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30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30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式,提炼概括信息,分析作者情感,对比分析内容与情感,多角度探究情感意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0 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所谓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判断式。如诗(词)中的某词(某句、某联)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分析式。即在明确诗歌的感情特点的前提下,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3.评价式。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人对某诗(词)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
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1.理解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2017全国Ⅰ,5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本诗主要写作者主持进士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庄严、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感到由衷的喜悦。A项正确,诗的第一句写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写出了肃穆的考场中环境却非常怡人,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B项错误,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士兵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每个人都很安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严肃应考的情形,“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C项正确,第五句写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D项对应第六句,朝廷对贤才授予官职,可见朝廷对考生的期望之高,故正确。E项错误,最后一句是说自己身体状态不佳,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并不是自己真的不参与其中。因此答案为B、E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2)(2018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察作者的情感。A项考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根据诗题可知,本诗是陆游“醉中”“作草书”之后所写。再结合诗句中“笔刀槊”“浓作墨”“纵横”“收卷”等可知,诗中的内容是对自己从草书创作蓄势、疾书,到书成整个过程的一次回顾。一、二句表达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三、四句写蓄势,五、六句写疾书,七、八句写书成。A项分析正确。B项是对“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两句的分析。“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这里借指用兵韬略。“峥嵘”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比喻诗人满怀的豪情。“空峥嵘”指空怀豪情。诗人胸中自有军事谋略,却无处试炼,空怀豪情,只能在书法创作中抒发自己欲杀敌报国而不得的郁闷之情。B项正确。C项是对“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两句的理解分析。诗人将草书创作比作行军打仗。书写前饮酒,如同击鼓摇旗壮声威;手中挥动的笔,就像不可挡的刀枪;此间气势一如银河从天倾泻而来,豪情纵逸。C项分析正确。D项是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分析。端溪石池,指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这两句诗写以端砚研墨,在烛光的照耀下,运笔纵横如飞。这里的“飞纵横”形容的是运笔流畅之势,而非墨汁飞溅之态,选项分析错误。故答案为D项。
2.提炼概括信息,分析作者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3)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3)(经典题,4分)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珍惜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的“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和珍惜;(2分)二是思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乡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提炼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诗歌最后一句点明诗人“不眠”,要立足全诗,对“不眠”原因进行分析。诗歌前四句写夜起看到的景象,第五句中的“惜”字透露出夜起观景的原因,那就是爱惜山寺夜里的美景,这是诗人“不眠”的原因之一。第七句“谁见无家客”揭示了诗人“不眠”的又一个原因,即漂泊无依、思家念亲、孤独寂寞的羁旅之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4)(2019天津,4分)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写了诗人一路所见:雾气氤氲,中午才渐渐散去,地气湿暖还能看到蚊蚋,水边有欢闹的凫鸭。景色幽静宜人,富有生气,诗人的心情也因此愉悦。紧接着写“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登顿”(上下、行止)“欹倾”(崎岖)既指山路崎岖,也暗示了诗人人生道路的曲折和生不逢时的苦闷。“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借孔子叹凤泣麟和王粲为避战乱离开长安的典故,表达感时伤己之情。诗歌写于公元762年,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为躲避战乱南下,诗歌最后一句“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飘零他乡的哀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3.对比分析内容与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5)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5)(2021改编,8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与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内容上,写的都是乡村风光。(2分)情感上,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分)不同点:《西村》中写“高柳簇桥”和村中“数家临水”等景物,可以看出侧重写自然风光,(2分)而《游山西村》中写村民用“腊酒”“足鸡豚”来招待客人,可以看出侧重写乡村人情;(1分)从“箫鼓”“春社”“衣冠简朴”中可以看出该诗还侧重写乡村的古风民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首先要审清题干,题目要求比较内容与情感两方面的异同。在内容上,《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西村,侧重描绘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一诗通过“腊酒”“足鸡豚”等词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因此侧重描写乡村人情;而“箫鼓”“春社”“衣冠简朴”则道出了乡村的淳朴民风。在情感上,《西村》通过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高柳簇桥”“数家临水”乡村环境的热爱;《游山西村》表达的是对乡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因此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
4.多角度探究情感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题。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6)(经典题,6分)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同意。(1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也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1分)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机,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开阔;(2分)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1分)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1分)
(示例二)不同意。(1分)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1分)二、三句写燕子翩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且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1分)第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1分)“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1分)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他人对诗歌的观点态度。这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回答时要做到有理有据。首先要明确题干中他人的观点态度。“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说明俞陛云认为此词表达的是旷达之情。本题可以从诗中意象的特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若同意此观点,可从青杏新生、燕子轻飞、绿水环绕、天涯入手,论证上阕表达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若不同意此观点,应从花残、柳絮飘飞、芳草萋萋入手,论证上阕暗含诗人伤春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7)(2018全国Ⅲ,6分)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同意。(2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2分)这两句是精卫以自己的口吻,抒发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2分)
(示例二)不同意。(2分)这两句诗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2分)这两句诗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表达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道观点题,答题时先亮出观点,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后说明理由。说明理由时要从“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的大意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作答。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决心、坚韧不拔的精神及奋斗到底的毅力。如果同意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种解读,可以把“我”理解成精卫;如果不同意,则把“我”理解为作者。无论哪种观点,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题目,抓住题材和题眼,揣测诗歌的情感思想指向;玩味诗歌中重要语句如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知人论世,细读注释,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Z
词句
情感
设问
诗的X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审题
题干中有“×联”“思想感情”等字样。
模式
1.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通读诗歌,首先关注表头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致的情感意图。
2.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诗句的生动翻译;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诗句表达的情感。
典故
情感
设问
诗中运用XXX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审题
题干中有“典故”“思想感情”等字样。
模式
1.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主要看注解,调动文化积累。
2.体会诗人用典意图。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人、事与诗人的现状进行多角度对比,准备把握诗人在典故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3.分析综合,规范作答。明确诗人引用典故的方式(明用或暗用、侧用或反用、正引或化用);概括典故的原本内涵;揭示诗人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引用意图、表达情感等)。
整体
情感
设问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审题
题干中有“本诗”“全诗”“思想感情”等字样。
模式
1.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2.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J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S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
审题
题干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词句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
分析
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Z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诗意】 分别已经很久了,你还在郡里,没有得到升迁;只能悠闲地面对着春风喝酒。送别客人时,特意经过沙口堰;又常常到水心亭上去赏花。清晨时分,江面水汽蒸腾,连着城池,白茫茫一片;雨后,山色一片青绿,映照着城郭。到了此地,你写诗的情绪应该会更加高涨;但酒醉中的高声吟唱又有谁来听呢?
G
一、(2018·福建三校联考)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秋山中作①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首联中“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再去拖累政治清明的时代。
B.颔联中作者运用“岂厌”和“却嫌”强烈地表达出不以家事自累,马上辞官归隐的愿望。
C.颈联描写出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给人以一种空寂萧瑟的感受。
D.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呈现出诗人生活的山林环境。
【解析】 A项,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2)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3)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解析】 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写归隐之心。颈联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尾联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诗意】 没有才能不能辜负圣明时代,思念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①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②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③了丞相④。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注】 ①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弃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②伍将军: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③干休:徒然被杀害。④丞相:指秦丞相李斯,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
1.下面对这首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此曲兼有“沽美酒”和“太平令”两曲牌,两者皆属“双调”这一宫调,依照曲牌对曲子句数的规定,本曲有13句。
B.开首两句作者写自己居官之时意欲归隐,待过上闲适的生活后,却因思恋官场而心有不甘,道出矛盾而悔恨的心理。
C.“直到教人做样看”是说作者于人前故作平静之状,来掩饰内心的纠结,能看出那时候作者的精神还未至自由之境。
D.作者大量用典,列举出屈原等古人从政得祸的例子,借此慨叹仕途的险恶,渗透出作者脱离官场、远祸全身的心理。
【解析】 B项“悔恨”错,应为“痛苦”。
2.曲子结尾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第一问: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快乐和欣慰。第二问:(1)用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将屈原等人千方百计求得平安而终不可得的状况与作者隐居的状况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快慰之情。(2)用典抒情。借陶渊明自由、闲散隐居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归隐之乐。
【解析】 作者看到活生生的事实,从前做官的人一个个都遭灾受害,想到曲中四人,虽然情况不同,但都安然当官,实现抱负,然而都不得安稳,只落得死于非命。因此,还是选择弃官归隐。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其手法为运用典故和对比手法。
【曲意】 当官的时候只想着闲居,闲居时又思量当官,直到故作镇静作个样儿给别人看。试看从前,哪一个为官的不遭灾难:楚大夫屈原被放逐行吟在泽畔,伍子胥被害血污了衣冠,楚霸王项羽自刎在乌江岸边,秦丞相李斯在咸阳被斩。这些人都千方百计要保平安,可是却不平安。怎比得上我过隐居生活这样逍遥舒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来稳。
【注】 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子女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到徐州,得以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首联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B.颔联写离别时儿女尚幼,故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直接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C.颈联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滴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D.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絷,语语皆从肺中流出。
【解析】 B项“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错误,应是“表明离别时间的长久”。
★2.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试分析原因。(6分)
【答案】 “了知”二句写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还是害怕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2分)。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3分)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1分)
【解析】 尾联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的别离之苦,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颇具艺术感染力。
【诗意】 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曲 江①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
咏兰叶 [明]张 羽
泣露光偏乱,
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
看叶胜看花。
咏泉州刺桐① [宋]丁 谓
闻得乡人说刺桐,
叶先花发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
只爱青青不爱红。
【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
3.(2021新编,5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4.(2021新编,5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 颀
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②见:同“现”。③过景:落日余晖。④行人:指王宁。
5.(2020陕西全国二百校联考,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三、四句“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C.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6.(2020陕西全国二百校联考,6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三、【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四、【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五、【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考点过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可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的经历分析。A项考查对诗歌首联的理解,“一片花飞”从景象落笔,写出了暮春季节花落的特点,“正愁人”三字,表明诗人见景生情,结合注释中诗人的经历,这里的“愁”不仅有伤春之愁,还有国难之愁、忠而见弃的哀愁,选项分析正确。B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片”花瓣飘落是极细微的变化,诗人却从中感受到春光的流逝,可见诗人感觉的敏锐,“引起惆怅”是符合诗人此时心境的。这种见一片花落便知春去与“一叶知秋”有相同的妙处,选项分析正确。C项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及炼字,花“欲尽”只能“且看”,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心已“伤多”,禁不住继续“酒入唇”,可见愁绪之浓,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选项分析正确。D项考查比较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刘禹锡的诗虽然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但没有杜诗的那种荒凉破败感,选项分析有误。故答案为D项。
2、答案: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2分)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要留恋官位荣华,要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解答该题可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分析。“一片花飞减却春”描绘了花谢春尽之景,蕴含着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自然“物理”现象。联系注释所给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境遇,可知诗句中的“物理”,不仅指眼前看到的自然界的枯荣变化,还指国家的盛衰和人事的兴亡。诗人由景及人,借自然界的变化抒发人生慨叹。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诗人细推“物理”,蓦然觉得人生应“行乐”、弃“浮荣”,这种抛却荣华束缚、及时行乐的想法,看似洒脱、旷达,实与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人生情怀相矛盾,又何尝不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语。
3、答案:《咏兰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通过对兰叶清新雅洁、俊逸不俗、灵动自然的描写,间接表达自己对兰叶的喜爱、赞美之情和自己不从流俗的高雅情怀;(2分)而《咏泉州刺桐》则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忧民切”一词,直接抒发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对百姓生活深切忧虑的真挚感情。(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感情。《咏兰叶》中,作者通过对兰叶在阳光后和风中姿态的描写,间接抒发自己对兰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咏泉州刺桐》中,作者则直接说出自己“只爱青青不爱红”是因为“忧民切”,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常见的方式之一,其特征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4、答案:《咏兰叶》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看叶胜看花”的原因是自己具有高雅纯洁的情怀,内心崇尚不从流俗的高雅品格,表达的是一位高雅之士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2分)《咏泉州刺桐》也是咏物诗,作者“只爱青青不爱红”的原因是他内心有着对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忧虑,青青绿叶象征丰年,因此才说“只爱青青不爱红”。(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观点。答题时应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表明自己的看法等。《咏兰叶》一诗中“兰”这一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清幽、淡雅的象征,“俗人那解此”一句便道出诗人高雅不俗的情怀。《咏泉州刺桐》中“我今到此忧民切”一句则直接地表达出“爱叶不爱花”的原因。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从本诗题目看,“送”字为题眼,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少室雪晴”是送别的背景,前六句先写眼前所见之景,后四句写送别时的情景。A项,开头两句写少室山山峰形态各异,雪后初晴的绮丽多姿,但并未使用拟人的手法,所以选项分析错误。B项,三、四句写诗人从城内望山,但山岭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处处青松连青松,写出了山岭的广袤;“峨”意为“巍峨”,两个“峨”连用,突出了雪峰的高峻,所以选项分析正确。C项,五、六句“不可道”的意思是无法言说,表现了落日斜照山峰的奇妙,“难为容”的意思是难以形容,表现了白云的婀娜多姿,所以选项分析正确。D项,尾句写诗人不忍与朋友分别,已经望不到友人的身影了,却还在眺望南山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也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船渐去,只见长江滚滚、奔向天边的情景,因而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选项分析正确。故答案为A项。
6、答案: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②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行人与我玩幽境”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③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歌前六句重在写景,写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绚丽多姿,青松素雪、夕阳、白云交相辉映,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美景的喜爱;“行人与我玩幽境”写二人流连景致,忘记了启程,可见游玩时的畅快,从侧面烘托出少室山雪晴之美;最后直言“惜别”,“举头试望”友人渐去的身影,已经望不到了还在望,表现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真题过关
一、【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故选A。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答案】
1.B
2.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三
1.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四
1.A
【解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要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五
1.CD
【解析】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22 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含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边塞征战诗,田园山水诗,托物言志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30 诗歌的内容与感情-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田园山水诗,托物言志诗,忧国伤时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29诗歌的表达技巧 (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形式,鉴赏修辞手法——比拟、排比,鉴赏修辞手法——通感,鉴赏表现手法——对比、衬托,鉴赏表现手法——虚实相生,鉴赏表现手法——用典,鉴赏表达方式——描写,鉴赏表达方式——抒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