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最大的起源和变异中心。”下列最能体现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的是 ( )
A.培育玉米
B.种植粟
C.修建水利,从事水稻种植
D.建立果园,栽培葡萄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故选B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排除A项;中国长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排除C项;D项是古希腊人的农业生产活动,排除。
2.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国家的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主要是因为( )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答案D
解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不同,从而出现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故选D项。
3.在中国、西亚和东南亚等地,人们喜欢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的婴儿的生肖属相。其中中国十二生肖中有牛、马、羊、鸡、狗等动物。这种纪年法反映的是( )
A.农业文明
B.草原文明
C.海洋文明
D.儒家文明
答案A
解析生肖纪年反映了家畜饲养业的存在,它与农耕经济相结合,是农业文明的写照,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4.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饲养家畜和种植农作物,原始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通过采集渔猎方式获得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种植经济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原始的种植经济的出现,农业逐步兴起,因此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是种植经济的出现,A项正确;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远古时期,种植经济虽然出现,但渔猎、采集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仍占一定的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农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无关,排除D项。
5.“人们学会了驯化动物,种植农作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了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下列选项中对该材料的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农业革命的完成和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C.社会制度的变化引发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D.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驯化动物,种植农作物”“农业革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用,导致了文明的产生,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产生不仅仅是农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都只反映了题干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B、C两项。
6.“天子亲耕”源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题干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农业祭祀礼仪的继承,而不是所有制度的继承,排除A项;题干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能说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清朝统治者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D项。
7.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但是,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指出的是( )
A.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
B.私有制产生的具体过程
C.私有制导致阶级剥削和压迫
D.私有制导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答案A
解析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即指出了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恩格斯只是指出了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没有指出私有制产生的具体过程和影响,故B、C、D三项错误。
8.《农政全书》记载:“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 )
A.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B.大大缓解民间的饥荒
C.出现专业化生产区域
D.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种了甘薯之后,当地人就有了半年的口粮,甘薯种植渐渐在民间推广,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作用是大大缓解民间的饥荒,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也没有提到专业化生产,排除A、C两项;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是甘薯广泛种植的直接作用,D项错误。
9.计翔翔、周百鸣在《地理大发现探幽(二)》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各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评价的视角立足于( )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
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
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是如何成为一个整体的,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物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这强调的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变迁,故D项正确。
10.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时传入中国。有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是由印度、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是经西亚、中亚到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北路线。海路则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答案D
11.甘蔗原产于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奴隶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蔗糖已成为大众均能购买的调味品。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原产于印度”“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18世纪末蔗糖已成为大众均能购买的调味品”,可知当时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排除C项;经济发展会拉大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
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回欧洲,并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作物,鸡、马、牛、驴等禽畜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答案B
13.《遵义府志》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玉米在当地农作物中的地位:“玉蜀黍,俗呼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大熟亦无损。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这说明( )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B.玉米的收成情况是国家粮食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
C.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水稻
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与“英国的侵略”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大熟亦无损”,可知玉米的丰收可以弥补水稻歉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到玉米可与水稻互为补充,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说明玉米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大熟亦无损”“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可知玉米的丰收可以弥补水稻歉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故D项正确。
1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可以推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究其原因可知与机械化生产和交通革命有关,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提及的是物价下降,与购买力显著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劳动力资源增加可能会导致工资下降,与题干材料“工资基本保持稳定”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市场,而非海外市场的扩大,故D项错误。
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项目 | 计划完成 | 最终完成 | 比计划增长 |
拖拉机/台 | 5 146 | 12 000 | 133.2% |
机耕面积/万亩 | 758 | 2 754 | 263.3% |
据上表可以推知( )
A.国家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都超出原定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信息反映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项;题干表格并未涉及工业布局问题,排除A项;到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排除C项;在“大跃进”时期,生产领域出现了冒进现象,排除D项。
16.1977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使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1978年1月,我国仍然提出“决战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D.国民经济比例已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于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提出‘决战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可知国家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希望通过农业的机械化推动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故选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国家提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但当时中国在农业上没有真正实现机械化,故不能体现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排除B项;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目标,没有涉及工业等其他经济领域,不能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排除D项。
17.“近几年我国一些技术力量较好的国储库在研究人员指导下进行了研究和试验,提出原始水分在16.5%~18.0%的粮食,利用机械通风完全可均匀地将其干燥于安全水分之内。”材料中运用机械通风的储粮技术( )
A.被称作低温低氧储粮技术
B.体现了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C.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最早被德国所运用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储粮技术运用了机械通风,A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这种机械通风技术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在美国较早使用,排除D项。
18.宋朝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B.限制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19.2011年2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2010年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过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该材料最能说明( )
A.非洲旱情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全球性粮食危机出现
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
答案D
20.近年来,中国政府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由此可知,当前中国政府( )
A.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致力打造安居工程
C.鼓励发展现代农业
D.着重解决温饱问题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他们在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7分)
参考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
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 地区 |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 备注 |
14世纪 | 欧洲 |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
16世纪 | 欧洲、 亚洲 |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
19世纪 | 欧美 地区 |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食品掺假法》 |
19世纪 末20世 纪初 | 欧美 地区 |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等美味食品 | 1906年,美国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 |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 | 世界 范围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通用食品法》 |
——摘编自[美]马修斯《人文通识课Ⅱ:中世纪时期》等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趋势: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说明: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绝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由此可知,人类食物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
趋势: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说明: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对今天的食品安全道德治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春秋时的管子认为,“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在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很早就有食品质量和数量保证的要求,即不允许出售假货次品,不可以缺斤少两。如果经商者手中有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是不允许出售的,一旦出售假货次品,不仅违背道德,而且违背法令。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经济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食品安全规制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领域众多严重事件的发生,美国的媒体和美国医学会等社会团体大力推动美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公众对于政府监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一直要求政府实施监管,尽管大部分监管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192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1934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不到100天内,先后出台了15个干预经济的法案。出于危机时期保护消费者、重树消费者信心的需要,修改充满漏洞、不合时宜的《纯净食品药品法案》得到了包括最高领导、相关利益团体和普通公众的一致认可。但激烈的利益冲突使新法案迟迟无法得以通过。1938年6月1日,在美国医学会等团体的推动下,《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生效。这部法律为美国的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和监管奠定了基本框架。
——摘编自时洪洋、廖卫东《西方规制理论变迁与食品安全规制》
材料三
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要求。(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食品安全规制建立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1)要求:遵守“义”这一道德准则,以义取利;坚持诚实守信;注重买卖公平,反对缺斤少两;反对出售假货次品,保证食品安全。
(2)原因:美国媒体和医学会等社会团体的推动;民众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食品安全领域加强了立法。
(3)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特征 | 主要原因 |
缓慢增长阶段(1952—1990年) | 食品工业基础薄弱,起点低,发展缓慢,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并以初级农产品消费为主 |
觉醒发展阶段(1990—2000年) | 改革开放虽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之前食品工业结构及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 |
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4年) |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为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和历史机遇,加上技术装备引进和加大投资,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开始全面提速 |
中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农产品生产有富余;科学技术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