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国中考生物2023年真题分类汇编
全国中考生物2023年真题分类汇编-02走进生命世界实验探究题
展开
这是一份全国中考生物2023年真题分类汇编-02走进生命世界实验探究题,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中考生物2023年真题分类汇编-02走进生命世界实验探究题
一、实验探究题
1.(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生活中食品保存不当容易发生霉变现象,为探究影响霉菌生活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记录如下表(表中未提及的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组别
材料
数量
水分
操作
温度
实验结果
①
面包
三块
含水
均暴露于空气中5分钟,再分别置于保鲜袋中,并扎紧袋口,持续10天
室温
霉斑很多
②
面包
三块
含水
低温
霉斑较少
③
面包
三块
不含水
室温
无霉斑
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应选择①组和___________组进行对照实验,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组和③组能否形成对照实验?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①组相比,②组面包霉斑较少的原因是:低温影响了霉菌的生长和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种生活中常用的防止食品霉变的方法:__________。
2.(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诱发因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可有效减少人体脂肪的过量堆积。魔芋富含膳食纤维,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研究人员探究了魔芋膳食纤维对脂肪消化的影响。
①配制浓度分别为0、0/1%、0.3%、0.5%的四组魔芋膳食纤维溶液各100mL。
②向各组溶液中分别加入5mL玉米油,混合均匀,制成四组混合液。
③从四组混合液中各取30mL分别加入4个烧杯,按魔芋膳食纤维的浓度由低到高依次标记为A、B、C、D组。
④向各组分别加入20mL人工肠消化液,充分搅拌。37℃下反应2小时,每隔20分钟测量脂肪酸相对含量。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结果如图甲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主要在人体消化道的________中被消化。该器官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________,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魔芋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的分解。请分析得出此实验结论的依据。________。
(4)为什么魔芋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的分解?研究人员作出假设:庵芋膳食纤维可以使分散的脂肪微粒聚集,减少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接着,他们测量了上述实验完成时每组烧杯中脂肪微粒的直径,结果如图乙所示。由此推测,魔芋膳食纤维可能与人体的________(填消化液名称)的作用效果相反。
(5)虽然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但脂肪对人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做到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某班学生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各组学生设计了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鼠妇若干只,静置两分钟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鼠妇的数量,统计10次。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同学们观察发现,鼠妇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___________。
(2)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除该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___________。(写出一个因素即可)
(3)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绿萝是一种室内观叶花卉,常用水培扦插进行繁殖。为找到绿萝水培扦插的最好方法,研究小组将若干长势良好的绿萝插条用不同溶液处理后,放置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水培,定期测量并记录根的数量和长度。一个月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方式
清水
某生根粉溶液
10毫克/升
20毫克/升
40毫克/升
80毫克/升
平均生根数量(根)
4.4
4.5
5.6
4.3
4.2
根平均长度(厘米)
6.13
6.50
7.32
5.40
4.92
(1)用绿萝插条进行水培扦插,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
(2)实验中有一组用清水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光照培养箱在通风条件下需设置好恰当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________和湿度等条件,满足绿萝正常的生长需求。
(3)实验结论:该生根粉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绿萝生根,在________毫克/升左右效果最好,但浓度过高会________绿萝生根。
5.(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为了探究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否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现提供某品系小鼠若干只、高脂饲料、普通饲料、血糖测定需要的仪器或材料,进行相关实验。金花同学的实验过程为:将20只生理状态基本相同的雄性小鼠分成两组,按照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最后测定甲、乙两组小鼠的空腹血糖,计算相对含量,结果如图2。
(1)_______分泌的胆汁使脂肪变成微小额粒,脂肪在_______中最终分解为_______。
(2)图1甲、乙两组中,对照组为_______组。依据图2,可得出结论为:_________。
(3)金花同学的实验没有正常情况下小鼠空腹血糖作为对照,不能确定高脂饮食是否引起血糖升高。于是易川同学增加了一组实验,过程为;选取10只生理状态与甲、乙两组基本相同的雄性小鼠,_______,而后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计算出相对含量为1.0。
(4)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血糖正常水平,请你根据上述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提出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措施:__________(答出两点)。
6.(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生态治理技术已成为河流水体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发现,多种沉水植物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等污染物,还会影响水体溶氧量。某河流的中、下游污染程度不同。为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科研人员对该污染河流的下游水域开展研究。
(1)实验一:探究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率。
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材料
去除率(%)
氮
磷
有机物
对照组
?
8.47
2.81
27.92
实验组
25L下游水样+金鱼藻
94.57
73.42
65.46
25L下游水样+苦 草
69.50
59.90
35.65
①对照组的“?”应填______。
②对照组能去除有机物的原因是______。
(2)实验二:探究沉水植物对水体溶氧量的影响。
科研人员于某日9:00~17:00监测以上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溶氧量变化,结果如下图。
①据图分析,实验组溶氧量的增加量比对照组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②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有人认为比较适合治理该污染河流下游的沉水植物是金鱼藻,而有人认为实验二的数据还不足以支持此结论,理由是______。
(3)若继续探究上述沉水植物对中游水域的治理效果,实验设计只需更改的一点是______。
7.(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研究者对干旱情况下,植物减少水分散失的机制进行了系列实验。回答问题:
(1)图1中a、b分别表示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要观察到图示结构,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制作__________(填“叶的横切面临时切片”或“叶的纵切面临时切片”或“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干旱可导致气孔开度减小,以减少失水。气孔开度主要指气孔打开的程度,由图1中的①→②可知,气孔开度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研究发现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一种叫作脱落酸的植物激素增加。研究者对实验植物拟南芥进行了微量的脱落酸涂抹处理,分别在1小时和3小时检测__________,得到实验结果如图2,由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
(3)研究者发现植物体内某种物质D含量变化,也会很大程度影响气孔开度变化。为研究物质D与脱落酸合成是否有相关性,做了以下研究:选择不同类型的拟南芥,即野生型(体内可合成物质D)与突变型(体内缺失物质D),分别在正常和干旱环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图3。由此研究可得出的结论为:物质D可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脱落酸合成。
(4)综合以上实验与研究结论,运用以下词语:气孔开度、脱落酸、物质D,将三者相互联系,说明干旱情况下,植物减少水分散失的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吗?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20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持续21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在本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_。
(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______________。
(3)小鼠能顺利的走出迷宫,主要靠的是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作用。
(4)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两组小鼠学习能力更强的是________组。
(5)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构建学校“五有”并举格局。某学习小组在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为提高蔬菜的产量,利用学校“绿色菜园”进行了探究活动。菜园采用滴灌方式浇水,水中含氧量是否会影响蔬菜产量呢?同学们研究了不同增氧滴灌方式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表(种植的小白菜生长周期约60天。幼苗出土20天左右移栽到实验室,如图1):
组别
水处理方式
小白菜数量
A组
物理增氧(利用仪器震动)
30株
B组
化学增氧(加入化学药品)
30株
C组
普通自来水
30株
(1)针对研究的问题,他们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图3是部分实验结果,同学们将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预测产量的指标之一,请你推测原因是______。图2中三组同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的时间是第______天。
(3)由图3可知。增氧滴灌能够提高蔬菜产量,______是最佳的增氧滴灌方式。推测原因是水中增氧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4)根据实验结果,若要向菜农广泛推广最佳氧气滴灌方式,你认为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查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23·湖北随州·统考中考真题)探究与实践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践行“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理念,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一)堆肥制作
1.设计制作小型堆肥桶(如图)
2.准备堆肥材料
厨余垃圾若干、EM菌一包(EM菌是由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复合而成的一种微生物菌制剂)
3.进行堆肥
在滤网层上均匀地放入约5cm厚的厨余垃圾,并均匀撒入约20gEM菌……依次重复这两个步骤,直至堆肥桶中装满厨余垃圾。盖上桶盖,将堆肥桶置于阴凉通风处。
4.观察记录
每天定时记录桶内变化及出液情况。5天后堆肥桶内出现黏稠状的淡黄色液体,散发出较强的酸味,从堆肥桶的龙头处收集液肥。
(二)液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步骤
组别
甲
乙
1
将500g土壤平均分配到两个花盆中,将大小相同、发芽情况相近的若干土豆块均分后,分别埋入花盆中距离土壤表面以下3cm处,花盆分别标记为甲和乙,均置于光照充足且通风处
2
将液肥以适宜比例稀释,每隔一天向盆内浇入适量稀释液肥
每隔一天浇入与稀释液肥______的清水
3
10天后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土豆的株高和茎的周长,取平均值
请分析回答:
(1)堆肥过程中,加入的EM菌扮演的角色是______(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堆肥桶盖上桶盖的目的是营造______(填“有氧”或“无氧”)环境,利于发酵。
(2)实验过程中选用大小相同、发芽情况相近的土豆块的目的是______。
(3)乙组每隔一天应浇入与稀释液肥______(填“等量”或“不等量”)的清水,设置甲、乙两组是为了形成______实验,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4)测量甲、乙两组土豆的株高和茎的周长,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
(5)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甲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均_______(填“>”、“=”或“<”)乙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说明液肥能促进植物的生长,验证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11.(2023·山西阳泉·统考中考真题)探究霉菌在面包上生长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
面包发霉了!小华发现自己4天前没吃完的面包已经发霉,不禁产生了疑问:面包上的霉菌适合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呢?于是他和几位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分析以上实验,回答问题:
第一步
准备三片相同的干面包片(未加防腐剂),分别放入三个相同且洁净、干燥的透明餐盒中,并编号。
第二步
不滴加凉开水
均匀滴加20毫升凉开水
均匀滴加20毫升凉开水
第三步
同时在同一环境中暴露30分钟后,盖好盒盖。
第四步
(1)该实验探究了影响霉菌生长繁殖的两个环境条件,其中1组和2组对照、探究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2组和3组对照,探究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
(2)同学们每天认真观察,几天后,发现第______组面包片最先发霉,这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于是得出了实验结论。待面包片上长出较多霉菌菌落后,他们从不同颜色的菌落上分别挑取少许霉菌、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霉菌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一些共同点,例如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等。
(3)小华和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完善实验后,他们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
(4)你认为该实验结果对我们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呢?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虽然霉菌会使面包变质,但它们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
12.(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利用水果和酵母菌可以制作果酒,在制作果酒过程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分解水果中的果胶时会产生甲醇,甲醇对人体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毒害作用。为探究影响果酒中酒精和甲醇含量的因素,某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了实践活动。他们取新鲜黑珍珠葡萄和红富士苹果,用榨汁机分别榨成浆汁,放入发酵瓶后,加入干酵母和蔗糖,搅拌均匀,盖紧瓶盖,放在25℃~30℃环境中发酵,实验分组如下表。
组别
水果种类
水果质量/g
蔗糖/g
干酵母/g
1
葡萄
500
30
0.3
2
葡萄
500
90
0.3
3
苹果
500
90
0.3
4
苹果
500
90
0.3
每天16时分别取0.5毫升澄清发酵液测定其酒精含量和甲醇含量,结果如图。请分析回答:
(1)发酵过程中,盖紧瓶盖的目的是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瓶中会产生气泡,原因是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随着发酵的进行,各组发酵液的酒精度均呈___________趋势。添加等量蔗糖的情况下,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酒精度更高。由图2可知,各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___________。比较两种水果的发酵液,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较高,推断其含有较多的果胶。
(3)实践结果说明,___________影响发酵过程中酒精和甲醇的生成,对果酒的品质、安全有显著影响。这项实践活动为制作质量安全、品质良好的果酒提供了实践依据。
13.(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马铃薯是由地下匍匐茎膨大形成的。马铃薯芽眼萌发会产生毒素,致使马铃薯不宜食用。为了更好地储藏马铃薯,减少浪费,广西某中学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某种食用马铃薯储藏期的影响,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马铃薯数量(个)
实验处理
芽眼开始萌发所需时间(天)
A
20
25℃(常温)
12
B
20
4℃(低温)
22
(1)【提出问题】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定并实施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选取马铃薯时,A、B两组数量、大小、品质、芽眼数相同:其它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观察记录每个马铃薯上的第一个芽眼开始萌发所需时间,统计并计算各组的______,得出实验结果,如上表所示。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______条件下马铃薯的储藏期更长,从呼吸作用角度分析,该条件下马铃薯储藏期更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探究】除温度外,影响马铃薯储藏期的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14.(2023·山西晋中·统考中考真题)探究霉菌在面包上生长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
面包发霉了!小华发现自己4天前没吃完的面包已经发霉,不禁产生了疑问:面包上的霉菌适合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呢?于是他和几位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第一步
准备三片相同的干面包片(未加防腐剂),分别放入三个相同且洁净、干燥的透明餐盒中,并编号。
第二步
不滴加凉开水
均匀滴加20毫升凉开水
均匀滴加20毫升凉开水
第三步
同时在同一环境中暴露30分钟后,盖好盒盖。
第四步
请分析以上实验,回答问题:
(1)该实验探究了影响霉菌生长繁殖的两个环境条件,其中1组和2组对照,探究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2组和3组对照,探究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
1组和3组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他们为什么要选用未加防腐剂的面包片作为实验材料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每天认真观察,几天后,发现第____________组面包片最先发霉,这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于是得出了实验结论。
待面包片上长出较多霉菌菌落后,他们从不同颜色的菌落上分别挑取少许霉菌,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霉菌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请你说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__(一点即可)
(4)小华和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即___________(一点即可)。完善实验后,他们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
(5)你认为该实验结果对我们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呢?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虽然霉菌会使面包变质,但它们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请你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
15.(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科研人员发现一片向日葵田收获的花盘种子小、空壳多,经检测得知土壤中硼元素含量较低。因此推测,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为此,科研人员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①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花盆,编号为A、B。
②A盆装入硼含量为0.1毫克/公斤的土壤,B盆装入硼含量为0.7毫克/公斤的等量土壤。
③在A盆、B盆中各栽种一株同一品种、生长状态相同的向日葵幼苗。
④将两株向日葵放在相同环境中培养,给予相同的光照、水分等条件。
⑤待开花结果后,统计两株向日葵花盘中的空壳籽粒的数量。
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该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统计结果显示,A盆向日葵空壳籽粒多于B盆,则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卷叶象甲是一类常见的农业害虫。繁殖时,雌虫先将叶片基部切开,沿主叶脉折叠叶片,在叶片尖端产卵,再向上将整个叶片卷成筒状并切下,作为幼虫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1)叶片基部被切开,叶脉中导管被切断,叶片逐渐萎蔫。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卷叶象甲的这种卷叶行为属于__________行为。
(2)某类植物有些变种的叶片不是全缘的,突变为深裂状,观察发现,具有深裂的叶片更能抵抗卷叶象甲破坏。有人对此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具有深裂的叶片营养(口感)不好,卷叶象甲的幼虫不喜食。
假设2: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
为检验哪个假设更合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组别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叶片形状
卷筒方式
卷筒数
每个叶片虫卵数
一段时间后
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
甲组全缘叶片
卷叶象甲自主卷叶
30个
1枚
乙组具深裂叶片
人工模拟制作卷叶
30个
1枚
实验中统计卷筒的数量达30个,目的是__________。
该实验结果支持哪个假设?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提出,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可能污染环境。请你提出其他防治措施(写一种即可)。__________。
17.(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京桃香草莓是我国科研人员培育的适于在我国北方栽培的新品种。研究人员在培养箱中以京桃香草莓为实验材料,探究影响休眠状态下京桃香草莓植株生长的因素,以便为北方秋冬季温室草莓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实验处理方式和35天后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表 实验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
组别
植株数(株)
处理方式
单叶面积()
植株高度(cm)
1
30
光照10小时
43.54
7.67
2
30
光照10小时+增施二氧化碳 5小时
48.91
10.12
3
30
光照16小时
51.45
9.06
4
30
光照16小时+?
59.29
11.33
请你据表回答。
(1)实验需选取京桃香草莓120株,随机平均分为4组开展实验。实验所用每株草莓都处于休眠期,且株高和单叶面积均相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1组和2组为一组对照实验,这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
(3)2组和4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处应填_______,该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出影响休眠状态下的京桃香草莓生长的因素有___________。
18.(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随着“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的推广和落实,保证了广大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为了探究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的影响,衡阳市某中学生物教师团队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白鼠20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甲组小白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小时,持续24天。乙组小白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与甲组相同。
第三步:在实验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第24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白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在该探究实验中,设置乙组的作用是______。
(3)实验中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白鼠,且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______。
(4)分析上图可知,随着每组小白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白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______。从获得途径来看,小白鼠走迷宫的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5)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请给你的同学提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
19.(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为探究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发的高血糖的影响,某研究团队选取身体健康、大小及生理状况等基本相同的小鼠15只,平均分成A、B、C3组,进行实验,实验处理方式及测量指标如下表,实验结果如下图。
组别
处理方式
测量指标
A
普通饲料喂养18周
18周后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并计算相对含量
B
高脂饲料喂养18周
C
高脂饲料喂养18周(后6周保持运动)
注:相对含量为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与A组的比值
(1)设置A组的目的是:_______。每组实验选择5只小鼠而不是1只小鼠的原因是:________。
(2)B组与A组比较,变量是:__________。
(3)分析图中实验结果可知,运动可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4)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__________治疗。
20.(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的分泌是怎样调节的呢?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是胃酸(主要成分为稀盐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冲动传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为验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稀盐酸狗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狗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狗上段小肠肠腔(去除通往小肠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稀盐酸处理后的小肠黏膜细胞磨碎制成提取液狗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1)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___________参与食物的消化。
(2)通过①②组实验可知,盐酸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引起胰液分泌。
(3)以上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题干中的观点,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4)根据四组实验的结果推测胰液分泌的调节最可能为___________调节,具体调节过程为_____。
21.(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我市双牌县阳明山杜鹃品种多达28种,面积达10万亩之广,花树高矮一致,整齐有序,每年4月底5月初开花最盛,花色斑斓,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花海”、今年杜鹃开花较去年晚,是不是温度影响了杜鹃开花呢?某校生物学实验小组就此开展了探究,实验设计如下:
组别
实验思路
实验处理
甲
选取同一地点,生长同一品种、花期相同、密度大致相当、一定数量的杜鹃山地,平均划分为面积相等的甲、乙两块样地,通过建立大棚,人工控温,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情况下培养杜鹃一段时间,观察它们的开花情况
温度10℃,每天光照8小时
乙
温度20℃,
每天光照8小时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同一地点、同一品种、花期相同且密度大致相当的杜鹃,其目的是遵循_______________原则。
(3)实验预测:
①若甲组杜鹃开花晚于乙组,则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会___________杜鹃开花;
②若甲组杜鹃开花早于乙组,则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会抑制杜鹃开花;
③若甲、乙两组杜同时开花,则说明温度对杜鹃开花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4)为使结论更科学、准确,还应进行重复实验,其目的是减少实验___________。
(5)影响杜鹃开花的因素有很多,若想维续探究光照时间对杜鹃开花的影响,另设计丙组每天光照12小时且与甲组形成对照实验,则丙组设计的温度为___________℃
22.(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提高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A、B、C、D、E五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生长期、长势大小相同的萝卜幼苗,白天温室内的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且夜间每个温室温度控制一样)。回答下列问题:
温室
A
B
C
D
E
光照
适宜光照
适宜光照
适宜光照
弱光照
弱光照
温度
25℃
25℃
10℃
25℃
10℃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0.1%
0.03%
(1)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温室进行对照实验。
(2)为探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温室进行对照实验。
(3)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他们应选择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温室进行对照实验。
(4)上述5个温室中,萝卜幼苗生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温室中的萝卜幼苗,原因是__________。
(5)待温室中萝卜成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收获并将一部分萝卜加以储存,由于储存时间较长,萝卜出现了“空心”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
23.(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每年的10月15日为“世界洗手日”。乐乐同学为了探究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三套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分别标记为①、②、③号。
步骤二:①号不做处理,洗手前在②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洗手后在③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处理如图所示),加盖封好。
步骤三:将①号、②号和③号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请分析回答:
(1)在培养细菌、真菌的过程中,为了排除杂菌污染,应该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处理。
(2)在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中①号作为___________。
(4)一段时间后,②号培养皿中出现的细菌菌落明显多于③号培养皿,则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
(5)请你为2023年的“世界洗手日”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
24.(2023·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全球一半胃癌患者在中国,发病率世界第一。资料显示,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溃疡容易导致胃癌。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染。据此,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幽门螺旋杆菌的外部形态判断,它属于______(选填“细菌”“真菌”),在细胞结构上,它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______。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在人群中传播,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幽门螺旋杆菌属于______。日常生活中使用“公筷”和“分餐制”就能有效地减少幽门螺旋杆菌传染,此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______环节。
(3)研究者将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每组若干只,按下表进行处理,以探究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关系,以及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如下表)。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越高,炎症越严重),并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值,结果如柱状图所示。
处理
1组
2组
3组
是否灌胃乳酸菌
否
否
是
三周后是否灌胃幽门螺旋杆菌
否
是
是
(注:“灌胃”是使用灌胃器,将药液由动物的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①实验中1组和2组结果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得到实验结论: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发生______(选填“有关”“无关”)。
②实验中2组和3组结果对照,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起到______(选填“抑制”“加强”)作用。
③每组实验用若干只而不是用一只小鼠做实验,目的是______。
④根据以上实验结论,给我们生活的启示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25.(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近年来,紫外线对人类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究紫外线照射对小白鼠体重的影响,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对每只小白鼠称重,计算并记录各组第1天的平均体重。
第二步:给每只小白鼠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和水,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饲养环境中紫外线忽略不计)。
第三步:对甲组不做处理,乙、丙、丁组每天分别用相同紫外线照射1小时、3小时、6小时。
第四步:第14天对每只小白鼠称重,并计算各组小白鼠体重的平均值及体重增长率,结果如下表:
组别
第1天平均体重(克)
第14天平均体重(克)
体重增长率(%)
甲组
18.32
23.48
28.17
乙组
17.00
21.60
27.06
丙组
17.66
20.04
13.48
丁组
21.84
22.20
1.65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与乙组对照,实验组是_____组,变量是________。
(2)丙组的体重增长率比甲组降低了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后,同学们推测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其体重增长率会比照射6小时更低。为此实验小组进行了戊组实验,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外,其他步骤与上述实验相同。将________相比,可验证同学们的推测。
26.(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网上看到“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的说法。为验证其真实性,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材料
处理
平均生根数(条)
甲组
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
蒸馏水浸泡2小时
1.2
乙组
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
1%食醋溶液浸泡2小时
2.3
(1)该兴趣小组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设置甲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3)上述实验将生根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的目的是__________,增加可信度。
(4)同学们对该实验结果并不满意,咨询园艺师后得知生根粉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他们又进一步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图。据右图可知,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不同,其中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____mol/L,若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其生根。
A.0 B.10-10 C.10-8 D.10-5
27.(2023·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回答下列探究实验的相关问题:
(1)为探究动物细胞的结构,同学们在实验室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图一中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用图二所示显微镜对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当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______倍;图三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示意图,经染色后细胞中着色最深的结构是______(填序号)。实验中,若某同学做图一步骤d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了一滴清水,则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他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与其他同学看到的细胞相比会______(填“更大”、“更小”或“一样大”),原因是______。
(2)某同学想为家里的鱼缸安装一盏照明灯。为了寻找最适光源,他利用金鱼藻进行了实验探究:将长势相同的金鱼藻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放入盛有500mL碳酸氢钠溶液(能为金鱼藻提供二氧化碳)的大烧杯中,标为甲、乙、丙、丁;在暗室中分别用不同功率的节能灯作为唯一光源,并将其置于距离烧杯20cm处(见下图),观察并记录每分钟各组烧杯中产生的气泡数,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组别
甲
乙
丙
丁
节能灯功率(W)
9
14
18
25
每分钟产生气泡数(个)
22
30
40
40
①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②实验中产生的气泡是______,除了该气体外,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还会产生______。
③根据实验结果,该同学决定为家里的鱼缸安装18W的节能灯。据表分析,他这样选择的理由是______(至少答出2点)。
参考答案:
1.(1) ③ 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霉菌生活需要水分/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霉菌生活需要水分/水分影响霉菌生活33水分有利于霉菌生活/水分利于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2) 否/不能/不可以/不行/不是 变量不唯一/没有控制单一变量/两个变量/不是单一变量/不是一个变量/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变量不单一
(3)繁殖/生殖/繁衍
(4)冷藏/冷冻/脱水/晒干/密封/腌制/烟熏/罐藏/真空包装/高温灭菌/加热灭菌/巴氏消毒等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详解】(1)若探究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变量是水,因此应选择①组(含水)和③组(不含水)进行对照实验。分析该组对照实验结果“①组霉斑很多、③组无霉斑”,可得出的结论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霉菌生活需要水分(或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霉菌生活需要水分;水分影响霉菌生活;水分有利于霉菌生活;水分利于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2)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可见,②组和③组不能形成对照实验,原因是:变量不唯一(或没有控制单一变量;两个变量;不是单一变量;不是一个变量;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
(3)适宜的温度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必要条件。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会受到抑制;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会受到威胁,甚至死亡。可见,与①组(室温)相比,②组(低温)面包霉斑较少的原因是:低温影响了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或生殖;繁衍)。
(4)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生活中常用的防止食品霉变的方法有:冷藏(或冷冻;脱水;晒干;密封;腌制;烟熏;罐藏;真空包装;高温灭菌;加热灭菌;巴氏消毒等)。(写1条,合理即可)
2.(1) 小肠 小肠绒毛
(2)减小实验误差(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由图甲可知,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随着魔芋膳食纤维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脂肪酸是脂肪分解的产物之一,脂肪酸相对含量低表明脂肪分解的少。因此,魔芋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的分解(答案合理即可)
(4)胆汁
(5)科学地摄入脂肪或规律饮食,荦素搭配(写出一条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因此脂肪主要在人体消化道的小肠中被消化。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每组实验重复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魔芋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的分解,由图甲可知,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随着魔芋膳食纤维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脂肪酸是脂肪分解的产物之一,脂肪酸相对含量低表明脂肪分解的少。因此,魔芋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的分解。
(4)肝脏分泌的胆汁,但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由此推测,魔芋膳食纤维可能与人体的胆汁的作用效果相反。
(5)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做到科学地摄入脂肪或规律饮食,合理营养、荦素搭配。
3.(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 光/光照 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3)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所以,作出假设可以是: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可见,控制的变量是光(或光照)。除光照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写1条,合理即可)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4.(1)无性生殖
(2) 进行对照 温度
(3) 20 抑制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详解】(1)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用绿萝插条进行水培扦插,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实验中有一组用清水处理的目的是进行对照。除变量外,其它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照培养箱在通风条件下需设置好恰当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满足绿萝正常的生长需求。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生根粉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绿萝生根,在20毫克/升左右效果最好,但浓度过高会抑制绿萝生根。
5.(1) 肝脏 小肠 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和甘油
(2) 甲
有氧运动能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3)正常饮食喂养
(4)减少高脂饮食摄入;多参加有氧运动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脂肪最终在小肠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是要探究有氧运动能否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故变量是有氧运动,故图1甲、乙两组中,对照组为甲组。高脂饮食组的小鼠,空腹血糖含量高,有氧运动且高脂饮食组的小鼠,空腹血糖含量低,由此得出有氧运动能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3)金花同学的实验没有正常情况下小鼠空腹血糖作为对照,不能确定高脂饮食是否引起血糖升高。于是以高脂饮食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取10只生理状态与甲、乙两组基本相同的雄性小鼠,正常饮食12周,而后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计算出相对含量为1.0。
(4)由实验结果可知,正常饮食组的小鼠血糖水平较高脂饮食组的小鼠低,而有氧运动组的小鼠能改善高脂饮食的高血糖,由此,可推测低脂饮食结合适量有氧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持血糖水平正常。
6.(1) 25L下游水样 水样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
(2) 多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或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释放氧气) 9:00~17:00溶氧量的变化不能代表全天溶氧量的变化
(3)将下游水样改为中游水样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1)①本实验探究了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及有机物的去除率,唯一变量是沉水植物,因此对照组的“?”应填:25L下游水样。
②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可见,对照组能去除有机物的原因是:水样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
(2)①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在光照较强的情况下,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或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释放氧气),所以,图中实验组溶氧量的增加量比对照组多。
②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都会对水体溶氧量造成影响。因为9:00~17:00溶氧量的变化不能代表全天溶氧量的变化,所以有人会认为实验二的数据还不足以支持“比较适合治理该污染河流下游的沉水植物是金鱼藻”的结论。
(3)若继续探究上述沉水植物对中游水域的治理效果,实验设计只需更改的一点是:将下游水样改为中游水样,其余条件不需要变化。
7.(1) 表皮细胞 保卫细胞 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减小
(2) 气孔开度 脱落酸的分泌导致气孔开度减小
(3)促进
(4)植物体内的物质D促进脱落酸的合成,脱落酸的分泌导致气孔开度减小,所以能减少水分的散失。
【分析】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详解】(1)由图1可知,a表示表皮细胞,b表示保卫细胞。叶片上的气孔分布是上表皮气孔少,下表皮气孔多,因此要观察到图示结构,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可以打开和关闭,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干旱可导致气孔开度减小,以减少失水。由图1中的①→②可知,气孔开度减少。
(2)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一种叫作脱落酸的植物激素增加。研究者对实验植物拟南芥进行了微量的脱落酸涂抹处理,分别在1小时和3小时检测气孔开度,得到实验结果如图2,由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脱落酸可导致气孔开度减小。
(3)野生型体内可合成物质D,突变型体内缺失物质D,分析图三可知,干旱处理下野生型脱落酸分泌较多,突变型脱落酸分泌较少,由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物质D可促进脱落酸合成。
(4)由以上分析可知,干旱情况下,植物减少水分散失的机制是植物体内的物质D促进脱落酸的合成,脱落酸的分泌导致气孔开度减小,所以能减少水分的散失。
8.(1)B组
(2)实验误差
(3)神经
(4)A
(5)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详解】(1)在本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睡眠的时长不同,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实验组是B组,因为B组是接受实验量变量处理。
(2)探究实验时生物的样本数量要适中,数量过少易出现偶然性,得出的实验结果缺少说服力。因此,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的结构,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所以鼠能顺利的走出迷宫,主要靠的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4)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A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短、B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长,所以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两组小鼠学习能力更强的是A组。
(5)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9.(1)水中含氧量会影响蔬菜产量(含氧量增加能提高蔬菜产量等)
(2) 叶绿素相对含量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越多,产量越高 35
(3)物理增氧
(4)针对多种不同蔬菜进行重复实验;进一步计算增氧滴灌方式的成本,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宣传增氧滴灌的方式,调查当地菜农对相关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研究增氧仪器的制作或成本(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光照时间等。(2)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足唯一的变量。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水中含氧量是否会影响蔬菜产量呢?假设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针对待研究问题,他们作出的假设是:水中含氧量会影响蔬菜产量(含氧量增加能提高蔬菜产量等)。
(2)图2.图3是部分实验结果,同学们将叶绿素相对含量作为预测产量的指标之一,原因是叶片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越多,蔬菜产量就越高。由图2曲线图可以看出,三组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的时间是第35天。
(3)由图3柱状图可知,增氧滴灌能够提高蔬菜产量,推测原因是水中增氧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两种增氧方式中,A组(物理增氧)蔬菜产量最高,所以物理增氧最佳。
(4)只用一种蔬菜做实验,存在偶然性;菜农在种植过程中还要考虑成本问题。因此,若要向菜农广泛推广上述增氧滴灌方式,还需要做以下研究:针对多种不同蔬菜进行重复实验;进一步计算增氧滴灌方式的成本,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宣传增氧滴灌的方式,调查当地菜农对相关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研究增氧仪器的制作或成本等。
10.(1) 分解者
无氧
(2)控制单一变量
(3) 等量 对照
(4)避免偶然因素、减小误差
(5)>
【分析】(1)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2)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详解】(1)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堆肥过程中,加入的EM菌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EM菌通过厌氧发酵来分解厨佘的方法,因此发酵环境应为无氧环境。
(2)对照试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实验过程中选用大小相同、发芽情况相近的土豆块,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所以,设置甲、乙两组的目的是做对照实验。为遵循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乙组每隔一天应浇入与稀释液肥等量的清水。
(4)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常要计算平均值这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减小误差。
(5)如果甲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均>乙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说明液肥能促进植物的生长,验证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如果甲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均=乙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说明液肥对植物的生长无影响;
如果甲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均<乙组土豆株高和茎周长的平均值,说明液肥对进植物的生长由抑制作用。
11.(1) 水分/湿度 温度
(2) 2 菌体由菌丝构成;菌丝顶端生有孢子;细胞里都有细胞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一点即可)
(3)未进行重复实验;未设置重复组(一点即可)
(4) 食品应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存;没吃完的饭菜应及时放入冰箱保存;保存干制食品要注意防潮 利用霉菌酿造酱油;利用青霉提取青霉素;霉菌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一点即可)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变量。一般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真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适量水分。
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详解】(1)观察实验设置,其中1组和2组对照,变量是水分,故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水分。2组(恒温培养箱)和3组(冰箱冷藏)对照,变量是温度,故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温度。
(2)2组既有适量水分、又有适宜温度,猜想最先发霉,通过实验,结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于是得出了实验结论。霉菌属于真菌,真菌的特征有:菌体由菌丝构成;菌丝顶端生有孢子;细胞里都有细胞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中没有叶绿体等。
(3)探究实验中往往要设置重复组,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故小华和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即未进行重复实验。
(4)通过实验结论可知,水分、温度能影响霉菌的生长繁殖,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有:食品应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存;没吃完的饭菜应及时放入冰箱保存;保存干制食品要注意防潮等。霉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有:利用霉菌酿造酱油;利用青霉提取青霉素;霉菌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等。
12.(1) 为酵母菌发酵提供缺氧条件 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2) 先上升后稳定 葡萄 逐渐降低 苹果
(3)水果种类和糖量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可见,发酵过程中,盖紧瓶盖的目的是为酵母菌发酵提供缺氧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发酵瓶中会产生气泡,原因是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2)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发酵初期酒精浓度上升。但随着有机物的消耗,酵母菌产生酒精的速度也变慢,最后酒精浓度会趋向稳定。结合图1可知,随着发酵的进行,各组发酵液的酒精度均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根据图1曲线图可知,添加等量蔗糖(30g或90g)的情况下,葡萄的发酵液中酒精度更高。在制作果酒过程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分解水果中的果胶时会产生甲醇。由图2可知,各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比较两种水果的发酵液,苹果的发酵液中甲醇含量较高,推断其含有较多的果胶。
(3)在“探究影响果酒中酒精和甲醇含量的因素”实验中,变量是水果的种类和糖的数量。实践结果说明,水果种类和糖量影响发酵过程中酒精和甲醇的生成,对果酒的品质、安全有显著影响。这项实践活动为制作质量安全、品质良好的果酒提供了实践依据。
13.(1)假设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
(2) 温度 平均值
(3) 低温 低温条件下细胞呼吸作用弱,有机物消耗的少
(4)湿度或光照等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1)作出假设指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假设:假设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
(2)根据实验处理可见,A组温度为25℃、B组温度为4℃,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实验要统计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根据实验结果,B组要22天芽眼才开始萌发,可见,低温条件下马铃薯的储藏期更长。从呼吸作用角度分析,该条件下马铃薯储藏期更长的原因是低温条件下细胞呼吸作用弱,有机物消耗的少。
(4)除温度外,影响马铃薯储藏期的因素可能还有湿度或光照等。
14.(1) 水分/湿度 温度 1组和3组之间有水分(湿度)和温度两个变量(或“它们之间变量不唯一”、“它们之间有多个变量”)
(2)因为防腐剂会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实验结果(或“因为防腐剂可能会杀死霉菌”、“因为不加防腐剂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3) 2 菌体由菌丝构成;菌丝顶端生有孢子;菌丝由多个细胞构成;细胞里都有细胞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4)未进行重复实验;未设置重复组
(5) 食品应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存;没吃完的饭菜应及时放入冰箱保存;保存干制食品要注意防潮 利用霉菌酿造酱油;利用青霉提取青霉素;可从一些霉菌中提取抗生素;霉菌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真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适量水分。
3.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
【详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观察实验设置,其中1组和2组对照,变量是水分,故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水分。2组(恒温培养箱)和3组(冰箱冷藏)对照,变量是温度,故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温度。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因此1组和3组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1组和3组之间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
(2)防腐剂会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小华他们要选用未加防腐剂的面包片作为实验材料。
(3)真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适量水分。通过实验设置,水分、温度可能影响霉菌生长繁殖,2组既有适量水分、又有适宜温度,猜想最先发霉,通过实验,结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于是得出了实验结论。
霉菌常为丝状的有机体,青霉、曲霉都是由菌丝构成的。营养菌丝深入营养物质内吸收营养,真立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有不同的颜色。如青霉的是青绿色,曲霉的有黑色、黄色、红色等。孢子囊内有大量的孢子,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形成新个体,故霉菌是用孢子繁殖后代的。
(4)探究实验中往往设置重复组,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故小华和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即未进行重复实验。
(5)通过实验结论可知,水分、温度能影响霉菌的生长繁殖,故食品应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存。霉菌对人们生活中影响很大,诸如,它们即可以使食品变质,也可以参与食品发酵,利用霉菌酿造酱油等。
15.(1)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吗?(合理即可)
(2)硼元素含量的多少(合理即可)
(3)每盆只种植一株向日葵,数量太少(合理即可)
(4)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合理即可)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2)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单因子变量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可重复性原则。
【详解】(1)科研人员推测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进而进行探究实验,故探究实验的问题是:“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吗?”
(2)科研人员的探究实验中A、B两只花盆,除了土壤中硼含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故该实验中的变量是硼元素含量的多少。
(3)该实验中A盆、B盆中各栽种一株同一品种、生长状态相同的向日葵幼苗,在该实验中向日葵的数量过少,这样实验会存在偶然性。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该增加向日葵数目。
(4)A盆的土壤含钾量大于B盆,A盆向日葵空壳籽粒多于B盆,A盆比B盆成熟,故说明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
16.(1)先天性
(2) 减少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假设2 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
(3)生物防治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繁殖时,雌虫先将叶片基部切开,沿主叶脉折叠叶片,在叶片尖端产卵,再向上将整个叶片卷成筒状并切下,作为幼虫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①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中统计卷筒的数量达30个,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②该实验支持假设2: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理由是一段时间后,甲组、乙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说明具有深裂的叶片更能抵抗卷叶象甲破坏,不是因为叶片营养(口感)不好。
(3)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故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可能污染环境,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17.(1)控制单一变量
(2)二氧化碳能影响京桃香草莓的生长吗
(3) 增施二氧化碳 5小时 延长光照时间能影响京桃香草莓的生长
(4)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浓度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多次实验等。
【详解】(1)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在设计实验时,只有一个变量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2)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时1组和2组为一组对照实验,设计的是除了增施二氧化碳5小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这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能影响京桃香草莓的生长吗?
(3)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2组和4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处应填增施二氧化碳 5小时,变量为光照时间,光照时间长的草莓生长的好,可以得出结论:延长光照时间能影响京桃香草莓的生长。
(4)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影响休眠状态下的京桃香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浓度。
18.(1)睡眠不足会影响小鼠的学习能力吗?(合理即可)
(2)作对照
(3)控制变量,保持变量唯一
(4) 减少
学习
(5)保证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高效学习
【分析】(1)实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原则,实验过程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捕食行为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的绕道取食等。
【详解】(1)本实验的变量是睡眠时长,观测指标是小白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所以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睡眠不足会影响小鼠的学习能力吗?(合理即可)
(2)限制甲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小时,持续24天。乙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可见,这两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每日睡眠时长,乙组为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可见,实验中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白鼠,且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变量,保持变量唯一。
(4)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分析上表可知,随着每组小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减少,说明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
(5)通过上述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睡眠不足会降低小鼠的学习能力”。本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高效学习。(写1条,合理即可)
19.(1) 对照 避免偶然性
(2)饲料种类
(3)降低
(4)胰岛素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A组与B组对照,变量是饲料种类,探究高脂饲料对小鼠血糖的影响,B组与C组对照,变量是小鼠运动,探究运动对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血糖的影响。
【详解】(1)A组用普通饲料喂养18周,作为对照组,起到对照作用。本实验用多只小鼠做实验的目的是可以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2)B组与A组之间的唯一区别是饲料种类不同,故变量是饲料种类。
(3)分析图中实验结果可知,C组小鼠血糖含量低于B组,证明运动可降低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4)当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浓度升高并超过正常值,高浓度的葡萄糖超出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就会在尿中出现葡萄糖,即发生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
20.(1)小肠
(2)不能
(3) 不支持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而不是盐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冲动传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
(4) 体液 盐酸小肠黏膜某些物质血液→胰腺→胰液
【分析】胰腺具有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腺的内分泌部是胰岛,胰岛的分泌物(胰岛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故胰腺是内分泌腺;胰腺的外分泌部能够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故胰腺是外分泌腺。因此,胰既属于消化腺也属于内分泌腺。
【详解】(1)胰腺的外分泌部属于外分泌腺,能够分泌胰液,胰液则通过导管进入小肠。
(2)由题干“①稀盐酸注入 狗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狗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可知,盐酸不能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引起胰液分泌。
(3)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是胃酸(主要成分为稀盐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冲动传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由①②组实验可知,盐酸不能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引起胰液分泌,通过实验③④可知,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由以上结论,得出实验结果不支持题干中的观点,判断依据是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而不是盐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冲动传到胰腺,促使胰腺分泌胰液。
(4)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通过实验②④可知,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故通过①②③④实验结果可知,测胰液分泌的调节最可能为体液调节,调节过程为:盐酸小肠黏膜某些物质血液→胰腺→胰液。
21.(1)温度
(2)单一变量
(3) 促进 没有
(4)误差
(5)10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实验变量指的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该实验中探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杜鹃花的开花吗?所以实验变量是温度。
(2)单一变量原则:在对照试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的量完全相同且适宜。因此选取同一地点、同一品种、花期相同且密度大致相当的杜鹃,其目的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①若甲组杜鹃开花晚于乙组,则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会促进杜鹃开花。
②若甲、乙两组杜同时开花,表明杜鹃花开和温度没有关系,即温度对杜鹃开花没有影响。
(4)重复实验: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做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独立实验,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5)想维续探究光照时间对杜鹃开花的影响,实验方案中除了光照时间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设计丙组每天光照12小时且与甲组形成对照实验,则丙组设计的温度为10℃。
22.(1) B/D D/B
(2) B/C C/B
(3) A/B B/A
(4) B 光照适宜、温度适宜、二氧化碳浓度充足,光合作用强
(5)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则变量是光照强度,故除了光照强度这一条件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因此,他们应选择B和D两个温室进行对照实验。
(2)为探究温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则变量是温度,故除了温度这一条件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因此,他们应选择B和C两个温室进行对照实验。
(3)为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萝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故除了二氧化碳这一条件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因此,他们应选择B和A两个温室进行对照实验。
(4)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一光照强度下,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上述5个温室中,萝卜幼苗生长速度最快的是B温室。
(5)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所以萝卜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有机物减少,萝卜在温暖的环境中放久了会逐渐变空心,重量减轻。
23.(1)高温灭菌
(2)接种
(3)对照组/对照
(4)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5)用双手托起健康、勤洗手,尊敬他人,尊敬自己、人人洗手,大家健康等合理即可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① 配制培养基;② 高温灭菌冷却;③ 接种;④ 培养。
【详解】(1)为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培养细菌、真菌的过程中,为了排除杂菌污染,应该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避免杂菌干扰实验结果。
(2)在培养基上按手印是将手上的微生物细菌等,接触到培养基上,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①号不做处理,所以①号为对照组。
(4)一段时间后,②号培养皿中出现的细菌菌落明显多于③号培养皿,说明洗手前后细菌数量有所减少,即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
(5)“世界洗手日”的宣传标语有用双手托起健康、勤洗手,尊敬他人,尊敬自己、人人洗手,大家健康等。
24.(1) 细菌
成形的细胞核
(2) 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3) 是否灌胃幽门螺旋杆菌(或幽门螺旋杆菌) 有关 抑制 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餐具严格消毒;尽可能采用分餐;使用公勺公筷;适量饮用酸奶等(写1条,合理即可)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这是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所有细菌都具有的。另外,有些细菌除具有这些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生有鞭毛。根据幽门螺旋杆菌的外部形态“具有鞭毛”可判断,它属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它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属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在人群中传播,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因此幽门螺旋杆菌属于病原体。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染。可见,日常生活中使用“公筷”和“分餐制”就能有效地减少幽门螺旋杆菌传染,此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
(3)①实验中,1组(不灌胃幽门螺旋杆菌)和2组(灌胃幽门螺旋杆菌)对比,实验的变量幽门螺旋杆菌(或是否灌胃幽门螺旋杆菌)。根据柱形图“2组的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最高,炎症因子水平相对值越高,炎症越严重”可得到实验结论是: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发生有关。
②实验中,2组(不灌胃乳酸菌)和3组(灌胃乳酸菌)对照,变量是乳酸菌。柱形图的结果,说明:乳酸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起到抑制作用。
③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每组实验用若干只而不是用一只小鼠做实验,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④根据以上实验结论,给我们生活的启示是餐具严格消毒;尽可能采用分餐;使用公勺公筷;适量饮用酸奶等(写1条,合理即可)。
25.(1) 乙
紫外线强度
(2) 14.69
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长,小白鼠体重减少的越多
(3)体重增长率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详解】(1)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甲是对照组,乙是实验组。由步骤三:对甲组不做处理,乙、丙、丁组每天分别用相同紫外线照射1小时、3小时、6小时,可知实验变量是:紫外线强度。
(2)由实验数据可知:甲组体重增长率是28.17%,丙组体重增长率是13.48%,因此,丙组的体重增长率比甲组降低了14.69%。实验结论是: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长(强度),小白鼠体重减少的越多。
(3)为了证明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其体重增长率会比照射6小时更低。为此实验小组进行了戊组实验,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小白鼠9小时外,其他步骤与上述实验相同。可将体重增长率相比,即可验证同学们的推测。
26.(1)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或食醋不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
(2) 是否用食醋溶液处理 对照
(3)为了减小误差
(4)C
【分析】自变量控制(是否用食醋溶液浸泡)、无关变量的选择(芽体数量、枝条长度,生长状况,叶片数量)、因变量观测(生根数)
【详解】(1)题干描述:看到“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的说法,因此探究问题:食醋能否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作出的假设是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或食醋不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
(2)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用食醋溶液处理;甲组用蒸馏水浸泡2小时,甲组为对照组。 。
(3)将生根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4)使用10-8mol/L生根粉溶液时,月季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最多,因此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10-8mol/L,故选C。
27.(1) d→b→c→a 64 ② 更大 人体细胞吸收会涨大
(2) 不同功率的节能灯 氧气 有机物/淀粉 节约资源;产生的氧气最多
【分析】观图可知:图一中a染,b刮和涂,c盖,d滴;图三中①细胞质,②细胞核,③细胞膜。
【详解】(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图一中a是染,b是刮和涂,c是盖,d是滴,因此图一中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d→b→c→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多,因此用图二所示显微镜对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当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6×4=64(倍)。
②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有一种能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就是染色体,所以染色后的细胞结构中,着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的应该是生理盐水,如果处在清水中,人体细胞会吸水涨破;因此若某同学做图一步骤d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了一滴清水,则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他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与其他同学看到的细胞相比会更大。
(2)①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根据实验步骤分析,本实验的变量是不同功率的节能灯。
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氧气微溶于水,因此气泡中的气体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有机物。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当节能灯的功率大于18W时,产生的气泡个数仍然是40个,因此该同学决定为家里的鱼缸安装18W的节能灯,因此这样能节约资源,还能产生最多的氧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全国生物中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9 实验(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实验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9实验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全国生物中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8 生物技术(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生物技术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8生物技术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全国生物中考真题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2 了解生物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2了解生物圈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2了解生物圈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