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233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233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233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2336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2336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52336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暑假高中预备】初三语文暑假预习-专项讲学案+课文自学知识点+模拟入学考试卷
【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文言文词类活用》讲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文言文词类活用》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文言文词类活用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0讲文言文词类活用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讲 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 了解并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基础知识 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辨析活用的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一般动词 (另有: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当句子中没有谓语动词时,当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③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解析: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③“志”用作动词,是“做记号”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2、名词作状语当一个名词处在主语的位置,但又不是逻辑上的主语,这个名词当活用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如:①当窗理云鬓。(《木兰诗》)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解析:“云”、“翼”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解析:“木格”“ 箕畚”是名词做状语,分译为“用木格” “用箕畚”。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②中军置酒饮归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析:“水陆”“中军”是名词作状语,分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在中军帐里”。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解析:“西” “外”在句中是状语,分译为“向西” “在外”。3、时间名词作状语。⑴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如:①吾日三省吾身。(《论语》)解析:作状语的“日”译为“每天”。⑵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①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解析: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天” (二)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另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当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常活用作名词。如:①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②照无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析: “奔” “无眠”用作名词,分译为“奔驰的马”“无眠的人” (三)形容词活用(另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这个形容词一般活用作动词,因为形容词不带宾语。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偏爱例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亲近。远:疏远例3: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穷尽,走尽 (四)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使宾语怎么样。一般可译为“使/让……怎么样”。
1、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例3: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将:让……作主将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1: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使……听到例2: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缭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1: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例2: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使……变绿例3:无丝竹之乱耳。(《爱莲说》)乱:使……扰乱 (五)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视作什么。一般可译为“把……当做(视为)……”或“认为……怎么样”。 1、名词的意动用法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解析:①以其父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②以其然为利(把这样做当做有利可图)。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或“认为……美”例2: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对……感到诧异例3:邑人奇之。(《伤仲永》)奇:以……为奇 思路导析及小结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因此可将其归纳为以下格式: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活用词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名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这个格式可以作为我们辨析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基本标准,也可作为翻译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基本方法。1.中考对词类活用的考查一般为明考,及单独设题考试。2.高考对词类活用的考查均放在句子翻译题里面,综合考查,也就是说隐性考查,翻译句子时,遇有活用的词,需要自己准确体现,3.在理解文意中综合考查,也就是整体阅读能力。这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际是不很协调的。它启示我们,一定要在高中起始阶段认真读熟读透课文,注重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言文句式和有关的文化常识等,其中尤以词义积累为基础。(2020·全国卷I)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5分)译文: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译文: 【夯实基础】 词类活用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⑤而相如廷叱之。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2、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①籍吏民,封府库。②沛公欲王关中。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④大楚兴,陈胜王。3、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词,并解释。①外连横而斗诸侯。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③李牧连却之。④中军置酒饮归客。4、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词,并解释。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②子怪而问之。③渔人甚异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指出其活用类型。(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沛公欲王关中 (3)吾得兄事之(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项伯杀人,臣活之 (6)渺沧海之一粟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综合运用】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节选自刘向《说苑·敬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衣粗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冠白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后来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楚王不知臣之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1)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建中靖国初,承君(指田昼)入为大宗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吏民畏爱之。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一日小病不出,正昼,一军之人尽见承君拥骑从腾空而去,就问之,死矣。或曰为淮阳土神云。(节选自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五,有删改)(1)宰相曾布欲收置门下,不能屈,除提举常平,亦辞,请知淮阳军以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岁大疫,承君日自挟医,户问病者,药之良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22云南昆明中考)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乙】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逄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节选自《说苑·正谏》)【注】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8.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请广于君 : (2)以头抢地尔 : (3)景公说 : (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9.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10. 【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3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甲】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唐雎从容应对,断然反驳。秦王以“ A ”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秦王道歉【乙】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 B ”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景公发怒,并且“ C ”,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景公归国 11. 【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4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3讲《文言文翻译》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3讲文言文翻译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3讲文言文翻译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2讲《文言文断句》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2讲文言文断句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2讲文言文断句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1讲《文言文特殊句式》讲学案,文件包含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1讲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版docx、暑假高中预备初三升高一语文暑假预习-第11讲文言文特殊句式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