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3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3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第1页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3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3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3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共5页。
    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这些变化( )
    A.推动礼乐制度走向兴盛
    B.反映韩非子的思想不断付诸实践
    C.体现社会转型发展要求
    D.表明先秦时期法治意识日趋淡薄
    2.[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模拟预测]《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规定“盗徙封(私自移动他人田界)将会被处以‘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又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繇(徭)三旬”。这反映了秦代( )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B.法律制度的残酷性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3.[2023·辽宁抚顺高三二模]汉代律令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不加肉刑,剃去头发)”“妻悍而夫殴笞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列以下,罚金二两”。这些规定表明汉代( )
    A.政府关注弱势群体
    B.儒家经义影响量刑
    C.封建等级秩序加强
    D.德主刑辅体系完备
    4.[2023·浙江名校联盟高三模拟预测]《大唐开元礼》详尽而完备地记录了国家方方面面的典礼仪制,从而为统一王朝的礼典修撰建立了模式和典范,并成为后世王朝颁行礼典的圭臬。这部礼仪法典( )
    A.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B.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C.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
    D.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5.[2023·北京平谷区高三一模]汉代以后,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反映( )
    A.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儒法并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C.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D.法律执行具有随意性
    6.[2023·山东泰安高三三模]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
    7.[2023·广东汕头高三二模]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亲自编订《大诰》,收录了236个案例(判例),颁之郡县,规定“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这些案例“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
    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
    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
    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8.[2023·江西鹰潭高三一模]《大清律》基本沿袭《大明律》,但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它是明代中期后依例司法的继续发展。有些狱讼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就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主要说明清代( )
    A.承袭明朝法律变动不大
    B.立法司法实践水平较低
    C.法律维护封建尊卑制度
    D.弥补了法律治理不足
    押题角度2 古代中国的教化
    9.[2023·四川凉山高三三模]商周靠“礼”节民心,而“刑”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刑”主要针对异族,“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而《后汉书》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这反映出( )
    A.刑是维护礼的工具
    B.礼与刑趋向结合
    C.宗法制已逐渐瓦解
    D.德主刑辅是传统
    10.西周,周人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保民”。由此可知当时( )
    A.天命观不适应统治需要
    B.出现了早期民本思想
    C.道德是君主专制的根本
    D.诞生了朴素民主意识
    11.[2023·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预测]汉高祖时令五十岁以上有能力和号召力的老者为三老,可与官员共商政事;汉武帝时对高年赐王杖,并可享受许多特权,如买卖自由吏民不得随便殴辱等;东汉放宽老年的恤刑范围,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
    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D.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12.[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模拟预测]学者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一些离婚文书“放妻书”,这些文书都是双方自愿离异所立,内容大意都是“既然夫妻不和,必是前世冤家……莫若分离,各自另觅佳偶”。文书最后还有对妻子再嫁的祝福:“愿妻娘子相离之后……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A.儒家伦理秩序被否定
    B.婚俗深受游牧民族影响
    C.家庭关系的开明包容
    D.男女平等观被普遍认可
    13.[2023·黑龙江哈尔滨市六中高三一模]有学者在研究“仁”和“礼”的历史变迁轨迹时发现,从春秋至清朝,“仁”“礼”词频均经历了一次波峰和一次波谷,“仁”的最高点在隋唐,“礼”的最高点在魏晋,两者最低点均在元朝。这一研究可以用于说明( )
    A.魏晋时期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唐朝“以礼入法”削弱“礼”的地位
    C.蒙古是少数民族中最野蛮的
    D.门阀世族依靠“礼”维系等级制度
    14.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百姓乡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这反映出汉代( )
    A.开创了德治礼教的治理方式
    B.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15.[2023·辽宁葫芦岛协作校高三一模]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北宋中叶,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南宋时,朱熹编纂了《增损吕氏乡约》,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宋代制定“乡约”的主要目的是( )
    A.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B.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
    C.控制基层以维护封建统治
    D.通过道德教化来扬善惩恶
    16.清代,民间关帝庙遍及天下,关羽的神职也越发多样,不仅身兼战神、保护神、武财神,还被供奉为降魔除妖神及全能神。正如清代经学家洪亮吉在《天山客话》中所说:“塞外虽二三家,必有关帝庙。”民间对关羽的崇拜( )
    A.凸显社会教化作用
    B.表明儒佛道思想开始合流
    C.彰显功利主义色彩
    D.未能代表先进阶级的意愿
    17.[2023·贵州贵阳高三期末]隋朝成书的《颜氏家训》,内容全面,涉及修身、治学、理家、处世等方面,当时同类书籍极少;宋代,家训自成系统且普及,“处己”和“治学”的内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家训巩固理学的正统地位
    B.活字印刷术促进家训书籍的普及化
    C.家训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
    D.教化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要点专练03 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1.C 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可知,由夏商西周时期的“临事制刑,不预设法”到春秋后期“锈刑书”“作竹刑”“铸刑鼎”,说明随着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势力不断壮大,法律由不预设的传统逐渐发展为固定的成文法,反映了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礼乐制度,排除A项;韩非子的思想不断付诸实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先秦时期法治意识日趋淡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秦律细致规定“私自移动他人田界”或者“盗采人桑叶”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反映了秦朝注重从法律的角度保护私有财产,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财产包括土地、桑叶,不单属于地主阶级,也会涉及小农,因此不能得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结论,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秦朝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规定细致,但“残酷”还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在基层的权力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律令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孝治观念、夫为妻纲观念和社会等级性,这些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司法量刑的影响,B项正确;丈夫、上爵并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等级秩序加强,排除C项;夫妻之间发生冲突,惩罚的轻重不同,不属于德主刑辅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4.D 根据材料“《大唐开元礼》详尽而完备地记录了国家方方面面的典礼仪制,从而为统一王朝的礼典修撰建立了模式和典范”及所学可知,《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D项正确;这是国家典礼,主要不是针对家庭和幼童的,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A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排除B项;《吕氏乡约》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排除C项。故选D项。
    5.C 汉代儒学独尊,立法者和司法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儒家经典影响法律,不一定能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主流观念,而非儒法并用,排除B项;随意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B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注意情与法的统一,这里的情主要是指亲情、乡情、友情等,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B项正确;法情结合与商品经济繁荣关联不大,排除A项;讲情不是司法公正公平的体现,排除C项;理学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排除D项。故选B项。
    7.A 据材料以“通俗文风”编订《大诰》,“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全体臣民讲读遵守”“撮其要略”可以得出这些举措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A项正确;材料侧重于促使法律深入基层,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宋元明清是中华法系在发展中完备阶段,不是确立阶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利用儒学经典判案或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到判案结果,材料不能体现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D 根据材料中“《大清律》基本沿袭《大明律》,但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它是明代中期后依例司法的继续发展”可知清朝的法律和明朝法律有所不同,从材料中“有些狱讼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就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可以看出清朝的法律增加了更多的具体规定,弥补了法律治理的不足,D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朝的例,承袭明朝法律变动不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狱讼按照相应条例,说明司法实践水平较高,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清代法律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B 根据材料,商周时期的治国理念中,礼居于主导地位,刑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汉代则提出礼与刑互为表里,体现了礼与刑结合并用的趋势,B项正确;“刑是维护礼的工具”强调礼的主导地位,与材料“礼与刑趋向结合”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德主刑辅”虽然是中国古代的治国传统,但与本题《后汉书》强调的“礼法融合”不是一回事,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材料“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体现了西周对百姓的重视,说明西周出现了早期民本思想,B项正确;西周重民、重德的天命观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排除A项;西周没有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重民的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敬老”,以此来教化百姓,因此出发点为提升社会道德水平,D项正确;汉高祖时儒学正统地位还未确立,排除A项;汉代皇帝的敬老行为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代的道德教化,并未涉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离婚文书都是双方“自愿所立”且有对妻子“再嫁”的祝福,说明当时的人对于婚姻的态度较为开明,对于离异女性较为包容,C项正确;儒家伦理秩序被否定不符合唐朝情况,且从材料看,“放妻书”是以男子为主解除婚姻关系,仍体现了儒家伦理,排除A项;材料不能用来说明唐朝婚俗深受游牧民族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游牧民族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说男女“自愿”解除婚姻,没有上升到“男女平等”,且“普遍认可”表述较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门阀政治,世家大族试图通过对“礼”的推崇来维护自身地位,而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重视儒家思想,因此“礼”的最高点在魏晋,两者最低点均在元朝,D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A项;唐朝并未削弱礼的地位,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项。
    14.B 根据材料中“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可知,黄霸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社会治理,体现了汉代社会治理的德治教化思想,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汉朝时已有德治礼教的治理方式,但不能证明是汉代开创的,排除A项;材料只论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不能体现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排除C项;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根据材料信息“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可知,宋代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朱熹编纂的《增损吕氏乡约》还加入了“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都体现了加强基层治理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旨,C项正确。
    16.C 据材料可知,清代关帝庙分布较广,且关羽的神职根据不同需要也越发多样,甚至被奉为全能神,体现了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民众根据自身需求,扩大了关羽的神职,而非关羽自身的优良品质在社会上起到教化功能,排除A项;佛儒道思想在魏晋以来就开始合流,排除B项;材料中关羽身兼武财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市民阶层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根据材料可知,《颜氏家训》本属于私家的家训,但逐步深入到社会当中,对人们起到教化作用,D项正确;家训巩固理学的正统地位,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且在当时儒学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促进家训书籍的普及化,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家训和司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相关试卷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12现代中国的外交演变: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12现代中国的外交演变,共4页。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6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6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共6页。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4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4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