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20 六国论(教学设计+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pptx
    • 教案
      专题20 六国论(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4页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5页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6页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7页
    专题20  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8页
    专题20  六国论(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专题20  六国论(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专题20  六国论(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专题20六国论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pptx、专题20六国论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六国论教学设计

    • 核心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

    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教学过程

    • 知人论世
    • 知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做了高度评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权书》。嘉祐,宋仁宗的年号。《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这篇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是篇史论文,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但论古是为了讽今,所以作者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不当。

     

    • 析背景

    宋朝建立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1. 文本研读
    • 古今对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 结构梳理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 艺术分析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 知识归纳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弊在( )

    2霜露( )

    3牧以( jì chán )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霜露  暴露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思先祖父相当于

    2以予人

    3)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革除

    4) 奉之更加

    5) 始祸焉招致

    6) 强弱胜负已确定,断定

    7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8) 盖失强援,不能独保全,完好

    9牧以谗诛及,等到

    10) 胜负之天数,命运

    11) 终五国迁灭随着

    3. 古今异义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代词,它;,副词,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 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及一件事。

    4)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

    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一种文学体裁。

    5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不中。

    4. 一词多义

    1) 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动词,招致之客动词,邀请兵贵神形容词,快、迅速

    2) 兵{非不利,战不善名词,兵器、武器斯用之效也名词,军队方急时,不及召下名词,士兵赵亦盛设以待秦,秦不敢动名词,军队

    3) 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形容词,旧的、原有的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因此君安与项伯有名词,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动词,衰老且以一璧之逆强秦之欢名词,缘故、原因三日断五匹,大人嫌迟副词,仍然、还广数言欲亡,忿恚尉副词,故意、特意

    4) 非{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动词,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举世之而不加沮动词,非难、责怪加长也副词,没有东隅已逝,桑榆副词,不

    5) 为{至丹以荆卿动词,作为邯郸动词,成为 前一个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后一个,介词,被,表被动

    5. 词类活用

    1) 盖失强,不能独援,动词作名词,援助;完,形容词作动词,完好。

    2) 至于颠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3) 李牧连使动用法,使……后退。

    4割,以趋于亡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6. 文言句式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句

    4)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句

    5)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

    6)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7)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 拓展深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洵《名二子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故不为世容,一生坎坷;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故虽才华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

    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苏轼不善于从外在掩饰自己,苏辙则中和、淡泊,根据此内容立意:放荡不羁要有个度、放荡不羁与淡泊的中和、人生境界是淡泊。


     

    相关课件

    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专题19阿房宫赋精品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pptx、专题19阿房宫赋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同步培优精品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教学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拓展深究,知识归纳,文本研读,知人论世,核心素养,知作者,析背景,古今对译,脉络梳理,重点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完整版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完整版教学课件ppt,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知作者,知作品,析背景,文本探讨,二研读第35段,三研读第69段,拓展深究,解读一“喜”,解读二“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