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考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三)
地理
本试卷共6页,18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太行山东麓有许多著名的古都,被誉为“古都长廊”(下图)。位于“古都长廊”的石家庄使用智能控制设施调控西红柿温室大棚内的湿度和温度。他们依靠大数据进行智慧作业不仅提高了产量,还缓解了当地土壤盐碱化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1. 太行山“古都长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条件②历史渊源③气候条件④风水文化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2. 太行山东麓受土壤盐碱化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 智慧农业对缓解土壤盐碱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 增加了土墙肥力 B. 增加了淋溶作用 C. 减少了水分下渗 D. 增加了水分蒸发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太行山“古都长廊”位于山前,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利于进行农业生产等活动,①正确;古都长廊是由于自然原因发展起来而后命名的,②错误;古都长廊”西侧为太行山脉,削弱了冬季来自西北地区寒冷空气的袭击,减少低温冻害影响;抬升了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形成地形雨,利于进行农业生产。③正确;风水文化对于古都长廊的影响很小,④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加之作物返青,需水量大,但此时尚未进入雨季,如果灌溉不科学,很容易加重土壤盐碱化,A正确;夏季淋盐,降水多,土壤盐碱化减轻,影响小,B错误;秋季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土壤虽返盐,但作物已成熟,影响小,C错误;冬季农作物很少,且盐份较低也很稳定,影响小,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智慧农业精准灌溉减少了水分下渗,从而避免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减少土壤中盐分渗出;C正确;故选C。
【点睛】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乡村转型成为热点。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在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上,抓住西安市发展秦岭旅游的机遇,积极开办农家乐,成功转型为典型的专业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图为上王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围,完成下面小题。
4. 土地资源会随生产方式改变而重新配置,近年来上王村土地利用类型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 )
A. 公共服务用地 B. 产业用地 C. 住宅用地 D. 耕地
5. 推动上王村成功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市场需求 B. 政策支持 C. 资源禀赋 D. 协作条件
6. 与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相比,上王村的城郊乡村旅游( )
A. 游客季节特征明显 B. 自然资源依赖性强 C. 服务接待时间更长 D. 外部形态呈条带状
【答案】4. B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随着上王村成功转型为城郊乡村旅游地,并将农家乐规划为主导产业,大量农业用地变为农家用地,故选B。
【5题详解】
根据材料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乡村转型成为热点。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来自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出行需求增加,市场需求是其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故选A。
【6题详解】
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依赖自然旅游资源,游客季节性较强,AB错误;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呈条带状,而不是上王村的城郊乡村旅游,D错误,上王村城郊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为主,一年四季都能经营,服务接待时间更长,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经济、服务水平、资源禀赋、市场、交通、政策等。
油橄榄是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木本油料作物,3~5月开花,6~9月结果,10~11月成熟,橄榄油素有“植物油皇后”的美誉。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引种油橄榄成功,成为我国著名的油橄榄之乡。表为陕西省城固县与意大利卡塔尼亚纬度、年均温、日照时数统计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 纬度 | 年均温(℃) | 日照时数(小时) | ||
开花期 | 结果期 | 成熟期 | |||
城固 | 33°N | 144 | 311 | 727 | 211 |
卡塔尼亚 | 37°30’N | 18.2 | 440 | 1134 | 284 |
7. 与城固县相比,卡塔尼亚种植油橄模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 冬季低温冻害少 B. 生长期雨热同期 C. 生长期光照充足 D. 秋季相对湿度大
8. 近年来,我国种植油橄榄面积逐年增大的原因主要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C. 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D. 全球气候总体变暖
9. 目前,制约陕西省城固县油橄榄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 )
A. 灌溉技术落后 B. 种植经验缺乏 C. 市场需求量小 D. 橄榄油品质差
【答案】7 C 8. A 9.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位于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城固县纬度较卡塔尼亚低,县北部有秦岭山地阻挡冷空气,又是河谷空气湿润,对气温有调节作用,因此冬春季低温现象少,冻害少,A错误;意大利卡塔尼亚是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生长期光照充足,而城固县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光照不足,C正确,B错误;城固县秋季是雨季之后,相对湿度较大,D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材料“橄榄油素有“植物油皇后”的美誉”,近年来,我国居民食用橄榄油比重逐年增大的原因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A正确;与环保意识无关,C错误;题干强调的是近年来,政策从引种成功的时候就有,气候变暖是近百来的事件,B、D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城固县相较于原产地卡塔尼亚年均温较低,开花期、成熟期、结果期日照时数都较短,城固县夏季多雨,光照条件较差,因此制约陕西省城固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因素是油橄榄产量低、油质差,D正确;我国夏季雨热同期,生长期水热充足,很少灌溉,A错误;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引种成功,种植经验缺乏的说法不准确,B错误;我国人口稠密,对于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C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农业区位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以及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昆明准静止锋是冬半年对我国西南地区影响较大的一种天气系统,通常在滇中到黔中摆动。图3示意某年1月10日一2月16日责阳(106.7°E,26.6°N)、会泽(103.3°E,26.4°N)、昆明(102.7°E.25°N)三地近地面气温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0. 据图推断昆明准静止锋移动方向( )
A. 自西南向东北 B. 自东南向西北 C. 自西北向东南 D. 自东北向西南
11. 据图文信息推测,下列符合昆明准静止锋的示意图为( )
A B. C. D.
12. 下列时间中,准静止锋发生明显位移的是( )
A. 1月10日 B. 1月21日 C. 1月30日 D. 2月6日
【答案】10. D 11. A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准静止锋过境时会带来阴雨天气,导致气温下降。读图可知,图示时段内三地均经历了温度下降的过程,贵阳在1月10日至15日之间经历降温,会泽在1月15日至20日以及1月30日至2月4日经历了两次降温过程,昆明在2月14日左右经历了降温过程,可判断昆明准静止锋的移动方向为贵阳一会泽-昆明,由贵阳、会泽、昆明的经纬度位置可知,可判断昆明准静止锋的移动方向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前进。所以答案选D。
【11题详解】
从东北方过来的是冷空气,从西南方过来的是暖空气,符号都标在锋前,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2题详解】
由贵阳、会泽、昆明的经度位置可知,贵阳至会泽的经度跨度大于会泽至昆明的经度跨度,即昆明准静止锋到达会泽时,是昆明准静止锋西进最明显的时间。由图可知,1月30日会泽降温幅度最大,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大,西进明显,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或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并受到地形的阻挡,使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呈静止状态时,会形成[准]静止锋。有时锋的移动缓慢或在冷暖气团之间作来回摆动。
2022年元旦,各地民众喜迎新年到来,解镇了各类全新的跨年方式。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成为近年来不少民众的新选择。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下图),中国第一集阳光出现的地方随季节发生变动。完成下面小题。
13. 2022年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最先照射到的是( )
A. 抚远市 B. 日照市 C. 舟山市 D. 南沙群岛
14. 新年当天抚远和舟山相比( )
A. 抚远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 舟山正午时刻更早
C. 抚远日出方位角更偏南 D. 舟山黑夜长度更长
15. 春分日,中国最早和最晚迎接日出的时间间隔大约为( )
A. 3小时 B. 4小时 C. 5小时 D. 6小时
【答案】13. D 14. C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新年1月1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沙群岛纬度最低,白昼时间最长,且与其他三地相比,经度差异不大,故日出最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新年1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舟山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纬度,所以此日舟山正午太阳高度更大,A错误;任意一地的正午时刻都是12时,越向东时刻越早,所以应是抚远的正午时刻更早到来,B错误;抚远和舟山都位于北温带地区,日出方位越偏南说明昼长越短,此日抚远的昼长短于舟山,所以抚远日出方位角更偏南,C正确;此日抚远的昼长短于舟山,抚远黑夜长度更长,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我国最早和最晚迎接日出的时间间隔即为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之间的时间差。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经度大约相差62°,时间相差大约4h,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乌苏里浅滩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3′47〃N);
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立地暗沙(3°51′N,112°16′E)(在曾母暗沙西南约15海里);
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瞎子岛(48°27′N,135°0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约在中、塔、吉三国边界交点西南方约25公里处,那里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39°15′N、73°33′E)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在湿润环境下低等植物不断新陈代谢,黄土中积累了一定的有机物质时会形成土壤。图1为董志塬地形图;图2为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图。
材料二 董志塬沟壑区造林的成活主要取决于栽植时及栽植后两三个月的土壤含水率。沟壑区不同坡向和坡的上、中、下部位土壤含水率不同,只有合理选择树种才能取得较好造林效果。
(1)从水蚀的角度,描述沟谷的形成过程。
(2)根据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推断其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特点。
(3)董志塬沟壑区造林时选择的树种,阳坡比阴坡更耐旱、坡上部比坡脚的更耐旱。从树种适应性说明这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降水在坡面上汇流,冲刷地表,形成细沟;在溯源侵蚀作用下沟谷不断延长;流水向下侵蚀,沟谷不断加深;流水向沟谷两岸侵蚀作用加强,使沟谷不断加宽。
(2)不同土层交替出现,说明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形成黄土层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强,气候以干旱为主;古土壤层形成时期,植被较多,气候以湿润为主,降水较多。
(3)阳坡接受较多的太阳辐射,蒸发强烈,土壤水分含量低;坡上位风力及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差;坡脚能够集流,水分条件较好。
【解析】
【分析】本题以董志塬地形图与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沟谷的形成过程与气候变化特点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沟谷的形成过程主要从降水,溯源侵蚀与下切侵蚀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降水的角度来说,由于降水在坡面上汇流会不断的冲刷地表,从而导致该地区形成细沟。从溯源侵蚀的角度来说,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沟谷不断的延长,从下切侵蚀的角度来说,由于流水向下侵蚀,导致沟谷不断的加深,并且流水向沟谷两侧的侵蚀作用增强,使沟谷不断加宽,从而形成沟谷。
【小问2详解】
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特点主要从土层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由于不同土层交替出现,说明该地区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当形成黄土层时期,说明该地区风力沉积作用较强,因此气候以干旱为主。当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说明该地区植被较多,因此气候以湿润气候为主,说明降水较多。
【小问3详解】
树种适应性的角度来说,由于阳坡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强,因此地表蒸发较为旺盛,所以土壤中水分含量较低。而阴坡受到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所以地表蒸发相对较弱,因此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由于坡上位风力与太阳辐射都比较强,因此蒸发较为旺盛,坡上位的土壤水分相对较差。而坡脚能够汇流,因此坡脚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所以从树种适应性角度来说这种选择合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之前,自然界通过碳循环维村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对稳定。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碳循环过程,碳排放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挽战。我国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图左是全球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图,图右示意碳循环。
(1)说明1900年以来图左中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2)阐释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大的。
(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1)变化特点:1900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1900-1940年,1950-2000年气温明显上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上升速度呈越来越快趋势;二氧化碳浓度呈持续上升,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二者的关系:全球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趋势较吻合,说明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具有正相关关系。
(2)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开采、使用化石燃料,使地质时期固定的碳,生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土地、湿地破坏等扰动土地的行为,都能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
(3)减少碳排放(产业结构转型或升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加碳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提高适应能力(建设水利工程、发展节水灌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全球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图和碳循环为材料,涉及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总结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中地球表面温度曲线可知,1900-1940年,1950-2000年气温明显上升,1940-1950年气温下降,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上升速度呈越来越快趋势;
读图中全球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曲线可知,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20世纪50年代以前增长速度较慢,20世纪5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读图可知,自1900-2000年,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的同时,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总体上升,全球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趋势较吻合,说明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正相关关系。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有:有机物的燃烧(煤炭、甲烷天然气、汽油等等) ,动植物的呼吸,绿化环境的减少(大量开采树木等等破坏自然环境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开采、使用化石燃料,使浸长地质时期固定的碳,生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土地、湿地破坏等扰动土地的行为,都能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虽然大气中部分二氧化碳可以被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吸收,但短时间内进出大气的二氧化碳难以形成新的收支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可以通过绿色出行、清洁生产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降低全球变暖速度;同时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方式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尽可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建设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农业等以提高农业适应全球变化引起的灾害的能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区域,扼陕甘川三省要冲,陇南市境内高山森林密布,丘陵河谷交错,气候宜人,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陇南市山区的发展长期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曾经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核心部分。近年来,陇南市通过产业扶贫等多元帮扶措施实现了脱贫,但当前区域内脱贫户的生计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可持续生计仍面临巨大挑战。下图示意陇南市多元帮扶措施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
(1)指出陇南市山区曾经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核心部分的原因
(2)请指出陇南市脱贫帮扶措施实施的依据
(3)从农户角度出发,为改善陇南市脱贫后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地理位置偏僻,对外联系不便;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出低,人均收入低。
(2)陇南市水、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产业扶贫;位置偏僻,与外界交流不便,可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电商扶贫,促进特色产品外销;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在当地脱贫,可通过易地搬迁改善生存环境,实现脱贫;境内山高林密,地貌景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可进行旅游扶贫。
(3)脱贫农户积极参加省内、省外务工,拓宽增收渠道;进行创业,加大对旅游业等的参与力度;在农业条件优越地区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陇南市自然地理概况和脱贫致富方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发展的差异、区域发展与因地制宜,脱贫攻坚等知识点,考查图文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从题干可知该地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区域,地理位置偏僻,对外联系不便;而且位于两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该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农业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出低,人均收入低。
【小问2详解】
该地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区域,地势起伏大,水、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产业扶贫;该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势崎岖,位置偏僻,与外界交流不便,可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开展电商扶贫,促进特色产品外销;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在当地脱贫,可通过易地搬迁改善生存环境,实现脱贫;从题干可知境内山高林密,地貌景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可进行旅游扶贫。
【小问3详解】
从题干可知该地产业以农业为主,本地工业较少,脱贫农户积极参加省内、省外务工,拓宽增收渠道;本地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进行创业,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加大对旅游业等的参与力度;当地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在农业条件优越地区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
精品解析:2023届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高考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3届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高考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四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四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河泊所村用螺蜘壳砌墙建成的房屋,下列关于图示区域描述正确的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四模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四模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