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植被与土壤(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5植被与土壤(含详解),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板根下坡位比上坡位的土壤,与淹水频繁区相比,长期出露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2022·浙江温州·二模)下图为欧洲局部地区自然植被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自然植被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一亚寒带针叶林 B.②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③一寒带苔原 D.④一温带荒漠2.受植被和气候影响,图中土壤最肥沃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D2.B【解析】1.由图可知,①地位于欧洲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误。②位于乌克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草原植被,B错误。③地位于60°N以北的俄罗斯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C错误。④位于里海低地,地处中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降水少,形成了温带荒漠植被,D正确。故选D。2.根据所学知识,有机质的含量:草原植被 >森林植被 >荒漠植被。①地和③地均为森林植被,由于森林生长需要大量的有机质,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生成后很快就转移到植物体内,故土壤中的有机质较少,肥力较低,排除A、C选项。②地以草原为主,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每年草类植被枯黄日积月累形成大量的腐殖质,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B正确。④地区为荒漠植被,植被稀少,形成的有机质少,D错误。故选B。【点睛】单位体积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数量。一般以有机质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2022·重庆·一模)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区有大面积富硒土壤。研究表明,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强土壤中硒元素的吸附和固定。下表示意新平县哀牢山不同海拔样本土壤硒含量,采样点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海拔/m硒含量均值/(mg·kg-1)样本数/个500m以下0.17382500~1000m0.2337881000~1500m0.2823481500~2000m0.4920602000~2500m0.971174 3.海拔500m以下地区样本数较少,主要是由于( )A.谷底狭窄 B.土壤贫瘠 C.交通不便 D.人类干扰严重4.随着海拔升高,影响土壤晒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气温 C.坡度 D.光照【答案】3.A4.B【解析】3.据材料可知,采样点的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即单位面积内的样本数大体一致,所以样本数量少意味着空间面积小,故可推知海拔500m以下地区样本数较少,主要是由于处于狭窄的谷底,A项正确;土壤贫瘠、交通不便、人类干扰,对样本数量的多少影响很小,B、C、D项错误。故选A。4.据材料可知,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强土壤中硒元素的吸附和固定,则可推知有机质含量与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分解速率变低,有机质含量增多,则土壤表层大部分硒元素被有机质吸附和固定,故B项正确;一定的水分条件也影响有机质的分解,但是相比于气温,水分条件在不同的海拔,其分布差异显著,与海拔并不成某种单一的关系,A项错误;坡度,既影响有机质的积累量,也影响水分,但是坡度与海拔也不构成某一种单一的关系,C项错误;一般而言,光照条件受大气状况、植被类型等影响,也不与海拔构成单一的某一种关系,D项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一是采样点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二是有机质含量与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2022·广东汕头·一模)研究机构对海南吊罗山的板根树和非板根树树干基部附近土壤进行取样,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如下表所示,研究发现,在一定坡度的林区,如果以板根树树干基部为界分出上坡位和下坡位,上坡位的板根易形成围栏根(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季节土层深度(cm)板根(%)非板根(%)旱季0-107.595.3210-307.275.39雨季0-1020.3715.7510-3019.6215.65 5.对比非板根树,板根树对树干基部土壤含水率提升最明显的季节和土层是( )A.旱季 0-10cm B.旱季 10-30cmC.雨季 0-10cm D.雨季 10-30cm6.对比非板根树,板根结构对雨后林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A.增加水分下渗 B.减少土壤含水C.降低林冠截留 D.集中树干径流7.板根下坡位比上坡位的土壤( )A.温度高 B.水分高C.养分低 D.落叶多【答案】5.A6.A7.C【解析】【分析】5.读图表“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可知旱季时,土层深度为0-10mm处,对比非板根树(其含水率为5.32%),板根树含水率为7.59%,土壤含水率提升了42.7%;与其他季节、其他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相比,旱季时土层深度为0-10mm处提升最明显,A正确,排除BCD。故选A。6.结合图表,对比非板根树,板根树通常更高大、树冠更繁茂,因此树冠能够截留更多的降水,增加水分下渗,增加土壤含水,所以A正确,B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板状根朝向不同方向,因此利于分散树干径流,D错误。故选A。7.根据材料,上坡位的板根易形成围栏根,拦截作用强,使水流流速减缓,土壤流失减弱。与之相比,板根下坡位由于没有形成围栏根,因此土壤被流水冲刷较强,养分降低,因此B错误,C正确。至于板根下坡位比上坡位的土壤温度高、落叶多的说法,无法判断,排除AD。故选C。【点睛】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巨树较大的板根可达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壮观。板根通常辐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最为负重的一侧发达,在土壤浅薄的地方板根更易形成。板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这是一种十分强而有力的根系,可以很好的避免由于树冠宽大,身体上部沉重而导致的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问题,有效地增强并支持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2022·山东·模拟预测)水库消落带是指季节性或人为控制性水位消涨,在库周形成的反复淹没和出露的带状区,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下图示意北京市官厅水库消落带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淹水频繁区相比,长期出露区( )A.植被生长状况差 B.植物残体分解较慢C.土壤盐渍化较轻 D.土壤热量条件较差9.地面以下30c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是( )A.水分含量较多 B.动物数量及残体较多C.热量条件较好 D.根系数量及残体较多【答案】8.A9.D【解析】【分析】8.由图可知,从地表到地下,长期出露区比淹水频繁区有机质含量都低,故植被生长状况要相对差,A选项正确;长期出露区热量条件好,有机质分解快,B选项错误;长期出露区热量条件好,温度高,水分少,土壤 盐碱化较重,C选项错误;长期出露区岩土多,增温快,热量条件好,D 选项错误。故本题选择A。9.由图可知,地面以下30cm处水分含量较少表层少,A选项错误;动物数量及残体主要存在于表层,对30cm以下影响较小,B选项错误;表层的温度高于地下,地面以下30cm处较表层的热量条件差,C选项错误;30cm以下的土层根系数量及残体较多,根系残体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择D。【点睛】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因黄河西岸“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黄河穿东过,西依贺兰山,湿地面积达415km2,融5A级旅游景区沙湖为一体。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是深度盐碱地,曾寸草难生,村民试过多种土壤改良方式,但因土壤盐碱度始终较高,先后建的100多座蔬菜大棚也被废弃。后来使用新型种植技术——沙培,这是一种无土载培模式,把反渗透膜铺在地上,再在上面用普通黄沙作基质,通过水肥一体、添加微量元素等,让黄沙变成“沃土”,昔日废弃大棚重现活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推测该村土壤盐碱度始终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盐碱度太高 B.植被覆盖率低 C.气候干旱降水少 D.地下水位较高11.该村沙培技术能够( )A.降低水资源利用率 B.增加土壤营养元素C.隔绝土壤盐类物质 D.断绝外水循环联系【答案】10.D11.C【解析】10.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由材料分析可知,石嘴山市湿地面积广阔,该村离黄河和沙湖不远,这说明该地地下水位常年较高,能够常年稳定提供盐分物质,所以造成土壤盐碱度始终较高,D正确;该村土壤盐碱度即使太高,也可以通过人工改良(如引淡淋盐等方法)来降低其表层土壤中的盐碱度,A错误;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都是使土壤中水分蒸发强烈,利于盐分在表层积累,但是通过人工改良(如增加植被、覆盖、引淡淋盐)可以降低其影响,从而降低盐碱度。根据材料,村民试过多种土壤改良方式,但土壤盐碱度始终较高,这说明土壤中盐分主要是由地下水带来的,多次改良没有切断或控制住盐分物质的来源,因此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不是造成该村土壤盐碱度始终较高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 11.由材料分析可知,沙培技术是把反渗透膜铺在地上,再在上面用普通黄沙作基质,这样黄沙里的水肥不易渗透到土壤里,隔绝了土壤里的盐类,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因此A错误,C正确。沙培技术没有增加土壤营养元素,B错误。也没有断绝与外水循环联系,仍参与外水循环过程,D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除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影响而发生盐碱化外,一般的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滞留排泄不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作用强烈,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着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地表。12.(2022·上海静安·一模)有个自然区,年均温14℃—20℃,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左右,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土壤为红壤、红黄壤。这个自然区是( )A.热带湿润地区 B.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C.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D.亚热带湿润地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热带湿润地区,最低月平均气温大于15℃,,材料中年均温14℃—20℃,A错;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材料中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左右,B、C错;亚热带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 13℃~20℃之间,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左右,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多为红壤、红黄壤,D对。故选D。【点睛】(2022·重庆·一模)重庆某科学家和其研究团队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黏合剂,把这种黏合剂放到沙里,可实现“沙变土”,该土壤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同时能滋生微生物。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实验,初步实验结果显示,该土壤栽种农作物可得到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沙变土”的过程实现了水循环的( )A.蒸发减少 B.下渗减少 C.降水增加 D.径流增加14.该项目在西北地区能实现高产,主要是因为该技术改变了沙土的( )A.矿物养分 B.有机质含量 C.土壤结构 D.土壤颜色【答案】13.B14.C【解析】【分析】13.把这种黏合剂放到沙里,实现“沙变土”,改变了沙的结构,实现了水循环的下渗减少(下渗到土壤深层减少),让土壤具有存储水分的功能,B正确。土壤的含水率提高,蒸发不一定减少,A错。降水与区域气候相关,对降水的影响不大,C错。土壤含水率提高,下渗到深层的水分减少,深层地下径流不会增加,D错。故选B。14.将该黏合剂放到沙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得土壤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同时能滋生微生物,所以该项目在西北地区能实现高产,C正确。土壤矿物养分与成土母质有关,A错。这种技术并没有改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B错。即便是对土壤颜色有所影响,颜色的变化也不会导致土壤更肥沃,D错。故选C。【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2022·广东·模拟预测)《清稗类钞》记载:“甘省(甘肃)各处,以得雨为利,惟宁夏不惟不望雨,且惧雨,蟓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然宁夏稻田最多,专悸黄河水灌注。水浊而肥,所至未苗蔬果无不滋发,不必粪田也。田水稍清则放之,叉引浊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的好处是( )①避免土壤污染②排泄土壤盐分③增加土壤肥分④提高地下水位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6.与古代“又引浊水”相反,现在引黃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主要是浊水易( )A.淤高农田 B.产生污染 C.破坏作物根系 D.损坏灌溉设备【答案】15.B16.D【解析】【分析】15.材料中提到“蟓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说明盐碱化严重,盐分易在水田中沉积,所以将水田清水排放,引入浊水,这样可以利于浊水中有机物沉淀,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又可随同清水排出盐分,②③正确,不会造成土壤污染,排水使地下水位降低,引水又会使地下水升高,对地下水位影响不大,故选B。16.引黄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因为“浊水”中含有大量泥沙等细小颗粒物,现在灌溉主要是机械自动灌溉,先净化可减小设备的损坏程度。D正确;滴灌对淤高农田影响小,A错误;河水没有污染,B错误;滴灌不会破坏根系,C错误;故选D。【点睛】黄河水含沙量大,故通过灌溉可以使泥沙淤积,增加有机肥,但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滴灌采用的是节水技术,讲求河流清澈,因此要先过滤后使用。(2022·湖南株洲·一模)下左图为“1983-2019年黑江省养季0~30cm土湿度空间分布图”,下右图为“1983-2019年黑龙江春季各月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7.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0-30cm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①东高西低②西高东低③5月-般低于3、4月④1983年以来3、4月星下降趋势⑤1983年以来5月呈上升趋势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18.下列对黑龙江省春季0-30cm土壤湿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秋季降水量越大,次年春季土填湿度越大B.积雪状况对5月土壤湿度影响最大C.3、4月土壤湿度主要受降水影响D.风速对土壤湿度不产生影响【答案】17.B18.A【解析】【分析】 17.阅读图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黑龙江三江平原河流汇合处地势低,土壤湿度大,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推出湿度东高西低,故①正确,②错误;据右图读图即可判断5月湿度一般低于3、4月,3、4月受积雪融化影响,湿度较大,5月积雪已融化,又加上气温升高,蒸发较大,故湿度低于3、4月,故③④正确;5月湿度变化线基本稳定,无上升趋势,故⑤错误。因此正确的是①③④,答案选择B。18.根据题意,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秋季降水后,积雪覆盖对土壤的保墒作用大,故次年春季土壤湿度受前年秋季降水量影响大,A正确;积雪融化对土壤湿度有很大影响,但主要影响3、4月,5月则主要考虑降水的影响,B、C错;风速会加速对积雪融化及蒸发量,故D错。答案选择A。【点睛】时空分布要分时间和空间,时间一般指四季、月份、一天上下午等,空间一般指方位比较。土壤湿度的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气温、地形等。(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为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在武夷山东、西坡考察山地植被时,绘制的两坡相同植被。完成下面小题。19.某研学小组成员对山地矮林的描述为:“矮林分布海拔较高,且多呈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据此推测山地矮林的生长环境可能为( )A.低温、湿润、多风 B.高温、干燥、无风C.低温、湿润、无风 D.高温、干燥、多风20.影响武夷山相同植被带在东、西坡分布的海拔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答案】19.A20.B【解析】【分析】19.矮林分布海拔较高,可推测其生长环境气温较低,BD错误;矮林树干多分枝,说明其生长环境水分条件较好,较湿润;矮林低矮,树干弯曲,可推测其生长环境多风,A正确、C错误。故选A。20.由图可知,相同的植被带,在东坡分布的上限更高,说明东坡水热条件更好,CD错误;东、西坡纬度相当,热量差异较小,但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更多,水分条件更好,B正确、A错误。故选B。【点睛】武夷山山地矮林所处的位置海拔较高,而靠近山体顶部,故风力大,气温低,常年多雨,潮湿。树普遍长不高,主要树种有江南山柳、茶条果、小叶黄杨、猕猴桃等。(2022·湖南·模拟预测)丹霞地貌由红色的砂砾岩层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广西资源县八角寨丹霞地貌景区(下图)是广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园区内报多地貌景观只露出“腰身”,具有“雄、奇、险、幽、秀、奥”等特征。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1.下列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外力侵蚀B.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固结成岩→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22.广西资源县丹霞地区山麓底部的自然带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高山植被23.下列关于园区内很多地貌景观只露出“腰身”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山顶平缓光照强,土壤保水性差 B.“腰身”热量条件不足,植物易遭破坏死亡C.山麓土壤肥沃,水分充足 D.相对高度大,岩石风化差异显著【答案】21.C22.A23.C【解析】【分析】21.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红色的砂砾岩,为沉积岩,首先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沉积之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的砂砾岩层,之后因地壳抬升,节理发育,最后受外力进一步侵蚀成各种形态,所以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应该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我国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山麓底部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自然地带性一致,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B错误;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高山植被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D错误。故选A。23.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腰身”是因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山顶地区地形平缓,土层较山腰厚,保水性较强,A错误;“腰身”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B错误;山麓地区土壤深厚,土壤保水性好,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C正确;广西丹霞地貌所在地区相对高度较低,D错误。故选C。【点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的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等。(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3)流水的沉积作用: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型谷、冰斗、角峰)和北美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2022·福建·模拟预测)土壤C-13值反映了土壤盐碱化过程和趋势,二者呈正相关。土壤C-13值与植被生长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中C-13值降低。自然状态下,土壤的C-13值呈现随土层深度先递减后增加再递减的变化规律。下图示意吉林西部某地三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C-13值随深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代表耕地、草地、碱斑的数字序号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25.在0-10cm间,③土壤C-13数值小于②,可能原因是( )A.水分蒸发更强 B.风力更强 C.植被稀疏 D.人为干扰更少26.经过20年研究发现,该区域0-10Cm土壤C-13值呈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是( )A.全球变暖 B.过度开垦 C.退耕还草 D.气候异常【答案】24.C25.C26.B【解析】【分析】24.根据材料可知,土壤C-13值与土壤盐碱化呈正相关,土壤C-13值越大,则盐碱化相对越严重,三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碱斑土壤盐碱化应最严重,则其土壤C-13值应最高,故①为碱斑,耕地盐碱化应比草地严重,故③为耕地,②为草地,故选C。25.③为耕地,②为草地,在0-10cm间,和草地相比,耕地春种秋收,作物根系相比草地要深,且植株多清理迁走,耕地植被更稀疏,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C-13值降低,C正确;土壤C-13值与水分蒸发和风力强弱无关,AB错误;耕地受到的人为干扰更多,D错误;故选C。26.由材料可知,植被保存良好,则土壤C-13值较低,反之则说明植被遭到破坏,而造成植被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等,导致地表植被减少,B正确,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不会导致植被减少,退耕还草会使植被增加,ACD错误。故选B。【点睛】根据材料可推出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土壤C-13值较高,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C-13值越低。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中C-13值降低,而与碱斑相比,草地生物量较大,根系较发达,有机质残留较多,C-13值较低。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综合题27.(2022·四川·石室中学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黑土地的重要途径是农作物秸秆还田。(1)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东北秸秆还田要求将秸秆变得更细小还田的效果才更好,从气候角度说明理由。(2)黑土地得到保护后,黑土流失减少,说明其环境效益。【答案】(1)秸秆还田在秋冬季节,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只有将秸秆处理得更细小才容易腐烂。(2)减少空气中扬尘;改善水质;利于植物生长,维护生物多样性【解析】【分析】本题以黑土地保护为背景材料,考查秸秆还田的问题及产生的环境效益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由所学知识可知,东北秸秆还田主要是在秋冬季节,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要想秸秆容易腐烂,只有将秸秆处理得更细小,所以东北秸秆还田要求将秸秆变得更细小还田的效果才更好。(2)由所学知识可知,黑土地得到保护后,表土得到固定,空气中飞扬的尘土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水质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利于植物生长,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题05植被与土壤(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板根下坡位比上坡位的土壤,与淹水频繁区相比,长期出露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5水的运动(含详解),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05 天气(讲义) (含详解),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