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学期教案整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六单元(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二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上 第二单元(教案),共22页。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围绕提问策略,依次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其中着重描写了第五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能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主要讲述了蝙蝠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和飞机能安全夜航的秘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呼风唤雨的世纪》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略读课文《蝴蝶的家》讲述“我”为雨中的蝴蝶深感担忧,不断找寻蝴蝶的家而最终无果,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小小‘动物园’”,要求学生通过把家人想象成某种动物,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
的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习作要求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4.语文园地要求学生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丰富积累,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难点
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课时
《夜间飞行的秘密》 2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 2课时
《蝴蝶的家》 1课时
习作:小小“动物园”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课文重点描写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小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安徒生的童话。
2.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启发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难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安徒生的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的童话及相关信息。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各自的性格特点。
重点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1.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2.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各自的性格特点。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为了实现志向,你是怎样努力的?
生说说自己的志向,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努力的。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豆子也不例外,这不,文中的五粒豆也展现了自己的志向,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全班交流作者的资料,课件出示补充。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1.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写下自己的问题。
3.小组交流,整理归并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4.教师总结提问角度:可针对课文的整体和局部提出问题。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先自己朗读课文,体会童话中五粒豌豆的语言及内心活动。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2.五粒豌豆分别有怎样的志向?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粒豌豆: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被鸽子吃掉了
第二粒豌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落到了水沟里
第三、四粒豌豆: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豌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生命的曙光
3.从课文对五粒豌豆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粒:自信,理想远大;第二粒:骄傲,自高自大;第三、四粒:踏实,满于现状;第五粒:平淡,随遇而安。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被鸽子吃掉了
第二粒——落到了水沟里
第三、四粒——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生机
第二课时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引发探究
问题导入:我们上节课大致了解了课文中所讲的五粒豌豆的故事,老师想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2.五粒豌豆各自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3.你最喜欢哪粒豌豆?为什么?
二、精读感悟,深入剖析
1.自由朗读课文。
2.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复习提问的角度。
(可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1)小女孩从第五粒豌豆上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对小女孩来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五粒豌豆生根发芽,并开出小花,对病重的小女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小女孩在这粒豌豆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当豌豆开出小花时,小女孩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开来。
(2)第五粒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它对小女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自主交流,全班汇报)
(3)读完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请大家结合前面四粒豌豆的结局说一说。
明确:其余四粒豌豆虽然也各有各的归属,但是它们的结局并没有意义,第五粒豌豆绽放了生命的光彩,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和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第五粒豌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值得人们敬佩。
三、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小女孩会对第五粒豌豆说些什么呢?(生自由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五粒豌豆小女孩
↓ ↓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阵地,是学生的主战场。因此,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必须要做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相互讨论解决问题。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通过巡回指导,及时评价指正学生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6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利用飞机上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引导我们了解了飞机安全夜航的秘密。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由于学生对于仿生学缺少了解,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在课中或课尾适当穿插,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为让学生弄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选用填表法、画图法、填空法。
2.还可以创设“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上台介绍,下面的“观众”现场提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难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飞机夜里飞行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理解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
重点
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难点
理解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蝙蝠在夜里飞行的视频和飞机在夜空中飞行的图片。
2.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蝙蝠和飞机分别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吗?想知道答案,那就快去今天要学的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中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教师检查生字和读课文的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学生反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回顾提问方法,自读提问。
回顾在前面一课学到的提问方法,我们可以从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来提出问题,并尝试从更多角度去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学生讨论交流:
(1)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2)为什么课文没有写后两次实验?
(3)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生: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不一样,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
生: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写法上来提问的。因为三次实验除了在实验方式上有所不同外,其实验环境、实验原理、实验步骤都是相同的,而这些内容在第一次实验时都已经交代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写后两次实验,就显得重复啰嗦了。
生:第三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生活中受到动物启发的发明有声呐、蝇眼照相机、电子蛙眼等。
3.教师小结:阅读课文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问题。
四、研读课文,重点释疑
师: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呢?
1.学生自由阅读第4~5自然段,分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梳理总结,列出表格。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情况如下: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证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
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
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巴
铃铛响个
不停
靠嘴巴
3.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
4.用图示的方式画出蝙蝠探路图。
五、布置作业
自主学习课后阅读片段材料,学会运用本课学到的提问策略,在阅读后从材料的内容、写法、启示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夜间飞行的秘密
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内容、写法、启示等
第二课时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那么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夜航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第7~8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教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学生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设置一两个问题,并自行解决。教师对学生的自行提问及解答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和评价,要多多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教师小结:本文揭示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和蝙蝠探路的秘密,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多留心自然界的生物。
3.学完全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智慧,启发学生观察生活,试着进行发明和创造。)
四、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课外拓展阅读,了解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并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夜间飞行的秘密
飞机上雷达的工作原理蝙蝠探路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想了解飞机安全夜航的秘密,可从蝙蝠说起;三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写飞机上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突出“从不同角度提问,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训练重点。
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探索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本文虽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却生动形象、文辞斐然。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文章增色;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课文深入浅出,具体可感。教学本课应指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处,并学着运用于今后的习作。
本文中心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完全可以多给学生一些阅读的空间,学生可以仿照问题清单分类整理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从旁指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对文中词句存疑的地方要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难点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提出问题并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重点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一、谈话导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呢?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2.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标记出有疑问的生字新词。
2.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1)难点词释义: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察、归根到底。
(2)易混词区别:发明——发现。
3.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题。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指出科学技术对改变人们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对比,展现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进一步阐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
三、再读课文,自主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回顾前面两课学到的提问方法,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3.教师指导学生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预设:(1)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生活是怎样的?出现之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2)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的资料,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探讨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并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册。
2.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人,了解今天的生活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第二课时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重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1)诗句的本意。(2)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3)你能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对这“一夜”的“黑暗”做出具体描述吗?(4)“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5)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出更多类似的科技成就吗?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些奇迹怎样改善了我的生活方面展开叙述)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真实与扎实,我不仅抓住文中重点句进行品析,还设计了一些说话训练。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生成新的兴奋点——“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的收获颇多。
8* 蝴蝶的家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品,讲述“我”为雨中的蝴蝶深感担忧,不断找寻蝴蝶的家而无果,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文章篇幅短小,行文简洁,极富童真童趣。全文以问题贯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课文篇幅比较短小,线索明晰,语言优美,学生比较喜爱。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尝试着养成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提问的策略。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分类整理,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
3.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
难点
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蝴蝶的相关图片、资料。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阳光下、花丛中,蝴蝶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斑斓、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质疑并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加强,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五、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斑斓、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自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5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蝴蝶的家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品读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习作:小小“动物园”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家里的人,通过把家人想象成某种动物,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
学生对朝夕相处的家人是非常熟悉的,但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什么特点?他们和哪种动物比较像?这还需要他们好好地想一想。本次写作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平常的物件、话语中去感受亲人的爱和精神世界。
组织学生讨论重点写好哪些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特点等,互相启发。习作前列好写作提纲,理清写作思路。
【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创设交流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重点
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难点
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将家人的特点简单写出来。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点
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难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也都有不同的个性,它们能反映出你的生活态度、处事原则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你的家人最像哪种小动物吧。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习作的主题和要求。
(2)小组交流,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明确要求。
(4)总结与板书。
主题:小小“动物园”
要求:写家里的人,通过把家人想象成某种动物,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
2.交流素材,确定内容。
(1)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确定写的内容。(如果多数学生说的内容相似,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整理思路,点拨写法
1.整理思路,拟写提纲。
(1)你想怎样写,在脑海中列出一个框架,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学生自己试着拟写提纲。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不要统一学生的思路,教师要鼓励有新意的想法)
2.重点指导,点拨写法。
(1)怎样才能写出家人的特点?
(2)指名学生回答。在交流中明确: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描写。
(3)要通过描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的个性与特点。
四、个性表达,下笔成文
1.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给自己的习作起个新颖的名字。
2.教师巡视中做个别指导或疑难解答。
五、佳作引航
我的“动物园”之家
我家有一个“动物园”,是不是感到很好奇呢?我带你去看看吧。
走进“动物园”,每天都会看到一头勤劳的“牛”,那就是我的妈妈。有一次,我的妈妈刚上完夜班回来,一看6点多了,她知道我和哥哥今天考试,需要补充营养,于是没来得及休息就做早饭。每当我们放学回来洗了手坐在饭桌前,饭桌上面已经摆上了香喷喷的饭菜,让我感到好温暖。但有时妈妈发起“牛脾气”来,会让人喘不过气。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粗心算错了两道题,妈妈对我采取了“错一罚十”的“政策”。结果我一着急,又做错了,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十一点,这时“瞌睡虫”又找上门来了,我只好求妈妈:“妈,明天再做吧,我困了。”没想到妈妈眼睛一瞪,严厉地说:“不行,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完成!”没办法,我只好坚持把罚的题目做完。这就是我的妈妈。
我家里还有一只特别温顺的“狗”,他每时每刻保护着我们的家,早出晚归,特别辛苦。他高大的身躯变得消瘦了,瘦得跟他喜欢吃的排骨似的,他为我们这个家牺牲了很多精力。他就是我的爸爸,他就像一条忠诚的狗一样守护着这个幸福的家。
我呢,是一只“小老虎”。妈妈做的好菜好饭,总是让我吃个饱,连爸爸都得让着我。我不但贪吃,还贪睡。记得有一次,闹钟已经响了好几遍,我还懒得起床。妈妈硬把我拉起来,可我还想睡,当妈妈伸手给我拿衣服时,我又扑腾倒在被子上睡了。结果那天上学迟到了,妈妈说我是正宗的“大懒虎”。
这就是我的普通而又幸福的“动物之家”。
点评:这篇习作分别抓住爸爸、妈妈和“我”的特点写出了三种动物:狗、牛、老虎。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其中写妈妈最详细,写妈妈是勤劳的“牛”,又写了她的“牛脾气”。而“我”和爸爸的性格特点都是略写,全文结构紧凑,详
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善于表达,突出了一个幸福、温馨的三口之家。
小小“动物园”
明确要求→拟写提纲→下笔成文
第二课时
1.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2.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培养修改、完善习作的良好习惯。
重点
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难点
培养修改习作、完善习作的良好习惯。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同学们也已经完成了习作。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习作要求,根据习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习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集体评改,回顾方法。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全班交流。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放到投影仪上,全班同学针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方式去修改。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自读自改,完成习作。
(1)自读习作,没完成的接着写完整。
(2)读自己的习作,按照习作要求和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3)教师巡视指导修改情况。
3.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2)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作重点,评价事例是否具体,表达情感是否真挚。
三、再次交流,布置作业
1.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引导学生交流改后的感受。
2.布置作业。
回家后,将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小小“动物园”
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主题和要求、指导学生拟写提纲、点拨写法等帮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共同讨论、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同时,在评改习作的过程中,我将集体评改、自主评改和互评互改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了修改习作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验,梳理 学到的提问策略,懂得在阅读中自觉运用提问策略,逐步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识字加油站”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二是体会自问自答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一组与“提问”紧密相关的古代名句。旨在让学生积累名句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提问的意义。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基础,本次语文园地围绕提问策略展开交流。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懂得在学习交流、阅读中自觉运用提问策略,逐步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本次语文园地希望学生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归类自己的问题,选出对阅读有帮助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
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
先认读、积累字词,再体会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集中学习提问的策略及其意义。课堂上注意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多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重点
1.能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
2.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难点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与提问有关的古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1.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重点
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难点
1.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2.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读每一组生字,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
明确:第一部分由六组读音相同的形近字组成。每组汉字的左边为熟字,右边为生字。第二部分由三组汉字组成,每一组的两个生字偏旁相同,读音和字义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相机指导。
(1)第一部分生字的学习,学生先根据形旁猜汉字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组成词语,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预设:“培”为土字旁,字义可能和土有关,组词“培土”,最后通过查工具书知道这个字的本义是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后引申为帮助和保护人的成长,还可组词“培养、培育”等。
(2)第二部分生字的学习,可以先说说形旁表示的意义,再尝试通过组词来理解,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预设:“账”,通过回忆熟字“财、货”,猜测带贝字旁的字可能与钱有关,组词“账本、还账”,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4.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中的生字,教师板书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5.教师适当扩充形近字,指名学生组词。
示例:湖(湖水) 蛾(飞蛾) 苍(苍白)
糊( ) 峨( ) 沧( )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每组两个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明确:第一组中的第一个句子是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构成排比,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第二个句子只是简单地说明。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构成排比,强调了狗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爱叫的特点,而第二个句子只是一般陈述,没有第一个句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把下列句子改成排比句。
(1)我拥有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关心。
(2)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
改写示例:
(1)我拥有父母的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们的关心。
(2)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爱荷叶田田的夏天,我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4.教师小结: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些句子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这些句子都是设问句。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就是设问。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些设问句,并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示例: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幸福从哪里来?从人的心里来。
智慧可以用钱买来吗?不可以。
4.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并积累下来。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从字词句方面进行了积累,了解了什么是形近字、形近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的意义、排比句以及设问句的一些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增进了认识,加深了理解。
识字加油站 形声字
词句段运用 排比、设问
第二课时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重点
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难点
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课文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质疑问难就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本单元第二、三篇课文的旁边都给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关于课题的,或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对于这种理解课文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简单记录在本子上。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给予指导。
对课文提问的方法:
(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
(3)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问。
(5)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
(6)紧扣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提问。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5.小结:“学贵存疑”,疑是知之始,阅读时只有积极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知识,拓展思维。我们要养成疑则思问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也能让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句,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体会其揭示的道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给予指导。
过渡:这是几句与提问有关的名句,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问,不断长进。
明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意思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4.教师小结:多学、多问,这是古人早已用切身经历证明的求学之道,即便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光芒闪耀,给人有益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要知道理是于问中揭示的,知是在问中求得的。同学们在课下也可以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名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自觉培养善问的好习惯。
关于勤学善问的名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问”。“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能力才能提升。相信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都深受教益。或许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敢问,不善问,那么从今以后,希望你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并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交流平台 提问策略
日积月累 名言积累
学完本次课四个板块的内容,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平台环节的表现很活跃,而且准备得也很充分。但是对“识字加油站”的集中力不够。下次课时,我要让学生意识到“识字加油站”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在教“词句段运用”这部分内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亲历自主发现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同时加上巧妙的引导和适时的总结,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围绕提问策略,依次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所经历的不同生活,其中着重描写了第五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能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主要讲述了蝙蝠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和飞机能安全夜航的秘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呼风唤雨的世纪》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略读课文《蝴蝶的家》讲述“我”为雨中的蝴蝶深感担忧,不断找寻蝴蝶的家而最终无果,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小小‘动物园’”,要求学生通过把家人想象成某种动物,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
的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习作要求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4.语文园地要求学生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丰富积累,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难点
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课时
《夜间飞行的秘密》 2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 2课时
《蝴蝶的家》 1课时
习作:小小“动物园”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课文重点描写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小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安徒生的童话。
2.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启发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难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安徒生的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的童话及相关信息。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各自的性格特点。
重点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1.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2.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各自的性格特点。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为了实现志向,你是怎样努力的?
生说说自己的志向,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努力的。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豆子也不例外,这不,文中的五粒豆也展现了自己的志向,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全班交流作者的资料,课件出示补充。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1.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写下自己的问题。
3.小组交流,整理归并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4.教师总结提问角度:可针对课文的整体和局部提出问题。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先自己朗读课文,体会童话中五粒豌豆的语言及内心活动。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
2.五粒豌豆分别有怎样的志向?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粒豌豆: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被鸽子吃掉了
第二粒豌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落到了水沟里
第三、四粒豌豆: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豌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生命的曙光
3.从课文对五粒豌豆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粒:自信,理想远大;第二粒:骄傲,自高自大;第三、四粒:踏实,满于现状;第五粒:平淡,随遇而安。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被鸽子吃掉了
第二粒——落到了水沟里
第三、四粒——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生机
第二课时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引发探究
问题导入:我们上节课大致了解了课文中所讲的五粒豌豆的故事,老师想看看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2.五粒豌豆各自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3.你最喜欢哪粒豌豆?为什么?
二、精读感悟,深入剖析
1.自由朗读课文。
2.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复习提问的角度。
(可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1)小女孩从第五粒豌豆上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对小女孩来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五粒豌豆生根发芽,并开出小花,对病重的小女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小女孩在这粒豌豆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当豌豆开出小花时,小女孩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开来。
(2)第五粒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它对小女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自主交流,全班汇报)
(3)读完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请大家结合前面四粒豌豆的结局说一说。
明确:其余四粒豌豆虽然也各有各的归属,但是它们的结局并没有意义,第五粒豌豆绽放了生命的光彩,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和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第五粒豌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值得人们敬佩。
三、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小女孩会对第五粒豌豆说些什么呢?(生自由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五粒豌豆小女孩
↓ ↓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阵地,是学生的主战场。因此,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必须要做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相互讨论解决问题。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通过巡回指导,及时评价指正学生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6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利用飞机上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引导我们了解了飞机安全夜航的秘密。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由于学生对于仿生学缺少了解,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在课中或课尾适当穿插,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为让学生弄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选用填表法、画图法、填空法。
2.还可以创设“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上台介绍,下面的“观众”现场提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难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飞机夜里飞行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理解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
重点
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难点
理解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蝙蝠在夜里飞行的视频和飞机在夜空中飞行的图片。
2.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蝙蝠和飞机分别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吗?想知道答案,那就快去今天要学的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中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教师检查生字和读课文的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学生反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回顾提问方法,自读提问。
回顾在前面一课学到的提问方法,我们可以从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来提出问题,并尝试从更多角度去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学生讨论交流:
(1)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2)为什么课文没有写后两次实验?
(3)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生: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不一样,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
生: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写法上来提问的。因为三次实验除了在实验方式上有所不同外,其实验环境、实验原理、实验步骤都是相同的,而这些内容在第一次实验时都已经交代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写后两次实验,就显得重复啰嗦了。
生:第三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生活中受到动物启发的发明有声呐、蝇眼照相机、电子蛙眼等。
3.教师小结:阅读课文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问题。
四、研读课文,重点释疑
师: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呢?
1.学生自由阅读第4~5自然段,分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梳理总结,列出表格。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情况如下: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证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
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
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巴
铃铛响个
不停
靠嘴巴
3.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
4.用图示的方式画出蝙蝠探路图。
五、布置作业
自主学习课后阅读片段材料,学会运用本课学到的提问策略,在阅读后从材料的内容、写法、启示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夜间飞行的秘密
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内容、写法、启示等
第二课时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那么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夜航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第7~8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教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学生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指导朗读第7~8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设置一两个问题,并自行解决。教师对学生的自行提问及解答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和评价,要多多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教师小结:本文揭示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和蝙蝠探路的秘密,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多留心自然界的生物。
3.学完全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智慧,启发学生观察生活,试着进行发明和创造。)
四、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课外拓展阅读,了解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并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夜间飞行的秘密
飞机上雷达的工作原理蝙蝠探路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想了解飞机安全夜航的秘密,可从蝙蝠说起;三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写飞机上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突出“从不同角度提问,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训练重点。
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探索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本文虽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却生动形象、文辞斐然。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文章增色;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课文深入浅出,具体可感。教学本课应指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处,并学着运用于今后的习作。
本文中心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完全可以多给学生一些阅读的空间,学生可以仿照问题清单分类整理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从旁指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对文中词句存疑的地方要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难点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提出问题并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重点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一、谈话导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呢?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2.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标记出有疑问的生字新词。
2.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1)难点词释义: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察、归根到底。
(2)易混词区别:发明——发现。
3.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题。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指出科学技术对改变人们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对比,展现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进一步阐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
三、再读课文,自主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回顾前面两课学到的提问方法,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3.教师指导学生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预设:(1)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生活是怎样的?出现之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2)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的资料,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探讨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并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册。
2.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人,了解今天的生活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提出问题→筛选问题
第二课时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重点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1)诗句的本意。(2)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3)你能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对这“一夜”的“黑暗”做出具体描述吗?(4)“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5)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出更多类似的科技成就吗?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些奇迹怎样改善了我的生活方面展开叙述)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真实与扎实,我不仅抓住文中重点句进行品析,还设计了一些说话训练。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生成新的兴奋点——“你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的收获颇多。
8* 蝴蝶的家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品,讲述“我”为雨中的蝴蝶深感担忧,不断找寻蝴蝶的家而无果,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文章篇幅短小,行文简洁,极富童真童趣。全文以问题贯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课文篇幅比较短小,线索明晰,语言优美,学生比较喜爱。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尝试着养成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巩固提问的策略。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不同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分类整理,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
3.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
难点
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蝴蝶的相关图片、资料。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阳光下、花丛中,蝴蝶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斑斓、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质疑并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加强,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再次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五、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斑斓、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自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5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蝴蝶的家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品读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习作:小小“动物园”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家里的人,通过把家人想象成某种动物,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
学生对朝夕相处的家人是非常熟悉的,但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什么特点?他们和哪种动物比较像?这还需要他们好好地想一想。本次写作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平常的物件、话语中去感受亲人的爱和精神世界。
组织学生讨论重点写好哪些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特点等,互相启发。习作前列好写作提纲,理清写作思路。
【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创设交流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重点
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难点
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将家人的特点简单写出来。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点
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难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也都有不同的个性,它们能反映出你的生活态度、处事原则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你的家人最像哪种小动物吧。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习作的主题和要求。
(2)小组交流,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明确要求。
(4)总结与板书。
主题:小小“动物园”
要求:写家里的人,通过把家人想象成某种动物,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
2.交流素材,确定内容。
(1)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确定写的内容。(如果多数学生说的内容相似,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整理思路,点拨写法
1.整理思路,拟写提纲。
(1)你想怎样写,在脑海中列出一个框架,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学生自己试着拟写提纲。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不要统一学生的思路,教师要鼓励有新意的想法)
2.重点指导,点拨写法。
(1)怎样才能写出家人的特点?
(2)指名学生回答。在交流中明确: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进行描写。
(3)要通过描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的个性与特点。
四、个性表达,下笔成文
1.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给自己的习作起个新颖的名字。
2.教师巡视中做个别指导或疑难解答。
五、佳作引航
我的“动物园”之家
我家有一个“动物园”,是不是感到很好奇呢?我带你去看看吧。
走进“动物园”,每天都会看到一头勤劳的“牛”,那就是我的妈妈。有一次,我的妈妈刚上完夜班回来,一看6点多了,她知道我和哥哥今天考试,需要补充营养,于是没来得及休息就做早饭。每当我们放学回来洗了手坐在饭桌前,饭桌上面已经摆上了香喷喷的饭菜,让我感到好温暖。但有时妈妈发起“牛脾气”来,会让人喘不过气。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粗心算错了两道题,妈妈对我采取了“错一罚十”的“政策”。结果我一着急,又做错了,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十一点,这时“瞌睡虫”又找上门来了,我只好求妈妈:“妈,明天再做吧,我困了。”没想到妈妈眼睛一瞪,严厉地说:“不行,今天的事必须今天完成!”没办法,我只好坚持把罚的题目做完。这就是我的妈妈。
我家里还有一只特别温顺的“狗”,他每时每刻保护着我们的家,早出晚归,特别辛苦。他高大的身躯变得消瘦了,瘦得跟他喜欢吃的排骨似的,他为我们这个家牺牲了很多精力。他就是我的爸爸,他就像一条忠诚的狗一样守护着这个幸福的家。
我呢,是一只“小老虎”。妈妈做的好菜好饭,总是让我吃个饱,连爸爸都得让着我。我不但贪吃,还贪睡。记得有一次,闹钟已经响了好几遍,我还懒得起床。妈妈硬把我拉起来,可我还想睡,当妈妈伸手给我拿衣服时,我又扑腾倒在被子上睡了。结果那天上学迟到了,妈妈说我是正宗的“大懒虎”。
这就是我的普通而又幸福的“动物之家”。
点评:这篇习作分别抓住爸爸、妈妈和“我”的特点写出了三种动物:狗、牛、老虎。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其中写妈妈最详细,写妈妈是勤劳的“牛”,又写了她的“牛脾气”。而“我”和爸爸的性格特点都是略写,全文结构紧凑,详
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善于表达,突出了一个幸福、温馨的三口之家。
小小“动物园”
明确要求→拟写提纲→下笔成文
第二课时
1.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2.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培养修改、完善习作的良好习惯。
重点
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难点
培养修改习作、完善习作的良好习惯。
一、回顾要求,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习作指导,同学们也已经完成了习作。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习作要求,根据习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习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集体评改,回顾方法。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全班交流。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放到投影仪上,全班同学针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方式去修改。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2.自读自改,完成习作。
(1)自读习作,没完成的接着写完整。
(2)读自己的习作,按照习作要求和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3)教师巡视指导修改情况。
3.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2)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作重点,评价事例是否具体,表达情感是否真挚。
三、再次交流,布置作业
1.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引导学生交流改后的感受。
2.布置作业。
回家后,将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小小“动物园”
互评互改→完善习作
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主题和要求、指导学生拟写提纲、点拨写法等帮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共同讨论、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同时,在评改习作的过程中,我将集体评改、自主评改和互评互改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了修改习作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验,梳理 学到的提问策略,懂得在阅读中自觉运用提问策略,逐步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识字加油站”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二是体会自问自答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一组与“提问”紧密相关的古代名句。旨在让学生积累名句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提问的意义。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基础,本次语文园地围绕提问策略展开交流。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懂得在学习交流、阅读中自觉运用提问策略,逐步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本次语文园地希望学生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归类自己的问题,选出对阅读有帮助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
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
先认读、积累字词,再体会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集中学习提问的策略及其意义。课堂上注意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多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重点
1.能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
2.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难点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与提问有关的古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1.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重点
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难点
1.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2.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读每一组生字,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
明确:第一部分由六组读音相同的形近字组成。每组汉字的左边为熟字,右边为生字。第二部分由三组汉字组成,每一组的两个生字偏旁相同,读音和字义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相机指导。
(1)第一部分生字的学习,学生先根据形旁猜汉字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组成词语,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预设:“培”为土字旁,字义可能和土有关,组词“培土”,最后通过查工具书知道这个字的本义是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后引申为帮助和保护人的成长,还可组词“培养、培育”等。
(2)第二部分生字的学习,可以先说说形旁表示的意义,再尝试通过组词来理解,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预设:“账”,通过回忆熟字“财、货”,猜测带贝字旁的字可能与钱有关,组词“账本、还账”,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4.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中的生字,教师板书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5.教师适当扩充形近字,指名学生组词。
示例:湖(湖水) 蛾(飞蛾) 苍(苍白)
糊( ) 峨( ) 沧( )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学生自由读句子,体会每组两个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明确:第一组中的第一个句子是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构成排比,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第二个句子只是简单地说明。第二组中的第一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构成排比,强调了狗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爱叫的特点,而第二个句子只是一般陈述,没有第一个句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把下列句子改成排比句。
(1)我拥有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关心。
(2)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
改写示例:
(1)我拥有父母的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们的关心。
(2)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爱荷叶田田的夏天,我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4.教师小结: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些句子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这些句子都是设问句。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就是设问。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些设问句,并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示例: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幸福从哪里来?从人的心里来。
智慧可以用钱买来吗?不可以。
4.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并积累下来。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从字词句方面进行了积累,了解了什么是形近字、形近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的意义、排比句以及设问句的一些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增进了认识,加深了理解。
识字加油站 形声字
词句段运用 排比、设问
第二课时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重点
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难点
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课文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质疑问难就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本单元第二、三篇课文的旁边都给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关于课题的,或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对于这种理解课文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简单记录在本子上。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给予指导。
对课文提问的方法:
(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
(3)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问。
(5)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
(6)紧扣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提问。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5.小结:“学贵存疑”,疑是知之始,阅读时只有积极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知识,拓展思维。我们要养成疑则思问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也能让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句,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体会其揭示的道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给予指导。
过渡:这是几句与提问有关的名句,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问,不断长进。
明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意思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4.教师小结:多学、多问,这是古人早已用切身经历证明的求学之道,即便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光芒闪耀,给人有益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要知道理是于问中揭示的,知是在问中求得的。同学们在课下也可以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名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自觉培养善问的好习惯。
关于勤学善问的名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问”。“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能力才能提升。相信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都深受教益。或许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敢问,不善问,那么从今以后,希望你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并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交流平台 提问策略
日积月累 名言积累
学完本次课四个板块的内容,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平台环节的表现很活跃,而且准备得也很充分。但是对“识字加油站”的集中力不够。下次课时,我要让学生意识到“识字加油站”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在教“词句段运用”这部分内容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亲历自主发现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同时加上巧妙的引导和适时的总结,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