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合集
教科版4下-第3单元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1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4下-第3单元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1,共23页。
第5课时 岩石、沙和黏土【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内容,让学生试图认识生活中岩石、沙和黏土的分布,锻炼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2.亲身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感知岩石、沙和黏土,通过对比实验感受沙和黏土的吸水性。3.锻炼学生通过感官的多方面体会,细致丰富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己搜集岩石、沙和黏土;班级记录表、放大镜、白纸。【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说一说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在班级记录表上记录下来。(2)比较岩石、沙和黏土。①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②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③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④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⑤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我们找到的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与其来源地有什么关联?(2)我们是用哪些感官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又使用了什么工具和方法?(3)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主要有哪些区别?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眼看:岩石颗粒大,沙颗粒小,黏土最小。鼻闻:黏土有气味。手触摸:岩石、沙粗糙,黏土细腻。团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涂痕:黏土涂痕均匀,沙不均匀。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经过观察,你知道了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2.通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板书设计】岩石、沙和黏土1.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大的岩石碎裂,形成较小的沙和黏土。2.眼看:岩石颗粒大,沙颗粒小,黏土最小。 鼻闻:黏土有气味。 手触摸:岩石、沙粗糙,黏土细腻。 团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 涂痕:黏土涂痕均匀,沙不均匀。【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眼看、鼻闻、手触摸、团小球、涂痕等方法研究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实验中就要仔细观察,并对特征做出描述,这时描述要准确、客观。
5.岩石、沙和黏土 【教材简析】第五课作为《岩石与土壤》单元中的过渡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之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教材通过岩石、沙、黏土的发现地的观察,以及对它们特征的观察、比较,知道了岩石、沙、黏土所处的环境不同,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岩石和矿物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而且学生对岩石、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从中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科学态度目标·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单、教学课件。学生:岩石、沙和黏土的标本,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2分钟)[PPT出示岩石、沙、黏土图片]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思考:我们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岩石、沙和黏土?思考: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二、探索: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30分钟)(一)探索一: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预设3分钟)1.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其余组进行补充。2.PPT出示一些典型的图片(预设:山边、海边、河边、田野、沙漠)。3.小结: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二)探索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27分钟)[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和黏土?(预设3分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眼看、鼻闻(强调扇闻的方法)、手摸,还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活动一:观察干燥的岩石、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1.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①眼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②鼻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③手摸: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2.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沙黏土特征看 闻 捻 3.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指导学生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4.小结:①岩石:粗糙,颗粒大。②沙:粗糙,颗粒较大③黏土:细腻,颗粒很小活动二:观察潮湿的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1.我们对岩石、沙和黏土已经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次,思考如果用水润湿沙和黏土,哪个能团成小球,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黏土颗粒小能团成小球,沙颗粒大不能团成小球)2.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沙黏土特征团球 涂痕 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痕迹不明显)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6.追问:如果是颗粒更大的岩石容易团成小球吗?颗粒更小的物质容易团成小球吗?并说说推测的理由。(引导学生从颗粒间隙大小回答)7.提问: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预设:黏土颗粒间隙很小,黏性大,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沙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不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8.小结: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 黏土: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三、研讨:(预设8分钟)1.思考:大自然中的沙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沙颗粒较大,是由颗粒更大的物质(岩石)碎裂而来。2.思考:如果沙碎裂成更小的颗粒,会变成什么呢?(黏土)3.[PPT出示多张岩石图片]推测大自然中岩石会如何变化?小结:岩石风化碎裂成沙,继续风化变成黏土(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 【板书设计】5.岩石、沙和黏土物质岩石沙黏土特征粗糙颗粒大粗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细腻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 【作业设计】1.以下三种物质中,容易团成小球的是( C )。A.岩石 B.沙 C.黏土2.以下三种物质在做团球实验时,颗粒间隙最大的是( A )。A.岩石 B.沙 C.黏土3.涂痕干燥后,痕迹最明显的是( C )。A.岩石 B.沙 C.黏土
5.岩石、沙和黏土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徐自力【教材简析】第五课作为《岩石与土壤》单元中的过渡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之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教材通过岩石、沙、黏土的发现地的观察,以及对它们特征的观察、比较,知道了岩石、沙、黏土所处的环境不同,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岩石和矿物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而且学生对岩石、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从中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科学态度目标·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单、教学课件。学生:岩石、沙和黏土的标本,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2分钟)[PPT出示岩石、沙、黏土图片]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思考:我们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岩石、沙和黏土?思考: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二、探索: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30分钟)(二)探索一: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预设3分钟)1.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其余组进行补充。2.PPT出示一些典型的图片(预设:山边、海边、河边、田野、沙漠)。3.小结: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二)探索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27分钟)[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和黏土?(预设3分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眼看、鼻闻(强调扇闻的方法)、手摸,还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活动一:观察干燥的岩石、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1.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①眼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②鼻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③手摸: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2.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沙黏土特征看 闻 捻 3.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指导学生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4.小结:①岩石:粗糙,颗粒大。②沙:粗糙,颗粒较大③黏土:细腻,颗粒很小活动二:观察潮湿的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 我们对岩石、沙和黏土已经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次,思考如果用水润湿沙和黏土,哪个能团成小球,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黏土颗粒小能团成小球,沙颗粒大不能团成小球)2.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沙黏土特征团球 涂痕 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痕迹不明显)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5.追问:如果是颗粒更大的岩石容易团成小球吗?颗粒更小的物质容易团成小球吗?并说说推测的理由。(引导学生从颗粒间隙大小回答)6.提问: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预设:黏土颗粒间隙很小,黏性大,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沙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不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 小结: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 黏土: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四、研讨:(预设8分钟)1.思考:大自然中的沙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沙颗粒较大,是由颗粒更大的物质(岩石)碎裂而来。 思考:如果沙碎裂成更小的颗粒,会变成什么呢?(黏土)3.[PPT出示多张岩石图片]推测大自然中岩石会如何变化?小结:岩石风化碎裂成沙,继续风化变成黏土(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 【板书设计】5.岩石、沙和黏土物质岩石沙黏土特征粗糙颗粒大粗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细腻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 【作业设计】1.以下三种物质中,容易团成小球的是( C )。A.岩石 B.沙 C.黏土2.以下三种物质在做团球实验时,颗粒间隙最大的是( A )。A.岩石 B.沙 C.黏土3.涂痕干燥后,痕迹最明显的是( C )。A.岩石 B.沙 C.黏土
5.岩石、沙和黏土【教材简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的第5课,本课承载的任务是将岩石和土壤联结起来,让学生初步建构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认识。教材通过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的观察,以及对它们特征的观察、比较,知道了岩石、沙和黏土所处的环境不同,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粘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建立起岩石与土壤的关联。【学情分析】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他们对这三者的具体特征和关联不一定很了解。本课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岩石、沙和黏土进行详细的观察,他们一定有新的发现。同时初步建构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2.知道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 2.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不同特征。难点:通过梳理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在研讨过程中把沙和黏土的形成与岩石联系起来。【教学准备】小组:岩石、干的沙和黏土的标本,湿的沙和黏土的标本,白色泡沫板 教师: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有请我们这节课的主角闪亮登场(出示:岩石、沙和黏土的图片)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认识它们吗?(回答中板书课题)2.你在哪里见过它们?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它们。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1、讨论观察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现在,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观察岩石、沙和黏土?想观察它们的什么特征?2.交流反馈 ★看:看什么?(颜色、形状、颗粒大小等) (板:看)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来观察。(板:放大镜)★摸:摸什么?(粗糙还是光滑) 追问:沙和黏土怎么摸?拿起来在手指上搓一下,我们可以叫做捻。(板:捻)★闻:闻什么?(闻气味)(板:闻)追问:怎么闻?3.增加新的方法除了这些观察方法外,你还想怎么观察比较它们?(预设可以讲到加水搅拌,引导到是否能搓成团)(板书:团球)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观察方法,那就是用手指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板书:涂痕)4.出示温馨提示在实验前,还有几个提醒:a.将岩石、沙和黏土放置在白色泡沫板上;提问:为什么要放在白色泡沫板上?b.按观察方法依次有序地观察;提问: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c.完成看、闻、捻后用干的沙和黏土来交换湿的沙和黏土;d.观察过程中及时记录,保持桌面整洁;e.轻声地合作完成实验。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实验结束,学生整理材料。三、研讨交流(15分钟)1.刚才同学们观察得这么认真,一定有不少发现吧?邀请小组代表展示记录单,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每个小组说一种观察方法的发现)请其他小组补充不足之处。(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岩石、沙和黏土各方面都有所不同,那它们之间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吗?(预设:有)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预设:岩石会碎掉变成沙子,沙子再变小就成了黏土)4.岩石怎么变碎?沙子又怎么再变小呢?5.小结: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会碎裂,形成较小颗粒、沙和黏土。 【板书设计】3.5岩石、沙和黏土 看闻捻团球涂痕岩石 沙 黏土
5.岩石、沙和黏土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曹佳妮【教材简析】本课是《岩石与土壤》单元的第五课,是本单元的过渡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四课学生展开了对岩石和矿物的学习,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本课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的异同,从中发现岩石与土壤的关联,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本课的重点是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除了常用的运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还需要用团球和涂痕的方法比较它们的黏性,为后续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和观察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特点等内容做好知识铺垫。【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岩石、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从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从而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这样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这样的对比观察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知道岩石、沙、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认识到岩石碎裂后会形成黏土、沙。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岩石、沙、黏土的异同。探究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借助工具观察岩石、沙、黏土,用对比的方法区分黏性的差异,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岩石破裂后会形成黏土、沙的猜测。态度责任:乐于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教师:1.班级记录单;2.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1份岩石、沙、黏土、放大镜、白纸、水;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聚焦导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岩石、黏土、沙的图片 课件出示岩石的图片讲述:在自然界中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岩石、沙、黏土。 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岩石、沙、黏土呢?3.讲述:看来这三种物质还是很常见的,你们都曾在同一个地方发现它们。今天我们要仔细观察岩石、沙、黏土,大家都有信心成为一名小小观察员吗?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看到过岩石、沙和黏土,交流中发现三者会在同个地方出现从而激发好奇心,希望成为小小观察员去观察比较这三者的不同之处。二、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放大镜、白纸、观察记录单1.观察岩石、沙和黏土(1)观察方法的讨论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黏土?(预设: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手摸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借助放大镜,放在白纸上观察……)(2)学生活动温馨提醒:①边观察边记录;②可以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 岩石沙黏土特征颜色 颗粒 气味 (3)学生汇报交流(4)小结:岩石粗糙,颗粒大;沙较粗糙,颗粒较大;黏土细腻,颗粒很小。2.比较沙、黏土的黏性(1)比较黏性的方法讲述:除了利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这节课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黏性。①团球: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加适量的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②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2)学生活动温馨提醒:边观察边记录 沙黏土团球 涂痕 (3)学生汇报交流参考格式:我观察到……容易团成球,说明它……,我认为这与它的……有关。(预设: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4)小结:沙颗粒大,没有黏性;黏土颗粒小,黏性大。【设计意图】在观察活动前,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比较的方法,提示观察的时候要将岩石、沙、黏土放在白纸上便于观察,为观察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第一个观察活动结束之后学习新的观察方法团球和涂痕,更有利于学生对黏性的观察和理解。三、大自然中的岩石变化(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提问:经过对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现在你觉得大自然中的这些岩石在很久之后会怎样变化呢?2.讲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设计意图】通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示岩石的变化过程,把岩石、沙、黏土的形成联系起来。 四、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1.本节课中的团球与涂痕都是学生新接触到的观察方法,应以怎样的方式指导更为有效?可以利用视频介绍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团揉力度的把握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2.团球过程中水量不容易控制怎么办?使用滴管加水虽然可以一滴一滴地加,但是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控制不好,导致一次性就加了过多的水。使用小喷瓶代替滴管,学生容易操作,水量也更加容易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