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解析版).docx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01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02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03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01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02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文件包含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解析版docx、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巩固复习13:说明文阅读

    一、(2023春·广东茂名·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2.第④段画线句子“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加点词语“一定”有什么作用?
    3.第②~⑤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
    1. C
    2.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1)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
    (2)前三个因素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思路严密。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说明经度差异;
    B.说明古今差异;
    C.说明纬度差异;
    D.说明高下差异;
    故选C。
    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第④段画线句子“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加点词语“一定”是“特定”的意思,说明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这是海拔高度影响气候的特例,不适用于所有高度,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一定”一词的使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考查理解说明顺序。说明事理知识的文章通常采用从主到次,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从原因到结果等逻辑顺序。②~⑤段用“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表示采用的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另外,四个因素中,前三个因素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其影响是由全球到部分到局部,再加上一个没有记录分析看不出变化的时间因素,所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
    二、(2023春·辽宁锦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恐龙无处不有》(节选),回答问题。
    4.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5.选文通过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6.选文第⑸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涉及的地质学和生物学虽然处于不同的领域,但这两个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B.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南极也有恐龙化石。
    C.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D.“板块构造”理论让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现象成了不解之谜。
    【答案】
    4.逻辑顺序
    5.大陆在漂移
    6.承上启下(过渡),前一句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句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学说。
    7.“几乎”有差不多、十分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8.D
    【解析】
    4.考查分析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本文首段提出说明内容。第⑵段到第⑷段介绍了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的事实。第⑸段到文末详细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所以本文是按从现实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5.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⑹段中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可得:大陆在漂移。
    6.考查分析句段作用。本段中的“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从前面几段介绍的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而来,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本段中的“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后文对于大陆漂移学说的解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故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考查说明文语言。
    “几乎”有差不多、十分接近的意思。在句中表示“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提供了答案,但不是所有的问题,还会有一些问题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的。“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8.考查辨析信息。
    D.根据第⑹段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知,“板块构造”理论为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故选D。
    三、(2023春·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被压扁的沙子》,完成下面小题。
    9.“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B.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C.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斯石英原子的相互排斥进行得非常缓慢。
    10.“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这句话是从第⑦段画线文字中摘出的句子,它在文字中所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之前 B.第①②句之间
    C.第②③句之间 D.第③句之后
    11.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作者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B.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C.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D.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12.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热情洋溢 B.语言准确 C.层次清晰 D.通俗易懂
    【答案】
    9.B 10.B 11.D 12.A
    【解析】
    9.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提炼。
    结合第①段中“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内容可知,A项“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不准确,应为“处于超高压的状态的沙子”,也并不能体现“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
    结合第②段中“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的内容可知,CD项“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斯石英原子的相互排斥进行得非常缓慢”是”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的原因;
    结合②段中的“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可知“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故选B。
    10.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①句衔接第⑥段,分析了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应有斯石英。摘出的句子“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中的“它”就是②句中“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的“斯石英”是衔接的,所以该句应该放在第①②句之间;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提炼。
    A.结合⑥段“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的可知,作者以此提出“撞击说”,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可作为依据;
    B.结合第⑦段“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的内容可知,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作者因此否定了“火山说”,可作为依据;
    C.结合第⑨段“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的内容可知,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可作为依据;
    D.结合⑪段“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可知,选项中“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只是说明在6500万年前发生了恐龙灭绝,并没有体现出作者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的依据。
    故选D。
    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材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
    A.热情洋溢不属于说明文语言特点,错误。
    故选A。
    四、(2023春·八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大雁归来》选段,回答各题。
    (1)第①段中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作者在这句话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第③段中哪里体现了大雁知道括威斯康星的法则?
    (3)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4)如果要在文中插入“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这句话,你认为应该放在哪?
    (5)由文章中可以得出作者对大雁有一种什么感情?
    【答案】
    (1)作者认为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充满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见,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4)放在第②段的开始。
    (5)一个“爱”字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
    第①段“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作者通过用燕子和大雁进行对比,突出大雁才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雁的喜爱。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③段“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④段“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可知,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可见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首先定位到画线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根据关键词“客人”可以看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雁当作人来写,非常生动形象,“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一句意思是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迎来了温暖的春天,侧面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美。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首先“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一句中的“它”指的是大雁,其次“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一句和第②段中的“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相互照应,由此可判断,所以题干中的句子应放在第②段的开始。
    (5)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讲述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则并以此来决定自己迁徙的时间。整篇文章都充满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根据第③段“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也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猎杀野生动物的谴责,表达了作者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五、(2022春·江西萍乡·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节选,完成各题。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⑩段主要说明风吹雨打(空气和水)、日晒寒霜、酸的腐蚀、水的冲击、冰的削刮、生物的破坏、人类的行为使岩石变成碎石、沙砾、泥土。
    B.岩石的形成经历了“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新生成”这样的循环。
    C.选文主要采用了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D.选文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15.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通过“攻击”一词生动形象地点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广、破坏形式之多。
    B.第⑮段中用“大约”表估计,说明岩石的年龄是推测出来的。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C.“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里用排比句式生动地描绘几种自然力的气势,表现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D.本文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活泼。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增强了表现力;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
    【答案】
    14.C 15.A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C.第⑧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这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第⑫段“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⑮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本文没有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A.第⑤段“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中,“攻击”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强调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破坏形式之多。;故选A。

    一、(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①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③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⑤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⑥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第三自然段各句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④②⑤⑥①③ B.②⑥⑤①③④ C.④⑥⑤①②③ D.②⑤⑥①③④
    2.下列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主要说明春夏的物候,又介绍了秋冬的现象,使用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B.选文说明的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使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C.选文先说明华北地区的物候,又介绍了华南丘陵的现象,使用了由北到南的空间顺序。
    D.选文先说明了国内的物候现象,最后又介绍了国外的现象,使用了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
    3.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B.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
    C.作比较            举例子            引用
    D.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4.下列诗句内容没有体现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答案】
    1.A 2.B 3.D 4.C
    【解析】
    1.由第二段首句“首先是纬度”,第四段首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和第五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可知, 本文每段段首将影响物候的因素作为中心句,故④作为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应放在首位。②紧承④进一步具体阐释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⑤“所以”二字表示对②的现象作总结,⑥“如”和①“又如”表示对上文进行举例说明,③“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与①“烟台要到立夏”相照应。故语序为:④②⑤⑥①③。
    故选A。
    2.由首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由第二段首句“首先是纬度”,第三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四段首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和第五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可知,本文按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所以是逻辑顺序。
    故选B。
    3.由第二段“二十天”“十天”可知,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可知,列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和刺槐开花的时间,并将桃花和刺槐南京的开花时间与北京的进行比较,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具体的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故选D。
    4.A.诗句出自杜牧的《山行》,由“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季;
    B.诗句出自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C.诗句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并没有体现物候现象;
    D.诗句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是春季,“杨花落尽”是农历的二、三月份,也是柳絮飞舞的季节;
    故选C。
    二、(2020·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2.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13.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14.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答案】
    12. ①地壳的运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3.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4.“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解析】
    1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可得:地壳的运动。根据第四段中的“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可得:气候的变化。根据第五段中的“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可得:古生物的状况。根据第六段中的“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可得: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第七段可知,本段列举了三叶虫化石、树木化石的具体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第六段可知,这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很可能”表示猜测,在句中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并没有科学实据。如果去掉,语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相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点睛】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三、(2022·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
    ⑥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
    ⑦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15.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16.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
    17.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
    18.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语言特点。
    【答案】
    15.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
    16.二月本是中原地区桃李争春的春季,在南岭以南地区却已出现树叶凋落的秋季场景;南岭以南很多植物开花结果和中原地区有先后差异。
    17.文章通过引用大量的古诗文等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增强文章文采,同时赋予文化气息。
    18.第⑦段说明语言严谨科学,直白明了,运用“19天”“3.6摄氏度”等具体数据,“几乎”“简单”等程度副词,加强说明的准确性。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文章第①段为第一层,主要内容在题干已给出,即“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第②和③段为第二层,根据第②段“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第④段为第三层,根据第④段“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第⑤段为第四层,根据第⑤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也是南北差异的物候表现;第⑥段和第⑦段为第五层,主要内容题干已经给出,即“因地和四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④段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内容分析可知,此诗表现了柳州二月十分榕叶落尽的场景,表现出秋季物候特征,南岭以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二月表现的春季物候特征不同;根据《江月五首》的内容和苏轼在儋耳有诗分析可知,都表现出“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引用大量古诗文,内容上都可以作为资料为自己的说明提供事实证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⑤段引用柳宗元、杜甫、苏轼的诗,证明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引用古诗文,是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诗意,增强文章文采。
    1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分析。第⑦段大量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如“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将“北京、南京”之间三四月间的桃李开花时间进行了对比,明确地列举了相差为具体维度为“7度强”和相差的具体时间“19天”,都使文章说明语言准确直接,从而增强文章的严谨性;第⑦段还运用准确的程度副词,如“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表明了也不是完全相等,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辽宁日报》
    【材料二】
    ㅤㅤ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立夏物候农谚表
    分期
    初候
    二候
    三候
    物候现象
    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雨水丰盈,大气潮热,蚯蚓掘土而出
    王瓜(药用爬藤植物)快速攀爬成长
    农业谚语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
    ——《二十四节气画卷》
    【材料三】
    ㅤㅤ“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秤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
    ——《节日之书》
    【材料四】
    ㅤㅤ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收藏于江宁省博物馆的国画长卷《荷乡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
    ——《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
    B.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初候之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C.我国民间夏天挂葱蒜、称人、吃凉面的风俗,都有驱虫避害和尝新之意。
    D.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
    (2)适逢初夏时节,班级进行“夏之美”主题式学习。某同学收集了以上四则材料,整理成下面的学习资料卡片。请你帮助他填写未完成的部分。
    “夏之美”主题式学习资料卡
    学习内容
    学习思考
    学习收获
    “夏”之义
    “大国曰夏”有何深刻含义?
    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
    ①______
    物候与农谚有何作用?
    指导农事
    “夏”之俗
    民俗活动有何特点?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表达美好愿望
    “夏”之思
    “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②______
    【答案】
    (1)C
    (2) ①“夏”之用。 ②滋养万物生长,给予酷热考验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材料三】“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秤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可知,我国民间夏天挂葱蒜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追求安乐吉祥的美好生活、吃凉面有尝新之意,不可一概而论,选项放在一起不恰当。故选C。
    (2)本题考查材料提炼与概括。
    (1)根据题干“学习思考”的问题“物候与农谚有何作用?”和“学习收获”“指导农事”的提示,结合【材料二】《立夏物候农谚表》,可概括为:“夏”之用;
    (2)根据题干“学习内容”的“‘夏’之思”和“学习思考”“‘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的提示,结合【材料四】“‘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可概括为:滋养万物生长,给予酷热考验。
    五、(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②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③1961年,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④“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⑤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它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它们确实检测到了“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⑨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生成“斯石英”必备的条件是①_____,加快“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条件是②_____
    (3)文中最后得出的推论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请写出得出这一推论的两条证据①_____;②_____
    【答案】
    (1)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2) 超高压 足够高的温度
    (3) 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因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根据第②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可知,提出的不同看法是“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导致恐龙灭绝。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第③段“1961年,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可知,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生成“斯石英”必备的条件是“超高压”;根据第⑤段“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可知,加快“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条件是“足够高的温度”。
    (3)本题考查依据的提炼。根据第⑥段“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第⑦段“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可提炼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一推论的两条证据为: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因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六、(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节选自《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人类发现历史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古代生物发展的历程,通过生物发展的历史,更能够延伸到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如果没有化石,那么考古学者只能通过文献和历史记录来推断,但是古时候的科技和思维并不发达,单靠记录揣测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来说局限很大,有了化石就能够通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分析和推断,能够准确的研究到生物的最原始层面。这种研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取得更多有助于人类进化的研究探索。
    (节选自《科技周刊》)
    材料三
    ①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③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④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⑤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⑥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节选自《化石吟》)
    21.探究材料一、材料二,说说研究化石有哪些意义?
    22.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3.比较分析材料一、材料三的不同,完成下表。
    材料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材料一


    材料三
    抒情

    24.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将要举行化石展览,有两个化石还需配上一段文字。请你任选一幅化石图片,为它写一段不超过30字的文字。
      
    【答案】
    21. 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
    22. 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三叶虫化石、高大树木的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特点。
    23.
    材料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材料一
    说明
    平实、准确、严谨
    材料三
    抒情
    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24.得分要点:介绍图片内容,用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或抒情性语言介绍化石,语言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作答时,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分析即可。由材料一第②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材料二“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即可概括出答案。
    2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由材料一第①段“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第②段“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有力地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特点,显得很有说服力。
    23.本题考查材料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的比较。
    由材料一“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等可知,材料一是说明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且语言较为平实,由“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许多”“有一个时期”等句子可知,材料中用数字或一些限定词进行说明表述,使语言显得准确、严谨,符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由材料三“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化石比作密码、档案等,生动形象地表现化石的作用和意义,且整段文字抒情性较强,富有诗意。
    2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作答时,结合图片及材料一第②段“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相关信息,进行简介,注意字数限制。
    示例一:树叶化石。在温暖而潮湿的“石炭纪”时代,留存在岩石中树叶遗迹。
    示例二:三叶虫化石。在“寒武纪”时代,留存在岩石中的海洋生物三叶虫的遗迹。

    相关试卷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6:散文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6:散文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文件包含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6散文阅读-综合练习解析版docx、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6散文阅读-综合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5:小说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5:小说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文件包含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5小说阅读-综合练习解析版docx、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5小说阅读-综合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4:议论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4:议论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文件包含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4议论文本阅读-综合练习解析版docx、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4议论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暑假复习巩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暑假-专题13:说明文本阅读-综合练习(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