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45384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上一节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以及区域地理识图、绘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初中地理乃至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由于本节内容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曾接触到的,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初一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经验,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还要做到看图识地形,这的确很难,加之我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安排A、B两队竞技pk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的紧张感和高度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 三、教学目标(1)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形态;(4)通过读山脊、山谷等山体形态的实物图片和等高线地形图从而归纳其等高线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五种山体形态的等高线特征。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峰、山谷、山脊等。尤其是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相结合进行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是学生自我破解重难点的有效方法。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一组山体形态实物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中国有最高的珠穆朗玛峰(8848.86米),又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并设问如何把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样的地貌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中呢?(设计意图:设问置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 通过学生对珠峰与峨眉山的角色扮演以及播放等高线的野外绘制视频,加深学生对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概念的感性认识与理解。环节二 将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这5钟山体形态的实物图片、等高线地形图以及相应的练习题分别超连接到“我、爱、地、理、!”5个大字后面。将学生分成A、B两队,在这5个选项里随机选择,以竞技pk的方式对其一一进行学习,并记录各组得分情况。(设计意图: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赛学习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也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例如:1、下列各图中表示山峰的是()七、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与效果反馈中反映出来学生在山谷与山脊等高线的判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增加几张实物图片或者几道针对性强的练习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例描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优质课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