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5359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5359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45359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5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 “浪漫的诗人、浪漫的诗歌、万国的景仰、万世的朝拜,对于盛世而言,都仅仅是一个注脚。”文中的“盛世”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2. 唐玄宗统治前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后期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造成这样极大反差的转折点是( )A. 开元盛世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朱温叛唐3. 宋朝枢密院长官皆用文人,作战时多不设主帅,将从中御,与此同时,大力抬高文臣、士人地位,提倡文治。这体现了宋朝( )A. 抑制武将势力 B. 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减少政府开支 D. 强化中央集权4. 小钱币,大历史。以下关于北宋时期货币使用情况的材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市罗一匹,为钱二万。
——《宋史•食货志》
注:
1、钱:铁钱
2、二万:约130斤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 纺织业发展迅速且种类齐全 B. 纸币产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 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D.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5. 宋代农业的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庶等绝大部分进入市场。 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以 上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 城市崛起 B. 草市繁荣 C. 商品经济繁荣 D. 农业迅速发展6. 穿越时空隧道,神游北宋东京。看耍杂踢球,厅说书唱曲,赏古玩字画……我们来到的娱乐兼商业场所是( )A. 交子 B. 瓦子 C. 市舶司 D. 会子7. 根据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的记载,元朝的驿路从地区讲,帖里干和木怜道,多用于岭北至上都、大都间的邮驿;纳怜道仅用于西北军务,大部分驿站在今甘肃省境内,所以亦称“甘肃纳怜驿”。可见,元代驿路主要是用于( )A. 发展陆上贸易的需要 B. 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C. 对西域地区的军事征服 D. 加强同海外市场的联系8.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戏剧表演兴盛起来。当时在元朝的城乡各地演出的剧目可能有( )A. 杂剧《窦娥冤》 B. 昆曲《牡丹亭》 C. 京剧《群英会》 D. 越剧《红楼梦》9. 鸡冠壶(也称马镫壶、皮囊壶)是契丹族特有的瓷器(如图),早期鸡冠壶形似皮囊,古朴厚重,中晚期以后的鸡冠壶采用中原烧制技术,造型圆润,纹饰细腻。鸡冠壶形制的变化,有利于我们研究( )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 北宋和辽之间的激烈战争
D. 北宋重文轻武致国力衰弱10. 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告诉忽必烈“治天下必需三纲五常、正心诚意”;忽必烈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这种状况()A. 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B. 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 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D. 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11. 以下政权灭亡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
②辽
③西夏
④南宋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③①④ D. ①③②④12. 1288年,元朝统治者根据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将管理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更名为宣政院。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 )A. 地方管理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 B. 施行“治国安民”方略,注重农桑
C. 边疆治理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 D. 参照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设立机构13. 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是( )A. 李世民 B. 赵匡胤 C. 忽必烈 D. 朱元璋14. 明朝学者宋濂曾形容八股选出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这反映了明朝科举制度( )A. 八股取士,培养人才 B. 加强创新,独立思考
C.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D. 利于读书,繁荣文化15. 《明史•宋濂传》记述: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这一记载可以用于研究( )A. 朱元璋提倡尊孔崇儒 B. 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
C. 明朝君臣关系和睦 D. 明朝八股取士制度16. 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曾赋诗《望阙台》明志:“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中的“驱驰”指的是( )A. 荡平东南沿海倭患 B. 驱逐荷兰殖民者
C. 打败西北游牧民族 D. 取得“郾城大捷”胜利17. 中医药经典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从经典中挖掘疫病防治的宝贵经验,可以对当前病毒的应对提供参考。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编写了这样一部经典巨著。这部巨著是( )A. 《资治通鉴》 B. 《医学集成》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18. 如图图片是《梦溪笔谈》中对一项发明技术的记载,书中这样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发明中符合这种记载的是( )A. 活字印刷术
B. 雕版印刷术
C. 造纸术
D. 交子19. 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A. 辽朝 清朝 B. 金朝 元朝 C. 辽朝 元朝 D. 金朝 清朝20. 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 宋应星——《农政全书》 B. 汤显祖——《牡丹亭》
C. 罗贯中——《三国演义》 D. 司马光——《资治通鉴》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21. 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制度创新”为主题展开深究活动,请你参与。
【选官制度】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1)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报考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确立的标志。
【地方行政】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2) 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的主要职能。
【官制改革】
材料三: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一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目的及内容。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隋炀帝暴政下的人民,是“丧乱死多门”。连年的工役不计其数,“大攘四夷”的战火延绵不绝,人民早已处于劳乏、饥饿中了。他们除了铤而走险,起来反抗隋炀帝的暴政之外,实在没有别的活路。于是,连绵不绝、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蓬勃燃起!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如图所示: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简述从“开元”年间到“天宝”年间唐玄宗统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导致的社会问题。(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权名称。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李自成起义成功推翻明朝统治是在哪一年?23. 交流才有发展,历史证明走开放之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 材料一反映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把大唐文化传四方”的史实一例。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图》
(2)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什么位置?当时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活动的机构叫什么?
材料三:明朝期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例如,1405到1433年间……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7000多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谁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为什么说这“七次远洋航行”是“史无前例”的?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弗兰西斯•培根说到宋元科技时,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材料二:它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通史辑要》材料三:《天工开物》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这四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个成语合并而成的。“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人力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1) 举出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在“文字上”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一项。(2) 材料二介绍的是哪一部通史巨著?它的作者是谁?(3) 材料三中《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用教材中的一句话评价这本书。(4)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三种发明(如图)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朝涌现了大量的诗歌诗人,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受到各国的景仰。B符合题意。汉朝的文学成就是赋,宋朝的文学成就是词,明朝的文学成就是小说,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盛世局面的表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唐朝在文学、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
2.【答案】B【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后期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造成这样极大反差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排除A;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排除C;朱温叛唐与题干信息“造成这样极大反差的转折点”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朝枢密院长官皆用文人,作战时多不设主帅,将从中御,与此同时,大力抬高文臣、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可知,北宋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A说法片面,排除;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增加了政府开支,排除C;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不能说明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可知图片是流通纸币--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纺织业发展,排除A项;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还设置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但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要到南宋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着重考查交子的使用的情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交子的出现并识记图片。
5.【答案】C【解析】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唐末、五代以来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材料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故选:C。
本题以宋代农业的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庶等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6.【答案】B【解析】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中有看棚勾栏,可以上演戏曲,杂技,说唱等节目。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本题考查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又称瓦子。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识记能力。
7.【答案】B【解析】据题干“帖里干和木怜道,多用于岭北至上都、大都间的邮驿;纳怜道仅用于西北军务,大部分驿站在今甘肃省境内,所以亦称‘甘肃纳怜驿’”可知,元代驿路主要是用于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元朝的城乡各地演出的剧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戏剧表演兴盛起来。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窦娥冤》。故A符合题意;昆曲《牡丹亭》是明朝汤显祖的代表作,排除B;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排除C;《红楼梦》成书于清朝,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窦娥冤》。题干关键信息“元朝的城乡各地演出的剧目”。
解答本题要把握《窦娥冤》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9.【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契丹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手工业有很大发展,辽代鸡冠壶既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又带有鲜明的中原文化色彩,这有利于我们研究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北宋和辽之间的激烈战争,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北宋重文轻武致国力衰弱,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流与融合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根据题干材料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族交流与融合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依照儒生刘秉忠的意见定国号为大元”可知,忽必烈推崇儒家思想,效仿汉族制度和思想治理国家,这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A项正确;
材料内容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进程,而不是延缓了国家统一进程,排除B项;
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忽必烈推崇儒家思想,效仿汉族制度和思想,进而促进蒙古族的封建化,材料没有涉及改变汉族人民的地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忽必烈的统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忽必烈的统治等知识,注意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
11.【答案】C【解析】辽于1125年被金所灭;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政权;南宋于1276年亡于元政权;金于1234年亡于蒙古政权。故金、辽、西夏和南宋政权灭亡的先后顺序于②③①④,C项排序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金、辽、西夏和南宋政权的灭亡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政权灭亡的先后顺序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金、辽、西夏和南宋政权的灭亡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元朝统治者根据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将管理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更名为宣政院。”可知,元朝统治者参照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设立机构,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设置管理西藏的机构命名为宣政院的原因,与地方管理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施行“治国安民”方略,注重农桑,边疆治理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宣政院的设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宣政院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D【解析】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无法谋生的农民发动了起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占领应天都,实力不断壮大,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了明朝.他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明朝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明朝是通过推翻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建立.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各个朝代的更迭.
14.【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依据所学可知指的是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整段材料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故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不符合八股取士的影响,说法是错误的,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八股取士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点。
15.【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宋濂的一举一动都在明太祖的监视之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明太祖建立了特务机构对群臣进行监视,因此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明朝特务机构的建立,B是正确的选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朱元璋提倡尊孔崇儒和明朝实行八股取士,AD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朱元璋不信任大臣,因此不能说明君臣关系和睦,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朝皇权强化。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皇权强化,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16.【答案】A【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故A符合题意;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排除B;戚继光与打败西北游牧民族无关,排除C;南宋岳飞取得“郾城大捷”胜利。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戚继光的主要贡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戚继光的主要贡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李时珍历时27年著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该书药物种类多,药方数量大,图文并茂,内容详细,总结全面,流传较广。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故C项正确;《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史学著作,排除A项;《医学集成》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无关,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科技著作,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即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A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刻板费时费力,排除B项;印刷术效率的高低与造纸术无关,排除C项;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且题干涉及的是书籍的印刷,与纸币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19.【答案】D【解析】A.辽朝是契丹民族建立的,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排除A。
B.金朝是女真建立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排除B。
C.辽朝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排除C。
D.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满洲在辽宋夏金时期称为女真,1635年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改后金为清,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金朝和清朝的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金朝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A【解析】《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写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编写的一部科技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A搭配错误,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的知识。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原则:自由报考。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小题2】职能:管理行省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小题3】目的: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诞生、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科举制度的诞生、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2.【答案】【小题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小题2】变化:“开元”年间唐玄宗注意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天宝”年间唐玄宗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社会问题:出现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小题3】政权:大顺。原因: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时间:1644年。【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隋末农民起义、安史之乱、李自成起义。
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隋末农民起义、安史之乱、李自成起义相关知识。
23.【答案】【小题1】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等。【小题2】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市舶司。【小题3】郑和。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实行的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日本、宋代海外贸易、市舶司、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历史上的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实行的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日本、宋代海外贸易、市舶司、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24.【答案】【小题1】活字印刷术。【小题2】《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小题3】徐光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小题4】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努力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把中华民族的五干年的文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等。【解析】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资治通鉴》《天工开物》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活字印刷术、《资治通鉴》《天工开物》等相关史实。
25.【答案】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据“中国的三种发明(如图)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可知,可以提炼观点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战争方式,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欧洲进入近代社会,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答案为:
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战争方式,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欧洲进入近代社会,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大发明等相关史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