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备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哲理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他在水中伫立。
三堂中心校 赵良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共收入从 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篇,又称“ ” 。
诗经“六义”:指 。 《诗经》就内容分 三个部分。 多是各地民歌; 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 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 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 词、 词来状物、拟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本诗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反复,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不仅使诗意不断推进,而且充分地抒发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欲求不得的惆怅、迷茫。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反复咏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的连绵词,使全诗声情兼备。
感知内容,再现意境美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伊人在水中央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凄清、苍茫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
——可望不可即 (空灵悠远的意境)
——执著追求(怅惘迷茫之情)
意象、意境 《蒹葭》意象: 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起兴 渲染气氛、 烘托心境(气氛冷寂,心情怅惘) 二次幻觉 虚实相生 “所谓” “宛”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凄清萧瑟 苍凉幽缈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2、含蓄美(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双方的形象特征。伊人----美丽、高洁、可敬、可爱。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蒹葭》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追寻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贤才、亲情、友情,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前途、事业、理想、自由,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等尽善尽美的境界。诗歌的主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秋水伊人”后来就成了专指美女的成语。
这首诗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追求理想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苍苍茫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朦胧的爱”。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宋 严羽《沧浪诗话》
给诗歌《关雎》或《蒹葭》写一段精彩的点评。
思考:《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风格:《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艺术手法:《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7页。
这是一份初中蒹葭集体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在水一方》,邓丽君,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读课文,读懂诗意,《蒹葭》译文,芦苇白露秋水,《蒹葭》的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蒹葭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朗读全文,赏析全文,《蒹葭》的结构,《蒹葭》的结构内容,秦风·蒹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