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展开
《古代诗歌五首》
登 幽 州 台 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二、主题
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三、诗歌赏析
1.诗歌译文
向前看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2.这首诗歌的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什么作用?
突出时间之绵长,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望 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题
诗歌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三、诗歌赏析
1.诗歌译文
泰山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能尽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那时)众山都会显得低矮渺小。
2.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荡胸生曾云”一句写细望泰山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一览众山小”一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小,虚写泰山之高。
3.颔联中“钟”和“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登 飞 来 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
二、主题
这首诗是作者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远眺时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诗歌赏析
1.诗歌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2.品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描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着眼于未来。
游 山 西 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品有《示儿》《诉衷情》等。
二、主题
诗歌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诗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景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反映了诗人乡居时的悠闲惬意之情。
三、诗歌赏析
1.诗歌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莫笑”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此联渲染出农家丰收之年一片欢乐的气氛。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4.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而意无穷。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作者简介
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二、主题
此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诗歌赏析
1.诗歌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2.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诗中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二句写离愁别虚已经充塞天地,抒发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愁苦郁闷;第三、四句借“落红护花”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