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26诗歌鉴赏第一课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26诗歌鉴赏第一课 (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思想感情的分析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6 诗歌鉴赏第一课
古代诗歌阅读是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4个方面。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查选材集中在唐宋两代,大多是名家作品。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眼点放在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上。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意境的理解能力;主观题则考查了内容概括能力、意境把握和比较、句子赏析、人物形象鉴赏、炼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等。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一是归纳概括不全面,分析不具体;二是鉴赏评价找不准思考方向,不会运用术语。为此,一轮复习时,我们针对这两种情况还要深入系统复习,力求能规范答题。
突破一 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概括不全”,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情)等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理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
(一)概括人物形象,要避免3个方面的失误
1.避免断章取义,乱贴标签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梳理、熟悉概括人物的常见词语。
(2)仔细阅读诗句,把握关键,深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对诗词中描写人物行为、心理、神态的词句,要细心体会。
2.避免梳理不全面
树立“要点意识”,一是因为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二是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按诗句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合并同类项”,明确答案要点。
3.避免不结合原文分析
(1)为理寻据法
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2)抓关键词法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往往透过关键词语表现出来,可紧扣筛选出的诗句中关键词语分析。
(二)把握诗歌形象两步骤
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情)”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
[典题印证1] (2019·河北张家口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这首诗展示了戍边将士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诗中找出直接写戍边将士的诗句以及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角度
相关内容
人
行人、名王、天子
事
行军打仗,擒获了敌酋
景
边陲“日暮”凯旋的情景
物
胡笳、战马
理(情)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的爱国、自豪之情
【答案】 (1)奋勇争先,征战沙漠,不辞艰辛;(2)生擒敌酋,“系名王颈”,英勇善战;(3)忠君爱国,以胜利“报天子”。
突破二 分析有据,归纳诗歌情感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情感分析题,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
(一)分析情感要“3抓”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1.抓住两种“情语”
(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
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的报国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特别提醒】
特殊“情语”
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典题印证2] (2019·山东滨州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结合“杨柳”“客”分析可知,抒发思乡之情;“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答案】 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2.抓住抒情方式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备考中对间接抒情更要加强复习,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表达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例如:南朝诗人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是写离别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情感,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将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离人心境的凄凉。就这样抓住“滴”与“暗”、“夜”与“晓”、“空”与“离”等词语,不难读出景物中的凄凉之情。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之志。
(3)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
用典是古诗的普遍现象,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要思考典中情,首先要靠自己的积累及诗后注释,判断诗句是否用典以及用了什么典故,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的(正用或反用),从而挖掘其深层情感。抓住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是理解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往往也是双层的:一关乎典故情感,二关乎作者情感。
[典题印证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 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3.抓住时空转换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比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想象)将来,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有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比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转换,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典题印证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阳台·除夜
(宋)韩疁
频听银签①,重燃绛蜡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青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③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注】 ①银签:更漏,计时工具。②绛蜡:红蜡烛。③恣:随意,无拘束。
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夕夜守岁,引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年老体衰的伤感,“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便是明证;“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初开的梅花给了作者些许安慰;“邻娃已试春妆了”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作者认识到应当趁精力尚未全衰去感受大好春光的昂扬情感,正是“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二)答题时注意用“术语”
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感情差别较大。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感情时,可以先看一看诗歌的题材,然后根据题材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术语答题。
题材
术 语
怀古咏史诗
建功立业、缅怀古人、昔盛今衰、不满现实、忧国伤时、讽谏帝王、悲天悯人、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咏物言志诗
高洁志向、不媚世俗、特立独行、怀才不遇、闲适恬淡。
山水田园诗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山川、厌弃官场、农事之乐、田家之情。
边塞征战诗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哀痛。
送别怀人诗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
羁旅乡愁诗
旅途艰辛、寂寞孤独、思家想亲、迁谪之痛、重用之盼。
思妇闺怨诗
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自由的渴盼、对青春逝去的无奈。
针砭时弊诗
战乱饥荒的痛苦、流离失所的同情、黑暗昏庸的批判、山河沦落的惋惜。
[典题印证5] (2019·四川资阳市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 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②桧:一种常绿乔木。③龙象界:佛界。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分析诗人感情时要考虑到诗歌的题材特点。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是写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写现在的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这两联表达了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是写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答题时,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分析。答出具体抒发了什么情感后,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
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3.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愁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写建功立业,或抒怀才不遇之情,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
D
真题文本
有效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析标题。
①交代了人物(苏轼、子由)。②点明了事件(送子由使契丹)。③暗示诗歌内容(送别时所感、所思)。
2.读注释。
①注释的对象,多是难读懂的字词句,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清禁”“ 武林”。②帮助理解写作技巧,如“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运用了典故。 ③帮助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悟意象。
①“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4.辨句法。
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即省略了主语——“苏轼”。
5.明题材。
此诗应是送别诗,侧重营造氛围,在景物或生活画面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或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是临别时坦诚的慰勉,或是依依不舍的留恋,或是发自肺腑的感慨。此诗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第二步 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以想象、典故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且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D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和D(鉴赏评价)。
【解析】 B项,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项,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 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
【诗意】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来喜欢你?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寒。
C.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D.这首词中,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
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初到黄州
苏 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 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予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4.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咏梅(其一)
高 启①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 ①高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②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措辞虽平常,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
B.“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
C.“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突显梅之魂魄。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
D. “何郎”一句,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接着告诉世人,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正的知音,作者的自负可见一斑。
6.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北塘避暑[注]
韩 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 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8.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岁晏行①(节选)
杜 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
【注】 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目“岁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10.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上裴行军中丞
耿 津①
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
枥上骅骝②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旌旗四面寒山映,丝管千家静夜闻。
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③。
【注】 ①耿津,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②骅骝:赤色的骏马。③卫将军,卫青,西汉名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联与《雁门太守行》首联,都是通过描写边塞景物来渲染紧张气氛与危急的形势。
B.颔联上句写良马嘶叫、鼓角齐鸣,烘托了雄壮气氛;下句突出将军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C.尾联卒章显志,运用名将卫青的典故,表达了对功勋卓著的裴行军中丞的赞美之情。
D.本诗虽是中唐诗人的作品,但其写景、气势,乃至境界,直追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12.颈联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解析】 D项“心情轻松愉快”错误。
【答案】 D
2.【解析】 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词人辛弃疾的资料;然后阅读诗歌,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答案】 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3.【解析】 “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
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答案】 B
4.【答案】 难言的伤感。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初到黄州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5.【解析】 A项,“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错误。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故选A。
【答案】 A
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首先要明确手法,结合颔联和颈联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诗人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答案】 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梅的风骨与气节)。颈联:诗人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以疏影残香赏其淡泊自爱。)
7.【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本题中D项,“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理解错误,“旷然”一词表明了主旨,“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故选D。
【答案】 D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从诗中注释来看,“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揭示诗人被贬的身份。结合诗句内容,“首联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诗人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旷然”一词也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宽阔的胸襟和雍容的气度。“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不仅写景,而是表达人知足常乐、来去无心、不追求功名利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万柄莲香一枕山”,选取“莲”这一意象,用象征手法塑造了诗人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答案】 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9.【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本题C项,“虚写”错,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徭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故选C。
【答案】 C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对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结合注释、背景等理解作者的情感。“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二者都写到了统治者与劳动者生活处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阶级对立的思考,对统治者的愤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答案】 诗句都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基本情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回答忧国忧民的思想亦可)。
11.【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两诗首联虽然都有写到边塞景物,但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李贺《雁门太守行》首联既写景,也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而本诗首联写景,所蕴含的感情不一样,“定”字表明已经攻破强虏,肃清边患,并无紧张气氛,也不是危急的形势。故选A。
【答案】 A
1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作答时,首先对该联进行翻译:军中彩旗,四处飘舞,映照着萧瑟的山川;城中夜深之时,仍有千家万户响起丝竹管弦之声。然后概括上下句要点:该联上句既点明时节,“萧瑟的山”,“丝竹管弦之声”,突出山的萧瑟与寥廓;“军中彩旗,四处飘舞”,又突出场面之恢宏、军威之雄壮。下句表现和平安定的景象,而这是边关将士竭力戍卫换来的。最后,总结出思想感情:该联从侧面表现了边关军威之强盛及领军将帅的雄才大略,以及忠勇卫国之精神。
【答案】 ①颈联意为:军中彩旗,四处飘舞,映照着萧瑟的山川;城中夜深之时,仍有千家万户响起丝竹管弦之声。②该联上句既点明时节,突出山的萧瑟与寥廓;又突出场面之恢宏、军威之雄壮。下句表现和平安定的景象,而这是边关将士竭力戍卫换来的。③该联从侧面表现了边关军威之强盛及领军将帅的雄才大略,以及忠勇卫国之精神。
真题过关
一、【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答案】
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三、【答案】
14.C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分析】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31 诗歌鉴赏综合-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鉴赏前人点评的曼妙之处,概括田园诗描绘的乡村场景,分析所咏之物与人物的勾连,解读作者读史的弦外之音,解读特殊意象的寓意,解读唱和诗传达的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37小说阅读第一课 (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瞻前顾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44散文阅读第一课 (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抓住关键语句理思路,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品味局部语言析手法,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本文结尾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