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和学校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30分)
1. 默写古诗文。
(1)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6)古典诗歌中亘古不变的思念之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接点明自己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山入潼关不解平 ②. 百草丰茂 ③. 秋风萧瑟 ④.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⑤.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⑥.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⑦. 遂成枯落 ⑧. 悲守穷庐 ⑨.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⑩.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⑪. 夕阳西下 ⑫.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得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潼关、萧瑟、峨眉、渝州、芦管、遂、庐、天涯”等字词容易写错,要注意书写。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l)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 liàng( )地响。
(2)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 )了。
(3)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èi( )。
(4)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huā tuán jǐn cù( ),美不胜收。
【答案】 ①. 嘹亮 ②. 吝啬 ③. 人声鼎沸 ④. 花团锦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嘹亮(liáo liàng):声音圆润而响亮。
吝啬(lìn sè):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ing fèi):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放古老的房屋供旅游者鉴赏。
B. 她望着被大火烧过的废墟,黯然神伤。
C. 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师生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D. 他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鉴赏:识别,辨识;赏识;鉴定欣赏。使用正确;
B.废墟:表示建筑物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使用正确;
C.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在此形容礼堂的布置,使用对象有误;
D.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使用正确;
故选C。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健谈多了。(删去“分外”或“多了”)
B. 无人机的应用、设计和开发,为一些高难度的作业提供了便利。(将“便利”改为“方便”)
C. 考试有两忌:一忌考前不能过度紧张;二忌考中不能心浮气躁。(删去句中的两个“不能”)
D.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删去“靠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B.语序不当,将“应用、设计和开发”改为“设计、开发及应用”。
故选B。
5. 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拟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为了让班刊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请为班刊添加两个栏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二:有人说:读书就是进行生命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提升气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与大家一起分享。(50字左右)
(3)任务三:下列人物皆出自《朝花夕拾》,其中受到鲁迅批判的是( )
A. 范爱农 B. 藤野先生 C. 寿镜吾 D. 衍太太
(4)任务四:鲁迅评论《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你认为孙悟空和猪八戒哪个更富有人情味?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1) ①. 示例:①好书推荐 ②. ②阅读心得展示
(2)示例: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让我们更加有气质和修养,涵养精神。这是读书最宝贵的地方,所以说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 (3)D
(4)示例一:孙悟空最富有人情味。孙悟空因打死白骨精而遭唐僧驱赶,走前那声声“师父”,体现了他的人情味。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显露无疑。示例二:猪八戒最富有人情味。在高老庄时,耕田耙地,收割田禾,表现得很勤快。取经路上,与孙悟空协力合作,虽不时偷懒,有时立场不坚定,但仍是孙悟空最得力的助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栏目设计,围绕“读书”的内容设计即可。
示例:名人读书故事;读书方法大家谈。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示例:“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提升气质”,将读书的过程比作为生命化妆的过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读书的意义丰盈生命,充实自身,提升气质。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书籍能够使我们的生命的延展,让我们更有气质修养,涵养精神,开阔视野,这就是为生命化妆的过程。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A.范爱农是鲁迅先生的好朋友,是正直倔强的爱国者;
B.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老师,曾为“我”添改讲义,为“我”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是鲁迅敬重且怀念的人;
C.寿镜吾是鲁迅幼时在三味书屋的老师,他学识渊博,关心学生,是鲁迅所敬重的人物;
D.衍太太是鲁迅的邻居,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人,是鲁迅所不喜的人物;
故选D。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明确有人情味的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表述原因。
示例一:孙悟空最富有人情味。在唐僧被变成老虎时,孙悟空前去搭救,体现其重情重义的一面。
示例二:猪八戒最富有人情味。猪八戒非常憨厚,具有人的七情六欲,不隐藏自己的喜好和缺点。他性格率真自然他处处本色流溢。他最初在高老庄时,粗活累活都干,还是非常勤快的。比如高老庄中,猪八戒一个人能干一群人的活,而且从不愉懒,《西游记》原文中高老道说猪八戒“一进门时,倒也勤谨,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来,其实也好。”猪八戒也自辩道:“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这些都说明猪八戒勤劳肯干。猪八戒有时也好耍点小聪明,他和常人一样贪吃贪睡贪财贪色,他从不作假,从不修饰自己的内心,具有人情味。
二、阅读(40分)
(一)(15分)
【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6.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三十而立( )
(3)思而不学则殆( )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答案】6. ①. (1)生气,恼怒 ②. (2)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 (3)疑惑
7.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2)句意:三十岁能有所成就。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殆:疑惑。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为,替;谋,谋划;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乙】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④而有危亡之败⑤也。”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gàng):愚。⑤败:祸乱,祸害。
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顾谓弟子曰( )
(2)故君子慎其所从( )
9.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惊 以 远 害 利 食 而 忘 患 自 其 心 矣 而 以 所 从 为 祸 福
10. 结合本选文内容,说说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8. ①. 回头 ②. 跟从
9.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10. 一是不要贪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顾:回头;
(2)句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从:跟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两者句式相同,“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可断为: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黄口贪食而易得”,写小鸟因为贪吃,忘记祸患,所以很容易捕获,启发我们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要忧患意识;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由大鸟跟随小鸟易被捕,小鸟跟随大鸟不易被捕的事类比跟随长者能够保全性命,跟随年轻的人就可能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强调“君子慎其所从”,启发我们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审慎选择跟随的人,审慎交友。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小鸟。孔子问他说:“有大鸟却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
(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
“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3日)
材料四
有人坚持纸质阅读,认为书本自带的魅力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媲美的,而时间有限的读者则更注重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更享受碎片时间能自由刷屏的快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据《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在阅读形式偏好方面,有96.81%的用户偏好使用电子阅读,有29.5%的用户会选择有声阅读。而从阅读时长来看,电子阅读已经进入了深度阅读阶段,而有声阅读则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在智能时代,5G、VR技术,云阅读则让数字阅读逐步从“虚拟”走向“现实”。数字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各种数字阅读方式为读者们的碎片化阅读提供了诸多便利。
另一方面,以书籍、报刊等传统纸质阅读为主体的阅读方式正在面临冲击。然而,此时便唱衰传统阅读尚且言之过早。不少读者依旧喜欢泡在实体书店,享受更直观的阅读体验。捧着一本书或是一份报纸,读者能在闻到墨香的同时感受它独有的质感。不少读者认为,纸质阅读更能让人记忆深刻。随着翻动纸张,摩掌着上面的文字,阅读此时充满着沉浸感,自有一种让人沉迷其中的乐趣。这种扎实的拥有感,正是目前数字阅读无法轻易取代的。毕竟,纸质阅读有着千年的“传统”,已近乎刻在人们的基因里。任凭数字阅读形式再流行多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纸质阅读。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
11.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
B. “Z世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
C. “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
D.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逐步从“虚拟”走向“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阅读能取代传统纸质阅读。
12. 阅读材料一的图和材料二,能读出哪些信息?
13.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发生巨大的改变。班里同学就“数字阅读能否取代纸质阅读”这于问题展开辩论。请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11. C 12. (1)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2)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或未成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提升)。(3)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
13. 不能。纸质阅读可以享受更直观的阅读体验;读者能在闻到墨香的同时感受它独有的质感;纸质阅读更能让人记忆深刻;随着翻动纸张,摩挲着上面的文字,阅读此时充满着沉浸感,自有一种让人沉迷其中的乐趣和扎实的拥有感。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C.有误,依据材料三“‘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可知,选项“将成为”的说法有误错,应该是“已成为”。
故选C。
(2)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材料一“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图表”可知,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
结合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可知,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未成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提升;
结合材料二“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可知,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据此概括作答。
【13题详解】
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材料四“不少读者依旧喜欢泡在实体书店,享受更直观的阅读体验。捧着一本书或是一份报纸,读者能在闻到墨香的同时感受它独有的质感。不少读者认为,纸质阅读更能让人记忆深刻。随着翻动纸张,摩挲着上面的文字,阅读此时充满着沉浸感,自有一种让人沉迷其中的乐趣。这种扎实的拥有感,正是目前数字阅读无法轻易取代的。毕竟,纸质阅读有着千年的‘传统’已近乎刻在人们的基因里。任凭数字阅读形式再流行多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纸质阅读”可知,纸质阅读可以享受更直观的阅读体验;读者能在闻到墨香的同时感受它独有的质感;纸质阅读更能让人记忆深刻;随着翻动纸张,摩挲着上面的文字,阅读此时充满着沉浸感,自有一种让人沉迷其中的乐趣和扎实的拥有。也就是说,纸质阅读就目前来说,还有很多数字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数字阅读还不能取代纸质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拥抱星辰拥抱你
高绪丽
①春节过去不久,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顿家常饭菜。饭后,父亲陪着他的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打起了扑克,有时为了一张牌,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看着一老一小盘腿坐在那儿的模样,我们时不时笑出了声。不知不觉,夜已渐深。
②母亲要去厢房取东西,我也下炕陪她。经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那一刻,颜色深邃的夜空像极了幕布,它每一分钟上演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像个孩子似的,仰起头,与这些星星对话。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
③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晚,我蒙眬中看到母亲准备出门,连忙起身穿衣,把街门闩好,与母亲一前一后,投身到茫茫夜色里。
④连日干旱,村子附近的几处大湾小河早就干涸,露出打着补丁一样的河底。哪里有水湾,哪里就有人眼巴巴地看守着。我家果园的旁边恰有一个不大的水眼,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
⑤走过夜路的人,对星光会有种莫名的亲近,因为它会指引你,给你力量,陪你一道穿过黑暗。去山上的小路,平日里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
⑥夜,像一块很大的黑丝绒布,罩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几颗星星如同钻石一般,零零散散地点缀在黑丝绒布上,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不同于白天的炽热与喧嚣,眼前的世界,出奇地安静。
⑦庆幸的是,我们赶到果园旁边的水眼处时,没有人守着。
⑧此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母亲在水眼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挨着母亲,抬起头,仰望着夜幕深处的星光。
⑨夜凉如水。半个多小时过去,水湾里的水从开始的黑咕隆咚,到明晃晃地透着亮光,越积越多。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担心我们离开的工夫会有人来,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我们来到一棵树下,“呼啦”一下子,把大半桶水全部倒到苹果树的树根旁边,再提着空桶小跑着回去。还坐在那块石头上,守着夜色,守着星辰,静待水湾里的水越积越多。
⑩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我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苹果树“咕咚咕咚”喝水的声音,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透着无法掩藏、令人满足的诱惑,在这个夜晚,汇成一首动人的歌。
⑪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在不同的年纪无数次回忆过那夜的星光,到最后,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⑫几天前,我们又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过晚饭,小儿想要车里的玩具,我同母亲一起去门口的车上拿。彼时,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无数颗星星在头顶上方一闪一闪地眨着小眼睛。乡下的夜空如此亲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颗最亮的星星。
⑬我随口问母亲:“还记得那晚我们去给苹果树浇水吗?”
⑭母亲被问得没有防备,但马上回过神来,说:“怎么会不记得啊!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
⑮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
(选自《齐鲁晚报》2022年3月30日;有删改)
14.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①仰望星空,引出回忆;②星光相伴,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再望星空,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与情感的角度,赏析第⑪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16.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在“母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的品质。
17. 文中反复描写那一夜的星空,那个夜晚对“我”来说有何意义?请写出你的探究。
【答案】14. ①. 担水浇树
②. 拥抱母亲
15.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喜悦比作糖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欢欣,表现了作者对儿时母女相依那段记忆深深的怀念之情。
16. 勤劳、关爱子女、有耐心。
17. 那个夜晚,我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让果树久旱逢甘霖,饱尝了成功的喜悦;那个夜晚我和母亲一起抬水浇树,变得成熟;那个夜晚,我与母亲作伴,让两人更加亲密。
【解析】
【14题详解】
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②段中的“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可得:仰望星空,引出回忆。
根据第⑤段中的“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和第⑩段中的“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可得:星光相伴,抬水浇树。
根据第⑫段中的“夜幕降临,无数颗星星在头顶上方一闪一闪地眨着小眼睛”和末段中的“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可得:再望星空,拥抱母亲。
【15题详解】
考查赏析句子。“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淡淡的喜悦比作糖块,联系前句“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在不同的年纪无数次回忆过那夜的星光”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那个夜晚给作者带来的喜悦甜蜜的感觉。联系句中的“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可知,表现了作者对那个夜晚的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16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④段中的“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可知,母亲是一个关爱丈夫的人。特意趁父亲上夜班时去抬水浇树。
根据第⑨段中的“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担心我们离开的工夫会有人来,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和第⑩段中的“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可知,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吃苦、有耐心的人。在夜色里抬水浇树,一路小跑,不知疲倦。
【17题详解】
考查分析文章主旨
根据第⑤段中的“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可知,那个夜晚的星光让我战胜了心中的恐惧,让我内心安定下来。
根据第⑨段中的“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和第⑩段中的“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可知,那个夜晚我和母亲一起抬水浇树,变得成熟。
根据第⑭段中的“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可知,那个夜晚,我与母亲作伴,星光让我与母亲更加亲密。
三、作文(50分)
18. 请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每当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在耳边响起,我便想起自己的梦。
梦就是梦想,梦就是目标或志向。梦就犹如大海上航行的航标。拥有梦想就像拥有一双飞行的翅膀,有梦就有动力,梦想是一种不竭的动力,让你不断燃烧内心小宇宙,激发对美好生生不息的渴望,这种力量会让你无惧风雨、无畏风险,不断前进。
每个人都有他的梦想,有的人想当一个画家;有的人想当一个作家;还有的人想当艺术家。而我的梦想就是以后当一名白衣天使——医生。救死扶伤,延续生命,看到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一名医生,就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疼苦,延续生命,给人们带来健康,因为良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根本,我要成为他们健康的堡垒,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必须好好学习,考上一个重点中学和大学,才能实现理想的基础。
有梦就要坚持,梦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汗水,甚至泪水,不抛弃,不放弃。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在梦的道路上,流的不但是汗水还有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如刘翔,在刘翔的身上有无数的光环,奥运冠军、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跨栏一级运动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人物、慈善家等,可是这么多的光环背后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
所以我要坚持我的梦想并为梦想付出动力,不管多么艰辛和困难。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作文。
1.审题立意。要求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为开头,写一篇文章。写作时可以围绕实现“我的未来”来展开。“我的”,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去写,“梦”在这里是指梦幻、虚幻,不是梦意思是可以实现,并非遥不可及,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梦想是人生的灯塔,梦想是生活的起点;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希望,有了目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联想“我”该怎样做,做些什么,要写出梦想的实现需要什么。注意所选取的“梦”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自己多年的努力。这篇作文可以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写作时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点出你的梦想是什么?如何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要注意语句通顺,用词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2.构思选材。未来充满期望,是美好而梦幻,是对生活的期许,对未来的企盼,更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启示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性中最强烈的渴望,是照亮灵魂的明灯。它应该是积极、健康的情感追求。美好未来的实现既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仰望星空。要在梦想的指引下不断勤奋努力,朝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把梦想变为现实。在立意时,我们须将其定位为一种积极、美好的精神追求,以此作为文章的支柱。比如,将获得学习成功、实现事业理想、完成人生规划等作为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付诸行动和实践。如果光有梦想,没有付诸行动,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如果敢于梦想,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创造一个无限美好的世界。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默写古诗文,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