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6.水的作用教学设计
展开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6.水的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本课对应的是第1课中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的猜测,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式,建立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素。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他们并不清楚作为地表流水,降雨、河流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认识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并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认识。最后,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分析、解释地震、火山喷发、风、水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作用。
难点:归纳总结降雨、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形成地形地貌的图片及资料,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请同学观察。
2.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进一步聚焦: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今天我一起来学习《水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水会给地表带影响的探究兴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关于“水的作用”的课题。
二、探索
(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改变。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2.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方法指导课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
(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
(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
4.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5.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6.学生汇报交流。
7.师生小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水”对于土地的影响。同时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二)了解河流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1.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土地的改变。河流对地形地貌又有哪些影响呢?观察两幅照片,试着分析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
2.同学们分析得是否正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36页资料,了解河流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3.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4.学生研讨后填写活动手册。
5.师生总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分析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教科书提供的文字资料,印证了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也丰富了他们对河流改变地形地貌的认识。
三、研讨
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图中沟壑的形成原因。
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斜坡上留下的许多细沟是雨水汇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2.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根据你的认识试着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解释。
3.水在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水在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前面学习的地震、火上喷发、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的作用与地震、火山喷发不同,它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同。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及过程,基于已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水在地形地貌变化中起到的作用,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及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并为下一课的总结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水的作用
降雨 侵蚀
河流 侵蚀、沉积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将你的认识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
活动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降雨、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并与地震、火山喷发和风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对地形地貌的改变特点。
活动手册说明:关于降雨对地形地貌的改变,要将模拟实验中的相关现象记录下来,而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则需要根据图片及文字资料的分析来记录。除此之外,还要将地震和火山喷发、风三种因素对地形地貌改变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这一项的填写,要在师生讨论后,对各因素改变特点有了整体认知后再进行填写。
6.水的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本课对应的是第1课中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的猜测,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式,建立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素。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他们并不清楚作为地表流水,降雨、河流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认识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并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认识。最后,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分析、解释地震、火山喷发、风、水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作用。
难点:归纳总结降雨、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泥土(自备)、彩沙、报纸(自备)、小桶(自备)、自制喷壶(自备)、塑料盘。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形成地形地貌的图片及资料(自备),班级记录表(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请同学观察。
2.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进一步聚焦: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今天我一起来学习《水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水会给地表带影响的探究兴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关于“水的作用”的课题。
二、探索
(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改变。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2.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方法指导课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
(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
(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
4.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5.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6.学生汇报交流。
7.师生小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水”对于土地的影响。同时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二)了解河流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1.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土地的改变。河流对地形地貌又有哪些影响呢?观察两幅照片,试着分析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
2.同学们分析得是否正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36页资料,了解河流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3.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4.学生研讨后填写活动手册。
5.师生总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分析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教科书提供的文字资料,印证了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也丰富了他们对河流改变地形地貌的认识。
三、研讨
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图中沟壑的形成原因。
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斜坡上留下的许多细沟是雨水汇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
2.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根据你的认识试着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解释。
3.水在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水在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前面学习的地震、火上喷发、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的作用与地震、火山喷发不同,它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同。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及过程,基于已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水在地形地貌变化中起到的作用,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及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并为下一课的总结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水的作用
降雨 侵蚀
河流 侵蚀、沉积
第6课 水的作用
(教材P34~36)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水的作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
2.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知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什么重要作用?(预设:水可以保护地球;水可以让植物生长;外层的水可以改善地球的环境。)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预设:从地下来的;地球有时会下雨,就形成了地面的水;地面上的水是水蒸气变化而来的。)
2.出示:适时出示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循环的图片,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地面水会不会有枯竭的一天?(预设:地面水不会干涸,因为水会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
3.提问: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预设:雨水和河流会把土地冲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由于地表受到冲击,泥沙被带到河里,会使河床抬高;雨
探索
与研讨
水长期击打会让地表变得坑坑洼洼,河水会把地表有些地方冲成一条一条的渠(qú)道,长期积累会让土地样貌变得不平整。)
4.揭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水的作用”。(板书:水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三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认识到,地面水不会干涸,因为水会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在此基础上,再聚焦到本节课要研究的两个问题,在揭示研究主题的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
探索一: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1.出示:课件出示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水。
2.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模拟实验方法。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4.小结:侵蚀作用会造成水土流失。
探索二: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1.展示:课件展示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
2.出示:出示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图片。
3.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两幅图片,并结合资料试着分析河流对地表有什么改变?(预设:乾坤湾主要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由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探索
与研讨
5.小结:(1)降雨会侵蚀土地,造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就是这样形成的。
(2)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宽,黄河第一湾——乾坤湾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凹进去的河岸可能是河水带着泥沙不断冲刷造成的,凸出来的河岸可能是泥沙沉积下来造成的。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到坡脚,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就是这样形成的,河流速度减慢,带不动泥沙,泥沙就沉积下来了,形成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水的作用和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一样,都会给地表样貌带来改变。地震、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风的作用、水的作用对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2.拓展: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水的侵蚀作用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农田,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活中你看到过水土流失现象吗?为了减少或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地面流水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研讨:“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什么重要作用?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认识到水会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由此再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上来。其次,在明确研究主题后,引导学生完成2个探索活动。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真实感受到降雨的侵蚀作用真的改变了地表的形态,理解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丰富他们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最后,在探索活动进行的同时,完成三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加深对“水的作用”的理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任务。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7第四题。
四、用如图所示实验材料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判断对错:在做模拟实验时,要分别观察记录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目的是形成对比。( )
2.在做模拟实验时,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不是为了( )。
A.便于观察 B.更加美观 C.方便实验前后对比
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降雨”时,土壤和彩色的沙子被细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动
B.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小,侵蚀力变弱
C.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到斜坡下部和坡脚处
4.观察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发现,雨水对土地有________作用;雨水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1.√ 2.B
3.B 【解析】 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
4.侵蚀 水土流失
五上《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6.水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詹玲玲 赵丽
【教材简析】
本课继续研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表面变化。这里研究的“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即暂时性地面流水(如大气降水时形成的流水)和长期性地面流水(如河流)两方面。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和河流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进一步认识水对土地的侵蚀以及沉积现象,从而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降雨、河流并不陌生,但是很少会关注到它们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并且还能改变地形;他们会关注洪水、泥石流等对地表带来巨大影响的自然现象,而忽视降雨、河流对土地产生的长期、微弱的影响。因此,本课将引导学生聚焦到降雨、河流对土地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仔细对比以及观察、分析现象,关注到过程性的显著及微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阅读,认识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以及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了多种地形地貌;并能尝试对实验方法改进优化。
态度责任: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能尊重事实,积极交流,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难点:能对模拟实验结果以及图片资料等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含介绍实验操作的微视频)
学生:1.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水槽、没有孔的水槽(用于接径流,可以用其他合适的容器代替)、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彩沙;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呈现现象,直观导入(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出示PPT:雨后的空旷土地、雨后的野草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等图片。教师设问:照片上呈现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
(预设:都是凹凸不平的;和原来比都发生改变。)
2.这样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预设:下雨会让泥土流失,导致山坡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
3.小结:形成这样的地形和雨水有关系吗?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出示课题:水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多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推测形成图中地形地貌可能的原因,从而自然地进入第一项探索活动。
二、 实验探究,感受侵蚀(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水槽、没有孔的水槽、降雨器、水、彩沙、实验记录单
1.提问:你认为雨水是如何让土地变成这样的?
2.小组讨论:比如这样一个小山丘,被雨水冲刷后会有什么变化?在纸上画一画自己的想法。
小山丘
(预设:雨水冲刷地面,把泥土带走;雨水会造成山坡滑坡;雨水会把泥土打散……)
3.讲述:这些现象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但是雨水是不是真的像我们说的那样会影响土地呢?让我们一起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
4.出示实验材料,提问:观察这些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这些材料分别模拟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
(2)如何进行这个模拟实验?
(3)我们要观察什么?
5.学生小组讨论。
6.交流实验方法,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方法:
(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
(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在小山丘顶部,观察变化;
(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整体变化。
实验要求: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可以用文字、画图的方法把实验前、后土地和雨水的变化记录下来。
7.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8.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预设:小山丘表面的彩沙和一些土被冲走了;小山丘表面渐渐有了一些沟;不少土堆积在相对平坦的地方。)
教师适机介绍: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学生汇报的不全时,可反复观看微视频。
9.小结:像刚才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现象,雨水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流动时,携带走了松散的彩沙与泥土,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实验前通过“画一画”为学生充分预测提供支架,同时,让学生了解各部分模拟的分别是什么以及实验中要着重观察的部位。模拟实验后,学生能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现象,总结得出相应结论。
三、知识拓展,分析成因(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过渡:降雨形成的流水对土地产生侵蚀,在地表形成许多沟壑和溪流,溪流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2.出示图片:观察这两张图片,你觉得河流会使地表发生哪些改变?
小组讨论交流,将讨论结果画一画。
(预设:会把泥沙带走;会把河流两岸冲宽;河流会变深...)
3.我们的猜测准确吗?请看下面这个模拟实验。
(1)播放并学习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视频。
(2)提供阅读资料,丰富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
4.交流:说说河流对改变地表的作用
(预设:河流和雨水一样,对地表也有侵蚀作用;河流对地表还有沉积作用。)
5.小结:正像模拟实验和资料卡中看到的那样,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最终会因为流速变缓而堆积,这就是沉
积现象。当河流因泛滥发生改道时,也会形成新的河流。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降雨实验以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能科学合理的对“河流对土地的影响”做出解释。之后,通过模拟实验的播放学习,对学生已有认知形成冲击,从而帮助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四、总结(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水在地表变化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让教师了解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益,从而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备课。
五、板书设计
6.水的作用
降雨 土壤流失
携带大量泥沙
河流
填平一些低洼的地方
侵蚀
侵蚀
沉积
【疑难解答】
上课想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雨水对土地的影响”的模拟实验,但又怕实验室被弄的又脏又乱,有什么好办法?
将学生带出教室,来到真实自然中进行实验,此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本课内容能有较清楚的认识外,还会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会不那么容易改变地形地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一定拓展。
《水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的作用》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包含降雨、河流两个方面。在降雨上,主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在河流上,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搜集信息-反思-推理的思维过程,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最后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改变地球表面因素的对比思考,构建对“水的作用”清晰完整的认识。
本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首先指出“在地表变化的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明确本课研究主题“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部分“探索”,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降雨对土地的侵蚀作用,理解降雨会冲走地表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对应后面研讨问题1对黄土高原沟壑形成的解释;活动二是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对应研讨问题2对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成因的解释,主要通过分析、阅读资料来让学生了解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表的改变。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对“水的作用”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和风的外力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素。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学生通过生活观察知道下雨时雨水会冲刷地上的泥沙,也听说过“水滴石穿”的道理。因此,学生不难想到:水对地形也能起到改变作用。但对于水对地表的作用形式以及水的作用形成地形地貌,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黄河乾坤湾、黄河入海口沙洲等地形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的相关内容尝试对这些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深刻地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的侵蚀作用,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难点: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解释。
【材料准备】
塑料盒、泥土、有颜色的沙子、喷壶、手套、桌布。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观察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循环的图片。
教师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出示水的作用形成地形地貌的图片)
学生思考:地表流水的来源有哪些?降雨和河流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切入,先引导学生寻找地表流水的来源,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表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进一步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明确本课的研究对象为“降雨”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
2.探索
(1)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降雨是地面流水的源头,那么降落地面的雨水会给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模拟一下。(展示实验材料)
②提问:用什么模拟什么?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
③怎样做模拟实验呢?播放实验指导视频,明确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④发放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模拟降雨实验,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如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又聚集到了哪里,水流如何变化等,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①分组实验,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降雨前、降雨后土壤的样子。
②基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研讨: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由此你能解释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如何形成的吗?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实验后进行研讨交流,分析降雨对地表的影响,认识降雨的侵蚀作用,并运用探究成果解释黄土高原上沟壑的形成。引导学生达成共识:降雨会冲走地表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沟壑就是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的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降雨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对降雨的侵蚀作用形成清晰的认识。对黄土高原沟壑形成的解释,是对模拟实验探究成果的应用和巩固,能够加深学生对“降雨的侵蚀作用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认识。
(2)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教师活动:
①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地表的改变,那么河流对地表又有哪些影响呢?
(展示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乾坤湾和入海口沙洲的地形特点,如乾坤湾两岸的差别,入海口沙洲水流的速度等,并以观察到的现象作为依据尝试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
②我们的分析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资料来看看自然界中真实的情况吧!
(展示相关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详细了解河流改变地表的过程,印证自己的分析的同时丰富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
③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呢?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解释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成因,达成共识:黄河第一湾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沙洲主要是河水的沉积作用造成的。
学生活动:
①观察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尝试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丰富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修正自己的看法。
③研讨: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片、阅读资料以及研讨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搜集信息印证分析——基于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的自主探究历程,逐步丰富学生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运用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
3.研讨
(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黄土高原沟壑的形成。
(2)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根据你的认识试着进行解释。
(前两个问题的研讨是伴随探索活动的进行完成的。)
(3)水在改变地表样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过程,基于已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第1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同样体现了大单元学习的连贯性。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反思“水”在地形地貌变化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加深学生对“水的作用”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下一课的总结活动做铺垫。
【板书设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水的作用》活动记录单
姓名: 记录时间:
探究目标
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探究过程
1. 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并在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
2. 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顶部,观察“雨水”流过小山丘时,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
3. 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文字等形式描绘出土壤前后的样子。
土壤的样子
降雨前
降雨后
我的发现
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有:
。
小学教科版 (2017)6.水的作用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6.水的作用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6.水的作用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6.水的作用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6.水的作用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6.水的作用表格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