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材分析】
本课为本单元的第6课,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从对岩石的学习过渡到了对土壤的关注。在本课中,通过初步探究和土壤沉积实验两大部分的核心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组成成分,体会土壤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课分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环节。从聚焦环节初步推测土壤里面有什么,到探索环节通过观察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研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再到研讨部分对实验现象的交流讨论和总结,层层递进,让学生对于土壤的组成成分有了更为全面和理性的认识。最后,拓展环节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植物生长繁茂的土壤的特点,为学习不同类型的土壤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土壤并不陌生,但很少有学生思考过土壤究竟由哪些物质组成。首先,通过地质学家我们玩土壤的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探究土壤的兴趣和热情,在玩土壤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眼看、手摸和鼻闻的观察方法。通过初步探究,学生很容易发现土壤潮湿、有颗粒、有气味等特点。再通过土壤沉积实验,推理分析土壤的组成成分。在研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要尽可能全面、细致。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气泡、黑色漂浮物、大小不同的颗粒等词汇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材料准备】
土壤、白纸、牙签、烧杯、搅拌棒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 跟着地质学家玩土壤
教师活动:除了岩石,土壤也是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看,这是地质学家采集的一块土壤。出示土壤图片,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那么,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学生思考:初步推测土壤里面可能有植物需要的物质。比如水、矿物质等。
教师活动:光靠猜测是不够的,地质学家还会用什么方法观察土壤呢?
学生活动:结合之前的观察方法,交流讨论眼看(用放大镜)、手摸、鼻闻等方法。
教师活动:总结观察方法,分发土壤样品、白纸和牙签。强调注意事项: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
学生活动:初步观察土壤,交流讨论,完成探究记录单。
教师活动:初步总结得到土壤的组成特点:闻起来有气味,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颗粒、小草和小虫,摸起来湿湿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通过初步推测和直接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土壤的热情,让学生对于土壤的组成成分有了感性的认知,同时强化巩固眼看、手摸、鼻闻的观察方法。
2.探索
(1)教师引导进入探索环节:通过刚刚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土壤中大部分都是大大小小不同的小石子和沙。这些土壤颗粒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分出来呢?播放微课指导视频《土壤沉积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探究记录单。
教师活动:巡堂指导。
(2)筛一筛。
筛选土壤颗粒:把土壤倒进筛子里。左右使劲晃动筛子。观察不同的筛子里留下的土壤颗粒,在对应位置写出它们的名称。量一量各颗粒大小,记录。播放微课指导视频《土壤颗粒分层实验》。
3.研讨
教师提问: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活动填写的探究记录单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教师活动:凝练学生观点并总结土壤的组成成分。搅拌时产生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还可以在水面上看到一些黑色漂浮物,是腐殖质。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层,从下到上,颗粒从大到小,分别是砂砾(小石子)、沙、粉沙和黏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思考总结: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岩石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设计意图:研讨部分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土壤的组成成分,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对于土壤的组成成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对土壤有了一些新认识。
4.拓展
教师活动:出示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和西北地区贫瘠的黄土地的图片对比,观察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描述区别。颜色、湿度不同。一个是黑色,一个是黄色。黑土地看起来更湿润,黄土地看起来干旱。
教师活动:土壤呈黑色说明土壤中哪个成分比较多呢?
学生活动:腐殖质。
教师活动:腐殖质含量更多、水分含量更多的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直观对比,学生从颜色、干燥程度等方面更容易观察出它们的区别,从而推测出它们的成分含量不同,为下节课学习不同类型的土壤做铺垫。
【板书设计(生成)】
观察土壤
水(摸起来湿湿的)
空气(有气泡)
9
砂砾
腐殖质(黑色漂浮物)
土壤(混合物)
粉沙
沙
大小不同的岩石颗粒
黏土
【学生记录单设计】
“观察土壤”探究记录表
第 组
探究方法
土壤的组成成分
1、初步探究:
(眼看、手摸、鼻闻等)
摸起来:湿润 干燥
闻起来:有气味 没气味
其他:
2、土壤沉积实验:
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用搅拌棒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用图文记录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搅拌时:有气泡 无气泡
搅拌后:分层 不分层
3、筛选土壤颗粒:
1.把土壤倒进筛子里。
2.左右使劲晃动筛子。
3.观察不同的筛子里留下的土壤颗粒,在对应位置写出它们的名称。
4.量一量各颗粒大小,记录。
大孔
小孔
小小孔
我的发现: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腐殖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第6课时 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根据土壤中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命名,根据将水倒入土壤的实验现象进一步观察土壤中的物质。
2.采集并观察土壤,先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并借助放大镜粗略的观察认识土壤的成分。
3.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很多食物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全面细致地观察土壤成分。
2.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一系列现象,需要足够的耐心加以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挖一块校园或田野里的土壤; 白纸、放大镜、牙签、玻璃杯、水、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
(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①在校园或田野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②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有气味,有小草和小虫,有许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沙,摸起来湿湿的)
③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④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搅拌产生气泡,静置后分层)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说说你对土壤组成的猜测,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2)你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土壤,观察到了什么?
(3)土壤颗粒按大小大致可分为几类?
(4)将水倒入土壤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土壤分层;水面有气泡,有一些草根等物体。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3.你对土壤有哪些新认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观察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观察土壤
1.根据颗粒大小,土壤颗粒可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
2.土壤中还有空气、矿物质、无机盐等成分。
【教学反思】
在实验中,土壤出现分层需要长时间的静置,因此,课前就要完成,课上可用录像呈现实验过程,重在观察结果。第6课时 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根据土壤中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命名,根据将水倒入土壤的实验现象进一步观察土壤中的物质。
2.采集并观察土壤,先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并借助放大镜粗略的观察认识土壤的成分。
3.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很多食物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全面细致地观察土壤成分。
2.水倒入土壤中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现象,需要足够的耐心加以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挖一块校园或田野里的土壤、白纸、放大镜、牙签、玻璃杯、水、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
(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①在校园或田野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②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有气味,有小草和小虫,有许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沙,摸起来湿湿的)
③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④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搅拌产生气泡,静置后分层)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说说你对土壤组成的猜测,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2)你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土壤,观察到了什么?
(3)土壤颗粒按大小大致可分为几类?
(4)将水倒入土壤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土壤分层;水面有气泡,有一些草根等物体。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3.你对土壤有哪些新认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观察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观察土壤
1.根据颗粒大小,土壤颗粒可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
2.土壤中还有空气、矿物质、无机盐等成分。
【教学反思】
在土壤的组成成分实验中,水壤出现分层需要长时间的静置,因此,课前就要完成,课上可用录像呈现实验过程,重在观察结果。第6课 观察土壤
(教材P54~5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观察土壤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
难点:通过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的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土壤、白纸、镊子、牙签、放大镜、刻度尺、玻璃杯、搅拌棒、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观察土壤的教学视频。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风化作用密切相关。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2.提问:那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壤中有什么呢?(预设:土壤中有虫子、植物根系、小石子……)
3.揭题:大家对土壤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今天我们就来观察土壤。(板书:观察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对土壤的组成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采集并观察新鲜土壤
1.过渡:观察土壤之前,我们需要采集土壤。请大家到校园的花坛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教学提示: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
2.活动:播放观察活动的教学视频,指导学生根据视频展示的流程,开始观察新鲜土壤。
探索二:观察干燥的土壤
1.过渡:刚刚我们观察了新鲜的土壤,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黏土。)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做土壤沉积实验
1.过渡:通过观察土壤的活动,我们大概了解了土壤的组成颗粒,除此之外,土壤中还有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成分,接下来我们通过沉积实验做进一步的观察。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土壤中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新鲜、干燥的土壤和进行土壤沉积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观察土壤,我们能发现它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岩石风化而成的不同大小的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空气和水。
2.拓展:指导学生课后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思考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通过课后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为下一课研究土壤的类别做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土壤里有什么?”是学生着手研究土壤时最先想要知道的事情,本课基于前面学习的基础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土壤的成分三个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在土壤沉积实验中,土壤的量要适当,装到容器的三分之一处比较合适,容器要无色透明的,可用剪去上部的饮料瓶代替。因为静置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师可穿插其他教学活动,也可保留一个静置后的样本供学生观察,从而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观察活动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净。
课后作业
见“”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4第三题。
三、选择题。
1.观察土壤,会发现土壤有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土壤中的( )。
A.矿物质 B.腐殖质 C.沙砾
2.土壤摸起来湿湿的,说明土壤中有( )。
A.空气 B.水分 C.矿物质
3.蚯蚓在土壤里松土体现了( )。
A.动物依赖土壤 B.动物改造土壤 C.动物和土壤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
三、1.B 2.B 3.B
四下《岩石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
6.观察土壤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汪淑君
【教材简析】
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2-4课对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鲜的土壤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对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思维:用分类、分析、画示意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
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搅拌棒、镊子、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出示土壤图片。
提问: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揭示课题:观察土壤(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暴露学生前概念。
二、观察土壤(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1份新鲜土壤、1份干燥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一次性手套、镊子、尺子、实验记录单
1.观察新鲜的土壤。
(1)观察前的讨论。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土壤?
小结: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还可以用扇闻的方
法闻一闻土壤的气味;活动过程中注意提示用手卫生。
(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4)汇报交流:新鲜的土壤里有什么?
(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察发现,同学们会发现新鲜的土壤里有水、植物的根茎叶、小动物、沙子等,但不能区分出沙砾、沙、粉沙和黏土。)
2.观察干燥的土壤。
(1)提问:在刚刚的观察中,你发现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
(预设:小石子、沙子等)
讲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干燥的土壤。
明确实验方法与要求:
①把晾干的土壤捻碎。
②挑出不同类型颗粒物。
③每种颗粒物数量1—2颗。
④从大到小排列。
⑤用尺量一量直径大约是几毫米。
出示记录单,明确记录内容。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你发现这些颗粒物大小有何不同?
出示地质学家的分类标准。
讲述:地质学家根据颗粒大小,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是对新鲜的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但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土壤颗粒,所以第二个活动重点观察颗粒的大小。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
土壤沉积实验(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1份干燥土壤、一杯水、搅拌棒、实验记录单
提问:土壤中还有什么呢?如果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会怎样?
明确实验方法:
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用搅拌棒搅拌,约20秒后停止。
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组内合作,有序观察。
研讨:把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会产生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水面漂浮着一些黑色物质和动植物的残体;静置后分层,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
小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动植物腐烂后变成的腐殖质。
【设计意图】通过土壤沉积实验,知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腐殖质。土壤静置后出现了分层的现象,通过画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分层,让学生感知土壤沉积的顺序,突破难点。
四、交流我们观察的发现(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预设:土壤是由空气、水、腐殖质、沙砾、沙、粉沙和黏土等组成。)
2.提问:你对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
3.小结:土壤是地球上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和其他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希望同学们平时可以好好保护土壤。你们知道该怎么处理我们上课用过的土壤了吗?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通过观察与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砾、沙、黏土等。最后再次强调了土壤的重要性,首尾呼应。用过的土壤的处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五、拓展(预设1分钟)
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些土壤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对我们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也为下一节做下了铺垫。
六、板书设计
观察土壤
空气 水 腐殖质
沙砾、沙、粉沙、黏土
【疑难解答】
1.学生在观察土壤颗粒时,学生比较难区分颗粒的大小。
教师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土壤颗粒大小不一的干燥土壤,学生在观察土壤颗粒时,要先把土块碾碎再观察。也可以网上购买不同孔径的筛网,选择孔径为2mm和0.06mm的筛网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得到大于2毫米的大颗粒(砂砾),2毫米和0.06毫米之间的中颗粒(沙),和小于0.06毫米的小颗粒(粉沙和黏土)。
观察方法
我的发现
看
闻
土壤观察记录表
观察方法
我的发现
摸、捻
颗粒物
排序
大 ——————————————> 小
方法
我们的发现
倒入水中
搅拌、静置
(用图文表示)
小学教科版 (2017)6.观察土壤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6.观察土壤教案及反思,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材简析,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共2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出示不同种类的花岗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教科版 (2017)3.简易电路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3.简易电路教学设计,共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