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8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2.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3.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教学重难点1.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2.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总结。这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滞留”“蒙昧”“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等重点字词。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文体知识传 记概念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分类按作者分自传记叙作者自己的生平经历他传记叙他人的生平经历按体裁分历史性传记以记叙史实为主文学性传记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艺术加工,但不可虚构特点真实性、文学性2.目标任务二:揣摩肖像描写。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说说托尔斯泰给你的总体印象。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粗鄙、丑陋、普通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总体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阅读第1、2段,找出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不包括眼睛)的语句,完成下面的填空。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浓密 ②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③两孔朝天 ④难看阅读第6—9段,画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并说说这对眼睛有什么特点。①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②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③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④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⑤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⑥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⑦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⑧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特点:这对眼睛目光犀利、敏锐、深刻,蕴含丰富感情,威力大。作者对托尔斯泰多角度、多层次的肖像描写精彩至极,请你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这一特点。正面描写局部特写第1段:聚焦于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第2段:细腻描写人物面部的各个部位,一一用“镜头”放大。第3段:描绘人物的神态面容。整体描绘第4段:从“一纵一横”两个角度——托尔斯泰的外貌在其人生各个阶段的变化,托尔斯泰的长相与普通俄国人长相的接近,整体描写人物外貌的普通和气质的平庸。侧面描写第5段:写拜访者的想象和心理落差,从侧面烘托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3.目标任务三:揣摩语言之美。本文在进行外貌描写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修辞手法的使用有何表达效果呢?请结合下列句子体会。(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胡髭”比作“植被”,“植被多于空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托尔斯泰脸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髭浓密。(2)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用“树皮”比喻脸上的皱纹多,用“树根”比喻又长又粗的眉毛,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这张脸除了邋遢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可爱之处。(3)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小屋”不是指托尔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托尔斯泰长相的粗陋。(4)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4.目标任务四:梳理文章思路,体会抑扬手法。文章主要描写了托尔斯泰外表的哪些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阅读全文,品味各段写托尔斯泰所使用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说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托尔斯泰,有什么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托尔斯泰。第1—5段是“抑”,在层层铺陈、反复渲染中强调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平庸。并在“抑”的同时,提到“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扬”做准备。最后在“抑”与“扬”的强烈对比中,表现了托尔斯泰灵魂的高贵与思想的深邃,表达了作者对其真挚而强烈的讴歌与赞颂。5.目标任务五:深层探究,感悟托尔斯泰的“幸福”。联系上下文和链接材料,谈谈“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的含义。【链接材料】19世纪后期,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封建农奴制进一步瓦解,人民革命斗争日益高涨。托尔斯泰深受影响,积极参加救济灾民的活动,参与贫民区人口调查,访问监狱、法庭等,还加紧对哲学、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最终促成自己世界观的转变。托尔斯泰晚年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1910年,托尔斯泰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离家出走,以实现自己“平民化”的夙愿,最终于11月20日病逝。把托尔斯泰晚年面部的变化比作“悲凉之地解冻”,形象地表现出他晚年世界观的转变,即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而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进行猛烈的抨击。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提示:(1)“看透事物本质”,托尔斯泰看透了什么?(2)“看透事物本质”与“失去幸福”之间有何联系?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却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结束语:难怪有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一个“痛苦的清醒者”。而老师认为托尔斯泰肯定是“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无忧的梦中人”。——这也正是托尔斯泰的魅力所在。三、作业布置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一书,了解托尔斯泰苦难、坎坷的一生。板书设计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这节课把课堂内容分为多个版块,难度阶梯式地增加。整体来看,这堂课带领学生认识托尔斯泰的外表直至内心,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中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同时又通过对外貌描写的分析令学生体会到修辞在描写中所呈现的表达效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课前热身,检查预习,速读课文,交流感知,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