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3.《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3.《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第1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3.《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第2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3.《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3.《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4-3.《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共29页。
    《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航城学校 刘凤琼
    【教材分析】
    本科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情分析】
    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l 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l 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l 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l 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
    l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材料准备】
    吸耳球、软管、水槽、水、红墨水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 聚焦
    教师提问:关于心脏,你都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心跳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通过是否有心跳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还有生命迹象,这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关于心脏,我们知道些什么,激活学生对于心脏的已有认知。教师指导学生用纸卷成喇叭状,或用简易听诊器与同学配合相互听心脏跳动的情况,从中了解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在不停地跳动着,从而引发学生对心跳现象的关注以及探究的欲望。也可以通过学生都熟悉的流血、献血等与血液有关的现象引入本课的话题。
    2. 探索
    教师提问:心脏跳动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心脏跳动意义的认识。
    播放视频:通过相关视频资料介绍心脏的工作机制,了解心脏不断跳动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心脏深藏于人体内部,不便于直接观察。
    模拟实验: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做教科书上的模拟实验。滴一些红墨水到实验用的水中,将其染成红色,既贴近所模拟的血液流动的现象,又便于学生观察水流出流进吸耳球的过程。小组模拟实验中,要强调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用吸耳球实际体验一回,所以要确保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描述实验现象,如捏紧吸耳球,水被挤出,相当于心脏收缩,血液流出心脏进入血管从而流向全身各处;松开吸耳球,水又会被吸进,相当于心脏舒张,血液又会从全身各处流回到心脏。在模拟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心脏越强健,收缩的力度越大,每次跳动运输的血液量就越大。手连续挤压会感到疲劳,让学生体会心脏一直在连续、高强度地收缩舒张,心肌会感到疲劳,心脏也需要适当的休息。为后续的研讨和拓展的认知活动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一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将心脏输送血液这样一个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生理现象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是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学生挤压吸耳球时会感受到手的疲劳,进而激发学生心脏也会感到疲劳,需要休息。
    3. 研讨
    教师提问:心脏跳动有什么意义?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
    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探索活动中的模拟实验和测量比较活动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以及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在全班范围进行交流,确定心脏跳动的意义,对“心脏也是需要休息的”这一观点达成共识。关于如何保护心脏,教师最好能在课前收集(或让学生收集)一些常见心血管疾病及预防的资料,用于支持该问题的讨论。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的人和事,鼓励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适时组织学生之间开展互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师生的思考交流中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于心脏功能的理解。
    4. 拓展
    活动:学生不可能一边测量自己的心跳,一边测量自己的脉搏,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同桌学生互相配合完成活动。比如,同桌帮助测量脉搏,自己测量心跳之后再互换,让每一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测量活动中。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将其放在探索活动 2“测量和比较”活动前进行。
    【板书设计(生成)】
    【实验记录单设计】
    心脏跳动模拟实验记录单
    探索一:模拟心脏跳动















    请在方框内填写对应的材料模拟了什么结构或过程。
    我发现:
    挤压吸耳球时:
    放松吸耳球时:
    因此我推断,心脏跳动与血液流动的关系是: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3.心脏和血液

    【教材简析】
    《心脏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2.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听诊器、滴管。
    教师准备:关于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儿童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最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知道吗?
    教师播放献血过程视频。
    教师提问:对,老师去献血了。你们知道血液储存在身体的哪个器官里吗?(学生可能回答心脏、血管等)。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看谁找血管又快又准”,时间是30秒。
    学生活动:找血管比赛。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讲解: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只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流动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提问: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
    教师小结: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是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
    设计意图:以老师献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探究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血液循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探索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教师提问:关于心脏,你都知道些什么?
    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介绍: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
    教师提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你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请你找找看。
    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脏的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心脏的位置图并讲解: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在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
    教师谈话: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述生命结束。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教师谈话:我们把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让我们来测量一下我们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
    学生活动:利用简易听诊器和同伴相互测量一分钟心跳次数。对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心跳次数统计图,评估自己的心跳是否正常。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教师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心脏的大小、质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二)模拟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活动
    教师谈话:从生命之初,我们的心脏就在不停地跳动着,这对于人体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心脏深藏于人体内部,想要了解它并不容易,为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套材料,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一起研究。
    教师谈话:我们的活动如图所示,将胶管放入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吸耳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不同的力度挤压吸耳球,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数一数,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小组实验时,每个成员都要用吸耳球实际体验一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的手和吸耳球相当于人体的什么器官?塑料管、水槽内的水分别相当于什么?
    教师谈话:模拟实验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手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
    教师讲解:(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图上红色的血管叫动脉血管,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血管流向全身。蓝色的血管叫静脉血管,血液通过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具体了解一下(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教师总结: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本课以探究心跳意义为线索,通过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心脏、血管及其功能,感受心脏的工作强度。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封闭系统,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跳动,让学生明白利用模型研究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建模与推理能力。
    三、研讨
    教师谈话: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会疲劳吗?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教师谈话: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下面,我们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运动时下蹲姿势要标准,速度要快,运动时间为一分钟。
    学生活动并比较:找一个平时爱运动的同学,和他比较一下,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有什么差别。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剧烈运动后心跳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较短。心脏由心肌组成,心肌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流出和流回心脏。心肌越强健,每次收缩输送出去的血液量就越多。因此,运动员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的心率低。
    教师补充: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研究发现,人的心脏可容纳约0.5升的血液。虽然心脏收缩时挤出来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但也有一定的量。假设挤出的量是0.2升,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一分钟从心脏送出的血量就约有15升,一小时输出的血量约有900升。
    一个正常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一次献血400毫升,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坚持定期献血,可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提高造血功能,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使其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工作机制,理解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减缓心脏的工作强度,有益于心脏的健康。通过测量比较平时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最后,了解人体血液有多少,经常献血对人体的益处,拓展学生的认识。
    四、拓展
    除了手腕,还有哪里可以摸到我们的脉搏?
    拓展活动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将其放在探索活动 2“测量和
    比较”活动前进行。

    【板书设计】


    血液
    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
    心脏—“泵”


    3.心脏和血液
    【教材简析】
    《心脏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2.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槽(自备)、水(自备)、吸耳球、橡胶管、听诊器(自备)、滴管(自备)。
    教师准备:关于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儿童心脏模型(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最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知道吗?
    教师播放图片
    教师提问:对,老师去献血了。你们知道血液储存在身体的哪个器官里吗?(学生可能回答心脏、血管等)。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看谁找血管又快又准”,时间是30秒。
    学生活动:找血管比赛。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讲解: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只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流动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提问: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
    教师小结: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是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
    设计意图:以老师献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探究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血液循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探索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教师提问:关于心脏,你都知道些什么?
    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介绍: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
    教师提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你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请你找找看。
    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脏的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心脏的位置图并讲解: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在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
    教师谈话: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述生命结束。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教师谈话:我们把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让我们来测量一下我们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
    学生活动:利用简易听诊器和同伴相互测量一分钟心跳次数。对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心跳次数统计图,评估自己的心跳是否正常。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教师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心脏的大小、质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二)模拟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活动
    教师谈话:从生命之初,我们的心脏就在不停地跳动着,这对于人体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心脏深藏于人体内部,想要了解它并不容易,为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套材料,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一起研究。
    教师谈话:我们的活动如图所示,将胶管放入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吸耳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不同的力度挤压吸耳球,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数一数,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小组实验时,每个成员都要用吸耳球实际体验一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的手和吸耳球相当于人体的什么器官?塑料管、水槽内的水分别相当于什么?
    教师谈话:模拟实验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手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
    教师讲解:(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图上红色的血管叫动脉血管,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血管流向全身。蓝色的血管叫静脉血管,血液通过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具体了解一下(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教师总结: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本课以探究心跳意义为线索,通过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心脏、血管及其功能,感受心脏的工作强度。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封闭系统,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跳动,让学生明白利用模型研究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建模与推理能力。
    三、研讨
    教师谈话: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会疲劳吗?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教师谈话: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下面,我们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运动时下蹲姿势要标准,速度要快,运动时间为一分钟。
    学生活动并比较:找一个平时爱运动的同学,和他比较一下,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有什么差别。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剧烈运动后心跳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较短。心脏由心肌组成,心肌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流出和流回心脏。心肌越强健,每次收缩输送出去的血液量就越多。因此,运动员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的心率低。
    教师补充: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研究发现,人的心脏可容纳约0.5升的血液。虽然心脏收缩时挤出来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但也有一定的量。假设挤出的量是0.2升,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一分钟从心脏送出的血量就约有15升,一小时输出的血量约有900升。
    一个正常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一次献血400毫升,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坚持定期献血,可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提高造血功能,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使其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工作机制,理解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减缓心脏的工作强度,有益于心脏的健康。通过测量比较平时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最后,了解人体血液有多少,经常献血对人体的益处,拓展学生的认识。
    四、拓展
    除了手腕,还有哪里可以摸到我们的脉搏?
    拓展活动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将其放在探索活动 2“测量和
    比较”活动前进行。

    【板书设计】


    血液
    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
    心脏—“泵”


    第3课 心脏和血液
    (教材P64~66)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 1 课时
    课题
    心脏和血液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知道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3.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2.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
    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知道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难点:利用模型了解心脏的功能,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吸耳球、透明塑料管、水槽、红墨水、水。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心脏和血液的影像资料、心脏模型。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我们今天来玩一个叫作“看谁找得快”的游戏。请大家在座位上坐端正,然后按老师的指令完成动作。
    2.活动:请快速指出自己身体上一处有血管的地方。(预设:大部分学生会指向手背,少部分学生会指向脖颈或心脏等。)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来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既掌握了学生已有的生理知识,也使学生兴趣高涨。
    3.提问:说说你们是如何快速找到血管的?(预设:皮肤下面有一些青色的、凸起来的管子就是血管。)
    4.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本课背景图。)血管是身体内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它们遍布我们的身体,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教学提示:出示心脏模型。)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是靠心脏推动的,人的心脏外形像桃子,体积与本人的拳头相当,位于两肺之间而偏左。


    聚焦
    5.揭题: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它的跳动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心脏和血液。(板书:心脏和血液)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讲述如何快速找到血管,其实就是让学生描述血管的外形特点,通过简单地描述让学生对血管这个内部结构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模型和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初步认识心脏和血管,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模拟心脏和血管的工作
    1.过渡:我们的血液在身体里不断地循环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心脏和血管是怎样工作的呢?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索。
    2.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模拟心脏和血管,它们应该具有哪些特点?(预设:透明塑料管可以模拟血管,有弹性的桃形物体可以模拟心脏。)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谈话:在模拟实验中,捏紧吸耳球,水被挤出,相当于心脏收缩,血液流出心脏进入血管从而流向全身各处;松开吸耳球,水被吸入,

    探索
    与研讨
    相当于心脏舒张,血液又会从全身各处流回心脏。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血液循环的模拟动画,看看心脏的工作情况是不是和实验中的一样。(教学提示:播放血液循环的模拟动画并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5.小结:我们的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心脏的跳动叫作心跳。心跳实际上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
    6.提问:在刚才的模拟活动中,当用较大力捏吸耳球时,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吸耳球挤出和吸入的水更多。)
    7.追问:我们只捏了1分钟就感觉到手酸,而我们的心脏一直在连续、高强度地收缩与舒张,你们说它会疲惫吗?它需要休息吗?(预设:心脏会疲惫,它也需要休息。)
    8.讲解: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让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采用了易于获得的材料制作模型,很好地解决了研究对象不可视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干扰因素,易于操作。
    探索二:保护心脏
    1.过渡:经常锻炼身体,同样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现在需要请一位经常锻炼和一位较少锻炼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接下来的活动,测量他们在跳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跳动后的状态。
    2.活动:邀请两位同学同时跳动一分钟,然后测量并记录他们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

    3.提问: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经常参加锻炼的成成同学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成成同学跳了一分钟后神色平静,而状状同学跳了一分钟后气喘吁吁。)
    4.讲解:平时锻炼较多的人的心肌更强健,心脏每次收缩输送出去的血液量更多,因此心率更低,或者运动后恢复到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设计意图】请两位同学现场做测试且现场分析结果,这种直接的对比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从而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探索
    与研讨
    5.交流:指导学生针对教材的研讨内容分组交流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从资料中可以计算出心脏每天要跳动多少次?
    学生1:按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心脏一天要跳108 000次。
    主持人:心脏为什么要频繁地跳动?跳动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2:心脏这么频繁地跳动是因为要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血液中所携带的养料、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同时也将携带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主持人: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在身体内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学生3: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动脉)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血液由血管(静脉)流回心脏。
    主持人: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也会疲劳,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呢?
    学生4:我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心脏。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6.小结: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也把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均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拓展
    与小结
    1.活动:指导学生同桌之间互相配合,测量自己的心跳和脉搏。
    2.提问:通过测试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每分钟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
    3.小结: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通过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在全身各处的血管中循环,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人体的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可以通过测量脉搏来感知心率。

    板书
    设计
    4.3 心脏和血液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从而产生心跳和脉搏
    保护心脏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是模拟心脏工作的实验,用吸耳球模拟心脏,透明塑料管模拟血管,红墨水模拟血液,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观察“心脏”跳动时“血液”的流向,并现场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心脏跳动意义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五上《健康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3.心脏和血液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王荣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观察、讨论、知识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第二部分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方式,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对于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测量心脏跳动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以讨论和知识学习的方式,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各部分组成;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将其与运动中的氧气需求建立联系。同时,通过比较不同学生间的心脏供血能力,提升学生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对心脏有限的观察,感知心脏的工作情况,借助制作模型的方式呈现出心脏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在此基础上,根据血管和血液的作用,从而构建出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了解其工作方式及意义。让学生经历“器官—系统”的认知变化,培养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学情分析】
    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体征,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测心跳”活动为起始,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作用的模拟实验,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心脏的跳动的初步观察和建模模拟实验,知道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认识到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通过与同学的比较,了解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思维:通过构建模型和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推测出心脏的“工作”方式,以及其跳动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探究实践:通过对心脏有限的观察,感知心脏的工作情况,能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呈现出心脏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
    态度责任: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学会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猜想,并能听取他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 心脏模型、水槽、水、吸耳球。
    学生:1. 学习用品、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听诊器、秒表;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听诊器、秒表、观察记录单
    1.邀请学生集体参加一分钟较为剧烈的体育运动或小游戏(如健身操、萝卜蹲游戏等)。
    2.提问:参加完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3.设问:你怎么知道心跳变快了?让我们使用听诊器找一找心脏的位置,听一听心跳,并用秒表计时,来比较一下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使用听诊器与同学配合互相听心脏跳动情况,从中了解心脏的位置,及心脏不停跳动的情况,并学会测量心跳的方法。(学生先说说准备怎么做,然后教师示范。)

    心脏跳动情况记录表
    运动前
    (每分钟跳动次数)
    运动后
    (每分钟跳动次数)



    4.学生小结:运动后一分钟内心跳次数更多,心跳确实变快了。
    5.提问:关于心脏,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学生回答,谈谈他们对心脏的认知。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6.教师小结: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我们把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称为心率。
    7.设问:为什么人运动前后,心率会发生变化?心率变快有什么意义?(预设:心率加快可以输送更多的血液)
    板书课题:心脏和血液。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心跳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对心脏的工作状态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心脏工作的意义的探索打下基础。
    二、 探索血液循环系统(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
    (一)认识血液循环系统(预设22分钟)
    1. 认识血管(预设4分钟)
    (1)找血管
    谈话:我们的运动部位是手和脚,而心脏在胸腔里跳动,是怎么把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呢?(预设:依靠血管)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找找身体上的血管,时间30秒,找完之后组内讨论两分钟,看看哪组同学找得又准又多。
    学生交流汇报找到的血管,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血管遍布全身。
    (2)认识血管的作用
    谈话:你对血管有哪些了解?你知道血管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讨论交流:血管很长,有运输血液的作用等。
    教师小结(PPT演示):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按照构造功能分,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将心脏的血液运到身体各组织,静脉将身体各组织的血液回流到心脏,毛细血管为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提供场所。人体的所有血管连接起来,长度足足有9.6万多千米,大约可以绕地球两周半。
    2. 认识血液(预设4分钟)
    (1)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
    谈话:血液经过了这么漫长的旅程到达身体的各个部分,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PPT演示):血液是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可以将养料和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同时将携带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模拟血液循环系统(预设14分钟)
    提问:血液要流过如此漫长的血管,是谁为它提供了动力?心脏是怎样提供动力的?下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一探究竟吧!教师介绍模拟实验方法(PPT演示),提出实验要求。
    思考:
    l 模拟实验塑料管、吸耳球、手的作用分别相当于什么器官?
    l 挤压吸耳球的动作,捏紧吸耳球和松开吸耳球分别模拟了什么?
    l 用大小不同的力挤压吸耳球,观察实验现象。
    l 坚持快速挤压吸耳球一分钟,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
    l 吸耳球模拟心脏,塑料管模拟血管,手模拟心肌。
    l 捏紧吸耳球模拟心肌收缩,放松吸耳球模拟心肌舒张。
    l 挤压吸耳球,用力大,排出水更快更多;用力小,排出水更慢更少。
    l 快速挤压吸耳球,手会变得很累,所以快速跳动,心脏也会很累。因此不能长时间剧烈运动,心脏也需要休息。
    (二)认识心跳的意义(预设8分钟)
    1. 讨论运动之后心跳加快的意义。(预设5分钟)
    谈话:同学们已经通过实验模拟了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过程,发现挤压吸耳球的速度不同,液体流动速度也不同。在我们生活中,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会发生改变吗?
    (1)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模拟实验获得结论:当人体运动时,身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变多,心跳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变快,运输速度更快。
    (2)教师小结: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
    2. 感受运动前后心率变化(预设3分钟)
    活动:再次体验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感受心率变化的作用,并记录下恢复到正常心率所需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课件,以讨论的方式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各部分组成,结合模拟实验,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方式,从而逐步了解心跳的意义和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三、 拓展:保护我们的心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 发现心脏功能的差异(预设3分钟)
    提问:比较不同同学心率从运动后到正常状态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经常运动的同学恢复正常心率所需时间更短。
    讨论:对于保护我们的心脏,让它可以充分的休息,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我们的心肌更加强健,降低心率。同时,睡眠时,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较少,心脏工作的强度相对较低。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2. 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心跳的意义: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协同工作,为我们身体各个部位送去养料和氧气,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比较,学生了解心率与健康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心心脏健康,加强锻炼,养成良好作息,做到健康生活。

    四、 板书设计
    3.心脏和血液
    心率
    吸耳球→心脏:提供动力
    塑料管→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水→血液:运输氧气和养料,带走二氧化碳








    【疑难解答】
    1.学生在经历模拟实验后,只是了解了心脏的工作方式,并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如何让学生了解心跳的意义?
    由于心跳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无法直观的观察到,甚至是模拟也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视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心跳时,身体中的气体和物质交换,并鼓励学生通过科普剧的方式,进行演绎。
    2.学生对于血管、心脏、血液这些器官了解不多,在课堂讨论中氛围不浓怎么办?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器官都隐藏于身体内部,对其了解较少,且生活中也很少关注,因而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知识卡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些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参与度。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