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7 屈原列传(针对训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7 屈原列传(针对训练)(解析版).docx
    • 练习
      专题07 屈原列传(专题讲解).docx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1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2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3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1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2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3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1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2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展开
    这是一份【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文件包含专题07屈原列传针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7屈原列传专题讲解docx、专题07屈原列传针对训练原卷版docx等3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屈原列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四川·泸县五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有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在文中意指调任。
    B.父,在古代常用作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如文中的渔父,就是指打鱼的渔翁。
    C.太史公,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在文中是司马迁的自称。
    D.《天问》,通过对天地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诗人探索真理的精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富有才华,受到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屈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入朝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
    B.屈原明辨形势,反对秦国之行。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虎狼实质,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凶险。
    C.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最后宁死守义,以身殉道。
    D.屈原以死明志,感动后世之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他的作品感动了后人,他的殉国之事让后人流泪叹息,他高洁的品行让后人敬慕神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1.A
    2.A
    3.B
    4.(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不与”,主语是“屈原”,谓语是“与”,是一个主谓都完整的句子,后面断开,排除BC;
    “众”是“莫不知”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D。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知识的掌握能力。
    A.“在文中意指调任”错误,文中屈原被诋毁,楚怀王发怒,这里的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B.“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不对。原文说的是“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这是劝谏的口吻。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1)“志”,记忆力;“明”,明晓;“娴”,擅长,熟练。
    (2)“至于”,来到,到达;“被”,披着;“颜色”,面容;“形容枯槁”,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屈原说:“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2022·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屈原列传》,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污染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先
    D.举贤以自佐             佐:辅佐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B.信而见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C.为天下笑                    而自令见放为
    D.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举贤以自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前后两句话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方正之不容也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而自令若是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D.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1.依据本文,《离骚》具有怎样的特点,体现出屈原的什么品格?
    【答案】5.C
    6.B
    7.B
    8.A
    9.C
    10.(1)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11.《离骚》描绘寻常事物,而旨趣极高;事例浅近,而意义深远。诗中彰显了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文笔简约,优美含蓄。《离骚》体现出屈原高洁的志趣,廉正的品性。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祖,名词作动词,效仿。句意: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句意:父母,是人的根本。
    代词,代指屈原。句意: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
    B.连词,表转折。句意:诚信却被怀疑。/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却只有我一人清白。
    C.介词,表被动。句意:被天下人耻笑。
    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D.介词,拿,用。句意: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地方。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句意: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父母,是人的根本。
    判断句,“秦”与“虎狼之国”主宾直接相连构成判断。句意:秦国是虎狼一样贪婪的国家,不值得信任。
    B.状语后置,应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句意: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被动句,“容”字语意被动。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C. 被动句,“见”字表被动。句意: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
    被动句,“为”字表被动。句意:自己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D.宾语前置句,“自为”“自佐”应为“为自”“佐自”。句意:国君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宾语前置句,“自令”应为“令自”。句意:却让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夫”是句首发语词,其后紧跟句子,不应断开;“者……也”是固定句式,应在“者”“也”后停顿,排除BC。
    “人穷则反本”中,“本”是“反”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故”引起后文的结论,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错误,应该是“中古的汤、武,近古的齐桓”。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令,让;“为”,制定;“伐”,夸耀。
    (2)第一个“其”,他的,第二个“其”,他;“故”,所以;“称”,称许;“不容”,被动句,不被世俗所容。
    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分析人物品格特点的能力。
    先看《离骚》的特点。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意思是“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可以看出《离骚》彰显了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如“其文约,其辞微”意思是“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可以看出其文笔简约优美含蓄。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意思是“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再看屈原的特点。如“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意思是“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可以看出屈原具有高洁的志趣,廉正的品性。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2022·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惟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离?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害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3)乃幽武置大窖中( )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13.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2)请毕今日之欢
    (3)其后楚日以削                                 (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兵挫地削 B.见犯乃死 C.何以汝为见 D.忠而被谤
    15.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16.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17.请结合选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答案】12.     诋毁     效法,继承     囚禁、关押     责备
    13.D
    14.C
    15.又有谁能用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质,而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16.本段从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以宋玉等人效法屈原“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侧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谏、一身正气的可贵(或“与屈原形成对比”),也侧面凸显屈原生死关系楚国存亡,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17.同:甲乙两文同为史传,都擅长运用描写和记叙,塑造主人公忠君爱国的形象。
    异:(1)甲文侧重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刻画其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高洁之气,尾段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惋惜与赞叹,也进一步寄托了自身的忧愤,饱含自伤之情。
    (2)乙文则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苏武幽禁之地条件的恶劣,以此侧面烘托苏武威武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更以苏武归汉之路的坎坷、留匈奴时间之久等细节,体现出其坚毅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短:诋毁。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祖:效法,继承。句意: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
    (3)幽:囚禁、关押。句意: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
    (4)让:责备。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之”,代词,这些。句意: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
    (2)“之”,结构助词,的。句意: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
    (3)“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                                 
    (4)“以”,介词,于,在。句意: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语意被动句。句意: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
    B. 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见汝为”。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D. 被动句,“被”表被动。句意:忠实却被诽谤。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察”,洁净;“汶”,浑浊;“蒙”,蒙受;“温蠖”,尘垢。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这是从文学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宋玉等人效法屈原“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侧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谏、一身正气的可贵;
    “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是从政治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暗示屈原一死,楚国无人敢说真话,坚持正义,楚国最后灭亡。从侧面凸显屈原生死关系楚国存亡,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相同点:甲文是屈原列传,写屈原忠君爱国,坚持高尚节操,不同流合污的品质。乙文是苏武列传,写苏武不怕威逼,不被利诱,坚持节操,最终归汉的事迹。两文都是史传,都运用描写和记叙,塑造主人公忠君爱国的形象。
    不同:
    甲文,“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渔父曰:‘……’”侧重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刻画其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高洁之气;尾段“太史公曰:‘余读……悲其志……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惋惜与赞叹,也进一步寄托了自身的忧愤,饱含自伤之情。
    (2)乙文则以描写和记叙为主。“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苏武幽禁之地条件的恶劣,以此侧面烘托苏武威武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第二、三段,“汉求武等,勾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勾奴,常惠……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苏武归汉之路的坎坷、留匈奴时间之久等细节,体现出其坚毅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参考译文:
    【甲】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
    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与汉朝和亲。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2022·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原列传》(节选)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二)
    《苏武传》(节选)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屈平既嫉之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7)而收系张胜
    (8)马畜弥山
    (9)空以身膏草野
    (10)复举剑拟之
    1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被发行吟泽畔 B.畔主背亲 C.头县北阙 D.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20.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兵挫地削 B.外欺于张仪 C.何以汝为见 D.而自令见放为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2.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请结合语段(一)予以分析。
    23.语段(二)画浪线部分苏武对卫律的斥责很有逻辑,请加以分析。
    【答案】18.(1)痛恨
    (2)表达
    (3)无论;不管
    (4)接连
    (5)诋毁;说坏话
    (6)审讯
    (7)关押
    (8)充满
    (9)滋润
    (10)比划
    19.D
    20.C
    21.(1)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2)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处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2.示例:“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叙述楚国“兵挫地削”、楚怀王客死秦国的命运,“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话中又有议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彰显两人不同的价值观,从而表明屈原高洁的思想。
    23.首先斥责卫律背叛汉朝与亲人,不愿再见卫律(不愿投降);接着进一步斥责卫律不能公正审判,这样做会导致两国相斗的后果;最后再次表明自己不会投降,义正辞严警告杀使者的后果是导致匈奴灭亡。思路层层递进,语气越来越激烈。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嫉:痛恨。句意: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
    (2)致:表达。句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3)无:无论;不管。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
    (4)属:接连。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5)短:诋毁;说坏话。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6)辞:审讯。句意: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
    (7)系:关押。句意: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8)弥:充满。句意:马和其他牲畜满山。
    (9)膏:滋润。句意:白白地用身体滋润草地。
    (10)拟:比划。句意: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比划。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通假字的能力。
    A.被,通“披”,披散。句意:披着头发在泽畔边走边吟诗。
    B.畔,通“叛”,背叛。句意: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C.县,通“悬”,悬挂。句意: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
    D.无通假字。句意: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并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A.被动句,“挫”“削”意义上表被动。句意: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
    B.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句意: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C.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后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D.被动句,“见”字表被动。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身之察察”,定语后置,清白的身躯;“汶汶”,玷污。
    (2)“益”,逐渐;“晓”,通知,告知;“会论”,会同判决罪犯死刑;“因”,趁着;“降”,使……投降。
    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表达方式的能力。
    根据题干“‘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的提示,可知要分析《屈原列传》中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
    《屈原列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以叙事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写法的根本原因。就具体内容来说,第一段先简洁叙事,即“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接着从屈原和楚王两个角度展开议论。第三段是叙述屈原投江前与渔父谈话的事情,在这段对话中,屈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他的心志也是在叙事中以议论的形式来表达的。
    2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艺术特点的能力。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首先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卫律是一个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之人,自己价值观与之不同,绝不会因他的花言巧语而投降。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接着指斥卫律辜负单于的信任,不公平审判,反而打算借此机会杀害汉朝使者,挑起匈奴与汉朝两国的战争,连举两个杀害汉朝使者导致国灭的历史事件,点出问题的严重性。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再次表明自己绝不投降的态度,指出卫律这么做最终只会导致两国相斗,而匈奴国灭。
    先从道德恩义上指斥卫律,再从行为处事上指斥卫律,最后点出其肆意行事的后果,思路层层递进,语气越来越激烈。
    参考译文:
    (一)
    《屈原列传》(节选)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
    《苏武传》(节选)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2022·浙江·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B.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C.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D.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任。
    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
    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28.选文(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答案】24.C
    25.D
    26.B
    27.①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②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28.①夹叙夹议,寓评于叙。②议中寓情,论中有情。原因:司马迁的个人遭际和屈原有诸多相似之处,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叹惋。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
    “谲诈怀王”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
    “卒”是“最终”的意思,修饰“客死于秦”,句中作状语,表示最终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的意思是‘降职’”错误。文中“迁屈原于江南”的“迁”,是放逐、流放的意思。
    故选D。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错误。结尾的“太史公曰”,议中寓情,表达了着作者对屈原的复杂情感,抒情色彩较强。
    故选B。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存”,思念;“兴”,使动用法,使……兴,振兴;“反覆”,回归;“致”,表达。
    (2)“凡百”,所有;“嘉”,赞赏;“文彩”,文才;“愍”,同情。
    2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选文(一)在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寓评于叙。
    从“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选文(一)在表达方式上议中寓情,论中有情。
    联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司马迁和屈原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迫害,所以司马迁对屈原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文中多处流露出作者的苦闷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的感慨叹惋之情。
    参考译文:
    (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二)
    《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来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馋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2022·四川·邻水实验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课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29.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官阶之一,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
    C.《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楚辞》的代表作。
    D.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C.怀王在内迷惑郑袖,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写了《怀沙》赋。
    3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29.D
    30.B
    31.D
    32.(1)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人清醒。因此我被放逐。
    (2)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先贤所推崇的。
    【解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见”和“夺”都是上官大夫的行为,语意联系紧密,不能断开;“屈平”作后句“不与”的主语,在“屈平”前面断开,排除AB两项。
    “令”(第一个)是名词,作“为”的宾语,“众”作后句“莫不知”的主语,中间断开;“平”指屈平,作后句“伐其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30.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错误,由高到低应为“卿、大夫、士”。
    故选B。

    3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屈原的下属没写完”错误,“属”的意思是“写”,意思是“屈原没写完”。
    B.“听力不好”错误,应是“被小人迷感,不辨是非”。
    C.“在内迷惑郑袖”错误,应是“被郑袖迷惑”。
    故选D。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全;“是以”,因此;“见放”,被放逐。
    (2)“伏”,保持;“死直”,献身正道;“固”,本来;“厚”,推崇。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相关学案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18《书愤》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这是一份【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18《书愤》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文件包含专题18书愤针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18书愤针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8书愤专题讲解docx等3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17《锦瑟》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这是一份【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17《锦瑟》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文件包含专题17锦瑟针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17锦瑟针对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7锦瑟专题讲解docx等3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13《将进酒》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这是一份【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13《将进酒》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文件包含专题13将进酒针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13将进酒专题讲解docx、专题13将进酒针对训练原卷版docx等3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暑假提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专题07《屈原列传》讲学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