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测评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测评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测评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无氧呼吸不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气体
B. 种子萌发时需要有氧呼吸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
C. 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D. 通气培养的酵母菌液过滤后,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变为灰绿色
2、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1分子的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1个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1个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顺浓度梯度进入胃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进入胃腔需要消耗能量
B.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不会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
D.K+进出胃壁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相同的
3、重叠基因具有独立性但共同使用部分核苷酸序列。ΦX174噬菌体的单链环状DNA共有5387个核苷酸,其编码的11种蛋白质的总分子量为262000(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约为110)。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ΦX174X174噬菌体DNA中存在重叠基因
B.ΦX174X174噬菌体DNA中没有不转录的碱基序列
C.合成平ΦX174X174噬菌体蛋白的过程所需的ATP都来自细胞质基质
D.ΦX174X174噬菌体单链环状DNA中4种碱基的数目可能各不相等
4、在细胞分裂时,微丝(一种细胞骨架)会突然把线粒体向各个方向弹射出去,实现线粒体的运动和均匀分配;但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分裂出两个不同功能的子细胞,这时线粒体会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在动物细胞中微丝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
B.非对称分裂的细胞中,DNA分子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在乳腺干细胞分裂时,接受较多线粒体的子细胞可能会保持干细胞特征
D.细胞可根据功能需求借助微丝调控线粒体的分布和分配
5、睡眠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腺苷是一种重要的促眠物质。下图1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为了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记录正常睡眠-觉醒周期中基底前脑(BF)胞外腺苷水平的变化,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腺苷传感器,并使之表达在BF区的细胞膜上,其工作原理如下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储存在囊泡中的ATP通过主动运输转运至胞外
B.ATP可被膜上的水解酶水解,脱去2个磷酸产生腺苷
C.腺苷与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从而使绿色荧光蛋白发出荧光
D.满足实验要求的传感器数量随着睡眠-觉醒周期而变化
6、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C.F1红眼雌绳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7、家族性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集合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抗利尿激素(ADH)Ⅱ型受体(V2R)数目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其对ADH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对水的重吸收减弱而引起的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DH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垂体储存和释放
B.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可缓解该疾病
C.该病患者ADH的水平比正常人偏低
D.该病患者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8、人染色体DNA中存在串联重复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体外扩增、电泳分离后可得到个体的DNA指纹图谱。该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及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
B.串联重复序列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指纹图谱显示的DNA片段属于人体基础代谢功能蛋白的编码序列
D.串联重复序列突变可能会造成亲子鉴定结论出现错误
9、光合作用强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车前草的光合速率与叶片温度、CO2浓度的关系如图。据图分析不能得出( )
A.低于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B.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可使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升高
C.CO2浓度为200μL·L-1时,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小
D.10℃条件下,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升高会持续提高
10、如图为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培育流程,为建立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机理带来光明前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说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B.过程②在培养基中加入的动物血清含有激发成纤维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C.过程③进行同步发情处理,可降低代孕母猴对“中中”“华华”的免疫排斥反应
D.“去核”去除的是纺锤体一一染色体复合物
11、研究发现,果蝇通过训练能记住并避开某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该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草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其机制如图1、图2所示。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B.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C.该条件反射建立过程,是“非条件刺激一一气味”与“条件刺激一一电击”关联形成的
D.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
1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
A. 蜂王专职产卵,雄蜂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喂养幼虫等工作
B. 蝶类偏好高氨基酸含量花蜜,蝶类传粉植物的花蜜中氨基酸含量通常较高
C. 某种蝾螈可产生神经毒素抵抗捕食者,以其为食的乌梢蛇对此毒素具有一定抗性
D. 葱芥会产生有毒的化感物质,入侵美洲后,本土物种演化出耐受该有毒物质的能力
13、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片段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等材料制备了DNA片段甲(单链),对W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研究,实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备了染色体样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样品中的RNA分子,去除NA分子的目的是防止RNA分子与染色体DNA的W基因片段发生杂交
B.漂洗的目的洗去未杂交的DNA片段甲,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
C.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a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
D.如果用该实验操作方法对某动物细胞内某基因的mRNA进行了检测,在实验过程中用DNA酶去除了样品中的DNA
14、人类有一种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a是由基因A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的,如图为对某家族成员1~6号分别进行基因检测,并得到的条带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A产生基因a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C.成员1、2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50%
D.成员8号基因型有两种可能
15、被捕食者在开始逃逸之前,容许捕食者靠近到一定距离,称为“逃逸开始距离”(简称FID)。 无铠甲及背刺的米诺鱼和长有铠甲及背刺的粘背鱼生活在同一区域。利用这两种小型鱼与其共同天敌黑鲈鱼在水族箱中进行实, 结果如下图,据此实验结果推测合理的是( )
A.群体活动的米诺鱼比单独活动时推迟了对捕食者的反应
B.粘背鱼体长以及是否进行群体活动与FID无明显的关系
C.粘背鱼体长与FID有关,说明其体长越大运动能力越差
D.粘背鱼的FID相对较小,与其有铠甲和背刺有一定关系
16、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SL不能在产生部位发挥调控作用
B.max1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
C.max2对SL不敏感,但根能产生SL
D.推测max2_S+maxl_R表现顶端优势缺失
二、填空题
17、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栽培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____(答出2点即可)。
(2)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____(答出1点即可)。
(3)农业生产常采用间作(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农田上间隔种植两种作物)的方法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现有4种作物,在正常条件下生长能达到的株高和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见下表。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考虑,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____选择这两种作物的理由是____。
作物
A
B
C
D
株高/cm
170
65
59
165
光饱和点/[μmol·(m2·s)-1]
1200
1180
560
623
三、实验题
18、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低温或干旱等逆境时合成花青素,使叶片变为红色。花青素能够通过光衰减保护光合色素,还具有抗氧化作用。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中,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科研人员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1)用野生型深红生菜与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有7/16的个体始终为绿色,9/16的个体为深红色。
①本实验中决定花青素有无的基因位于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本实验获得的F2中杂合绿色个体自交,后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其原因是:____。
(2)F2自交,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所有株系中,株系内性状分离比为3:1的占____(比例),把这样的株系保留,命名为1号、2号。
(3)取1号株系中绿色与深红色个体进行DNA比对,发现二者5号染色体上某基因存在明显差异,如下图所示。
据图解释:1号株系中绿色个体的r1基因编码的r1蛋白丧失功能的原因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与生菜叶色有关的R1和R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互结合成为复合体后,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使生菜叶片呈现深红色。在以上保留的生菜所有株系中都有一些红色生菜叶色较浅,研究人员从中找到了基因R3发现R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也能与R1蛋白质结合。
据此研究人员做出假设:R3蛋白与R2蛋白同时结合R1蛋白上的不同位点,且R1R2R3复合物不能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为检验假设,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向浅红色植株中转入某一基因使其过表达,实验结果如下。
受体植株
转入的基因
转基因植株叶色
浅红色植株(R1R1R2R2R3R3)
R1
深红色
浅红色植株(R1R1R2R2R3R3)
R2
深红色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上述假设____,如果支持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支持请提出新的假设____。
19、有的番茄品种的果实远端凸起形成果尖,研究人员对果尖的形成展开了系列研究。
(1)受精作用后,生长素能促进番茄果实的____。
(2)己知果实尖端细胞的发育起源于果实远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为研究生长素对果尖形成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设计如下实验。
组别
品种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有果尖品种
在果实远端喷洒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水溶液
无果尖
对照组
?品种
在果实远端喷洒?
有果尖
①对照组应为____品种,在果实远端喷洒____。
②实验结果说明,降低远端生长素浓度会____果尖的发育,该实验结果与已知相符。
(3)有研究发现,番茄染色体上下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以促进生长素的运输,从而促进果实尖端的形成。PT蛋白能识别、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研究人员发现原本无尖的品种其基因(PT)突变后变为有尖。据此推测,该品种PT基因突变后有尖的原因是____。
(4)研究人员证实了上述推测后,在无尖果实品种的果实远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了F蛋白,并检测尖端生长素形式与相对比例,结果如下图(注:酯酶E通过催化无活性生长素(ME-IAA)的去甲基化产生有活性的生长素(IAA)。其中____为野生品种组。
(5)请综合上述系列研究,以流程图的形式在下图中阐述番茄果尖形成的机制_____。
20、水稻穗粒数可影响水稻产量。研究者筛选到一株穗粒数异常突变体,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1)农杆菌Ti质粒上的______序列,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随机插入到被侵染植物的______中,导致被插入的基因功能丧失。研究者用此方法构建水稻突变体库,并从中筛选到穗粒数异常突变体。
(2)研究者分别用EcoRⅠ、HindⅢ、Bam HⅠ三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用HindⅢ处理野生型的总DNA,处理后进行电泳,使长短不同的DNA片段分离。电泳后的DNA与DNA分子探针(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DNA片段)进行杂交,得到下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
①不同酶切结果,杂交带的位置不同,这是由于_____不同。
②由于杂交结果中_____,表明T—DNA成功插入到水稻染色体基因组中。(注:T—DNA上没有EcoRⅠ、HindⅢ、BamHⅠ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3)研究者用某种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DNA(如下图所示),用____将两端的黏性末端连接成环,以此为模板,再利用中的引物____组合进行PCR,扩增出T—DNA插入位置两侧的突变体DNA未知序列。经过与野生型水稻基因组序列比对,确定T—DNA插入了2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中。
(4)研究发现,该突变体产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据此推测B基因可能_____(填“促进”或“抑制”)水稻穗粒的形成。
(5)育种工作者希望利用B基因,对近缘高品质但穗粒数少的低产水稻品系2进行育种研究,以期提高其产量,下列思路最可行的是( )。
a.对水稻品系2进行60Co照射,选取性状优良植株
b.培育可以稳定遗传的转入B基因的水稻品系2植株
c.将此突变体与水稻品系2杂交,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四、读图填空题
21、澜沧黄杉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其种群特征可以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研究人员根据云南某地不同群落类型(澜沧黄杉林、冷杉林和云南松林)中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数据,绘制了其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
注:龄级是按照植株胸径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划分。
(1)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上述三种类型的群落命名的依据是______。
(2)澜沧黄杉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类型是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通过上图数据______(填“能”或“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原因是______。
(4)幼苗阶段是种群更新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阶段。在自然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图2、图3中澜沧黄杉种群在I~Ⅳ龄级的生存率下降幅度更大,原因最可能是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A错误; B、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有机物经有氧呼吸氧化分解,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B正确; 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错误; D、通气培养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酵母菌液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不会变为灰绿色,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解析:依题意可知,K+可顺浓度梯度进入胃腔,是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消耗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胃壁细胞内K+的含量会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大小,C错误;K+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的方式是被动运输,而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3、答案:B
解析:AB、由题意可知,单链DNA转录时RNA的碱基数量也是5387,根据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若是密码子不重叠,5387÷3=1795,理论上总的蛋白质分子质量,1795×110=197450,但实际上蛋白质总的分子质量为262000,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ΦX174噬菌体存在重叠基因,即ΦX174噬菌体的同一部分DNA序列可能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不同基因可能存在共同的核苷酸序列,转录获得的各种mRNA的碱基总数大于5387,A正确,B错误; C、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于活细菌中,故合成ΦX174噬菌体蛋白的过程所需的ATP都来细菌的细胞质基质,C正确; D、由于单链DNA,没有像双链DNA中碱基互补配对,所以DNA中4种碱基的数目可能各不相等,D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A、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微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在动物细胞中微丝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A错误;
B、线粒体中也存在DNA分子,据题干信息非对称分裂会分裂出两个不同功能的子细胞,这时线粒体会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可知,非对称分裂的细胞中,DNA分子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B错误;
CD、结合题意“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及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可知,细胞可根据功能需求借助微丝调控线粒体的分布和分配,其中在乳腺干细胞分裂时,接受较多线粒体的子细胞会分化为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不具备干细胞特征,C错误,D正确。故选:D。
5、答案:C
解析:
6、答案:D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C
解析:
9、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当CO2浓度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达到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之后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减小,A不符合题意。当CO2浓度为200μL·L-1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约为25℃;当CO2浓度为370μL·L-1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约为30℃;当CO2浓度为1000μL·L-1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超过30℃,可以表明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的升高会使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升高,B不符合题意。当CO2浓度为200μL·L-1时,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程度不大,而图示中其他CO2浓度时,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程度较大,所以表明CO2浓度为200μL·L-1时,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小,C不符合题意。10℃条件下,与CO2浓度为200μL·L-1时相比,CO2浓度为370μL·L-1时的光合速率有较显著提高,而CO2浓度分别为370μL·L-1和1000μL·L-1时,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所以不能表明10℃条件下,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升高会持续提高,D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A、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是人为操作,不能说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A错误; B、在培养细胞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动物血清的作用是模拟内环境和补充未知的缺少的营养物质,激发成纤维细胞核的全能性的是卵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物质,B错误; C、过程③进行同步发情处理,是为了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C错误; D、“去核”就是去除卵母细胞中的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A
解析:A、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雄蜂、蜂王和工蜂属于同一种生物,不属于共同进化,A正确;
B、蝶类与蝶类传粉植物属于不同种生物,因此它们之间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
C、蝾螈和其为食的乌梢蛇属于不同种生物,两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体现了共同进化,C错误;
D、葱芥和本土物种演化出的耐受该有毒物质的物种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他们之间体现了共同进化,D错误。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
14、答案:D
解析:该病的致病原因是基因A编码序列部分缺失所致,属于基因突变,故A错误;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且由条带图可知,成员1只含基因A,成员2只含基因a,而成员4只含基因A,若为伴Y遗传,1号为女性不应携带相应等位基因,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AA×aa不可能出现子代基因型为AA的个体,因此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B错误:结合B项分析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亲代为XAXA×XaY,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0,故C错误;结合条带图可知,5号基因型是XAXa,6号基因型是XAY,则成员8号基因型有两种可能:XAXA或XAXa,故D正确。
15、答案:D
解析:在一定体长范围内,5米以下体长时,群体活动的米诺鱼比单独活动时推迟了对捕食者的反应,5米以上反之,A选项错误;粘背鱼体长以及是否进行群体活动与FID相关,B选项错误;粘背鱼体长越长,FID越小,说明其体长越大运动能力越强,C选项错误;右图与左图相比,粘背鱼的FID相对较小,说明FID与其有铠甲和背刺有一定关系,D选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由W、max1和①的生长情况对比,可知max1对SL敏感,故max1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的原因是不能合成SL,B项正确;由B项分析及②组对比,可知max2对SL不敏感,再结合③与④对比,其中变量为根的不同,且max1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故max2根部能产生SL,C项正确;max1不能合成SL,max2对SL不敏感,故max2_S+max1_R地上部分对SL不敏感,而地下部分不产生SL,可知表现顶端优势缺失,D项正确;由③组生长情况及以上分析可知,因maxl不能合成SL,但W_S+max1_R表现顶端优势,则S(地上部分)也产生SL,即SL可在产生部位发挥调节作用,A项错误。
17、答案:(1)减少杂草对水分、矿质元素和光的竞争;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
(2)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
(3)A和C;作物A光饱和点高且长得高,可利用上层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作物C光饱和点低且长得矮,与作物A间作后,能利用下层的弱光进行光合作用
18、答案:(1)2; 红色出现需要含有2种显性基因;而绿色杂合子只含有1种显性基因,其自交后不可能出现含2种显性基因的个体
(2)1/4
(3)r1基因中间碱基对缺失(5个),导致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4)不支持。新假设:R3蛋白与R2蛋白竞争R1蛋白上的相同结合位点,但R1R3复合物不能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
解析:(1)用野生型深红色生菜和绿色生菜杂交,F1自交,F2中红色与绿色之比为9:7,符合9:3:3:1的变式,故决定花青素有无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色出现需要含有2种显性基因,其余情况均为绿色。而绿色杂合子只含有1种显性基因,其自交后不可能出现含2种显性基因的个体,所以后代未发生性状分离。
(2)F2中只有一对基因杂合的个体自交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即AaBB(2/16)、AABb(2/16),所以两者在F2中占1/4。
(3)据图分析r1基因与R1基因相比,中间碱基对缺失,导致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4)根据题干,R1R2复合体可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使生菜叶片呈现深红色。浅红色植株(R1R1R2R2R3R3),含有R1R2R3但还是浅红色,没有变成深红色,说明R1R2R3复合物不能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但转入基因R1或R2后均变为深红色,说明是R3会与R2竞争R1的结合位点,而R1R3复合物不能促进转录。
19、答案:(1)发育
(2)有果尖;等量不含PA的水溶剂(或等昼清水);抑制
(3)突变后的PT蛋白不能结合F基因启动子,解除了对F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表达的F蛋白将生长素运输至果实远端,从而促进了果尖的发育
(4)a
(5)
解析:(1)受精作用后,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
(2)该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对果尖形成的调节作用,自变量为有无生长素,因变量为果实是否形成果尖。实验选材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所以对照组品种也是有果尖品种,实验组的处理为在果实远端喷洒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水溶液,则对照组的处理应为在果实远端喷洒等量不含NPA的水溶剂。实验组在果实远端喷洒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水溶液后使有果尖的品种不能形成果尖,说明降低远端生长素浓度会抑制果尖的发育。
(3)由题意可知,果尖的形成与F基因的正常转录、翻译有关,原本无尖的品种突变后,PT基因无法表达出正常的PT蛋白,而PT蛋白能识别、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所以推测异常的PT蛋白不能结合F基因启动子,解除了对F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基因能正常转录,表达的F蛋白将生长素运输至果实远端,促进了果尖的发育,从而该品种从无尖变成有尖。
(4)由(2)(3)分析可知,远端生长素浓度过低会仰制果尖的发育,题图中组无活性生长素(ME-IAA)的相对比例明显大于有活性的生长素(IAA)的相对比例,说明a组为野生品种组,为无尖果实品种。
(5)结合题意可知,PT基因正常表达产生PT蛋白,该蛋白能识别、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导致F基因不能正常表达,F蛋白一方面参与生长素的运输,一方面保证酯酶E催化无活性生长素(ME-AA)的去甲基化产生有活性的生长素(IAA),从而使远端有活性的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果实远端细胞的生长,促进尖端细胞的发育,具体流程图如图:。
20、答案:(1)T-DNA;染色体DNA(或“核基因组”)
(2)不同酶切后含T-DNM的片段长度;突变体在不同限制酶处理时,均出现杂交带,野生型无条带,Ti质粒有杂交带
(3)DNA连接酶;①④
(4)促进
(5)b
21、答案:(1)物种组成;群落中的优势种
(2)云南松林;云南松林群落中澜沧黄杉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在更低的龄级达到平衡
(3)不能;上图数据不能够呈现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4)图2、图3中的澜沧黄杉种群幼龄个体与其他物种竞争生存资源和空间更剧烈
解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上述三种类型的群落命名的依据是群落中的优势种。
(2)分析题图可知,云南松林群落中澜沧黄杉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在更低的龄级达到平衡,故澜沧黄杉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的群落类型是云南松林。
(3)因为上图数据不能够呈现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即不知各种群的年龄组成,故通过上图数据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图2、图3中的澜沧黄衫种群幼龄个体与其他物种竞争生存资源和空间更剧烈,故在自然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图2、图3中澜沧黄杉种群在Ⅰ~Ⅳ龄级的生存率下降幅度更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五月联合测评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六倍体突变,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百校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测评(三模)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百校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测评(三模)生物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