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有答案)
展开六下语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版)
六下文言文(1-2周)
第一周
孙权①劝学
初,权谓吕蒙②曰:“卿今当涂③掌事④,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⑤为博士⑥邪?但当涉猎⑦,见往事⑧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⑨学。及鲁肃⑩过寻阳⑪,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⑫,非复吴下⑬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⑭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⑮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 ②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③当涂:当道,当权。 ④掌事:掌管政事。 ⑤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⑥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 ⑦涉猎:粗略地阅读。 ⑧往事:指历史。
⑨就:从事,进入。 ⑩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 ⑪寻阳:县名,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⑫才略:才干和谋略。 ⑬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⑭更
(gēng):另外,重新。 ⑮拜:拜见。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B.非复吴下阿蒙(再,又)
C.士别三日(离开)
D.及鲁肃过寻阳(等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吕蒙?他又是如何让吕蒙“就学”的?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题为“孙权劝学”,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鲁肃的到访。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3.孙权认为吕蒙当权管事,就应该有学问,所以不可以不学习。他用自己事务繁多却也经常读书,并自认为大有益处的事实,现身说法地指出吕蒙“学”的可能性。
4.写鲁肃的到访,以及二人的谈话,突出了吕蒙就学的成果足以让鲁肃刮目相待,并结友而别,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效果。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自周威烈王2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后周世宗显德6年共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资治通鉴》吸收了纪传体史书的优点,复兴并创新了编年史体,同时它材料丰富,考证精详,具有相当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第二周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不忤物③,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④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⑦。留之,至明⑧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菏泽。 ②市井人:生意人。 ③长厚不忤物:为人忠厚,不损人而利己。 ④擒:抓获。 ⑤寡悔:很少做错事。 ⑥十千:十贯铜钱。 ⑦诘:盘问。 ⑧明:天亮。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素寡悔(向来)
B.何苦而为盗耶(盗窃)
C.问其所欲(想要的东西)
D.卒为良民(最终)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B.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C.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D.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令仪的“善”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盘问。
4.盗贼被抓后,于令仪耐心了解情况,而不是直接报官,表现了他的宽容;了解到盗贼是因为贫穷而偷盗,于令仪满足他的愿望,给了他十贯铜钱,表现了他的慷慨大方。
【译文】
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是个生意人,他为人忠厚,不损人而利己,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到他家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盗贼呢?”盗贼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盗贼说:“能得到十贯铜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等到盗贼要离开时,于令仪又叫住他,盗贼非常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盘问。留下钱财,等到天亮再拿走。”盗贼深感惭愧,最终成为了善良的人。
【作品简介】
《渑(shéng)水燕谈录》是宋代王辟之撰写的一部史料笔记。全书分帝德、名臣、知人、奇节、谈谑等十七类,所记大半是当时士大夫的谈议,而这些谈议涉及绍圣二年以前的许多政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六下文言文(3-4周)
第三周
或告文昌右丞①周兴②与丘神勣(jì)③通谋④,太后命来俊臣⑤鞫⑥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⑦,谓兴曰:“囚⑧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⑨,以炭四周炙⑩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⑪推⑫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文昌右丞:官名。 ②周兴:唐代官吏。 ③丘神勣:唐代官吏。
④通谋:合伙谋反。 ⑤来俊臣:唐代官吏。 ⑥鞫(jū):审讯犯人。 ⑦推事对食:讨论事情,相对饮酒。 ⑧囚:囚犯。 ⑨瓮:大坛子。 ⑩炙(zhì):烤。 ⑪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⑫推:追究,检举。
1.下列画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逢老媪方磨铁杵
B.此甚易耳 移风易俗
C.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以炭四周炙之
D.俊臣乃索大瓮 父不在,乃呼儿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由此而来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
【答案】
1.B 2.(1)囚犯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2)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兄长谋反,请兄长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以牙还牙) 请君入瓮
【译文】
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饮酒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囚犯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兄长谋反,请兄长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自周威烈王2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后周世宗显德6年共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资治通鉴》吸收了纪传体史书的优点,复兴并创新了编年史体,同时它材料丰富,考证精详,具有相当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第四周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②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⑦,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⑨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⑩闻之,曰:“微与⑪!其嗟也,可去⑫,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
【注释】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为:摆放。 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⑤奉:捧。 ⑥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⑦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⑧斯:这,这样。 ⑨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⑩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⑪微与(yú):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⑫去:离开,这里是拒绝的意思。
1.给句中画线的“食”选择正确的解释。
A.吃。 B.食物。 C.拿食物给人吃。
(1)黔敖为食于路( )
(2)以待饿者而食之( )
(3)嗟!来食(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饿者”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例子也能体现文中“饿者”的精神品质?请你写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B (2)C (3)A
2.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3.示例:做人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例如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译文】
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在路边摆放食物,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端着水,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这个样子的!”尽管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但最后这个人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小事情啊!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后来也道歉了,也该去吃一点。”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六下文言文(5-6周)
第五周
舍命护友
荀巨伯①远②看友人疾,值③胡④贼攻郡。友人语⑤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⑥,子令吾去,败义⑦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⑧?”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⑨郡⑩尽空,汝何男子⑪,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⑫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⑬有义之国!”遂班军⑭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人。 ②远:远道前往。 ③值:恰逢。 ④胡: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⑤语(yù):告诉。 ⑥相视:看望,照顾。 ⑦败义:损害道义。 ⑧耶(yé):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⑨一:整个。 ⑩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⑪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⑫相谓:相互议论。 ⑬入:侵犯。 ⑭班军:回师,撤军。
1.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可去(离开) B.而敢独止(阻止)
C.贼既至(既然) D.不忍委之(托付)
2.借助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文中的荀巨伯有怎样的美德?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损害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
3.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4.示例:舍生取义
【译文】
荀巨伯远道前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城。朋友就告诉巨伯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损害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敌寇已经到了,对他说:“我们大军一进城,整座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不管,我愿意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敌寇听后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犯这个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撤军回去了,整座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此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第六周
吾腰千钱
永①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③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⑥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⑦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⑧,益怠⑨。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⑩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⑪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哀溺文序》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暴:上涨。 ④中济:渡到江中间。 ⑤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⑥侣:同伴。 ⑦腰:腰间缠着。 ⑧有顷:一会儿。 ⑨怠:疲惫。 ⑩蔽:蒙昧。
⑪货:钱财。
1.下面画线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之氓咸善游(都) B.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渡过)
C.何不去之(丢弃,放弃) D.身且死,何以货为(并且)
2.结合注释,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最善游者溺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3.爱财如命,不愿放弃腰上的钱财 4.这个被淹死的人爱财如命,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最后因金钱的拖累而被淹死,实在可悲而又可怜。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得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因此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
【作品简介】
《哀溺文序》是柳宗元创作的散文,是《哀溺文》的小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贪于财货、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
六下文言文(7-8周)
第七周
曾子杀彘
曾子①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③还,顾反为女杀彘④。”妻适⑤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⑦彘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之:到。 ③女:同“汝”,你。 ④彘(zhì):猪。 ⑤适:到,往。 ⑥有知:懂事。 ⑦烹:煮。
1.下列画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顾反为女杀彘(返回) B.妻止之曰(制止)
C.特与婴儿戏耳(特别) D.婴儿非与戏也(开玩笑)
2.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C.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D.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杀”与“不杀”是这则故事的焦点。曾子的妻子不让杀猪,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曾子坚持要杀猪,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赞成___________的做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他人。 4.她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只会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如果父母欺骗孩子,孩子也会欺骗他人 曾子 曾子杀猪是为了教育儿子诚实守信。妻子已答应了儿子回家后杀猪,不杀猪就是不守信用,这会对儿子产生不良影响。杀猪虽然使家中经济受损,但比起教子成才,这是值得的。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孩子开玩笑。孩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他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作品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本著作。
第八周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①。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②?”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⑥取人物,吏遂缚⑦诣县。县官受辞⑧,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⑨。
选自《笑林》
【注释】①分别:分辨。 ②不:同“否”。 ③绐(dài):哄骗。 ④嘿:同“默”。⑤赍(jī):携带。 ⑥对面:当面。 ⑦缚:捆绑。 ⑧受辞:接受了诉讼状辞。
⑨治:治罪。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螳螂伺蝉自障叶(sì 等待,侦候)
B.以叶自障(zhàng 障碍)
C.妻始时恒答言“见”(huán 总是)
D.吏遂缚诣县(zhǐ 到……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4.“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县官接受了诉讼状辞,楚人说清了事情的原委。县官大笑,把楚人放走没有治罪。 3.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4.不能。他妄想通过一片树叶来遮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是个贪婪、愚蠢的人。
【译文】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蝉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接受了诉讼状辞,楚人说清了事情的原委。县官大笑,把楚人放走没有治罪。
【作品简介】
《笑林》,三国魏邯郸淳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现仅存29则。书中都是一些嘲讽愚庸的笑语故事,其中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后世的一些笑话书,都受《笑林》一书的影响。
考点11:人物形象赏析(学案)(学生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 这是一份考点11:人物形象赏析(学案)(学生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答题模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5:句子含义理解(学案)(学生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 这是一份考点05:句子含义理解(学案)(学生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共7页。
考点04:词语含义理解(学案)(学生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 这是一份考点04:词语含义理解(学案)(学生版)2024年小升初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