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合集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教科版4下-第1单元第4课-茎和叶1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4下-第1单元第4课-茎和叶1,共24页。
1.4《茎和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伴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变化,重点研究植物的茎和叶,了解它们在维持自身生存中的作用。本节课有3个活动。一是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二是推测并设计实验验证茎和叶的作用。三是根据植物的茎和叶的形态特征推测其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和种植体验,学生对于植物的结构和生长变化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已经了解植物根的做作用。那么植物的茎和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又该如何验证推测?这也是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茎和叶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的规律;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难点】重点: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难点: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材料准备】 提前准备浸过红墨水的芹菜的茎;黑色塑料袋遮住一片叶子的绿萝植株(提前半个月准备);透明塑料袋遮住一片叶子的绿萝植株。【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凤仙花生长的图片(或视频)。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凤仙花生长的变化的兴趣,引出接下来的活动。2. 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教师活动:准备凤仙花侧面图及俯视图。学生活动:观察茎和叶的生长变化,关注叶在茎上的着生状况。设计意图:通过对凤仙花形态特征的观察,关注茎和叶的特点,为后面推测茎和叶的作用累积更多证据。3. 推测茎和叶的作用教师提问: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活动: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认知进行推测。设计意图:暴露学生前概念,为后面实验的开展打基础。4. 茎的运输作用实验教师活动: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前准备好观察材料。可用视频辅助教学。学生活动:理解实验,观察现象。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和能力。学生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从横切面和纵切面两个方向,充分验证茎的运输作用。5. 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实验教师活动:提前半个月准备光合作用材料。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教师提问:叶子变黄说明了什么?袋子内壁的小水珠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能够从观察到现象推理对应的作用。6. 拓展教师活动:图片展示仙人掌、香蕉树、松树的叶,教师活动:展示牵牛花、西瓜、葡萄等不同形态的茎的植物和不同形态的叶的植物。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叶的多样性以及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观察不同形态的茎,认识茎的多样性。进一步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茎和叶具有不同的特点。【板书设计】第4课时 茎和叶【教学目标】1.观察破土后的凤仙花生长过程,观察它的形态特征的变化。2.推测和证明茎和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2.观察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茎和叶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采摘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3.师:破土而出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①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②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④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2)推测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3)想办法证明我们想法的正误。 茎的运输作用: ①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 ②将凤仙花的茎放入杯中。 ③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叶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①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观察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2)茎插入水杯中后,有什么变化?纵向切开、横向切开茎后,观察到什么现象?(3)被遮住光的叶子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套在叶子上的干燥塑料袋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2.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3.根据植物根、茎、叶的特征,推测适合植物生活的环境。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板书设计】茎和叶茎 叶 运输 蒸腾 纵切 横切【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第4课 茎和叶(教材P10~1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茎和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2.知道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3.知道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分,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2.能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3.能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会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茎和叶的作用。难点: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的作用,通过观察探究,推测叶的作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凤仙花、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小刀、软尺(或卷尺)、小盘子(或垫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出示一组呈现凤仙花生长过程的照片(或播放一段凤仙花幼苗生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提问:凤仙花种子萌发后,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茎长高长粗了;长出了很多叶子。)3.追问:茎和叶分别是什么样的呢?(预设:茎是直直的、圆柱形的;叶长在茎的上面,叶是细长的。)4.揭题:现在凤仙花的茎到底有多高?茎上又有多少叶?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茎和叶。(板书:茎和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观察结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交流,为后面关于茎和叶的研究奠定基础。茎:植物的营养器官,连接根与叶、花和果实,有运送水分、无机盐、养分及支持植物体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茎具有储存养分、繁殖后代的作用。叶:植物制造营养的重要器官,能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1.过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预设:茎的高度;叶片数量;叶是怎样长在茎上的;茎的粗细;……)大家说的这些都正确。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主要观察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及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2.活动:给每组分发凤仙花植株,指导学生按要求观察并记录凤仙花的形态特征。3.提问: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有怎样的生长变化?(预设:茎长高了、长粗了。)它的叶在茎上是如何分布的?(预设:是交错分布的。)你们猜猜这样分布的好处是什么?(预设:这样分布叶子不会相互遮挡,都能晒到阳光。)4.小结:随着凤仙花茎的长高,叶也越来越多。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这样的生长方式有利于叶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照射。探索二:探究茎的作用1.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凤仙花的茎不断长高、长粗,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学提示:出示将带叶的凤仙花的茎放入盛有红色水的锥形瓶中几个小时后与放入之前的对比图片。)2.提问:通过对比图片,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和叶有什么变化?(预设:都变成了红色。)为什么会变红呢?(预设:可能是茎将水分输送给了叶片。)茎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可能有许多像管子一样的结构。)让我们将风仙花的茎分别纵切和横切开来看看。3.活动: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4.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实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除此之外,茎同时也运输养分给植物的各个部分,还能起到支撑植物的作用。探索三:探究叶的作用1.过渡:前面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我们推测这样生长的好处是可以让叶片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不让叶片接受阳光的照射会怎样呢?2.演示:出示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将黑色纸取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片叶子。3.提问:这片被遮住的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被遮住的叶子变黄了。)为什么会变黄呢?(预设:没有阳光,叶子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还会有其他作用吗?4.演示:出示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5.提问:塑料袋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里面有很多小水珠。)你们认为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被叶片散发出来了。)6.小结:植物的茎具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茎中有管状结构,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给茎本身和叶、花等利用或通过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植物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也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使用或贮藏。【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茎和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并交流结果,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作用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已有经验进行推理的能力,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汇报纵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长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横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宽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蒸腾(作用):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开闭完成。蒸腾作用一方面拉动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流动,确保植物各部分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调节植物体温,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拓展与小结1.过渡:出示浮萍、香蕉树、仙人掌和胡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2.布置任务:你们认为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呢?请大家分组讨论,表述自己推测的理由。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具有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典型特征?(预设:生长在干旱缺水、气温严寒环境中的松树,它的叶退化成了细长的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体温。)4.过渡: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不仅根和叶具有不同的形态,它们的茎也会有不同的形态。(教学提示:出示向日葵、矮牵牛、土豆、西瓜和葡萄的茎的图片。)5.讲解:向日葵等大多数植物的茎垂直于地面直立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矮牵牛等植物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等植物的茎靠吸盘和卷须攀爬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西瓜等植物的茎平卧地面,沿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土豆等植物的茎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茎叫变态茎。6.拓展:请大家课后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植物的茎和叶,进一步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其茎和叶等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首先引导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交流,再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并用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丰富学生对茎和叶的感知。然后用先推测后验证的方法探究了植物茎和叶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茎和叶功能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根据现象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最后通过介绍多种具有不同根、茎、叶的植物,并引导学生推测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帮助学生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课后作业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8第三题。三、选择题。1.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这样分布的好处是( )。A.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B.可以接收更多的水分C.可以接收更多的空气2.凤仙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 )。A.根 B.茎 C.叶3.把凤仙花的叶子用黑色纸袋遮住,3天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叶片越来越绿 B.叶片颜色变浅 C.叶片枯萎参考答案三、1.A 2.C 3.A5.茎和叶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马水娟 徐孟琪【教材简析】植物的茎和叶是植物的两个重要营养器官。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观察亲手种植的凤仙花,看到凤仙花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对于茎和叶的特点进行观察记录,同时推测茎和叶有什么作用。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分小组制定实验计划,通过观察凤仙花的茎在红色水里浸泡之后,其纵切面和横切面的染色情况,了解茎的运输作用。同时通过观察凤仙花的叶被黑纸遮光和被塑料袋套住之后的现象,了解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本课最后部分要求学生观察更多的植物的茎和叶,进一步构建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和种植体验,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结构和生长变化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初步了解了种植植物的方式,也知道植物的种子发芽会先长出了根,后长出茎和叶,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对生长中的植物进行观察、记录。那么植物的茎和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又该如何验证推测?除凤仙花外,其他形态茎和叶的植物是怎么适应环境的,同样这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通过探究构建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茎和叶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的规律;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难点: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提前准备浸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黑色卡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提前一天用塑料袋罩住的凤仙花植株。学生:凤仙花、测量纸、小刀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植物长出了茎和叶。(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了解凤仙花的前期生长。教师播放“种子——幼苗——成长”的图片,回顾植物的生长变化。2.提问:种子萌发后,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学生会提到茎和叶)3.提问:茎和叶是什么样的?(预设:茎是直直的、圆柱的,叶长在茎的上面,叶是细长的。)4.揭示课题,板书“茎和叶”。二、探索:茎和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预设25分钟)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材料准备:每组一盆植物]1.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预设:学生回答茎的高度、叶的数量等)2.学生活动——观察凤仙花:①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②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③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在茎上的分布情况;④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教师温馨提示:①将卷尺拉直,测量从地面到茎的最高点距离,不要算叶的高度;②用水彩笔在数过的叶片上做标记;③在观察叶在茎上的分布时,侧面观察要与植物水平,不要从上侧面和下侧面观察。从上面观察时可以将植物放置在地面上,垂直从上向下看。④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叶片分布,不要求学生写生,只要学生能表示出叶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可。3.小组交流汇报:①茎的高度;②叶的数量;③叶在茎上的分布图。(二)探究茎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茎有什么作用?(预设:茎可以把水运给叶,叶需要阳光,多余的水可以从叶里排除)2.提问:用什么实验能够证明自己的想法?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4.全班交流讨论。5.总结实验方案,播放微视频:茎的运输作用。6.出示浸泡了一段时间的凤仙花的茎:①观察凤仙花的茎有什么变化;②再将凤仙花的茎横切开,观察茎的横切面;③将凤仙花的茎纵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7.总结:茎具有输送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作用。(三)探究叶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叶有什么作用?(预设:叶需要阳光,多余的水可以从叶里排除。)2.提问:用什么实验能够证明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4.总结实验方案,播放微视频: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5.出示凤仙花的叶。6.总结:叶具有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三、研讨:叶子分布的原因(预设5分钟)1.提问:根据茎和叶的作用,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2.小结:叶子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四、拓展: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预设5分钟)1.出示不同形态植物叶的图片,提问: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它们的形态不同?2.出示不同形态植物茎的图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它们的形态不同?3.小结:不同形态的叶和茎与它们生活环境的关系。【板书设计】4.茎和叶支撑植物茎运输水分和养料 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叶 蒸腾水分——调节体温【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凤仙花叶子在茎上的分布样子。不要求学生写生,只要能表现出叶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就可。2.推测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说明理由,可以让学生用简要的文字记录。【作业设计】1.如果植物得不到光照,会对植物的哪个部分先产生影响?( )。A.根 B.茎 C.叶2.以下哪种植物的茎沿着地面蔓延生长?( )A.西瓜 B.葡萄 C.牵牛花3.香蕉的叶子又大又宽有什么用处?答:因为香蕉树生活的环境比较炎热,叶片大有利于进行蒸腾作用,降低自身温度。同时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储备能量。四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设计4.茎和叶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胡婉芳【教材简析】本课是《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4课,本课主要介绍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重点认识茎和叶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环境中茎和叶的形态会有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种子在发芽之后,茎和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课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测植物的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并设计相应的实验验证——将植物的茎在有颜色的水中浸泡,观察其横切面和纵切面并进行对比,了解茎具有运输的作用;通过将部分叶用黑色纸遮光,一段时间后对比遮光的叶子和其他叶子,了解叶的光合作用;通过用干燥的塑料袋套在叶上,观察其变化,了解叶的蒸腾作用。探究茎和叶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指向了“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一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在经过一年级《植物》、《动物》,三年级《动物的一生》的学习后,学生对于观察记录的方法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经过前3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到植物在种子发芽后先生根再长茎和叶,但是对相应的功能还存在疑惑,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植物的不断变化中改进观察和记录的形式,并能在持续的观察中对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进行合理地猜测,设计具体的验证方法并付诸实践,在持续的探究活动中不断收获成果和乐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对比植物的茎和叶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知道茎有运输作用,叶有吸收阳光制造养分和蒸腾水分的作用。科学思维:在绘制叶在茎上的分布的样子时,描述出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分析叶这样的生长方式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基于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提出对于茎与叶功能的合理推测。探究实践:利用收集的相关证据,探究茎和叶的作用,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并认识到茎和叶在维持植物自身生存中的作用。态度责任:在实践探究中,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难点:通过实践研究,在持续的观察中收集证据,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教师:1.提前准备浸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2.提前4-7天用黑色卡纸遮住凤仙花植株上的一片叶子;提前一天用塑料袋罩住的部分凤仙花的叶并密封。学生:1.凤仙花、软尺、红墨水、杯子、黑色卡纸、透明塑料袋、小刀等;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植物的生长变化,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凤仙花生长的图片,学生种植的凤仙花播放凤仙花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的图片,观察现在的凤仙花植株。1.提问:种子萌发后,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追问:其中茎和叶是什么样的?揭示课题,板书“茎和叶”。【设计意图】第一个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可以更多的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个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茎和叶的变化上。二、探究实践,共同探讨茎和叶的作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凤仙花、软尺、浸在红墨水一段时间后的凤仙花的茎、遮光一周左右的植株上的叶子;叶用塑料袋密封一段时间后的植物、记录单。(一)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1.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 2.活动要求及提示:(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植株高度是地面到茎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叶的高度不用计算在内);(2)数叶片的数量(以免遗漏,我们可以在数过的叶子上标上记号);(3)观察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将植物放置在平整的桌面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如从侧面和正上方观察。侧面观察时注意视线与植物水平,从上面观察时从正上方,即垂直从上往下看);(4)画出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不需要按美术的要求,只需画出叶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可)。3.小组交流汇报,总结茎和叶的生长情况,推测茎有什么作用,说明理由。(预设:支撑植物、可以运输水等)(二)探究茎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有关茎的作用的想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改进实验方案。2.出示实验步骤:(1)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2)将茎放入杯子中,浸泡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3.出示课前提前准备好的浸泡一段时间已经变红的凤仙花的茎和叶。(1)提问:叶子为什么变红了?茎里面可能是怎样的?(2)观看“茎的作用”视频,学习横切和纵切的方法,观察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4.小结: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三)探究叶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引导学生推测叶的作用,并说明理由。(预设:叶需要阳光,多余的水可以从叶里排出。)2.课件出示证明叶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作用的实验方法,并播放“叶的作用”的视频,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3.组织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凤仙花植株,观察遮光叶子有什么变化?4.组织学生接着观察套着叶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5.小结: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设计意图】学生在推测茎和叶的作用后,对茎的运输作用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全班讨论改进实验方案。但对叶的作用学生设计有难度,因此可以直接出示实验方法。根据学情来调整教学方式,以生定教,以此突破教学的难点。三、深入研讨:构建认识(预设5分钟)1.提问:(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2)植物茎、叶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2.学生发表想法和依据。3.小结:(1)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可以使叶子最大面积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2)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叶的光合作用能制造养分维持植物生存;叶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植物的茎和叶具有帮组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功能的相应功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拓展延伸:联系生活(预设5分钟)1.出示不同形态植物叶的图片,提问: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出示不同形态植物茎的图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3.小结:不同形态的叶和茎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形态的茎和叶,认识植物茎和叶的多样性,认识植物的形态与所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4.茎和叶 支撑植物茎 运输水分和养分 吸收阳光(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叶 蒸腾作用——调节体温五、板书设计植物生存【疑难解答】课堂时间有限,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光合作用以及蒸腾作用三个实验怎么安排?本节课的内容比较丰富,但课堂时间有限,这三个实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因此可以课前准备好,便于学生根据现象进行研讨。在本节课学习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后,利用所种植的凤仙花或是身边其他的绿色植物进行实践,再次验证茎和叶在植物生存中的作用。因此实验方法的设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对茎和叶作用的推测之后,对于茎的运输作用学生较为容易理解,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证明。因此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对浸泡后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后,在操作和观察时更加准确和细致。对于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可以视情况而定,可以直接出示方法,在课后完成。
1.4《茎和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伴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变化,重点研究植物的茎和叶,了解它们在维持自身生存中的作用。本节课有3个活动。一是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二是推测并设计实验验证茎和叶的作用。三是根据植物的茎和叶的形态特征推测其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和种植体验,学生对于植物的结构和生长变化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已经了解植物根的做作用。那么植物的茎和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又该如何验证推测?这也是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茎和叶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的规律;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难点】重点: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难点: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材料准备】 提前准备浸过红墨水的芹菜的茎;黑色塑料袋遮住一片叶子的绿萝植株(提前半个月准备);透明塑料袋遮住一片叶子的绿萝植株。【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凤仙花生长的图片(或视频)。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凤仙花生长的变化的兴趣,引出接下来的活动。2. 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教师活动:准备凤仙花侧面图及俯视图。学生活动:观察茎和叶的生长变化,关注叶在茎上的着生状况。设计意图:通过对凤仙花形态特征的观察,关注茎和叶的特点,为后面推测茎和叶的作用累积更多证据。3. 推测茎和叶的作用教师提问: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活动: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认知进行推测。设计意图:暴露学生前概念,为后面实验的开展打基础。4. 茎的运输作用实验教师活动: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前准备好观察材料。可用视频辅助教学。学生活动:理解实验,观察现象。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和能力。学生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从横切面和纵切面两个方向,充分验证茎的运输作用。5. 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实验教师活动:提前半个月准备光合作用材料。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教师提问:叶子变黄说明了什么?袋子内壁的小水珠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能够从观察到现象推理对应的作用。6. 拓展教师活动:图片展示仙人掌、香蕉树、松树的叶,教师活动:展示牵牛花、西瓜、葡萄等不同形态的茎的植物和不同形态的叶的植物。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叶的多样性以及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观察不同形态的茎,认识茎的多样性。进一步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茎和叶具有不同的特点。【板书设计】第4课时 茎和叶【教学目标】1.观察破土后的凤仙花生长过程,观察它的形态特征的变化。2.推测和证明茎和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2.观察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茎和叶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采摘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3.师:破土而出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①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②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④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2)推测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3)想办法证明我们想法的正误。 茎的运输作用: ①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 ②将凤仙花的茎放入杯中。 ③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叶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①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观察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2)茎插入水杯中后,有什么变化?纵向切开、横向切开茎后,观察到什么现象?(3)被遮住光的叶子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套在叶子上的干燥塑料袋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2.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3.根据植物根、茎、叶的特征,推测适合植物生活的环境。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板书设计】茎和叶茎 叶 运输 蒸腾 纵切 横切【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第4课 茎和叶(教材P10~1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茎和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2.知道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3.知道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分,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2.能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3.能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会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茎和叶的作用。难点: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的作用,通过观察探究,推测叶的作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凤仙花、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小刀、软尺(或卷尺)、小盘子(或垫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出示一组呈现凤仙花生长过程的照片(或播放一段凤仙花幼苗生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提问:凤仙花种子萌发后,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茎长高长粗了;长出了很多叶子。)3.追问:茎和叶分别是什么样的呢?(预设:茎是直直的、圆柱形的;叶长在茎的上面,叶是细长的。)4.揭题:现在凤仙花的茎到底有多高?茎上又有多少叶?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茎和叶。(板书:茎和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观察结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交流,为后面关于茎和叶的研究奠定基础。茎:植物的营养器官,连接根与叶、花和果实,有运送水分、无机盐、养分及支持植物体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茎具有储存养分、繁殖后代的作用。叶:植物制造营养的重要器官,能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1.过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预设:茎的高度;叶片数量;叶是怎样长在茎上的;茎的粗细;……)大家说的这些都正确。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主要观察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及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2.活动:给每组分发凤仙花植株,指导学生按要求观察并记录凤仙花的形态特征。3.提问: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有怎样的生长变化?(预设:茎长高了、长粗了。)它的叶在茎上是如何分布的?(预设:是交错分布的。)你们猜猜这样分布的好处是什么?(预设:这样分布叶子不会相互遮挡,都能晒到阳光。)4.小结:随着凤仙花茎的长高,叶也越来越多。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这样的生长方式有利于叶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照射。探索二:探究茎的作用1.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凤仙花的茎不断长高、长粗,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学提示:出示将带叶的凤仙花的茎放入盛有红色水的锥形瓶中几个小时后与放入之前的对比图片。)2.提问:通过对比图片,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和叶有什么变化?(预设:都变成了红色。)为什么会变红呢?(预设:可能是茎将水分输送给了叶片。)茎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可能有许多像管子一样的结构。)让我们将风仙花的茎分别纵切和横切开来看看。3.活动: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4.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实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除此之外,茎同时也运输养分给植物的各个部分,还能起到支撑植物的作用。探索三:探究叶的作用1.过渡:前面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我们推测这样生长的好处是可以让叶片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不让叶片接受阳光的照射会怎样呢?2.演示:出示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将黑色纸取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片叶子。3.提问:这片被遮住的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被遮住的叶子变黄了。)为什么会变黄呢?(预设:没有阳光,叶子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还会有其他作用吗?4.演示:出示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5.提问:塑料袋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里面有很多小水珠。)你们认为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被叶片散发出来了。)6.小结:植物的茎具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茎中有管状结构,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给茎本身和叶、花等利用或通过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植物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也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使用或贮藏。【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茎和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并交流结果,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作用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已有经验进行推理的能力,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汇报纵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长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横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宽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蒸腾(作用):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开闭完成。蒸腾作用一方面拉动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流动,确保植物各部分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调节植物体温,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拓展与小结1.过渡:出示浮萍、香蕉树、仙人掌和胡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2.布置任务:你们认为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呢?请大家分组讨论,表述自己推测的理由。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具有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典型特征?(预设:生长在干旱缺水、气温严寒环境中的松树,它的叶退化成了细长的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体温。)4.过渡: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不仅根和叶具有不同的形态,它们的茎也会有不同的形态。(教学提示:出示向日葵、矮牵牛、土豆、西瓜和葡萄的茎的图片。)5.讲解:向日葵等大多数植物的茎垂直于地面直立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矮牵牛等植物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等植物的茎靠吸盘和卷须攀爬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西瓜等植物的茎平卧地面,沿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土豆等植物的茎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茎叫变态茎。6.拓展:请大家课后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植物的茎和叶,进一步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其茎和叶等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首先引导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交流,再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并用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丰富学生对茎和叶的感知。然后用先推测后验证的方法探究了植物茎和叶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茎和叶功能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根据现象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最后通过介绍多种具有不同根、茎、叶的植物,并引导学生推测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帮助学生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课后作业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8第三题。三、选择题。1.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这样分布的好处是( )。A.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B.可以接收更多的水分C.可以接收更多的空气2.凤仙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 )。A.根 B.茎 C.叶3.把凤仙花的叶子用黑色纸袋遮住,3天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叶片越来越绿 B.叶片颜色变浅 C.叶片枯萎参考答案三、1.A 2.C 3.A5.茎和叶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马水娟 徐孟琪【教材简析】植物的茎和叶是植物的两个重要营养器官。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观察亲手种植的凤仙花,看到凤仙花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对于茎和叶的特点进行观察记录,同时推测茎和叶有什么作用。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分小组制定实验计划,通过观察凤仙花的茎在红色水里浸泡之后,其纵切面和横切面的染色情况,了解茎的运输作用。同时通过观察凤仙花的叶被黑纸遮光和被塑料袋套住之后的现象,了解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本课最后部分要求学生观察更多的植物的茎和叶,进一步构建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和种植体验,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结构和生长变化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初步了解了种植植物的方式,也知道植物的种子发芽会先长出了根,后长出茎和叶,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对生长中的植物进行观察、记录。那么植物的茎和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又该如何验证推测?除凤仙花外,其他形态茎和叶的植物是怎么适应环境的,同样这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通过探究构建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茎和叶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的规律;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难点: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提前准备浸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黑色卡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提前一天用塑料袋罩住的凤仙花植株。学生:凤仙花、测量纸、小刀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植物长出了茎和叶。(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了解凤仙花的前期生长。教师播放“种子——幼苗——成长”的图片,回顾植物的生长变化。2.提问:种子萌发后,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学生会提到茎和叶)3.提问:茎和叶是什么样的?(预设:茎是直直的、圆柱的,叶长在茎的上面,叶是细长的。)4.揭示课题,板书“茎和叶”。二、探索:茎和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预设25分钟)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材料准备:每组一盆植物]1.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预设:学生回答茎的高度、叶的数量等)2.学生活动——观察凤仙花:①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②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③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在茎上的分布情况;④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教师温馨提示:①将卷尺拉直,测量从地面到茎的最高点距离,不要算叶的高度;②用水彩笔在数过的叶片上做标记;③在观察叶在茎上的分布时,侧面观察要与植物水平,不要从上侧面和下侧面观察。从上面观察时可以将植物放置在地面上,垂直从上向下看。④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叶片分布,不要求学生写生,只要学生能表示出叶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可。3.小组交流汇报:①茎的高度;②叶的数量;③叶在茎上的分布图。(二)探究茎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茎有什么作用?(预设:茎可以把水运给叶,叶需要阳光,多余的水可以从叶里排除)2.提问:用什么实验能够证明自己的想法?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4.全班交流讨论。5.总结实验方案,播放微视频:茎的运输作用。6.出示浸泡了一段时间的凤仙花的茎:①观察凤仙花的茎有什么变化;②再将凤仙花的茎横切开,观察茎的横切面;③将凤仙花的茎纵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7.总结:茎具有输送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作用。(三)探究叶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叶有什么作用?(预设:叶需要阳光,多余的水可以从叶里排除。)2.提问:用什么实验能够证明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4.总结实验方案,播放微视频: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5.出示凤仙花的叶。6.总结:叶具有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三、研讨:叶子分布的原因(预设5分钟)1.提问:根据茎和叶的作用,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2.小结:叶子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四、拓展: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预设5分钟)1.出示不同形态植物叶的图片,提问: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它们的形态不同?2.出示不同形态植物茎的图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它们的形态不同?3.小结:不同形态的叶和茎与它们生活环境的关系。【板书设计】4.茎和叶支撑植物茎运输水分和养料 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叶 蒸腾水分——调节体温【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凤仙花叶子在茎上的分布样子。不要求学生写生,只要能表现出叶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就可。2.推测植物生活的环境并说明理由,可以让学生用简要的文字记录。【作业设计】1.如果植物得不到光照,会对植物的哪个部分先产生影响?( )。A.根 B.茎 C.叶2.以下哪种植物的茎沿着地面蔓延生长?( )A.西瓜 B.葡萄 C.牵牛花3.香蕉的叶子又大又宽有什么用处?答:因为香蕉树生活的环境比较炎热,叶片大有利于进行蒸腾作用,降低自身温度。同时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储备能量。四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设计4.茎和叶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胡婉芳【教材简析】本课是《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4课,本课主要介绍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重点认识茎和叶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环境中茎和叶的形态会有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种子在发芽之后,茎和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课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测植物的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并设计相应的实验验证——将植物的茎在有颜色的水中浸泡,观察其横切面和纵切面并进行对比,了解茎具有运输的作用;通过将部分叶用黑色纸遮光,一段时间后对比遮光的叶子和其他叶子,了解叶的光合作用;通过用干燥的塑料袋套在叶上,观察其变化,了解叶的蒸腾作用。探究茎和叶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指向了“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一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在经过一年级《植物》、《动物》,三年级《动物的一生》的学习后,学生对于观察记录的方法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经过前3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到植物在种子发芽后先生根再长茎和叶,但是对相应的功能还存在疑惑,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植物的不断变化中改进观察和记录的形式,并能在持续的观察中对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进行合理地猜测,设计具体的验证方法并付诸实践,在持续的探究活动中不断收获成果和乐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对比植物的茎和叶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知道茎有运输作用,叶有吸收阳光制造养分和蒸腾水分的作用。科学思维:在绘制叶在茎上的分布的样子时,描述出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分析叶这样的生长方式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基于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提出对于茎与叶功能的合理推测。探究实践:利用收集的相关证据,探究茎和叶的作用,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并认识到茎和叶在维持植物自身生存中的作用。态度责任:在实践探究中,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难点:通过实践研究,在持续的观察中收集证据,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教师:1.提前准备浸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2.提前4-7天用黑色卡纸遮住凤仙花植株上的一片叶子;提前一天用塑料袋罩住的部分凤仙花的叶并密封。学生:1.凤仙花、软尺、红墨水、杯子、黑色卡纸、透明塑料袋、小刀等;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植物的生长变化,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凤仙花生长的图片,学生种植的凤仙花播放凤仙花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的图片,观察现在的凤仙花植株。1.提问:种子萌发后,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追问:其中茎和叶是什么样的?揭示课题,板书“茎和叶”。【设计意图】第一个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可以更多的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个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茎和叶的变化上。二、探究实践,共同探讨茎和叶的作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凤仙花、软尺、浸在红墨水一段时间后的凤仙花的茎、遮光一周左右的植株上的叶子;叶用塑料袋密封一段时间后的植物、记录单。(一)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1.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 2.活动要求及提示:(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植株高度是地面到茎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叶的高度不用计算在内);(2)数叶片的数量(以免遗漏,我们可以在数过的叶子上标上记号);(3)观察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将植物放置在平整的桌面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如从侧面和正上方观察。侧面观察时注意视线与植物水平,从上面观察时从正上方,即垂直从上往下看);(4)画出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不需要按美术的要求,只需画出叶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可)。3.小组交流汇报,总结茎和叶的生长情况,推测茎有什么作用,说明理由。(预设:支撑植物、可以运输水等)(二)探究茎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有关茎的作用的想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改进实验方案。2.出示实验步骤:(1)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2)将茎放入杯子中,浸泡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3.出示课前提前准备好的浸泡一段时间已经变红的凤仙花的茎和叶。(1)提问:叶子为什么变红了?茎里面可能是怎样的?(2)观看“茎的作用”视频,学习横切和纵切的方法,观察茎的横切面和纵切面。4.小结: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三)探究叶对植物生存的作用1.引导学生推测叶的作用,并说明理由。(预设:叶需要阳光,多余的水可以从叶里排出。)2.课件出示证明叶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作用的实验方法,并播放“叶的作用”的视频,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3.组织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凤仙花植株,观察遮光叶子有什么变化?4.组织学生接着观察套着叶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5.小结: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设计意图】学生在推测茎和叶的作用后,对茎的运输作用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全班讨论改进实验方案。但对叶的作用学生设计有难度,因此可以直接出示实验方法。根据学情来调整教学方式,以生定教,以此突破教学的难点。三、深入研讨:构建认识(预设5分钟)1.提问:(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2)植物茎、叶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2.学生发表想法和依据。3.小结:(1)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可以使叶子最大面积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2)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叶的光合作用能制造养分维持植物生存;叶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植物的茎和叶具有帮组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功能的相应功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拓展延伸:联系生活(预设5分钟)1.出示不同形态植物叶的图片,提问: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出示不同形态植物茎的图片,提问: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3.小结:不同形态的叶和茎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形态的茎和叶,认识植物茎和叶的多样性,认识植物的形态与所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4.茎和叶 支撑植物茎 运输水分和养分 吸收阳光(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叶 蒸腾作用——调节体温五、板书设计植物生存【疑难解答】课堂时间有限,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光合作用以及蒸腾作用三个实验怎么安排?本节课的内容比较丰富,但课堂时间有限,这三个实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因此可以课前准备好,便于学生根据现象进行研讨。在本节课学习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后,利用所种植的凤仙花或是身边其他的绿色植物进行实践,再次验证茎和叶在植物生存中的作用。因此实验方法的设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对茎和叶作用的推测之后,对于茎的运输作用学生较为容易理解,可以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证明。因此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对浸泡后的茎进行横切和纵切后,在操作和观察时更加准确和细致。对于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可以视情况而定,可以直接出示方法,在课后完成。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