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3唐诗五首第1课时课件(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3唐诗五首第1课时课件(部编版),共48页。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同学们,这几句诗都是唐代诗人所作,读了这几句诗,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近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吧。13 唐诗五首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 望王 绩 CONTENTS 教学目录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体味诗歌的内涵,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学习目标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有《王无功文集》。走近作者必备知识王绩入朝后担任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必备知识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东皋( ) 徙倚( ) 采薇( ) 驱犊( )薄暮( ) 字音字形必记字词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gāodúwēi xǐbó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野 望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疏通诗歌意思。傍晚。薄,接近徘徊归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的余光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视,看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译文: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分析讨论精读课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地点时间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由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远景 静近景 动这两联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采薇”点明尾联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伍,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4.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因为仕途的不得志,诗人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诗人避世归隐的情怀。课文主旨课堂小结野望叙事——时间、地点写景树、山——静态牧人、猎马——动态抒情——孤独、寂寞、惆怅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孤独无依前途渺茫 黄鹤楼崔 颢 CONTENTS 教学目录 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积累优美语句。2.结合诗句,体会诗歌描绘的优美意境。崔颢(?—754),汴州(今指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走近作者必备知识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疏通诗歌意思。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离开只剩下。空,只、仅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译文: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译文: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译文: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1.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诗人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给黄鹤楼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令人遐想,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乡愁的抒发做铺垫。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易逝、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3.《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第一问: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感慨岁月不再。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第二问: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4.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5.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忆,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课文主旨课堂小结黄鹤楼首联:借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颔联: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颈联:描写登楼所见愁而不怨,意境高远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尾联:抒发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