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阅读】部编版语文四年级(四升五)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2 筛选重要信息(有答案解析)
展开【暑假阅读】 02 筛选重要信息
【方法技巧】
1、 明确题目的意思,寻找答题区间。
2、 仔细辨别,提取重要信息。
3、 归纳整理,整合答案。
【典型例题】
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发现是一种快乐
①那天早晨,我发现湖面开满了金黄的小花,花的周围衬着圆圆的叶子,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
②一连几天,我都来到湖边仔细观察着。我发现,不但湖面开着花朵,浮着圆叶,水下也隐藏着花蕾和叶芭。
③我发现,当花蕾要开放、叶包要舒展的时候,它们就慢慢地伸出了水面。于是,水上就又多了几朵小花和几片圆叶。当黄昏到来,花朵谢了,花梗就又慢慢弯下去,扎入水中,结出枣核一样的果实。
④我把这些发现讲给伙伴听,他们问我:“那是什么花呢?”我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⑤我猜想,是不是浮萍呢?但是浮萍是没有根的,叶子也小得多啊!我又猜想,是不是睡莲呢?但睡莲的叶子要大得多啊,而且花的颜色也不是黄色。
⑥我如实地告诉他们,我还不知道这花的名字。可是我心里一直在说,如果我连这花的名字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算真正的发现呢?
⑦第二天,我就早早地来到湖边,有位老爷爷在钓鱼。我来到他身边向他请教:“请问老爷爷,那是什么花呀?”
⑧他立刻告诉我:“它叫水浮莲。”
⑨多么好听的名字!现在我才能说,我真正认识水浮莲了。
⑩啊,发现是一种快乐!
(作者:金波/有改动)
(1)“我”的观察发现有哪些?请用“_____”画下来。
(2)根据短文内容,回答。
①文中“我”张口结舌的原因是 。
②从“那天早晨”“一连几天”“黄昏到来”等语句可以体会到 。
③“我”认为它不是浮萍也不是睡莲,理由是 。
【答案】(1)考查对于文章信息的提取。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准确定位“我”的发现,并将其画下来。文章的前三自然段即交“我”的发现,故将答案可整合为“那天早晨我发现湖面开满了金黄的小花,花周围衬着圆圆的叶子,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我发现,不但湖面开着花朵,浮着圆叶,水下也隐藏着花蕾和叶苞。”和“我发现,当花蕾要开放,叶苞要展开的时候,它们就慢慢伸出了水面。于是,水上就又多了几朵小花和几片圆叶。黄昏到来,花朵谢了,花梗又慢慢弯下去,扎入水中,结出枣核一样的果实。“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文中“我”张口结舌的原因是“我”觉得我发现了很多关于这些花的问题,但同学们问“我”很简单的花的名字,“我”却说不上来。②这些词语都说明“我”观察问题持续时间长,很有耐心,有求知的好奇心,是个爱学习、懂探求的孩子。③从文中“我猜想,是不是浮萍呢?但是浮萍是没有根的,叶子也小得多啊!我又猜想,是不是睡莲呢?但睡莲的叶子要大得多啊,而且花的颜色也不是黄色。”可以归结答案。
【专项练习】
一、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故都饱含秋意的景观,其中有五处景观用笔极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一笔带过的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笔极简
(2)作者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经常提及南方的秋天,这样写的用意是( )。
A.故都和南国的秋都富于特色,二者放在一起才能表达作者对秋的怀念
B.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C.写出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都是好的,作者难以取舍
D.将所有自己怀念的故都的秋和南方的秋都记录下来,表达自己对二者的喜爱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炊烟(节选)
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的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早晨,天色往往最见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 渐地淡去。我想,这样的炊烟是最让人惬意的。
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里喜欢。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随意的。
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
(1)“归心似箭”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词语中含有________的修辞手法,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用“________”画出来,并仿写一句。
(3)短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描写炊烟的:清晨的炊烟是________的,中午的炊烟是________的,黄昏的炊烟总会让人________。
(4)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A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转眼间,便是满目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B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
⑦也许是因为“绿叶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
⑧新叶青青,我忽然想起: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为呢。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帘幔 ________的嫩芽 ________的生机
________地等待 ________地冒出来 ________地缀满
(2)文章第⑤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参照示例,选择A、B任意一句,进行赏析。
例句: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
赏析:第一段“光秃秃的枝条”与“淡绿,鹅黄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嫩芽”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猛然间看到新叶的惊喜之情。
(4)文中赞美了新叶的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三种。
(5)仿照第8段“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为呢”一句,另举一物,再造一句。
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________,________何乐而不为呢?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就在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览胜地( ) ①胜任;②制服;③名胜古迹。
(2)依稀可辨( ) ①辩论;②区分、辨别;③治理。
2. 照样子,写词语。
白雾茫茫(ABCC式): 、
重重叠叠(AABB式): 、
3.读画线句子,“我”的喊声里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4. 找到关于云海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云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这些特点?
5.太阳出来了,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五、阅读短文。
桂林山水(节选)
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的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一座座山,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连接,互相(反映 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ǎi)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幻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 密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猛烈 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好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走。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 姿势)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土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像蒲草一样,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1.用“√”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短文中画“___”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阴朔的山美。
3.作者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阳朔的自然景观,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个 词来形容阳朔的自然景观?( )
A.奔放壮美 B.秀丽幽雅
C.雄伟壮大 D.美丽壮观
4.作者用阳朔的山与桂林的山作对比,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阳朔的山____________,桂林的山__________,阳朔的山比桂林的山__________。
5.下面对漓江景物的特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水平如镜,河底可见
B.山水相映,江水清澈
C.山随船动,水草茂密
D.草随船动,清可见底
6.阳朔的景物是极美的,作者给我们一个游览建议——坐木船。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先写阳朔的________________,再写阳朔的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脚比路长
①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王子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A( )的卡伦。
②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江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③于是,国王决定让四个儿子分头前往探路。
④大王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调转马头往回走。
⑤二王子策马穿过了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
⑥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被又一片辽阔的大漠吓退返回。
⑦一个月后,三个王子B( )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很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⑧又过了五天,小王子C( )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⑨国王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⑩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要乐?”
⑪国王一脸郑重道:“那是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⑫是的,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j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着……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D( )地行进下去,就回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1) 文中A、B、C、D四处的括号里,选用哪个词语最适合?写在括号里。
一往无前 风尘仆仆 陆陆续续 美丽而富饶
(2)国王让儿子们探路,其用意何在?
(3)四个王子的探路过程,你认为有何不同?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前三个儿子是________;
小儿子是________;
写作手法是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明白了“脚比路长”的意思吗?
(5)“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答案】:(1)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B
(2)B
【解析】(1)①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第3自然段第二句话),再按要求找到答案。②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点评】(1)①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②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二、(1)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形容回家心切;比喻;泪如雨下
(2)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示例:傍晚的阳光很温柔。
(3)时间;惬意;随意;有很多的感慨
(4)短文表达了作者钟爱炊烟,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
(1)白色;淡绿;蓬勃;执着;急不可耐;星星点点
(2)承上启下,过渡
(3)A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新叶充满蓬勃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新叶的喜爱。
B句:扶持、不炫耀、默默地、垂着等词,形象的写出了新叶默默奉献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新叶的赞美之情。
(4)坚定执着、热爱生活、忠于职守、忘我奉献、谦逊
(5)不能做一个甘甜可口的果实;做一片送人荫凉的绿叶又
【解析】 (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和“修饰词语+地+动词”,细读选文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 1. (1)③ (2)②
2. 示例:白雪皑皑 微波粼粼 浩浩荡荡 郁郁葱葱
3. “我”的喊声里包含着喜悦和自豪的情感。
4. 云海的特点是壮美。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云海的千变万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5. 示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盛开的雪莲花飘落在瑶池里,有的像五彩的纱巾缠绕在山间,有的像打翻的葡萄美酒飞溅起来。
五、1.掩映 茂密 热烈 姿态
2. 长满茂密丛林的山 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 丛林中血红的杜鹃 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的鲜艳的花朵
3.B
4. 长满茂密的丛林 裸露着岩石 更密、更青、更幽、更静
5.B
6.坐在木船上可以欣赏江里的倒影,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随着江水的流动,山也仿佛在动。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别有一番情趣。 7. 山 水 桂林山水无比喜爱
【解析】 1.此题考查词语的搭配。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茂密:(草木)茂盛而繁密。热烈: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姿态:指容貌神态,样子,风格,气度等。
2.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该语句,不难发现,把“长满茂密丛林的山”比作“穿了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把“丛林中血红的杜鹃”比作“绿色的天鹅绒的裙子上绣的鲜艳的花朵”。
3.此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以及关键词语的掌握,如:第一自然段中“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第二自然段中“幽静的气氛”等,可以看出此处的景色还可以用“秀丽优雅”来形容。
4.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文段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发现桂林的山和阳朔的山的区别,具体语句时“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 密集)的丛林”和“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学生加以概括即可。
5.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谈到了漓江的睡。从语句“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和“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恐怕没有一条河的水能有这样清。”可以看出漓江景物特点为:山水相映,江水清澈。
6.因为作者想给大家介绍漓江的水清的特点,坐在木船上可以欣赏江里的倒影,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随着江水的流动,山也仿佛在动。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别有一番情趣。
7.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通过阅读,第一自然段为总括句,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描写漓江,首先在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阳朔的山,然后第三自然的描写了阳朔的水,由此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六、【参考答案】: (1)A 美丽而富饶;B 陆陆续续; C 风尘仆仆;D一往无前
(2)考验儿子,并借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脚比路长”的道理。
(3)畏首畏尾、没有善始善终、半途而废 ;脚踏实地,坚持到底;对比
(4)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勇气、信心、热情和执着的积极态度,面对现实,远方并不遥远,前途无限光明。
(5)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困难、目标作出过高的估计,致使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信心不足,畏首畏尾,以至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借口,追悔莫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暑假阅读】部编版三升四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专题02 提取并能筛选信息(有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暑假阅读】部编版三升四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专题02 提取并能筛选信息(有答案解析),共8页。
【暑假阅读】部编版语文四年级(四升五)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4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有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暑假阅读】部编版语文四年级(四升五)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4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有答案解析),共17页。
【暑假阅读】部编版语文四年级(四升五)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有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暑假阅读】部编版语文四年级(四升五)现代文阅读衔接讲义 0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有答案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