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诗歌客观选择题命题规律及2024高考备考对策(含2023高考真题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4947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2023高考诗歌客观选择题命题规律及2024高考备考对策(含2023高考真题解析)
展开高考诗歌客观选择题命题规律及备考对策 一、命题规律及备考对策【规律一】阅读量适中,字数在35字左右。【例】(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答案:A【对策】选择诗歌注意看诗歌选择项阅读量,要字数适中。 【规律二】重视词语赏析,重视情感把握【例】(2023全国乙卷)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对策】注意阅读诗歌赏析文章,注意“语言+手法+情感”赏析 【规律三】重视景物赏析,重视写景手法,重视情感把握【例】(2023全国乙卷)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2023全国乙卷)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狗吠没有破坏仙境,心情没有变化)(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狗吠没有破坏仙境,心情没有变化)【对策】重视诗歌鉴赏文章阅读,阅读诗歌重视景物描写,重视写景手法,重视写景特征,重视景物冷暖色调变化和情感变化 【规律四】重视审美,重视艺术手法赏析,重视诗歌特征把握。【例】(2023全国甲卷)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虚写,手法用错)(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对策】重视专业术语积累,重视艺术手法与诗歌整体特征关系。 【规律五】诗歌重视整体把握,联系主旨赏析细节【例】(2023全国甲卷)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结合整首词可知,是回忆,是虚写)(2023全国乙卷)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结合整首词可知表达的是闲适之情)(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结合诗歌下文可知,谈的是读圣人之道的方法,而不是不畏艰难的风气)(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结合整首诗可以判断,景物特征没有变化,情感也没有变化)【对策】阅读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主旨,然后结合主旨分析细节。 二、高考真题(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4.A 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4.D 15.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景物+手法+特征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 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