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7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带来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沐浴”“祷告”等重点字词。
。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他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代表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母爱和童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1913年他凭借《吉檀迦利》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振铎译。《金色花》是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是他中期的作品。二十世纪初,泰戈尔的妻子逝世。后来,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的诗集。
2.目标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教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概括画面内容。本诗叙述了“我”与母亲嬉戏的三个画面,请分别概括这三个画面的内容。
学习任务单
画面 | 内容 |
画面一 | 在母亲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悄悄地散发花香。 |
画面二 | 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画面三 | 在母亲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时,“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①把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②突然落到地上,恢复原样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位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①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②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③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④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
3.目标任务三: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比较合适?标画朗读符号,如停连、重读等,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地方写上朗读提示语。
这首诗朗读的语速应为“舒缓”,以“喜悦、欢快、温馨、深情”的语气来读更合适。朗读标注示例: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4.目标任务四:探疑解惑,理解主旨
◎“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事物?结合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金色花的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这首散文诗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金色花在印度的文艺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圣洁的、崇高的情感。在本诗中,金色花就是那个无比纯真、对母亲充满依恋的孩子,也象征着孩子依恋母亲、母亲疼爱孩子的人间伟大、纯真的情感。
◎“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不只是为了好玩。“我”变成金色花跟妈妈玩“躲猫猫”,既可以为妈妈带来快乐,帮妈妈缓解疲劳,回报母爱,又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特别的爱。
结束语:泰戈尔说过:天空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真正的爱,是无须用语言去表达的。一花一世界。一朵金色花的绽放,那优美的姿态,那淡淡的芬芳,那小小的身影,便是世界上最深情的语言,便是爱最真挚的诠释和体现。所以说:花开无声,大爱无言。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泰戈尔以虚境写实情,他是成年人,却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荷叶·母亲》。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姊妹”“徘徊”“心绪”等重点字词。
。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和小说集《超人》等。
2.目标任务二:深情诵读,感受魅力
◎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欣赏的段落、语句,标画朗读符号,写出提示语,自主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尽量读出课文的情感和意境,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要求:选取喜欢的部分,在原文标注重音、停连符号,注明语气、节奏等。
【示例】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3.目标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
◎自读诗歌,借助课后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文章标题为什么把“荷叶”与“母亲”并列在一起?
诗歌末段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就表明,诗歌直接把母亲比作在雨中覆盖红莲的大荷叶。将二者并列,点明了诗歌主旨,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
◎本文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散文诗。精读第4—7小节,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画面,并体悟不同画面背后作者的情思及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学习任务单
画面 | 情思 | 感情基调 |
白莲凋谢 | 烦闷、同情 | 低沉 |
红莲盛开 |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安 |
雨打红莲 | 无法可想 | 担忧 |
荷叶护莲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感动 |
[参考答案]①不适意 ②不宁的心绪散尽
◎由此看来,作者的情思主要为这红莲的遭遇变化而变化,那么可否把散文诗的题目改为《荷叶·红莲》?为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阐述。
不可以。作者看到雨中的荷叶不顾风雨的打击,毅然主动地向红莲倾侧并覆盖它,不离不弃,就像勇敢慈怜的母亲关怀困境中的子女,作者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并由此表达了对如荷叶般的母亲的由衷赞美和歌颂。
这其实就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第3段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表明“我”家对莲花有深厚的感情,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我”惦记雨中的莲花,以花喻人,进而为揭示主题埋下伏笔。
4.目标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
◎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篇文章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金色花》 | 《荷叶·母亲》 | ||
思想内容 | 表达母爱 | 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与亲昵 | 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激 |
感情基调 | —— | 喜悦、温馨、明朗,带有儿童调皮的口吻 | 开篇深沉、压抑,结尾则变为明朗、高昂 |
艺术手法 | 象征手法、托物言情 | 缘情造景 | 触景生情 |
构思角度 | —— | 成年人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 | 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
语言风格 | 清新雅致 | 活泼、口语化 | 典雅、书面化 |
人物形象 | 都表现了母亲的形象 | 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而且有着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 | 母亲未正面出场,只是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庇护 |
◎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
概念 | 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
内容 | 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像诗歌一样精粹、凝练。 |
形式 | 篇幅短小,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
结束语:孩子们,你们现在就像一朵朵娇弱的红莲,母亲会竭力保护你们,为你们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可母亲终究也会老去,当有一天母亲需要你们荫蔽的时候,请牵住她的手,做好她的荷叶!
三、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泰戈尔和冰心的其他作品,感受他们作品的特点。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教学反思
这是两篇自读文章,我们首先要明确统编教材“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其次要明确教读和自读的区别。
教读是教师引导,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的一种阅读学习,目的是学“法”。自读课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主线,在自读课上,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能力,目的是用“法”。所以自读课文重在“导”,引导学生方法迁移、问题探究、多维批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用好旁批,启发阅读,写好旁批,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用好阅读提示,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所以自读课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