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6地球上的大气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6地球上的大气,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练16 地球上的大气(阶段练 专练11~专练15)一、选择题[2023·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采用了“桩筏基础”建设方式:先打下深达86米的基桩,而后浇筑6万立方米混凝土加固,形成6米厚的混凝土筏板。大厦建有全天候新能源发电设备,每年可为大厦提供1.19百万度的绿色电力;外墙创造性地使用高透光双层玻璃幕墙,两层玻璃幕墙间留有一定空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降低建筑热传导,每年可节约25%的能源消耗,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据此完成1~3题。1.影响上海中心大厦采用“桩筏基础”建设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地质 B.水文C.气候 D.地形2.上海中心大厦发电设备利用的新能源是( )A.风能 B.太阳能C.水能 D.潮汐能3.大厦玻璃幕墙采用双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噪音 B.增强光照C.保障安全 D.保温隔热[2023·湖南卷]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4~6题。4.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5.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反气旋 B.冷锋、气旋C.暖锋、反气旋 D.暖锋、气旋6.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 )A.7日20:00 B.8日20:00C.9日20:00 D.10日20:00[2023·枣庄月考]下图为赣南山地某测风塔所在风场50 m高度逐月风速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7.决定赣南山区8、9月风速特点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C.气旋 D.反气旋8.该区域各季节风速均较大,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春季,有强对流天气B.夏季,常受台风影响C.秋季,树叶凋零,阻力小D.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多[2023·广东惠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某研究小组在海拔4 469米的某地冰川上,监测并记录冰川表面温度和距离冰川表面1.5米处的气温。研究发现,水在三态变化中存在吸热、放热现象。下图为某时段内该冰川冰面温度、冰面气温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9~10题。9.此地位于( )A.大兴安岭 B.南岭C.太行山 D.祁连山10.该冰川白天冰面温度变化平缓的原因是( )A.冰面气温变化平缓B.云层削弱太阳辐射C.冰面消融带走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二、综合题11.[2022·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2002年4月至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日至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日至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6分)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专练16 地球上的大气(阶段练 专练11~专练15)1.A 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高空受风影响较大,对于地基稳固性要求格外高,而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三角洲,土质松软,地质条件相对较差,需要用高规格的“桩筏基础”建设方式,A正确;水文、气候和地形都不是使用这种建设方式的主要考虑因素,B、C、D错误。故选A。2.A 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高空受风影响较大,利用风力发电可以有效进行节能减排,A正确;上海处于季风区,且受海洋影响较大,天气以阴雨天气为主,对太阳能的利用较难,且不能全天候利用太阳能,B错误;高空无法利用水能、潮汐能,C、D错误。故选A。3.D 大厦玻璃幕墙采用双层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降低建筑热传导”,体现了该设计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光的同时隔绝热量传导,D正确,A、B、C错误。故选D。4.B 读图可知,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沉,A错误;读图可知,7日20:00至9日20:00空气的湿度呈下降趋势,因此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B正确;图中显示,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关联度不明显,并不一致,C错误;读图可知,下沉气流速度与近地面风速关联度不大,有些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大,D错误。故选B。5.A 读图可知,8日8:00至10日20:00,当地近地面风速先呈加大趋势,后风速减小,近地面均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湿度呈下降趋势,先后符合冷锋、反气旋天气系统控制的天气特征,A符合题意;此时段的天气特征与暖锋、气旋特征差异较大,排除B、C、D。故选A。6.A 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历的大气污染属于颗粒物(PM2.5)污染,这种污染一般多出现在静风环境下,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形成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较严重,读图可知,四个选项时段中,7日20:00时,近地面风速小、空气湿度大,因此此时污染最为严重。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7.D 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8月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9月雨带退到长江以南,所以8、9月赣南山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平运动风速较小,决定风速特点的天气系统是反气旋,D项正确。8.D 该区域各季节风速均较大,主要原因是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多,风速较大,D项正确;春季,气温较低,有气旋活动,没有强对流天气,A项错误;夏季,常受东南季风影响,风力强,台风不会经常发生,B项错误;赣南山区为常绿林,秋季树叶常绿,C项错误。9.D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地冰面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时左右;结合所学可知,一天中气温最高应为地方时14时左右,因此此山应位于北京的西侧,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太行山与南岭海拔大多在1 000米到2 000米,材料中该地海拔为4 469米,B、C错误;祁连山海拔较高且位于北京的西侧,D正确。故选D。10.C 结合材料可知,“水在三态变化中存在吸热、放热现象”,冰面在消融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得温度变化平缓,C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冰面气温变化起伏较大,并不平稳,A错误;海拔较高的位置,大气稀薄,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B错误;冰面反射太阳辐射并不是气温变化平缓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11.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为偏西风,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第(1)题,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使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挟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第(3)题,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气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第(4)题,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地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7非洲,共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