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PPT课件全套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作业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作业课件ppt,共21页。
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山脉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及其边界有关?(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消亡边界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生长边界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生长边界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 消亡边界2.与上述山脉成因相似的是( )A.日本群岛B.冰岛C.红海D.东非大裂谷
解析 第1题,图中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应为落基山脉。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其西侧为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因此图中山脉成因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有关,且两板块边界属于消亡边界。A正确。第2题,分析可知图中山脉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与图中山脉成因相似,A正确。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3.有关图中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貌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而成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D.丙河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4.图中(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
解析 第3题,图中地貌的成因首先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岩层破裂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破碎的地表岩石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所以该地貌的形成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A正确。该地貌的成因与板块张裂无关,B错误。甲山脉是由岩层破裂上升形成的,乙山脉是由背斜顶部隆起形成的,故成因不同,C错误。丙河是在断层处发育形成的,主要是因为断层处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错误。第4题,①处位于背斜,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②处岩层为石灰岩,不会形成于干旱环境,B错误。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断层处的岩浆岩发生了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岩浆侵入之后,D正确。
[2023·四川攀枝花高二开学考试]下图为某地区地形剖面及海陆间水循环(箭头所示)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甲处地貌可能是( )A.背斜山、火山口B.断块山、火山口C.背斜山、断块山D.向斜山、火山口6.对断层与岩浆岩(岩浆侵入岩体)形成时间的先后对比,正确的说法是( )A.断层更早B.岩浆岩更早C.同期形成D.无法判断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甲处地下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因位于岩浆岩出露地表处,形成火山口。故选A。第6题,由图可知,断层处岩浆侵入岩体保持完整,说明先发生断层后发生岩浆侵入。故选A。
[2023·云南大理高二开学考]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该地区( )A.甲处位于向斜的山地B.乙山为块状山C.丙处位于背斜的谷地D.花岗岩形成晚于石灰岩8.野外考察小组判定丙处有断层,其依据有( )①形成陡崖 ②存在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7题,从图中看,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B错误;丙处岩层错动位移,为断层,C错误;花岗岩是侵入岩,岩浆侵入切断了石灰岩岩层,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石灰岩,D正确。第8题,从图中看,丙处相对上升的岩块并没有形成陡崖,①错误;丙处是断层破碎带,②正确;断层两侧岩层不同,说明岩层错开,③正确;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并没有形成低地,④错误。故选B。
9.[2023·山西晋中平遥高二开学考]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的地质构造是 。甲地的地形为 ,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2)说出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的两个依据。并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答案 (1)断层 谷地 原因:甲地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外力侵蚀成为谷地。(2)乙地为向斜。判断依据: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向下弯曲。原因:乙地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不利于隧道的施工;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解析 第(1)题,读图,丙地岩层发生断裂并有明显位移,为断层构造;由图可知,甲处地势向下凹陷,为谷地,甲处中间岩层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早期形成山地,顶部受张力影响,岩层破碎,容易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第(2)题,乙地为向斜,主要从岩层新老关系和岩层弯曲方向两个方面判断,岩层新老关系表现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向下弯曲。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水源汇聚,不利于隧道的施工。丙地为断层,地壳活跃,断层地带岩层破碎,在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2023·浙江温州高二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地断层形成的时间大约在( )A.O2岩层与S2岩层形成之间B.S1岩层与S2岩层形成之间C.S2岩层与T岩层形成之间D.J岩层形成之后
11.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解析 第10题,结合图可知,T岩层和J岩层都是连续岩层,说明断层并没有使T岩层和J岩层断裂;而更早的O2岩层、O3岩层、S1岩层和S2岩层都有断裂带,因此断层形成的时间应为T岩层之前、S2岩层之后。故选C。第11题,结合图可知,甲、乙之间的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应为背斜;结合等高线可知,甲地海拔高于乙地。故选A。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为断层,N为砂砾石层下界相对平坦而广阔的侵蚀面。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地区规划建设一条东西向的隧道,仅从地质条件考虑,最适宜选址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3.图中断层(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B.北侧岩块相对上升C.与图中褶皱同时形成D.比侵蚀面N形成的时间早14.若丁处的岩石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则变质后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质地坚硬,光泽度高B.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C.多气孔构造,质地疏松D.燃点低,可作为能源使用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甲处为背斜,结构稳定,且不易积水,是建设隧道的良好地质构造,A正确;乙处靠近断层,丙处为向斜,丁处靠近岩浆通道,都不适宜建设隧道,B、C、D错误。第13题,侵蚀面和砂砾石层在断层之上,说明断层形成后相对稳定,A错误;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N形成时间早,D正确;读图可知,相同岩层北侧岩块的位置相对南侧岩块下降,B错误;断层切穿褶皱的岩层面,说明褶皱先形成,C错误。第14题,读图可知,丁处为石灰岩,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大理岩质地坚硬,光泽度高,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不易点燃,燃点高,A正确,D错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B错误;多气孔构造,质地疏松的是喷出岩,如玄武岩,C错误。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指断层。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但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互不连通,形成两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
(1)指出甲、乙、丙中最有利于进行地下水资源钻探的部位,阐述该地的优势。(2)判断图中②③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并简述依据。(3)推断图示区域东西两侧两个独立地下水系统的分界并说明理由。(4)用箭头(→)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断层①形成后两侧岩块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方向。
答案 (1)乙。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和甲、丙两地的石灰岩层相比)砂砾岩层储水条件好,且位于表层(地下水埋藏浅)。(2)②岩层后形成(或③岩层先形成)。②③岩层均为沉积岩层,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3)分界:花岗岩(体)。理由:花岗岩岩性致密,是良好的隔水层;岩浆自下而上侵入形成的花岗岩体贯通整个地层(成为地下水的分水岭)。(4)如下图所示。断层西侧岩块(上盘)相对下降;断层东侧岩块(下盘)相对上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作业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前预习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冰川融化,机械破碎,化学成分,侵蚀切割,山高谷深,稳定区,冲积平原,上游方向,横向环流,曲流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示范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外力作用,旋转能,引力能,太阳辐,地壳运动,断裂构造,波状弯曲,断块山,内部能量,火山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