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⑵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二、教学重点 密度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热胀冷缩,V变化引起ρ变化;知道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三、教具:酒精灯、风车。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密度?公式?单位? 2、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通常密度不同;同种物质(状态相同时)密度相同。(二)新课1.密度与温度 那么,物质密度是否可以改变呢?观察课本120页----“想想做做”:(1)在室温下两个气球分别放在冷藏室和炉火附近,会发现气球收缩或膨胀。 (2)风车下面放点燃的酒精灯,风车会转动。(学生阅读教材,解释风的形成) 在这些现象中,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变化?可见,温度发生变化时,一定质量的物体的体积也会变化,根据ρ=m/v可知物质的密度也变化了。所以,虽然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但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问题:温度如何影响物质的密度?(学生阅读) 通常,气体物质的体积随温度变化较大,密度随温度变化明显;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随温度变化不大,密度变化不明显。 一定质量的物质体积膨胀,密度变小。遇冷体积缩小,密度变大。 问题:北方冬天自来水管为何会被冻裂?你能解释吗? 质量为1kg的水结冰,体积有何变化? 由ρ=m/V知V水=m/ρ水=1kg/(1×103kg/m3)=10-3m3 V冰=m/ρ冰=1kg/(0.9×103kg/m3)=1.1×10-3m3 既水结冰时(由液态变成固态)体积变大.可见“水”不简单的遵循热胀冷缩规律。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温度低于4℃时,密度随温度的降低也越来越小。这种现象叫水的反常膨胀.水管冻裂正是由于这种现象造成的. 注意:水的反常膨胀是有条件的,水在高于4℃时属于正常膨胀,在底于4℃时是反常膨胀。 2.密度与物质鉴别 例: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3。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 已知:m=4kg V=0.57dm3=0.57×10-3m3 ρ铅=11.3×103kg/m3 求:是否是铅做的? 解:方法一: 由ρ=m/V=4kg/(0.57×10-3m3)=7.1×103kg/m3 7.1×103kg/m3小于ρ铅=11.3×103kg/m3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方法二: 若质量是4kg的纯铅物质,设体积应该是V′ 由ρ=m/V得V′=m/ρ=4kg/(11.3×103kg/m3)=0.35×10-3m3 0.35×10-3m3小于0.57×10-3m3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方法三: 若是纯铅的,当体积是0.57dm3是质量设为m′ 由ρ=m/V得m=ρV=11.3×103kg/m3×0.57×10-3m3=6.44kg 6.44kg大于4kg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但要准确的鉴别物质,常常要用多种方法并用。比如结合:物质的颜色、透明度、能否燃烧、硬度等物理性质。(三)小结:(四)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五)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