(1)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长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3)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4)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
3.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②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③神经系统对躯干运动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
【答案】D
【解析】A、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可调控相应的低级中枢,A正确;B、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C、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C正确;D、膝跳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脊髓完整时即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故选D。
【知识链接】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4.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是高中学生常做的实验。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蔗糖溶液,清水处理外表皮后,外表皮细胞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及细胞液浓度的变化。图中所提到的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不包括细胞壁的部分。下列示意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 B.
C. 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②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③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理解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答案】C
【解析】AB、用30%蔗糖处理之后,细胞失水,原生质体和细胞液的体积都会减小,细胞液浓度上升;用清水处理之后,细胞吸水,原生质体和细胞液体积会扩大,细胞液浓度下降,AB错误。CD、随着所用蔗糖浓度上升,当蔗糖浓度超过细胞液浓度之后,细胞就会开始失水,原生质体和细胞液体积下降,细胞液浓度上升,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知识链接】1、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液浓度增大。
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
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
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②食物链和食物网③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
【答案】C
【解析】A、杂食动物既会捕食植物,又会捕食动物,如果捕食植物,就是第二营养级,捕食动物,就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B、绿色植物进行的是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C、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D、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间的,D正确。故选C。
【知识链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6.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②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应用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查逻辑推理计算的能力。
【答案】A
【解析】A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有六种交配情况:A1A1与A2A2或者A2a交配,后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者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2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D正确;B、抗性植株A2A2或者A2a与易感植株aa交配,后代全为抗性,或者为抗性:易感=1:1,B正确。C、全抗与易感植株交,若如果是A1A1与aa,后代全为全抗,若是A1A2与a,后代为全抗:抗性=1:1,若是A1a与aa,后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故选A。
【知识链接】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题干分析可知,全抗植株是A1A1,A1A2,A1a,抗性植株A2A2或者A2a,易感植株是aa。该题考查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中的复等位基因问题,复等位基因指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某类性状的基因有2种以上(如ABO血型涉及IA、IB、i三种基因)。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尽管有多个,但其在每个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而且彼此间具有显隐性关系,遗传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例如,人类ABO血型的决定方式如下:IAIA、IAi―→A型血;IBIB、IBi―→B型血;IAIB―→AB型血(共显性);ii―→O型血。
二、非选择题:共54分。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9分。
29.(10分)某同学将从菠菜叶中分离到的叶绿体悬浮于缓冲液中,给该叶绿体悬浮液照光后糖产生。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是分离制备叶绿体的常用材料,若要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与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答出1种即可)。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___________上,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填“蓝紫光”“红光”或“绿光”)。
(2)将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破坏后,加入缓冲液形成悬浮液,发现黑暗条件下悬浮液中不能产生糖,原因是___________。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会产生淀粉。请设计实验证明叶绿体中有淀粉存在,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离方法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及功能③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④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答案】(1)差速离心 类囊体(薄)膜 蓝紫光 (2)悬液中具有类囊体膜以及叶绿体基质暗反应相关的酶,但黑暗条件下,光反应无法进行,暗反应没有光反应提供的原料ATP和NADPH,所以无法形成糖类。 (3)实验思路:将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植物叶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乙组放置在其他环境相同的黑暗状态下,一段时间后,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出甲乙两组的叶绿体,制作成匀浆,分别加入碘液后观察。预期结果:甲组匀浆出现蓝色,有淀粉产生;乙组无蓝色出现,无淀粉产生。
【解析】(1)植物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可用差速离心法,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2)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同时进行,黑暗条件下无光,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原料ATP和NADPH,暗反应无法进行,产物不能生成。(3)要验证叶绿体中有光合作用产物淀粉,需要将叶绿体提取出来并检测其中淀粉。因此将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植物叶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乙组放置在其他环境相同的黑暗状态下,一段时间后,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出甲乙两组的叶绿体,制作成匀浆,分别加入碘液后观察。预期的结果:甲组匀浆出现蓝色,有淀粉产生;乙组无蓝色出现,无淀粉产生。
【知识链接】1.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细胞器分离出来。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2.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色素的吸收光谱①色素的功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②色素吸收光的范围:一般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是390~760 nm),对红外光和紫外光不吸收。3.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知识点归纳:(1)一种细胞器: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2)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①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将H2O分解成[H]和O2,同时生成ATP的过程。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②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内,多种酶催化下进行。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等过程。(3)三类因素: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4)四种色素: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实验设计策略步骤书写。
30.(9分)某研究小组以某种哺乳动物(动物甲)为对象研究水盐平衡调节,发现动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尿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主动饮水行为;而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哺乳动物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
(2)动物甲大量失水后,其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会___________,信息被机体内的某种感受器感受后,动物甲便会产生一种感觉即___________,进而主动饮水。
(3)请从水盐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动物甲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1)下丘脑 (2)升高 渴觉 (3)动物甲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兴奋→传出神经→肾脏→肾脏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析】(1)哺乳动物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动物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数量不变,水减少,单位体积内溶质微粒数会升高,渗透压上升,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3)动物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兴奋,传出神经,传至肾脏,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
【知识链接】1、水盐平衡的调节∶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一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大量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3、反射弧的相关知识。
31.(10分)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___________。
(3)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内容有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取信息,应用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鸟类的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较大 (2)消费者 (3)环境条件、天敌和竞争者
【解析】(1)水鸟甲的运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通常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鱼和水鸟均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数量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包括食物、天敌、竞争者和环境条件等。
【知识链接】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调查植物、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2.(10分)乙烯是植物果实成熟所需的激素,阻断乙烯的合成可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这一特点可以用于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现有某种植物的3个纯合子(甲、乙、丙),其中甲和乙表现为果实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丙表现为果实能正常成熟(成熟),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下表。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分离比
①
甲×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3∶1
②
乙×丙
成熟
成熟∶不成熟=3∶1
③
甲×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13∶3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以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新的品种。通常,基因突变是指___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3)已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且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乙烯的合成,则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实验③中,F2成熟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F2不成熟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②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分析和逻辑推理计算等能力。
【答案】(1)DNA分子上发生碱基的增添、替换、缺失导致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2)实验①和实验②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 (3)AABB、aabb aaBB和aaBb 3/13
【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上发生碱基的增添、替换、缺失导致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2)甲与丙杂交的F1为不成熟,子二代不成熟:成熟=3:1,所以甲的不成熟相对于成熟为显性,乙与丙杂交的F1为成熟,子二代成熟:不成熟=3:1,所以乙的不成熟相对于成熟为隐性。即实验①和实验②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故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3)由于甲的不成熟为显性,且丙为aaBB,所以甲是AABB;乙的不成熟为隐性,所以乙为aabb;则实验③的F1为AaBb, F2中成熟个体为aaB_,包括aaBB和aaBb,不成熟个体占1-(1/4)×(3/4)=13/16;而纯合子为AABB,AAbb,aabb,占3/16,所以不成熟中的纯合子占3/13。
【知识链接】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题解题步骤。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为了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常需要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蛋白质。某同学用凝胶色谱法从某种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得到了甲、乙、丙3种蛋白质,并对纯化得到的3种蛋白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分别代表电泳槽的阳极和阴极)。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且甲、乙均由一条肽链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在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迁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_(填“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
(2)图中丙在凝胶电泳时出现2个条带,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凝胶色谱法可以根据蛋白质___________的差异来分离蛋白质。据图判断,甲、乙、丙3种蛋白质中最先从凝胶色谱柱中洗脱出来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_,最后从凝胶色谱柱中洗脱出来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_。
(4)假设甲、乙、丙为3种酶,为了减少保存过程中酶活性的损失,应在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条件下保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蛋白质的结构及多样性②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及方法③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应用相应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从上向下 (2)丙由两条肽链组成 (3)相对分子质量 丙 乙 (4)低温
【解析】(1)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电泳时,分子质量越大,迁移距离越小,根据题中给出甲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是乙的2倍,故甲的迁移距离相对乙较小,可判断出迁移方向是从上到下。(2)题中给出甲、乙均由一条肽链构成,图示凝胶电泳时甲、乙分别出现1个条带,故丙出现2个条带,说明丙是由2条肽链构成。(3)凝胶色谱法主要根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来分离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只能进入孔径较大的凝胶孔隙内,故移动距离较短,会先被洗脱出来,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进入较多的凝胶颗粒内,移动距离较长,会后被洗脱出来。据图判断,丙的分子质量最大,最先被洗脱出来,乙的分子质量最小,最后被洗脱出来。(4)为了减少保存过程中酶活性的损失,应在酶的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进行。
【知识链接】1.样品纯化的目的是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除去;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2.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乙肝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的传播,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重组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一种病毒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上述重组乙肝疫苗不会在人体中产生乙肝病毒,原因是___________。
(2)制备重组乙肝疫苗时,需要利用重组表达载体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中表达。重组表达载体中通常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能识别载体中的启动子并驱动目的基因转录的酶是___________。
(3)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后,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中,需要从酵母细胞中提取___________进行DNA分子杂交,DNA分子杂交时应使用的探针是___________。
(4)若要通过实验检测目的基因在酵母细胞中是否表达出目的蛋白,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①遗传信息的转录②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综合③疫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分析及实验设计的能力。
【答案】(1)重组乙肝疫苗成分为蛋白质,无法独立在宿主体内增殖 (2)筛选 RNA聚合酶 (3)核染色体DNA 被标记的目的基因的单链DNA片段 (4)①通过使用基因探针,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插入酵母细胞染色体②通过使用基因探针,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形成mRNA③通过使用相应抗体,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mRNA是否翻译形成蛋白质
【解析】(1)重组乙肝疫苗的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的一种病毒蛋白。蛋白质注入人体后,无法完成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无法独立增殖。(2)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用于转化细胞的筛选。RNA聚合酶结合目的基因启动子并驱动转录。(3)检测的对象是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中,故提取酵母细胞染色体进行目的基因鉴定。基因探针是一段带有检测标记,且顺序已知的,与目的基因互补的核酸序列。(4)要检测出目的基因是否表达,除了需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染色体外,还需要检查目的基因是否转录与表达。检测是否转录,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是否翻译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知识链接】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乙卷)(word):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乙卷)(word),共17页。
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浙江卷6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浙江卷6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落实依标命题,考查学科必备知识,创新综合应用,测评学科关键能力,丰富真实情境,聚集学科核心素养,展现科技成果,发挥学科育人价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广东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真题完全解读(广东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考查,能力点考查,核心素养考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