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数学第一章数列5数学归纳法学案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45385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版高中数学第一章数列5数学归纳法学案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45385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版高中数学第一章数列5数学归纳法学案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45385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版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全一册学案(打包25套)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5 数学归纳法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5 数学归纳法学案设计,共10页。
要点 数学归纳法
(1)概念:用来证明某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
(2)步骤:①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是一个确定的正整数,如n0=1或2等)时,命题成立;
②假设当n=k(k∈N+,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①②可以断定命题对一切从n0开始的正整数n都成立.
[基础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推证n=k+1时可以不用n=k时的假设.( )
(2)所有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都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3)不管是等式还是不等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由n=k到n=k+1时,项数都增加了一项.( )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22+…+2n+2=2n+3-1”,验证n=1时,左边式子应为1+2+22+23.( )
2.已知f(n)=+…+,则( )
A.f(n)共有n项,当n=2时,f(2)=
B.f(n)共有n+1项,当n=2时,f(2)=
C.f(n)共有n2-n项,当n=2时,f(2)=
D.f(n)共有n2-n+1项,当n=2时,f(2)=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2n-1=2n-1(n∈N*)”的过程中,第二步n=k时等式成立,则当n=k+1时应得到( )
A.1+2+22+…+2k-2+2k-1=2k+1-1
B.1+2+22+…+2k+2k+1=2k-1+2k+1
C.1+2+22+…+2k-1+2k+1=2k+1-1
D.1+2+22+…+2k-1+2k=2k+1-1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1++…+>(n∈N+,且n≥2)”时,第一步要证明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一 证明恒等式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N*).
方法归纳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的策略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时需要确定两个式子的结构,即:
(1)n=n0时,等式的结构.
(2)n=k到n=k+1时,两个式子的结构:n=k+1时的代数式比n=k时的代数式增加(或减少)的项.
这时一定要弄清三点:
①代数式从哪一项(哪一个数)开始,即第一项.
②代数式相邻两项之间的变化规律.
③代数式中最后一项(最后一个数)与n的关系.
跟踪训练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N+)
题型二 证明不等式
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k(k为正整数),则n0=k+1.
(2)证明不等式的第二步中,从n=k到n=k+1的推导过程中,一定要用归纳假设,不应用归纳假设的证明不是数学归纳法,因为缺少归纳假设.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有关的不等式一般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直接给出不等式,按要求进行证明;二是给出两个式子,按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对第二类形式往往要先对n取前k个值的情况分别验证比较,以免出现判断失误,最后猜出从某个k值开始都成立的结论,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k时成立,得n=k+1时成立,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放缩法等.
跟踪训练2 求证:+…+>(n≥2,n∈N*).
题型三 证明猜想
例3 在各项为正的数列{an}中,数列的前n项和Sn满足Sn=.
(1)求a1,a2,a3.
(2)由(1)猜想数列{an}的通项公式,并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方法归纳
1.“归纳—猜想—证明”的解题步骤
2.“归纳—猜想—证明”解决的主要问题
(1)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
(2)由一些恒等式,不等式改编的一些探究性问题,求使命题成立的参数值是否存在.
(3)给出一些简单命题(n=1,2,3……),猜想并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的一般性命题.
提醒:①计算特例时,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数过程,有时要通过计算过程发现数据的变化规律;②猜想必须准确,绝对不能猜错,否则将徒劳无功.③如果猜想出来的结论与正整数n有关,一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跟踪训练3 设数列{an}满足a1=3,an+1=3an-4n.
(1)计算a2,a3,猜想{an}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2)求数列{2n·an}的前n项和Sn.
易错辨析 不理解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实质致误
例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N+).
证明:(1)当n=1时,左边=,右边=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且k≥1)时,等式成立,
即+…+=1-,
那么当n=k+1时,左边=+…+=1-=1-=右边.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意n∈N*都成立.
【易错警示】
[课堂十分钟]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3+…+(n+3)=(n∈N*),验证n=1时,左边应取的项是( )
A.1 B.1+2
C.1+2+3 D.1+2+3+4
2.在数列{an}中,an=1-+…+,则ak+1等于( )
A.ak+ B.ak+
C.ak+ D.ak+
3.证明1++…+>(n∈N*),假设n=k时成立,当n=k+1时,左端增加的项数是( )
A.1 B.k-1
C.k D.2k
4.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2n-an(n∈N*),若已经算出a1=1,a2=,则猜想an等于( )
A. B.
C. D.
5.已知f(n)=1++…+(n∈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f(2n)>,请补全证明过程:
(1)当n=1时,f(21)=1+>;
(2)假设n=k时命题成立,即f(2k)>,
则当n=k+1时,f(2k+1)=f(2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当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可知,对任意n∈N*,都有f(2n)>成立.
*§5 数学归纳法
新知初探·课前预习
[基础自测]
1.答案:(1)× (2)× (3)× (4)√
2.解析:结合f(n)中各项的特征可知,分子均为1,分母为n,n+1,…,n2的连续自然数共有n2-n+1个,且f(2)=.故选D.
答案:D
3.解析:因为将式子:1+2+22+…+2n-1=2n-1中n用k+1替换得:当n=k+1时,有1+2+22+…+2k-1+2k=2k+1-1.故选D.
答案:D
4.解析:因为n≥2,所以第一步要证的是当n=2时结论成立,即1+>.
答案:1+>
题型探究·课堂解透
题型一
例1 解析:(1)当n=1时,左边=1-=,右边=,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1,k∈N*)时,命题成立,即
1-+…+=+…+,
那么当n=k+1时,
左边=1-+…+
=+…+
=+…+.
上式表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由(1)(2)知,命题对一切正整数均成立.
跟踪训练1 证明:(1)当n=1时,
左边==,
右边==,左边=右边,
所以等式成立.
(2)假设n=k(k∈N*且k≥1)时等式成立,即有+…+=,
则当n=k+1时,
+…+
=
==
==.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于一切n∈N*等式都成立.
题型二
例2 证明:(1)当n=2时,左边==,
右边=1-=.
明显+…+>+(+…+)==.
答案:+…+>+…+>+(+…+)==
最新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中的一些简单命题.
1.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数学抽象)
2.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出错原因
纠错心得
出错的地方在第二步,有的同学直接利用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出了当n=k+1时,式子+…+的和,而没有利用“归纳假设”,不符合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步骤.
数学归纳法能对正整数相关的命题予以证明 ,正是因为它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命题成立的基础,第二步,由n=k命题成立,推证到n=k+1时命题也成立,意思是n为一个正整数成立,那么它为下一个正整数也一定成立,这样才能保证命题对从第一个起始值n0开始的任何正整数都成立,所以,第二步在推证n=k+1时命题成立,一定要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作为推证的基础,否则这个“多米诺骨牌”就无法全部倒下去,即对后面无穷尽的正整数命题无法成立.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1.4 数学归纳法学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数列4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1.2 数列的函数特性学案设计,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