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咸宁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中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同
B. 纤维素的彻底水解产物与斐林试剂反应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C. 纤维素是黑藻和蓝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
D. 淀粉和纤维素都不溶于水,在人体内都可以被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详解】A、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A错误;
B、纤维素的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B正确;
C、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并不是纤维素,C错误;
D、人体中不含纤维素酶,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被消化,D错误。
故选B。
2. Na+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主要储存在液泡中。液泡膜上的Na+反向转运蛋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到液泡内,下图表示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吸收Na+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液泡中H+浓度比细胞质基质中的低
B. H+从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Na+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内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根细胞中液泡膜大量转运Na+有利于根细胞吸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转运蛋白Ⅰ消耗ATP将H+运输到液泡内,属于主动运输,说明液泡内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中H+浓度。
【详解】AB、据图分析,H+进入液泡时需要消耗ATP,且需要转运蛋白Ⅰ的协助,属于主动运输,进而说明液泡中H+浓度比细胞质基质中的高,因此H+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H+出液泡的运输方式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A错误,B正确;
C、钠离子进入细胞需要转运蛋白II的协助,且借助H+的浓度差,故Na+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内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
D、外界溶液中的Na+会通过主动运输储存在液泡中,使得细胞液的浓度增大,有利于根细胞吸水,D正确。
故选A。
3. 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损伤,线粒体产生的一种外膜蛋白可以引起其发生特异性的“自噬”现象。请结合图中信息,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噬体”的膜来自于内质网,该膜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
B. 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减弱
C. 降解蛋白质的酶在溶酶体中合成并储存
D. 若线粒体均遭“损伤”,酵母菌将无法产生ATP
【答案】A
【解析】
【分析】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发生基因突变而损伤,损伤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自噬体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分解。
【详解】A、由图可知,“自噬体”的膜来自于内质网,该膜为双层膜结构,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A正确;
B、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B错误;
C、降解蛋白质的酶在核糖体中合成,C错误;
D、若线粒体均发生上述“损伤”,酵母菌将也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D错误。
故选A。
4. 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被比喻为一种分子开关,分子开关的机理如图所示。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磷酸化的过程,即“开”的过程;形成无活性的蛋白是一个去磷酸化的过程,即“关”的过程。下列有关分子开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分子开关中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
B. 蛋白质去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
C. 低温和高温都会使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降低
D. 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一个放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无活性的蛋白磷酸化形成有活性的蛋白,有活性的蛋白去磷酸化形成无活性的蛋白。
【详解】A、通过图示可知,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分子开关中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形成有活性的蛋白,A正确;
B、蛋白激酶催化ATP将蛋白质磷酸化,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蛋白磷酸酶又能催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上的磷酸基团脱落,形成去磷酸化的蛋白质,从而使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恢复,因此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去磷酸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可能发生了改变,B正确;
C、温度会影响酶活性,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因此低温和高温都会使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降低,C正确;
D、通过图示可知,蛋白质磷酸化过程需要消耗ATP,是一个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D错误。
故选D。
5. 下列有关“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B. 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 应选取长方形的细胞进行观察
D. 需要利用高倍显微镜持续观察有丝分裂一个细胞不同时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详解】A、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A正确;
B、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
C、应选取排列紧密,呈正方形的细胞(分生区)进行观察,C错误;
D、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可以持续观察有丝分裂一个细胞的不同时期,D错误。
故选A。
6. 图示为动物细胞消耗葡萄糖生成乳酸获取能量的一种途径。与正常细胞相比,有氧条件下癌细胞主要通过该途径消耗葡萄糖以获取能量。p53蛋白可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图所示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B. 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膜表面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较多
C. 和有氧呼吸相比,消耗等量的葡萄糖,该途径产生ATP更多
D. 可通过增强p53蛋白的活性来治疗癌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酵解是指利用葡萄糖的无氧呼吸方式,无氧呼吸产生的ATP较少,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多。癌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所以主要依赖无氧呼吸获得能量,癌细胞是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详解】A、动物细胞消耗葡萄糖生成乳酸,属于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
B、癌细胞主要依赖无氧呼吸获得能量,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因此癌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故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膜表面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较多,B正确;
C、和有氧呼吸相比,消耗等量的葡萄糖,该途径——无氧呼吸产生ATP更少,C错误;
D、p53蛋白可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结合,抑制了癌细胞的能量来源,故可通过增强p53蛋白的活性来治疗癌症,D正确。
故选C。
7. 若用32P标记某干细胞(2N=16)的一个DNA分子双链,然后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结束后被32P标记的细胞个数和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 1个1条 B. 2个2条 C. 2个4条 D. 4个32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子代 DNA分子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详解】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可知,在第二次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结束后,最终有两个DNA分子含有最初32P标记的母链(这两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32P标记,另一条链不含32P标记),其形成的染色体为两条;而随着细胞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2个细胞含被32P标记的DNA,B正确。
故选B。
8.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
A. 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B. 若让F1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C. 让F1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中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接近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①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
【详解】A、“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A不符合题意;
B、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故“若让F1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B符合题意;
C、“让F1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中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属于实验结果,C不符合题意;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和AA两种类型个体,Aa:AA=1:2,该种群的每种基因型中雄雌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5/9 B. 4/9 C. 5/18 D. 13/18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动物种群中仅有Aa和AA两种类型个体,且Aa:AA=1:2,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5/6,则a的基因频率为1/6。
【详解】无论雌性或雄性,都有Aa和AA两种类型,Aa:AA=1:2,这样亲本AA占2/3、Aa占1/3,这样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中A占1/3×1/2+2/3=5/6,a占1/6,因此,后代中AA的概率为5/6×5/6=25/36,aa的概率为1/6×1/6=1/36,Aa的概率为2×5/6×1/6=10/36,因此,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0/36=5/18,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 基因型为Mm的某植株产生的含m基因的花粉中,有2/3的比例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基因型为MM、Mm、mm的个体的数量比为( )
A. 3:4:1 B. 9:6:1 C. 3:5:2 D. 1:2:1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Mm的植物产生的M和m两种花粉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1:1。又由于“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M:m=1:1,而花粉的种类和比例为M:m=3∶1。
【详解】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Mm的植物产生的M和m两种花粉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1:1。又由于“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M:m=1:1,而花粉的种类和比例为M:m=3∶1,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为1/2M、1/2m,而花粉的种类和比例为3/4M、1/4m。因此该个体自花传粉,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MM的比例为1/2×3/4=3/8,Mm的比例为1/2×3/4+1/2×1/4=4/8,mm的比例为1/2×1/4=1/8。因此,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MM:Mm:mm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3:4:1,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 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下列三种类型的豌豆各若干,若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以下符合要求的所有亲本组合的序号是( )
①甲×甲 ②乙×乙 ③丙×丙 ④甲×乙 ⑤甲×丙 ⑥乙×丙
A. ②④⑤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选择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进行自交或测交实验,即选择图中的亲本组合是②乙×乙、④甲×乙、⑥乙×丙,C正确。
故选C。
12. 若某雌性昆虫的基因型AaBb,下列示意图中只展示该昆虫细胞中的部分染色体,能正确表示该昆虫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的排布与细胞内;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A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能正确表示该昆虫正常减数分裂的过程,A正确;
B、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不能正确表示该昆虫正常减数分裂的过程,B错误;
C、该昆虫为雌性,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应该不均等分裂,C不能正确表示该昆虫正常减数分裂的过程,C错误;
D、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应该存在同源染色体,D不能正确表示该昆虫正常减数分裂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13. 药物阿昔洛韦具有干扰DNA聚合酶的作用,奈韦拉平具有干扰逆转录酶的作用。据此推测,这两种药物可能分别对以下哪些疾病有治疗效果( )
①艾滋病 ②21三体综合征 ③某些DNA病毒引起的疾病 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A. ①② B. ③①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药物阿昔洛韦具有干扰DNA聚合酶的作用,即干扰DNA的复制;奈韦拉平具有干扰逆转录酶的作用,即干扰逆转录过程。
【详解】①艾滋病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可用奈韦拉平进行治疗;
②21三体综合征 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一种遗传病,以上两种药物无法治疗;
③某些DNA病毒引起的疾病 ,可以通过使用阿昔洛韦干扰DNA的复制起到治疗的效果;
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RNA复制病毒,这两种药物无法治疗;
所以能够使用阿昔洛韦和奈韦拉平分别治疗的疾病时③DNA病毒和①艾滋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4. 鹅(2n=78)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的相同,选择雏期为浅褐色绒毛的白羽公鹅与雏期为黄色绒毛的纯合白羽母鹅交配,观察并统计子代雏鹅羽色,结果雏期为黄色绒毛的公鹅:雏期为浅褐色绒毛的母鹅=81:79。已知雏鹅绒毛黄色由基因S控制,浅褐色由AL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母鹅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38条常染色体+X
B. 亲本基因型为XSXS×XALY
C. 雏鹅羽色的显性性状为黄色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参与决定性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性染色体同型ZZ为公鸡,异型ZW为母鸡。
【详解】A、由题干可知,鹅(2n=78)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的相同,即为ZW型,故母鹅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38条常染色体+Z或W,A错误;
BC、浅褐色绒毛的白羽公鹅与黄色绒毛的纯合白羽母鹅交配,子代黄色绒毛的公鹅:浅褐色绒毛的母鹅=81:79,接近1:1,故推测亲本基因型为ZALZAL×ZSW,进而可知雏鹅羽色的显性性状为黄色,B错误、C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参与决定性别,比如色盲基因,D错误。
故选C。
15. 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好足够的相关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
B. 制作模型时,改变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体现DNA的多样性
C. 制成的模型中,碱基互补配对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D. 制成的模型中,每个脱氧核糖上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与G配对,A与T配对)。
【详解】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脱氧核糖上连接磷酸和碱基,A错误;
B、制作模型时,改变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体现DNA的多样性,B错误;
C、制成的模型中,碱基互补配对(即C与G互补配对,A与T互补配对)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C正确;
D、在DNA每条链一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D错误。
故选C。
16. 病毒的基因组通常比较小,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比较少。病毒可通过核糖体“移码”机制扩展其所携带遗传信息的利用率。核糖体“移码”是指病毒RNA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会向前或向后滑动一两个核苷酸,导致病毒可以利用一条RNA为模板翻译产生多种蛋白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移码”相当于病毒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B. 核糖体“移码”可导致RNA上提前或延后出现终止密码子
C. 在基因发生一个碱基的增添时,病毒的性状有可能不变
D. 核糖体“移码”不会导致RNA上起始密码子位置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由题干可知,核糖体“移码”影响的是翻译过程中密码子的读取过程,病毒自身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等同于基因突变,A错误;
B、核糖体“移码”导致其读取RNA上密码子时出现一两个核苷酸的错位,有可能提前或延后出现终止密码子,B正确;
C、在基因发生一个碱基的增添时,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导致其表达的蛋白质没有变化,因此病毒的性状有可能不变,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移码”发生在翻译进行过程中,翻译开始时核糖体读取的起始密码子的位置没有变化,D正确。
故选A。
17. 将酵母菌放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现某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因中( )
A. 增加了1个碱基对
B. 缺失了1个碱基对
C. G—C碱基对替换成了C—G
D. G-C碱基对替换成了T一A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详解】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即mRNA上的C→A,则基因中G-C碱基对被替换成了T-A,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8. 下图表示三种表观遗传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 途径2、3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而途径1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改变
C. 图中途径2通过RNA干扰使目的基因无法转录,从而影响生物性状
D. 在神经细胞中,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与组蛋白的紧密程度低于肌蛋白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1、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
2、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3分析图形:途径1是转录启动区域DNA甲基化,干扰转录,导致基因无法转录;途径2是利用RNA干扰,使mRNA被切割成片段,干扰翻译,导致mRNA无法翻译;途径3是由于组蛋白的修饰,从而导致相关基因无法表达或表达被促进。
【详解】A、表观遗传现象由于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
B、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图中的三条途径都是表观遗传,因此基因的碱基序列都不发生改变,B错误;
C、途径2是利用RNA干扰,使mRNA被切割成片段,干扰翻译,导致mRNA无法翻译,C错误;
D、神经细胞中呼吸酶的数量种类要多余肌蛋白,因此在神经细胞中,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与组蛋白的紧密程度低于肌蛋白基因,D正确。
故选D。
19. 研究显示随着甲醛浓度的提高,胎鼠肝细胞中微核及染色体断裂等结构变异显著发生,且二者的发生率与甲醛的浓度呈现正相关。所谓微核,一般认为是由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断裂会直接导致不带着丝粒的片段丢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B. 如果断裂下来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末端,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 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可以能被纺锤丝牵引到细胞任意一极
D. 生活中,新车、新装修的房子要经常通风、安装空气净化器,以避免甲醛释放对人造成的伤害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
B、染色体的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一条断裂下来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末端,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
C、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能被纺锤丝牵引,在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建后,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而成为额外的微核,C错误;
D、对于甲醛等易导致染色体出现结构变异的化学物质,生活中需要注意新车、新装修的房子要经常通风、安装空气净化器等,以避免甲醛释放对人造成的伤害,D正确。
故选C。
20. 丽鱼主要生活在非洲及中南美洲热带河川和湖泊中,含有多个物种。在某大型湖泊发现了多个丽鱼物种,经研究它们都是来源于早期的同一个物种,而形成的原因是不同颜色的雄丽鱼专挑特定颜色的雌鱼作为交配对象,形成生殖上相对隔离的族群,而不同的族群以不同生物为食,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丽鱼一般会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作为食物
B. 不同颜色雌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C. 丽鱼与被捕食者之间会发生协同进化
D. 形成多个丽鱼物种时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即不同颜色雌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表型,B正确;
C、丽鱼是捕食者,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在相互选择中会发生协同进化,C正确;
D、由题干可知,在某大型湖泊发现了多个丽鱼物种,不存在地理隔离,即形成多个丽鱼物种时未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进行的一系列能量和物质转化过程。下图1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A、B、C、D代表反应过程,①②③④代表物质。下图2表示光合作用的某反应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③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③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
(2)ATP的合成除发生在A过程外,还发生在___________(填字母)过程。C、D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化为甘油、氨基酸,说明细胞呼吸是生物体___________的枢纽。
(3)图2所示过程对应图1的___________(过程)。其中水分解为O2和H+的同时,被夺去两个电子,电子经传递,可用于___________。
(4)若给植物叶片细胞提供H218O,在其根部的糖类物质中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检测到18O,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DP+Pi ②. 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移动
(2) ①. C和D ②. 代谢
(3) ① A ②. NADP+与H+结合形成NADPH
(4) ①. 可能 ②. H218O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合成C18O2,C18O2再通过暗反应转化为含有18O的糖类物质,随后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植物各处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1可知: A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B表示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C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①为O2,②为NADP+,③为ADP和Pi,④为C5。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光反应阶段,③可形成ATP,应为ADP+Pi。ADP+Pi是合成ATP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中ATP的合成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ATP合成后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暗反应过程,生成ADP和Pi,故ADP+Pi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移动。
小问2详解】
ATP的合成发生在光反应、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中,即图中A(光反应阶段)、C(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C、D过程(即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说明细胞呼吸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
【小问3详解】
图2所示过程为发生在类囊体膜上的光反应,对应图1的A。由图2可知,电子经传递,可用于NADP+与H+结合形成NADPH。
【小问4详解】
若给植物叶片细胞提供H218O,H218O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合成NADH和C18O2,C18O2再通过暗反应(包括CO2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转化为含有18O的糖类物质,随后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植物各处,故在其根部的糖类物质中可能检测到18O。
22. 先天性肌强直病有AD和AR两种遗传方式,AD由基因A显性突变成A1引起,AR由基因A隐性突变成a引起。如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病家系的系谱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基因A1、A、a互为___________,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_(用“>”表示),该家系最可能是___________(填“AD”或“AR”)病。
(2)若该家系患者为AR病,该病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I2号个体___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AR病的致病基因。
(3)若父母表型均正常的患者与Ⅲ5婚配,子代未患病,则Ⅲ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等位基因 ②. A1>A>Aa ③. AD
(2) ①. 常 ②. 含有
(3)A1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患病人数较多,而且有代代相传的特点,可能是显性遗传病的概率较大,所以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AD病。由“显性看男病,男病(Ⅲ1)女不病(Ⅱ1),该病非伴性”可知,AD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两种疾病是由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所以AR病的基因也在常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A1、a是由基因A突变产生的,三者互为等位基因。AD由基因A显性突变成A1引起,AR由基因A隐性突变成a引起,因此A1、A、a的显隐性关系为A1>A>a。该家族遗传病表现为代代相传,最可能是显性遗传病,所以最可能是AD病。
【小问2详解】
假设AD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者假设AR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Ⅰ2生出的Ⅱ3一定正常,与系谱图不符,因此,推测AD病和AR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该系谱图中代代患病,无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都成立,故不能确定该病患病类型是AD型,还是AR型,若为AR病,则Ⅰ2号个体含有AR病的致病基因。
【小问3详解】
由于Ⅱ6表现正常,因此Ⅲ5是杂合体(A1A),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父母正常,子代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该患者是女性纯合体,基因型为aa)婚配,后代基因型为Aa时不患病,即后代可能不患病。
23. 大肠杆菌细胞内调控核糖体形成的两种状态如图所示,其中a~d代表过程,状态一表示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过程a和过程b是___________(填“同时”或“先后”)进行的,过程a和过程b都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___________。
(2)分析图中状态一,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r蛋白能与mRNA分子结合,从而导致mRNA___________,终止核糖体蛋白的合成。分析状态二可推测,rRNA与r蛋白的结合力____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mRNA与r蛋白的结合力。这种调节机制既保证细胞内rRNA与核糖体在数量上的平衡,又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b中核糖体沿mRNA的___________(填“5'→3'”或“3'→5'”)方向移动。
(4)若大肠杆菌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后,翻译合成的肽链并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5)已知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其中鸟嘌呤占29%,其DNA对应区段模板链的碱基中鸟嘌呤占19%,则该mRNA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RNA聚合酶 ②. 同时 ③. A-U、C-G
(2) ①. 不能与核糖体结合 ②. 强于 ③. 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5'→3' (4)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碱基对替换部位并不编码肽链
(5)26%
【解析】
【分析】转录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内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小问1详解】
过程a为转录,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在原核细胞中,过程a(转录)和过程b(翻译)是同时进行的。过程a转录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T-A、C-G,过程b翻译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C-G,故过程a和过程b都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C-G。
【小问2详解】
mRNA分子是翻译的模板,核糖体结合在mRNA上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而r蛋白能与mRNA分子结合,从而导致m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终止核糖体蛋白的合成。状态二时,rRNA分子足够多,故推测rRNA与r蛋白的结合力强于mRNA与r蛋白的结合力。综上可知,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这种调节机制可保证细胞内rRNA与核糖体在数量上的平衡,当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这种调节机制可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小问3详解】
过程b为翻译,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的5'→3'方向移动,移动至读取到终止密码子时脱落。
【小问4详解】
若大肠杆菌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后,翻译合成的肽链并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可能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密码子的简并性是指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决定,该大肠杆菌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后所对应的密码子还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或碱基对替换部位并不编码肽链。
【小问5详解】
某mRNA中鸟嘌呤G占29%,鸟嘌呤G与尿嘧啶U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则尿嘧啶U=54%-29%=25%,又因为其DNA对应区段模板链的碱基中鸟嘌呤占19%,则mRNA中胞嘧啶C占19%,腺嘌呤A=1-19%-54% = 27%,所以mRNA中A+U=27%+25%=52%,则该mRNA对应的DNA区段中A+T=52%,又因为A=T,所以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26%。
24.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下图1为普通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下图2为通过图1过程获得的两个小麦的纯合“二体异附加系”戊的两个品种a、b体细胞中的部分染色体(二体来自长穗偃麦草)。其中染色体I和Ⅱ为非同源染色体,均可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各种配子的机会和可育性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F1为___________倍体,F1___________(填“可育”或“不可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②为乙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丙的过程,由于乙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因此得到的丙的染色体组成为42W+0~7E。图1所示过程一定会发生的变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中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___________。
(4)图2中a和b杂交,获得的F1自交,则F2中有抗病性状的植株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异源)四 ②. 不可育 ③. 杂交所得的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2) ①. 来自长穗偃麦草的7E染色体会随机分配到细胞两极 ②.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3)1/4 (4)15/16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两种。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小问1详解】
普通小麦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产生的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长穗偃麦草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产生的配子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F1为3+1=4倍体(异源四倍体),杂交所得的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杂交所得的F1不可育。
【小问2详解】
乙的染色体组成为42W+7E,乙减数分裂过程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7E染色体会随机分配到细胞两极,因此得到的丙的染色体组成为42W+0~7E。图1中杂交过程均发生了基因重组;图中①过程可用低温诱导的方法或秋水仙素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图1所示过程一定会发生的变异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小问3详解】
丁体细胞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
【小问4详解】
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