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008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008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008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区域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B卷)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2分)
1.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衅钟(xìn) 罪愆(yǎn) 戮力 秋豪之末
B. 忖度(dù) 觳觫(sǒng) 变微 烟视媚行
C. 褊小(biān) 怵然(shù) 烦燥 前合后假
D. 孝悌(tì) 庠序(xiáng) 陨落 刨根究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罪愆”的“愆”应读“qiān”;“秋豪之末”的“豪”应为“毫”;
B.“忖度”的“度”应读“duó”;“觳觫”的“觫”应读“sù”;“变微”的“微”应为“徵”;
C.“褊小”的“褊”应读“biǎn”;“烦燥”的“燥”应为“躁”;“前合后假”的“假”应为“偃”。
故选D。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明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不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B. 他不仅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科研处处长,难怪最近总踌躇满志。
C. 她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之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真是生活得游刃有余。
D. 为何爱因斯坦之后人类物理学就开始畏葸不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褒义词。句中指出李明下棋的问题,褒贬误用。
B.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句中形容“他”论文获奖、升官后得意的状态,使用正确。
C.游刃有余: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句中形容“生活”,使用对象错误。
D.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句中形容物理学发展缓慢,不是应“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故选B。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瑟而作(起身) 刑于寡妻(惩罚) 晋军函陵(军队) 奚暇治礼义哉(何)
B. 彼恶知之(厌恶) 以羊易之(替换) 如土委地(散落) 族庖月更刀(众)
C. 共其乏困(供给) 放辟邪侈(不正) 是罔民也(陷害) 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D. 失其所与(结交) 数目项王(屡次) 善刀而藏之(揩拭) 百姓之不见保(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刑:通“型”,作榜样。军:驻军。句意:放下琴瑟站起来/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晋军在函陵驻军/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仪呢。
B.恶:怎,如何。句意:他们怎么知道呢/用羊替换了牛/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更换一把刀。
C.侈:纵逸放荡。句意:供给他们所缺少东西/不遵守礼仪法度/这样做是张开罗网陷害百姓/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D.正确。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屡次向项王使眼色/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
故选D。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因之以饥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 ①王见之,曰:“牛何之?” ②夜驰之沛公军
C. ①盖亦反其本矣 ②技盖至此乎
D.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接续;依靠。句意:接下来又有饥荒/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B.都是动词,到。句意:您看见了,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
C.通“盍”,何不;通“盍”,怎么。句意:为什么不回归本来问题的呢/技巧怎么能到达这种高超的地步啊。
D.介词,因为;动词,谋划。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是谁替大王谋划出这条计策。
故选B。
5. 下列对所学文言文中的相关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仁爱,(但是)我原本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B.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
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用来派遣将领守住关卡的人,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出以及意外的变故。
D.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那晋国,哪里有厌倦的时候?它既已向东封锁了郑国,又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爱:吝啬。句意: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B.正确。
C.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合词,进入。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D.厌:通“餍”,满足。封,以……疆界。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故选B。
6.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它详写烛之武游说秦师的外交辞令,略写“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知难而上、能言善辩的国士形象。
B. 《雷雨》中的鲁大海粗犷、直率,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缺乏斗争经验但是有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C. 关汉卿的《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代表作品,其唱词语言通俗生动、质朴明快、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说白偏重叙事说理。
D. 《哈姆莱特》全剧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展开,课文节选部分据此展开叙写了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误解而生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编年体史书。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在分析《红楼梦》主题思想方面,最有影响的说法,莫过于“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说”或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亡史说”。这种观点早在五十年代就被一些文章所采用。目前我们见到的《红楼梦》的论文、学术专著及教科书,大多采用这一说法。
这里且不去讨论《红楼梦》是否具体地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但不管怎么说,在《红楼梦》里确实写出了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由盛而衰的过程。这个贵族家庭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它的衰亡,就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但据此能否得出结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写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衰亡呢?不能。理由是这种说法没能全面地反映出作者的生活体验、创作思想以及《红楼梦》的思想特色。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全面地写封建社会里一个家庭的衰亡、破落的是始于《金瓶梅》,并不是《红楼梦》。
《金瓶梅》的作者不仅深入、细致地写了一个豪绅兼富商家庭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婚丧礼仪、人情交往、妻妾婢仆间的矛盾争斗等等,而且还写了这个家庭的主人西门庆如何通过夤缘钻管,步步发迹,直至最后因纵欲无度而导致彻底败落的全部过程,这个家庭是明中叶后政治腐败、城市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小说通过对它的描写,深刻地暴露了明中叶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荒淫。
每个读过《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人都会感到: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明显区别还在于《红楼梦》里所反映出来的生活不像《金瓶梅》里那样——一片漆黑,充满着丑恶污秽,而是有理想、有光明,包含着不少能引人积极向上、富有诗情的优美动人的东西。而洋溢在《红楼梦》全书里的那种激动人心的悲剧美,则更是《金瓶梅》所没有的。
《红楼梦》里闪烁着的光明、理想和那些优美动人的诗情画意的东西,究竟出自哪里呢?它只能出自作者生活中的那个以青年女子为核心的纯洁美好的世界,来自作者所精心塑造的理想主人翁贾宝玉和一批聪明美丽、可亲可爱的青年女子身上。诚如上述,在宝玉和这批青年女子身上体现了作者所向往的美和人生理想。
洋溢在《红楼梦》中的崇高的悲剧美和激动人心的力量,也决不是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败落所能带给人们的。尽管《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封建贵族家庭在感情上还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它的毁灭尚有惋惜之情;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样一个贵族家庭的垮台犹如生活中的一切没落、腐朽的事物的必然灭亡一样,既引不起悲,更产生不了美,因而也不可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强烈波澜。
因此,这种崇高的悲剧美只能来自那些体现作者美学理想的一批青年女子的被摧残、被毁灭,来自作品所着力描写和渲染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总之,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的衰亡,只是小说主题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还算不上是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主题思想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映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它们是以主人翁贾宝玉和一批青年女子为代表)的被摧残、被镇压。因此用“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来概括《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显得很片面了,与作品的实际并不符合。
(摘编自沈天佑《〈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材料二:
按《红楼梦》的实际,反封建的爱情和封建叛逆者的爱情,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和封建主义的叛逆者同拥护者不能相容而产生的婚姻悲剧,在八十回之中,只占十分之三左右的篇幅,也确是不能概括全书的内容。如果仅仅或者首先着眼在爱情、婚姻这个“主题”来说明《红楼梦》,说明它批判封建主义的成就,反而会限制和缩小它的深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红楼梦》对封建主义所作的深刻批判,是从各个方面展开的。像世界上那些罕见的伟大作品一样,《红楼梦》以它的艺术力量反映和再现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它在描写荣、宁二府及其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时候,也展开了广阔的天地,描写了很多生活场景,其中有些生活场景,很难或者不可能以“爱情主题”来贯串和说明。
按《红楼梦》的实际,它批判和否定了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上层建筑,抨击和反对了封建统治者赖以支持他们的统治权的一系列制度,诸如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红楼梦》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不合理和虚伪性,对它们作了否定。这些汇成了对封建主义的广泛而深刻的批判,从而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征兆。如果以为《红楼梦》只凭借它的作为重要情节的爱情故事就可以完成它对一系列封建制度的否定,完成它对封建主义的广泛而深刻的批判,那是很难设想的。正是《红楼梦》中的所有重要的情节汇合起来,构成了它的全部艺术力量,方能完成这个使命,这部小说也方能成为古代伟大的作品之一。
(摘编自刘世德、邓绍基《〈红楼梦〉的主题》)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叙述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征兆,但不可断定《红楼梦》主题思想就是反映封建贵族家庭的衰亡。
B. 《金瓶梅》叙写一个豪绅兼富商家庭的日常生活及其主人公西门庆自发迹而败落的全过程,揭露明中叶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荒淫,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C. 《红楼梦》具有崇高的悲剧美与撼人心魄的力量,这种美与力量来自寄寓着作者美学理想的以贾宝玉和一批青年女子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被毁灭的过程。
D. 《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婚姻悲剧,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故事是重要情节,作者借此来否定封建社会的一系列上层建筑,广泛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主义。
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有关《红楼梦》主题思想最有影响的说法提出质疑,材料二则侧重对《红楼梦》的“爱情主题”说提出异议并阐述了理由。
B. 曹雪芹对《红楼梦》中的封建贵族家庭的毁灭存有惋惜之情,但广大读者对这样一个贵族家庭的崩溃不可能激起感情上的强烈波澜。
C.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叙述爱情、婚姻悲剧的内容只占十分之三左右的篇幅,因而不能仅仅以爱情、婚姻作为《红楼梦》的主题。
D. 《红楼梦》在描写荣、宁二府的盛衰际遇及其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描写了很多日常生活场景,而宝黛爱情是贯串全书内容的主线。
9.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神游太虚 B. 焦大醉骂 C. 共读西厢 D. 可卿之死
10.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包括哪些内涵?请根据两则材料,予以简要概括。
11.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7. D 8. D 9. B
10. ①《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由盛而衰的过程,其主题是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②《红楼梦》反映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它们是以主人翁贾宝玉和一批青年女子为代表)的被摧残、被镇压的现实,展现一种崇高的悲剧美。
③《红楼梦》从各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批判和否定了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上层建筑,抨击和反对了封建统治者赖以支持他们的统治权的一系列制度和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展现了批判封建主义的主题。
11. ①首先对传统的《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写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衰亡的主题提出了异议;
②接着把《红楼梦》和《金瓶梅》做对比,指出《红楼梦》的主题有理想、有光明,包含着不少能引人积极向上、富有诗情的优美动人的东西;
③之后阐述了《红楼梦》中优美动人和崇高的悲剧美和激动人心的力量产生的原因;
④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红楼梦》的主题更多的是表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的被摧残、被镇压的悲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作者借此来否定封建社会的一系列上层建筑”错误。结合材料二“如果以为《红楼梦》只凭借它的作为重要情节的爱情故事就可以完成它对一系列封建制度的否定,完成它对封建主义的广泛而深刻的批判,那是很难设想的”分析可知,作者并没有只借爱情婚姻悲剧表现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而宝黛爱情是贯串全书内容的主线”错误。结合材料二“它在描写荣、宁二府及其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时候,也展开了广阔的天地,描写了很多生活场景,其中有些生活场景,很难或者不可能以‘爱情主题’来贯串和说明”分析可知,宝黛爱情不是贯串全书内容的主线。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作者的中心论点是《红楼梦》具有中优美动人和崇高的悲剧美和激动人心的力量,主题更多的是表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的被摧残、被镇压的悲剧。
A.“神游太虚”展现的是女子们美好生命的特点和命运发展;
B.“焦大醉骂”表现的是封建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丑恶,不符合材料一中心论点;
C.“共读西厢”展现的是爱情观念的觉醒和青年人的叛逆精神;
D.“可卿之死”展现的是美好生命逝去的悲剧美。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但不管怎么说,在《红楼梦》里确实写出了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由盛而衰的过程。这个贵族家庭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它的衰亡,就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分析可知,作者承认《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由盛而衰的过程,其主题是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的观点。
结合材料一“这种崇高的悲剧美只能来自那些体现作者美学理想的一批青年女子的被摧残、被毁灭”“在小说主题思想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映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它们是以主人翁贾宝玉和一批青年女子为代表)的被摧残、被镇压”分析可知,《红楼梦》反映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它们是以主人翁贾宝玉和一批青年女子为代表)的被摧残、被镇压的现实,展现一种崇高的悲剧美。
结合材料二“按《红楼梦》的实际,它批判和否定了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上层建筑,抨击和反对了封建统治者赖以支持他们的统治权的一系列制度,诸如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红楼梦》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不合理和虚伪性,对它们作了否定。这些汇成了对封建主义的广泛而深刻的批判,从而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征兆”分析可知,《红楼梦》从各个方面反映社会生活,批判和否定了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上层建筑,抨击和反对了封建统治者赖以支持他们的统治权的一系列制度和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展现了批判封建主义的主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的前三段中“这种观点早在五十年代就被一些文章所采用。目前我们见到的《红楼梦》的论文、学术专著及教科书,大多采用这一说法”“这个贵族家庭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它的衰亡,就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但据此能否得出结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写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衰亡呢?不能”分析可知,这三段作者首先对传统的《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写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衰亡的主题提出了异议;
结合第四五六自然段“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全面地写封建社会里一个家庭的衰亡、破落的是始于《金瓶梅》,并不是《红楼梦》”“每个读过《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人都会感到: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明显区别还在于《红楼梦》里所反映出来的生活不像《金瓶梅》里那样——一片漆黑,充满着丑恶污秽,而是有理想、有光明,包含着不少能引人积极向上、富有诗情的优美动人的东西”分析可知,作者把《红楼梦》和《金瓶梅》做对比,指出《红楼梦》的主题有理想、有光明,包含着不少能引人积极向上、富有诗情的优美动人的东西;
结合第七八自然段“《红楼梦》里闪烁着的光明、理想和那些优美动人的诗情画意的东西,究竟出自哪里呢”“洋溢在《红楼梦》中的崇高的悲剧美和激动人心的力量,也决不是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败落所能带给人们的”分析可知,作者在这两段揭示了《红楼梦》中优美动人和崇高的悲剧美和激动人心的力量产生的原因;
结合第九段和第十段“因此,这种崇高的悲剧美只能来自那些体现作者美学理想的一批青年女子的被摧残、被毁灭”“总之,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的衰亡,只是小说主题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还算不上是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主题思想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映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它们是以主人翁贾宝玉和一批青年女子为代表)的被摧残、被镇压”分析可知,作者最后两段总结全文,指出《红楼梦》的主题更多的是表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力量的被摧残、被镇压的悲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来了
第代着冬(苗族)
鹤游坪有两个银匠:一个叫满满,一个叫长河。满满十五岁那年去王官岭学艺,除了背着被褥、粮食,还揣着两颗九岁时换下来的乳牙。
王官岭离鹤游坪二十里地,满满平时不回家,吃住在师父家里,师父见满满从怀里掏出乳牙玩耍,便道:“你快要当银匠了,找个地方把它埋起来吧。”满满到王官岭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不要玩耍。
师父让满满坐在炉子前看他打制银器,师父先在铁砧上敲打一块银片,当小锤落在银片上时,空中响起好听的“叮当”声。
触摸师父的工具前,满满先是漫山遍野地认识植物:洗银藤、锁银草、马奶叶……他把这些东西采摘回来,放在铁锅里煎煮,直到煮成让师父满意的能够擦除银锈或保护银饰的汁液。
洗了一段时间旧银器,满满终于有机会摸到师父那把小锤子了。那是一把极小极小的漂亮铁锤,牛筋木做的长柄经过师父反复摩挲,镀上了一层桐油般的亮光。满满快乐地把它握在手里,等待师父给他一块银子。师父说:“你不知道铁锤的轻重,我怎么敢把银子交给你?”
“没银子我敲打什么呢?”
“铁砧呀。”
“我为什么要敲打铁砧?”
“练习手劲的轻重呀,动手吧,把一块银子打成薄片。”
“银子呢?”
“徒弟,你记住,你心里已经有一块银子了。”
过了寒露,空中已经有了很深的凉意,随着虚楼外第一片黄叶凋零,山冈次第出现了一抹抹明黄和暗红。那时,满满不仅能够从锤声中辨识出空铁砧上那块虚拟银子的形状,还能在脑子里勾画出铁锤下的银饰模样,响铃、坐佛、鸟翅、花朵、字符。等他的锤声像鼓师的鼓点那样自如时,师父说:“徒弟,你手里的铁锤可以跟银子见面了。”
“师父,”满满放下小铁锤,心里“怦怦”跳动着,像有一只出洞的兔子正用力往外撞,“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师呢?”
“你出师容易,可要当一个好银匠很难。”
“什么是好银匠呢?”
“能够打出‘百鸟醉’的银匠。”
“‘百鸟醉’是什么?”
“‘百鸟醉’吗?”师父咽了咽口水说,“我给你讲讲吧。”
那是个月圆之夜,师父坐在小泥炉边,给满满讲了“百鸟醉”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年轻银匠爱上了一个姑娘。银匠暗暗发誓,他要集天下绝技,给姑娘打制出一个冠状头饰。为了挣到打银饰需要的大量银子,年轻银匠出门给马帮做了两年苦力,又做了两年水手,才回到寨子里。经过六六三十六个月精心打制,想象中的冠状银饰打成了。据说,银饰上的响铃会像百鸟鸣啭,发出清脆的、天籁般的声音。可当年轻银匠带着“百鸟醉”去寻找姑娘,姑娘却成了别人的新娘,年轻银匠郁郁而终,他的手艺失传了,后来人们认为,只有打制出“百鸟醉”的银匠,才是了不起的银匠。
“师父,你为什么不打制‘百鸟醉’呢?”
“我不行,”师父看了一眼月亮说,“我要照顾眼疾的儿子,他把我的专注带走了。”
“那就没人能打制出 ‘百鸟醉’了。”
“你呢?”
“我也不行,”满满遗憾地说,“鹤游坪在修铁路了。人们说等到鹤游坪通了火车,大家就不需要银匠了。”
“瞎说,”师父愤怒地说,“你学了我的手艺,就好好当个银匠。”
五年后,满满回到鹤游坪,长河也回来了。长河是去菖蒲塘跟师父学的银匠手艺。菖蒲塘是个开化之地,他不仅学到了银匠手艺,还学到了推销术。长河家的后面有一条去乡场的公路,他做了一块广告牌竖在公路边,广告牌上用红色字体写着:承揽银器来料加工,出售所有银饰制品。长河的广告给他带来了不少生意,人们发现,满满和长河不同,长河来者不拒,而满满一旦接下的银活儿够做一段时间,就不再接了。
这年春天刚过,人们盛传火车快来了,只要火车来到鹤游坪,人们的心就会跟着火车变野,再也看不起鹤游坪的土地和银匠手艺。对于这一派悲观言论,满满不以为然。在银活儿不多时,他买回一批白铜,供自己试做各种物件儿,白铜虽然价格便宜,但打制时的手感跟银子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敲打白铜的声音听上去很沉闷,仿佛有个傻瓜夜以继日地在月光下敲打簸箕。
“听听吧,银匠的炉火又燃起来了。”
“也不一定。”
“什么叫也不一定?”
“难道你们没听说吗?”说话的老人把嘴往长河家歪了一下说,“长河已经不干银匠啦。听说斗牛挣钱,他改行养牛啦。”
在长河研究养牛秘方时,满满的手艺也日益精进,他觉得过不了多久,他的梦想就能实现了。这个消息传到长河的耳朵里,令他十分好奇,他把牛放在林子里,踱过沟谷,到满满的虚楼里一探究竟。
“满满,听说你要打出 ‘百鸟醉’了?”
“是呀。”
“可火车就要来了,你打出个老古董又有什么用呢?”
“你背着光,就不认识光的道。”
(选自《民族文学》2022年第4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满刚开始学艺时,师父要求他把乳牙埋起来,是给满满上了关于“认真专注”的第一课。
B. 师父让满满用小铁锤捶打铁砧,是因为他的功力还远不够,要先训练手臂对力量的控制。
C. 月圆之夜,师父讲“百鸟醉”的故事,是一种传承,希望徒弟青出于蓝,替自己实现梦想。
D. 对于火车快来的悲观言论,满满不以为然,这是因为他固守旧业,缺少对新事物的认知。
1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满满学习技艺的过程,老银匠言传身教、严格要求。
B. 文中划线句是环境描写,以黄叶凋零的深秋之景暗示银匠技艺终将走向没落。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D. 小说语言优美而克制,在平和宁静的叙述中,推进情节并揭示小说主题。
14. 你觉得满满最终能成功打制“百鸟醉”吗?请结合全文归纳并分析原因。
【答案】12. D 13. B
14. 满满最终能成功打制“百鸟醉”。
①老银匠言传身教。对待徒弟:严格要求,满满学艺之初,就要求他不能像孩子那样只顾玩耍;教导有方,学艺从认识植物开始,练习从敲打铁砧开始,传授技艺,懂得循序渐进。
②满满有一流的心性,才有一流的手艺。满满在一个日益商业化的时代中,能够禁得住外界的种种诱惑,守住传承的银匠技艺,带着对银器打造最顶尖技艺“百鸟醉”的憧憬,最终一定会成功打制“百鸟醉”。
③满满对待传统手艺,满怀敬畏与温情。他在默默接受着师父严格技艺训练,月圆之夜倾听师父讲述“百鸟醉”的故事,对传统有着虔诚的敬畏,这种来自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温情,才能让年轻的小银匠真正沉浸到传统技艺的学习和领悟中,最终一定会成功打制“百鸟醉”。
(如果认为满满最终不能成功打制“百鸟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这是因为他固守旧业,缺少对新事物的认知”错误,“火车来了”是现代生活即将影响山村的隐喻,满满不以为然,主要源于他对传统手艺和梦想的坚守。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以黄叶凋零的深秋之景暗示银匠技艺终将走向没落”错误,画线句“山冈次第出现了一抹抹明黄和暗红”暗示满满学艺的精进。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篇小说以年轻手工艺传人的视角讲述了时代之变中的技艺与技艺传承者。文本以细腻的笔触摹写了满满学银匠技艺的过程。
首先回答:满满最终能成功打制“百鸟醉”。
①老银匠言传身教,以最严格的要求来训练满满,教导有方。满满最初采集洗银藤、锁银草熬成火候到位的液汁,用这种自制液汁清洗旧银器;接着拿着小铁锤空锤铁砧,训练手臂对于力量的控制;最后他对着一块小小银片千锤百炼,从而打造出精美的银器。
②有一流的心性,才有一流的手艺。满满银匠生涯开始的时候,也是山村发生变化的时候。“火车来了”是现代生活即将影响山村的隐喻。其实在火车来到鹤游坪之前,山村生活的淳朴也已然被商业的功利主义所侵蚀。满满和长河虽然都是传统银匠手艺的继承人,却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长河接受了现代商业逻辑,获取利益成为他生活的信条。而满满则在一个日益商业化的时代中,禁得住外界的种种诱惑,“一旦接下的银活儿够做一段时间,就不再接了”“对于这一派悲观言论,满满不以为然。在银活儿不多时,他买回一批白铜,供自己试做各种物件儿”守着传承的银匠技艺,坚定自己打制“百鸟醉”的梦想,最终一定会成功打制“百鸟醉”。
③满满对待传统手艺,满怀敬畏与温情。他在默默接受着师父严格技艺训练的同时,月圆之夜倾听师父讲述“百鸟醉”的故事,对传统有着虔诚的敬畏。传统和传统技艺所负载的精神血脉也灌注到年轻人的心性中。满满带着对银器打造最顶尖技艺“百鸟醉”的憧憬,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银匠生涯。满满对这门手艺由衷地热爱和敬畏,这种来自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敬畏与温情,终一定会让他成功打制“百鸟醉”。
如果认为满满最终能成功打制“百鸟醉”,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4分)
15.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精明能干的一面,有阴险狠毒的一面,也有贪婪作恶的一面,请在以上性格侧面中任选两个,从原著中分别列举能体现这两个性格侧面的故事情节。
【答案】示例:精明能干:秦可卿去世,贾珍请了王熙凤去主持葬礼,王熙凤把宁国府下人治得服服帖帖,葬礼各项事宜都有专人各司其职,葬礼办的风光妥帖,赢得了贾府所有人的赞誉。
阴险狠毒:贾瑞觊觎王熙凤的美貌,她设毒计使贾瑞一步步走入圈套,最后走向死亡。
贪婪作恶:在水月庵弄权,为了三千两银子拆散了张家小姐和守备的儿子,致使两个年轻人殉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识记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精明能干:在秦可卿去世后,贾珍痛心疾首,尤氏佯装抱病,王熙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帮忙暂管协并且处理后事,才有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精彩的一幕。这件事本来大家是不同意的,毕竟她太年轻,然而在贾珍再而三的请求和她强烈自荐下,她还是应承下来了,并最终将这件事处理得非常妥当。她协理宁国府十分有条理。她一上来就摆明自己的地位以及要求,并且一改宁府旧日混乱的管理思路,安排好所有人的职位,各司其职。谁专门负责端茶倒水,谁专门负责扫地擦桌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并且还制定了规矩,若有人迟到或者不做自己分内的事,就会受到处罚。当有人犯错之后,她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杀鸡儆猴,向众人展示了纪律的威严性,从此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做事。因此秦可卿的后事也被她处置得非常好,赢得了贾府所有人的赞誉。
阴险狠毒:其中最能体现她狠毒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对贾瑞调戏的报复,还有一件是对尤二姐争宠的报复。面对贾瑞的勾引,她设毒计使贾瑞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引发疾病最终走向死亡。面对尤二姐的横刀夺爱,她先是假装与尤二姐称姐道妹,大度地将尤二姐接入贾府,让尤二姐放松警惕,以为她真不介意自己的存在。然后一边买通她的未婚夫让他状告贾琏瞒旨偷娶,把尤二姐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再假装什么事都没有两边当好人,让尤二姐瞬间没了脸面。还挑唆秋彤辱骂她,下人欺负她,使尤二姐受到非人的待遇。尤二姐被逼死之后,她甚至还将自己的罪责全都推给秋桐,让秋桐当自己的替罪羊。
贪婪作恶: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拆散了金哥(女)与赵公子的婚姻,因此害的张金哥、赵公子双双自尽而死。
三、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B.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C.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D.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诚欲倍项羽邪”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都是通假字,意为“背弃”。
B. 为寿,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中的“为寿”也是此意。
C. “间行归汉王”的“间”意为“秘密地”,与“彼节者有间”(《庖丁解牛》)中的“间”的意思、词性都不相同。
D. 三秦,即指刘邦建立汉朝后的关中三郡(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与王勃的“城阙辅三秦”的“三秦”所指相同。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不愿跟项伯一起离开,他认为自己在危急关头逃跑不合道义;他将项羽准备攻打刘邦的消息告诉刘邦。
B. 刘邦听信小人进言,把守函谷关,全部占有秦地后准备称王;但他对自己能否击退项羽大军的进攻并无把握。
C. 张良把刘邦赐予他的丰厚赏赐全部送给了项伯,刘邦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去为他求取汉中之地。
D. 张良劝说刘邦前往封国时烧断所经栈道,向天下人表明不返中原的想法,以此来稳住项羽,刘邦采纳了建议。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2)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
20.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从选文所述,可见张良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特点的谋臣?请简要概括。
【答案】16. C 17. C 18. B
19. (1)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随自己一起东去。
(2)项王最终不肯派韩王回韩国,于是把他贬为侯,又在彭城杀了他。
20. ①张良是个重“义”的人,并且对刘邦忠心耿耿,项伯让他逃跑时,他认为丢下沛公逃走是不守信义的。
②张良不重货利,把刘邦赐给他的金银珠宝全部给了项伯,以使刘邦获得更多的好处。
③张良目光长远,足智多谋。让刘邦烧掉去汉中的路上的栈道,一方面防止项羽变卦追赶,另一方面像项羽表明无东进的意愿;让刘邦联合九江王布和彭越、齐王田荣攻破楚国。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
“梁地”是“反”的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大事”是“属”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沛公确实想背叛项羽么?/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B.正确。句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C.“‘间行归汉王’的‘间”’意为‘秘密地’”错误。间:名词作状语,秘密地抄小路/名词,间隙。句意:抄小路隐秘地回到汉王那里。/那牛的骨节有间隙。
D.正确。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他对自己能否击退项羽大军的进攻并无把握”理解错误,根据原文“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可知,刘邦知道自己的军队不能抵抗项羽的军队。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故”,缘故;“之”,到;“从”,跟随;“东”,名词作动词,东去。
(2)“竟”,最终;“乃”,于是,就;“杀之彭城”,状语后置句,省略句,“(于)彭城杀之”。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可知,危难时刻,项伯让张良逃跑时,他认为丢下沛公逃走是不守信义的。可见,张良是个重“义”的人,并且对刘邦忠心耿耿,
根据原文“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可知,张良不重货利,把刘邦赐给他的金银珠宝全部给了项伯,以使刘邦获得更多的好处。
根据原文“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可知,张良让刘邦烧掉去汉中的路上的栈道,一方面防止项羽变卦追赶,另一方面像项羽表明无东进的意愿;根据原文“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可知,张良让刘邦联合九江王布和彭越、齐王田荣攻破楚国。可见,张良目光长远,足智多谋。
参考译文:
项羽来到鸿门下,想要攻打沛公,项伯于是连夜急驰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沛公确实想背叛项羽么?”(刘邦)回答说:“浅薄无知的小人教我封锁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说这样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张良说:“沛公自己揣度一下能够打退项羽吗?”沛公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本来是不能够的。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于是坚决邀请项伯见沛公。项伯会见了沛公。沛公与项伯同饮,为他敬酒祝福,并结为亲家。沛公请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沛公之所以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汉元年(前206) 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汉王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把它们都赠送给了项伯。汉王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使项伯代他请求汉中地区。项王应允了汉王的请求,汉王于是得到了汉中地区。汉王到封国去,张良送到褒中,汉王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便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何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 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内心。”汉王便让张良返回韩国。汉王行进中,烧断了所经过的的栈道。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随自己一起东去。张良向项王解说到:“汉王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张良便把齐王田荣反叛之事上书报告项王。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齐国。项王最终不肯派韩王回韩国,于是把他贬为侯,又在彭城杀了他。张良逃跑,抄小路隐秘地回到汉王那里,汉王这时也已回军平定三秦了。汉王又封张良为成信侯,跟着东征楚国。到了彭城,汉军战败而归。行至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汉王就派遣随何劝说九江王布,又派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魏豹反叛,派遣韩信专门率兵向北攻打,接着攻下燕、代、齐、赵。最终攻破楚国靠的是这三个人的力量。张良经常有病,没有专门带过兵,常作为策划的大臣,时时跟从汉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丞①
杜荀鹤
岂为无心求上第,难安帝里为家贫。
江南江北闲为客,潮去潮来老却人。
两岸雨收莺语柳,一楼风满角吹春。
花前不独垂乡泪,曾是朱门寄食身。
【注】①钱塘:县名,即今杭州。台州:州名,以境北天台山得名,在今浙江东部,治所在临海(今临海市)。姚中丞:姚鹄,字居云,四川人。会昌三年(843)进士,曾官御史中丞。咸通十一年(870)任台州刺史。该诗作于咸通十三年(872)春,时作者尚未及第。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次”意为旅途中暂时停留,“上第”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朱门”指豪门贵族。
B. 首联上句用反问表明自己求取功名的热愿,下句点明家境贫寒难以安居帝都的悲苦无奈。
C. 颔联下句用潮水按时涨退比喻自己每年按时赴京应考又落第而归,抒发年老无成的伤感。
D. 尾联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都表达了对权贵豪门刻薄寡恩的指斥。
22. 颈联是怎样写景的,它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D 22. 写景方式:①比拟,“莺语柳”使钱塘春景富有生机;
②视听结合,“莺语”“角吹”为听觉,两岸的柳、楼台为视觉,使诗人所描写的钱江春景更具立体感。
作用:诗人以乐景衬哀情,为下联思乡、感慨自己身世无依做张本。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都表达了对权贵豪门刻薄寡恩的指斥”错误。本诗中“曾是朱门寄食身”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写景作用的能力。
先看写景的方式。“两岸雨收莺语柳,一楼风满角吹春”,意思是:钱江两岸春雨已经停歇,黄莺在柳枝上鸣叫,春风随着画角声吹拂着楼台。
颈联中,“莺语柳”运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态,使钱塘春景富有生机;视听结合,“莺语”“角吹”为听觉,两岸的柳、楼台为视觉,使诗人所描写的钱江春景更具立体感,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最后分析作用。颈联对仗工整,且“莺语柳”“角吹春”充满动感,描写了钱塘美丽的春景;以乐景衬哀情,下联“花前不独垂乡泪,曾是朱门寄食身”,诗人面对异乡春景,留下了思乡的眼泪,并感慨自己身世无依,曾经寄食于权贵之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解说孔子“哂由”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直言不讳地指出冉有“且尔言过矣”之后,紧接着用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即“______,______”,来指出冉有的过错。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这两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吞吐日月的极其恢宏的气象。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这两句用生动贴切的比喻,从色彩、形态角度描绘登高饱览的江山胜景。
(5)《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这一句形容月光下洞庭湖皎洁空旷的水面。
【答案】 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虎兕出于柙 ④. 龟玉毁于椟中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⑦. 千里澄江似练 ⑧. 翠峰如簇 ⑨. 玉鉴琼田三万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兕”“柙”“椟”“坼”“簇”。
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①我们才蓦然发现,我们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如此巨大,②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③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
24. 画横线句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5. 画波浪线语句可以改写为:“网络交流,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需要保持公共理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24. ①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
③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25. ①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网络交流”比喻成“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把“公共空间”比喻成“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网络交流和公共空间的特点,来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
②改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生硬,不利于人们接受。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两处语病:
①主客颠倒,“我们对网络舆论场”主客颠倒,应改为“网络舆论场对我们”;
③成分残缺,“成为”缺宾语中心语,在“发展”后加“的重要土壤”。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网络交流”比喻成“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把“公共空间”比喻成“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结合“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可知,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网络交流和公共空间的特点,来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
改句“网络交流,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生硬,不利于人们接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答。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 ① ,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 ② ;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 ③ ,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只有变化而无重复 ②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 ③时间的持续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在艺术创作中,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前文说到“只有重复而无变”的后果,而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则应是只有变化而无重复的后果,所以可填“只有变化而无重复”。
②结合后文的“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可知,除了“时间的持续”还有“空间转移的持续”,所以可填“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
③结合前文“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以及后文“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可知,这里可填“时间的持续性”。
五、写作(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学习走路姿势,他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又忘掉了自己原本的步姿,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节译自《庄子·秋水》)
这是成语“邯郸学步”出处。有人认为这种生搬硬套、盲目模仿的学习方法注定要失败,有人则认为主动、好学的精神不可抹煞。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参与班级即将召开的“庄子寓言与处世智慧”主题论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俗话说,想要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所学的,便是一种态度。因此,我欣赏“邯郸学步”中积极求学的学习态度。虽然,我们提倡做事要讲究得当的方法,但没有一种好的态度的话,掌握好的方法又怎么能运用得体呢?
延伸到为人处世中也是如此,态度是基础,而方法只是一种途径。在好的态度的前提下,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没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不能学有所成,只是小聪明。所以我认为,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诚实谦虚,这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态度。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为人态度。
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指事物对个体的意义和用途,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所拥有的价值和意义。价值越大,对个人的意义越大,我们的态度就越强烈。
“铁杵磨针”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之所以能对我们起到教育意义,是因为他诠释的正是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虽可以跑得很快,但是它对于比赛太过骄傲,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去面对,最后也没能成功。前者说明就算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拥有好的态度也可以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而后者则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就算掌握了好的方法,也不会有所收获。
如果整天沉迷于各种“科学方法”之中,明明很简单的知识,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记忆技巧,可是非要挖空心思进行反复的联想和改编,结果本来很简单的知识人为的变复杂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方法。方法是靠经验的积累。探索,积极吸取别人的经验得到的。没有认真的态度,就不可能重视学习的方法。哪怕有再好的经验讲座,方法传授,对于对学习不重视的人来说,都是过眼云烟,不会好好去汲取的。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只要每个人端正态度,随时检讨和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就离成功的终点不远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庄子·秋水》中的广为人知的一个成语寓言,引发我们对于学习的思考。“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虚心向他人学习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他人,会遗失自己原本的能力。由试题引导语可知,对于“邯郸学步”这一现象,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肯定其学习态度,也就是材料中说的“主动、好学的精神不可抹煞”,有的人否定其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是生搬硬套、盲目模仿的学习方法,注定失败。由此,我们或许会思考,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到底哪个更重要?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能与学习态度相匹配,而不至于南辕北辙?
所以,材料涉及的话题,可以视作为“如何学习”。考生写作时可围绕“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如何学习”的关系展开。对于学习态度,毫无疑问写作中应该肯定“邯郸学步”的态度,指出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此后,则可结合“南辕北辙”故事或生活中一些现象,指出若不能掌握好方法,我们终究不能实现学习目的。当然,也可秉持“学习,态度比方法更重要”的观点,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不管哪一种看法,都可以尝试采用采用喻证或对比论证法进行论证。
立意:
1.坚定好学态度,做学习的主人。
2.“态度”为帆,“方法”为桨。
3.盲目学习绝不可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烂腿老五他们都惊异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阳信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