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90份)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63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63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钱穆认为,[2023·聊城市一模]某书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2.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3.[2023·威海市一模]子夏(孔子的弟子)曾指出:“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子夏将“工匠”和“君子”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 )
A.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
B.私营手工业在当时已经出现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政治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家国情怀
5.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6.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7.[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预测]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主张以唱游方式启蒙幼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来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关注人的身心发展
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8.[2023·聊城市一模]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B.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C.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D.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
9.[2023·山东济南高三三模]近代以来,魏源讲“师夷长技”,洋务派讲“中体西用”,严复则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名),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据此可知,当时( )
A.文化忧患意识增强
B.发展洋务成时代之需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政治改良被提上日程
10.[2023·重庆高三三模]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一思想( )
A.表达了继承儒家理想的志向
B.奠定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基础
C.利用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D.放弃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63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事实,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编撰《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B 依据材料“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可知,反映的是先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道家老子的“无为”“顺应自然”思想接近,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可知工匠和君子的培养方式不同,A项正确;材料与私营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政治变革,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诗句都反映出忠诚爱国、忠心为民的思想,表明中华民族自战国至晚清历来具有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勤劳勇敢的精神”“耕读精神”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故A、B、C项错误。
5.D 钱穆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追溯到五经,由此体现了对历史传承和教育的重视,故选D;宗法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是宗法制的产物和受宗族观念影响,排除A、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排除B。
6.B 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7.C 材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说明王阳明重视学生内心道德的培养,“发展儿童肌肉筋骨,使其强健体魄”说明王阳明也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身心发展,C项正确;据材料“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可知王阳明不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排除A项;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材料不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反君主专制”,王阳明也不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故选C项。
8.B 根据材料“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三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方的社会转型;但在中国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只是强调了对西方的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在中西方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未体现“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排除C项;“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机,而严复在甲午战后更是对中国四千年的礼乐典章制度深感担忧,这些都说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忧患意识增强,A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国近代多个阶级派别,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没有体现发展洋务成时代之需,排除B项;材料反映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增强,未涉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排除C项;材料反映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增强,未涉及政治改良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孙中山对共和的阐释从先哲之遗业、三代之治出发,阐述尧舜禹三代之治,认为古人的智慧中蕴含着共和的神髓,所以,他的思想是利用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儒家理想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孙中山主张的是民主共和,所以,他的思想没有表达继承儒家理想的志向,排除A项;孙中山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不是儒家大同思想,排除B项;共和思想本就是学习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孙中山利用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是为了减少实行共和的阻力,不是放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53练法律与教化,共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68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共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55练货币与赋税制度,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