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27 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27 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7 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一、元素周期律
1.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内容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电子层结构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得电子能力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失电子能力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金属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及稳定性
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容易,其稳定性逐渐增强
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困难,其稳定性逐渐减弱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比较
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1)结构比较法
最外层电子数越少,电子层数越多,元素金属性越强;最外层电子数越多,电子层数越少,非金属性越强。
(2)位置比较法
元素周期表
金属性“右弱左强,上弱下强,右上弱左下强”
非金属性“左弱右强,下弱上强,左下弱右上强”
金属活动性顺序
按 K、Ca、Na、Mg、Al、Zn、Fe、Sn、Pb、Cu、Hg、Ag、Pt、Au的顺序,金属性减弱
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按 F、O、Cl、Br、I、S 的顺序,非金属性减弱
(3)实验比较法
5.微粒半径的比较
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比较不同主族、不同周期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如金属性Mg>Al,Ca>Mg,则碱性Mg(OH)2>Al(OH)3,Ca(OH)2>Mg(OH)2,即Ca(OH)2>Al(OH)3。
2.推测未知元素及化合物的某些性质
如:已知Ca(OH)2微溶,Mg(OH)2难溶,可推知 Be(OH)2难溶;再如:已知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可推知元素砹(At)应为有色固体,与氢难化合,HAt不稳定,水溶液呈酸性,AgAt不溶于水等。
考向一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比较
典例1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是
选项
事实
推论
A
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
金属性:Na>Mg
B
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
金属性:Ca>Mg
C
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非金属性:S>C
D
t ℃时,Br2+H22HBr K=5.6×107
I2+H22HI K=43
非金属性:Br>I
【解析】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其单质化学性质越活泼,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A、B正确;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易与H2发生化合反应,D正确;C中SO2并不是S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无法以此为依据判断S、C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错误。
【答案】C
1.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Cl2、Br2分别与H2反应
比较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
B
向MgCl2、AlCl3溶液中分别滴加氨水
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C
测定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2SO4的溶液的pH
比较碳、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D
Fe、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比较铁、铜的金属性强弱
过 关 秘 籍
(1)通常根据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判断元素非金属性或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根据得、失电子数的多少。
(2)通常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或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根据其他化合物酸性或碱性的强弱来判断。
(3)金属性是指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是指在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二者顺序基本一致,仅极少数例外。如金属性Pb>Sn,而金属活动性Sn>Pb。
(4)利用原电池原理比较元素金属性时,不要忽视介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如Al−Mg−NaOH溶液构成原电池时,Al为负极,Mg为正极;Fe−Cu−HNO3(浓)构成原电池时,Cu为负极,Fe为正极。
考向二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典例1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四种离子A2+、B+、C3-、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D>C>B>A
B.原子半径:B>A>C>D
C.离子半径:C3->D->A2+>B+
D.氧化性:A2+>B+,还原性:C3-B,C、D在上一周期,为非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D>C。A.由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序数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序数增大,可知原子序数为A>B>D>C,故A错误;B.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为B>A>C>D,故B正确;C.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原子序数为A>B>D>C,则离子半径为C3->D->B+>A2+,故C错误;D.金属性越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金属性为B>A,则氧化性:A2+>B+,非金属性:CD-,故D错误。
【答案】B
2.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其中两种为金属元素,一种为非金属元素,其原子半径分别为
X
Y
Z
原子半径/nm
0.154
0.130
0.071
X、Y处于同一周期,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X>Y
B.三种元素可能为同周期元素
C.原子序数:Y>X>Z
D.离子半径:X>Y>Z
“三看”法快速判断简单微粒半径的大小
1.元素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等方面。下列有关元素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
B.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均等于其族序数
C.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与元素原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其气态氢化物的酸性也越弱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酸性:HClO4>HBrO4>HIO4 ②碱性:Ba(OH)2>Mg(OH)2>Be(OH)2
③非金属性:F>C>O ④氧化性:Li+I
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D、E、F是这些元素组成的常见二元化合物,H是Z元素的单质,常温下0.1 mol·L-1K溶液的pH为13,G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
B.E中只含离子键
C.元素非金属性:Y>Z
D.X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Z一定为-2价
9.有四种短周期元素(除稀有气体之外)X、Y、M、N,其中X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是电子层数的2倍;M的单质是一种有色气体,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药物胃舒平的有效成分,该药物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有两种常见氧化物,所含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B.N与M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显酸性
C.离子半径:N>X,Y>M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M
10.X、Y、Z、W为原子序数递增的4种短周期元素,其中Y、Z为金属元素。X、Y、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甲、乙、丙、丁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反应关系(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是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B.冶炼Z的单质可通过电解其氯化物的方式获得
C.4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Y离子半径最小
D.W的阴离子可能促进水的电离
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
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一次性完成同主族元素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
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的红色试纸。
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能够生成氯气。可供选择的试剂有:大理石、碳酸钠粉末、浓盐酸、稀硝酸、硅酸钠溶液
图1 图2
根据图1回答:
(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依据是 。从所给试剂中选出最合适的物质:A ,B ,C 。(写化学式)
(2)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根据图2回答:
(3)乙同学的实验原理是 。
(4)B处的实验现象是 。
(5)B处主要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6)乙同学设计的装置能否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1.[2019新课标Ⅰ]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Z的水溶液呈碱性
B.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X>Y>Z
C.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中强酸
D.该新化合物中Y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2.[2019新课标Ⅲ]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熔点:X的氧化物比Y的氧化物高
B.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
C.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
D.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硝酸
3.[2018天津卷]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溶解度:Na2CO3X>Z,故C正确;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离子半径Z>X>Y,故D错误。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A项,同一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有阳离子、阴离子,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均比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大,错误;B项,氧、氟元素均不符合,错误;C项,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大小有关,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正确;D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弱,但其气态氢化物的酸性不一定越弱,如非金属性Cl>S,酸性HCl>H2S,错误。
2.【答案】B
【解析】①都是相应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非金属性越强,其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l>Br>I,因此酸性:HClO4>HBrO4>HIO4,正确;②元素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Ba>Mg>Be,碱性:Ba(OH)2>Mg(OH)2>Be(OH)2,正确;③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非金属性增强(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错误;④金属性:K>Na>Li,氧化性:Li+>Na+>K+,错误;⑤HF分子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而HCl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存在分子间氢键的物质沸点较高,正确。
3.【答案】D
【解析】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知,三种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为+7价,故为第ⅦA族元素,由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知,非金属性:XNa+>Al3+,A项错误;常温下,水为液体,甲烷、氨气均为气体,三者中水的沸点最高,又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高于甲烷,故B项错误;除去实验后试管中残留的单质硫,可用热的NaOH溶液洗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6NaOH2Na2S+Na2SO3+3H2O,C项正确;Cl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不一定大于S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W的单质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W是氮元素, Z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内层电子数,则Z是镁元素,W与Y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X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X、Y、Z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X是氧元素,Y是氟元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Y、X、W,A正确;非金属性F>N,则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比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B错误;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Z、W、X、Y,C错误;WX中是共价键,ZX中是离子键,D错误。
7.【答案】A
【解析】A项,F2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所以F2不能与NaCl溶液反应置换出氯气,正确。B项,氯气易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所以不能用水吸收氯气中的杂质,错误。C项,苯的密度比水的小,应在上层,所以装置E上层呈现紫红色,错误。D项,溴单质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但过量氯气也会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造成干扰,所以不能证明非金属性:Br>I,错误。
8.【答案】A
【解析】结合0.1 mol·L-1K溶液的pH为13,可确定K是一元强碱,由题意知,G含有Na元素,再结合框图信息及D、E、F均为二元化合物,且H为单质,可确定E、F、D、K分别为Na2O2、H2O、CO2、NaOH,则G、H分别为Na2CO3、O2,即X、Y、Z、W分别为H、C、O和Na。原子半径:Na>O,A项正确;Na2O2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B项错误;非金属性:O>C,C项错误;H、O形成的H2O2中O为-1价,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X为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钠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是电子层数的2倍,说明最外层电子数为6,是硫元素,M的单质是一种有色气体,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为氯元素,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药物胃舒平的有效成分,是铝元素。钠的氧化物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两种物质,氧化钠只有离子键,过氧化钠有离子键和共价键,A错误;氯化铝溶液中,铝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B正确;铝离子半径小于钠离子半径,C错误;硫化氢的稳定性比氯化氢弱,D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X、Y、Z、W为原子序数递增的4种短周期元素,金属元素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丙能分别与金属元素Y,非金属元素X、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推知Z为Al,Y为Na;X、W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与Al(OH)3反应,结合原子序数关系推知,X为N,W为P或S或Cl。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F,A项错误;工业上冶炼铝,通过电解熔融Al2O3的方式获得,而AlCl3为共价化合物,熔融时不导电,B项错误;W的离子有3个电子层,而X、Y、Z的离子有2个电子层,且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N3->Na+>Al3+,4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Al3+的离子半径最小,C项错误;若W为S,S2-在溶液中能水解,促进水的电离,D项正确。
11.【答案】(1)较强酸制较弱酸 HNO3 CaCO3 Na2SiO3
(2)CaCO3+2H+Ca2++CO2↑+H2O
+2CO2+2H2OH2SiO3↓+2或+CO2+H2O H2SiO3↓+
(3)强氧化剂生成弱氧化剂(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置换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4)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5)2I-+Cl22Cl-+I2
(6)不能 不能验证Br2的氧化性强于I2
【解析】(1)由题意可知,可以通过比较C、Si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碳和硅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观察图1,B为块状固体,则可判断B为大理石,应采用稀硝酸(不能使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2,则A是HNO3,B是CaCO3,C是Na2SiO3。
(2)烧瓶中发生的是大理石与稀硝酸之间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CO2↑+H2O。烧杯中发生的是硅酸钠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O2+H2OH2SiO3↓+(CO2不足),或+2CO2+2H2OH2SiO3↓+2 (CO2过量)。
(3)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会生成氯气,氯气经过B处会与KI反应生成I2,由此可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实验原理是强氧化剂生成弱氧化剂(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可置换出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4)氯气在B处与KI反应生成单质碘,碘单质与淀粉作用使其变蓝。
(5)B处主要发生的是氯气与KI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是Cl2+2I- 2Cl-+I2。
【备注】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可比较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若非最高价含氧酸,则可能出现错误。例如,HClO的酸性弱于碳酸,但Cl的非金属性强于C。
直通高考
1.【答案】C
【解析】由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可知,Z为Cl、X为Si,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Y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Y为P元素;由W的电荷数可知,W为Na元素。
A项、氯化钠为强酸强碱盐,水溶液呈中性,故A错误;
B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为Cl>P>Si,故B错误;
C项、P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磷酸,磷酸是三元中强酸,故C正确;
D项、新化合物中P元素化合价为−3价,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注意分析题给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利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和题给信息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
2.【答案】B
【解析】Y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由于均是主族元素,所以Y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可能是8个,则X只能是第二周期元素,因此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个,又因为Y的原子半径大于Z,则Y只能是第三周期的Mg,因此X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0-2)/2=4,则X是C,Z是Si。
A、碳的氧化物形成的分子晶体,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氧化镁,则氧化镁的熔点高于碳的氧化物熔点,A错误;
B、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碳的氢化物稳定性强于硅的氢化物稳定性,B正确;
C、C与Si形成的是共价化合物SiC,C错误;
D、单质镁能溶于浓硝酸,单质硅不溶于浓硝酸,D错误;答案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比较问题,要求根据元素周期律,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
A.碳酸钠的溶解度应该大于碳酸氢钠,实际碳酸氢钠在含钠化合物中属于溶解度相对很小的物质。选项A错误。B.同周期由左向右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所以稳定性应该是:HCl>PH3。选项B错误。C.C2H5OH分子中有羟基,可以形成分子间的氢键,从而提高物质的沸点。选项C正确。D.同周期由左向右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所以碱性应该是:LiOH>Be(OH)2。选项D错误。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一个是要熟悉各种常见的规律,比如元素周期律等;另外还要注意到一些反常的规律。例如:本题的选项A,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一般碳酸盐比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小,碳酸钙难溶,而碳酸氢钙可溶,但是碳酸钠却比碳酸氢钠溶解度大。此外,比如,碱金属由上向下单质密度增大,但是钾反常等等。
4.【答案】B
【解析】a、b、c、d分别为O、Na或Mg、Al、S。A、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因此半径大小顺序是Na(Mg)>Al>S>O,故A错误;B、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因此Na或Mg在4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故B正确;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属于弱碱,故C错误;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因此S的氧化性比氧气弱,故D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首先根据题目信息判断出元素名称,再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知识的判断,这就需要掌握(非)金属性的强弱、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等知识,因此平时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同时应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审清题意。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和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的规律,是根据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周期表排布的依据。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变化的原因,掌握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结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是进行元素及化合物推断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A、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与非金属性一致,非金属性O>N>Si,所以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O>NH3>SiH4,A正确;B、氢元素可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如H2O等,也可以与某些金属生成离子化合物如NaH等,B正确;C、不能用氢化物的酸性来验证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采用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来验证,C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知识判断,各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2、10、18、36、54、86、118,所以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D正确。故选C。
【名师点睛】熟练应用元素周期律是准确解题的核心。A、C两项元素的非金属性可以用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互置换能力等来判断。B项则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判断,可以根据组成元素来判断。
6.【答案】B
【解析】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为钠元素,ZX形成的化合物为中性,说明为氯化钠,则Y为硫元素,W为氧元素。A、钠离子和氧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钠离子半径小于氧离子半径,故错误;B、氧和钠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其水溶液都为氢氧化钠,显碱性,故正确;C、水和硫化氢比较,水稳定性强,故错误;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高氯酸是最强酸,故错误。
7.【答案】B
【解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获得电子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单质氧化性就越强。故可以通过比较单质氧化性的强弱,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正确。B.S单质、Cl2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这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错误。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形成氢化物就越容易,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因此可以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正确。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因此可以通过比较硫、氯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正确。
8.【答案】B
【解析】W、X、Y、Z四种元素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故W是第一周期的H元素,X是第二周期的N元素,Y、Z是第三周期元素,因为四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故Y、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1+5)=12,又因为第三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是1~7,故只有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才能满足条件,则Y是P元素,Z是Cl元素。A.H2和N2都是分子晶体,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沸点越高,故沸点:N2>H2,不正确。B.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H元素,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不容易失去电子,故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Cl−弱于H−,正确。C.P元素的非金属性弱于Cl元素的非金属性,元素非金属性越弱,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弱,故酸性:H3PO4<HClO4,题目中未说明“最高价”,不正确。D.铵盐是离子化合物,N和P可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如(NH4)3PO4、(NH4)2HPO4、NH4H2PO4等,不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27练 化学平衡(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于可逆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48 沉淀的溶解平衡及其应用(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溶度积的相关计算及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3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原电池,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