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第1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第2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49页。
    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
    一、 选择题
    1.(2019·河北省高三月考)蝗虫密度大小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鳇虫取食量)有较大影响,下图表示某草原两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A.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
    C.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D.狭翅雏蝗与亚洲小车蝗间为竞争关系,狭翅雏蝗对草原的危害更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由题图可知,同一密度条件下,牧草量不同,说明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当种群密度大于5时,牧草量减少最快的是亚洲小车蝗。
    【详解】
    由分析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曲线模型,A正确;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和蝗虫种类,B正确;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鳇虫取食量,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大于0,故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D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数量变化,旨在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2.(2020·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高三月考)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适度捕捞大鱼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将变为增长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年龄结构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题表可知,处于繁殖前期(幼年期)的个体数为,处于繁殖期(成年期)的个体数为,处于繁殖后期(老年期)的个体数为,因此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均为,由此可推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详解】
    A、对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宜采用标志重捕法,因此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B正确;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错误;
    D、适度捕捞大鱼后,幼鱼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将变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C。
    【点睛】
    识记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和种群的年龄结构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0·江苏省高三其他)食叶性害虫美国白蛾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周氏啮小蜂能将卵产在其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但在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都属于消费者
    B.在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且具有单方向性
    C.柄腹柄翅缨小蜂的引入可能会降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美国白蛾防治虫害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生物属于生物防治。
    【详解】
    A 、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都属于消费者,A正确;
    B、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正确;
    C、根据题意:“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引入外来生物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可能会降低访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美国白蛾防治虫害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D。
    4.(2020·广东省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
    B.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约K/2
    C.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
    D.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
    A、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以年龄组成通过判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从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A错误;
    B、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需要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B错误;
    C、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C正确;
    D、增长率=(Nt+1-Nt)/Nt,只要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及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2020·天津高三一模)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农田中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适宜生存在树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
    【详解】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
    6.(2020·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其他)为给黄土丘陵弃耕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某研究团队在黄土丘陵弃耕区选择了弃耕不同时 间的撂荒地,研究了各区域中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指群落中物种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 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参照第 9 年的群落结构来恢复黄土丘陵区的植被
    B.物种均匀度指数不能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
    C.物种丰富度可以代表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D.该地区植被具有科学研究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和生存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组成部分。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第 9 年时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均最高,故应参照此时群落结构来恢复黄土丘陵区的植被,A正确;
    B、由题干信息知“物种均匀度指数是指群落中物种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故物种均匀度指数可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仅有物种丰富度不能代表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C错误;
    D、植被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持水土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点睛】
    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及价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2020·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其他)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火灾造成19人遇难,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火灾过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破坏了碳循环平衡
    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提高
    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火灾过后的森林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固定,破坏了碳循环平衡,B正确;
    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降低,C错误;
    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8.(2020·全国高三其他)取相同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单独培养时,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是呈“S”型增长
    B.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是种群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从实验结果来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在第14天后全部死亡,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间竞争是指两个种群抢夺资源和空间,一般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甚至灭亡。该图反应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详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都可以正常生长,都呈“S”型增长,A正确;
    B、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种群的内部因素影响以及环境对种群的影响,B正确;
    C、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可以正常生长,而大草履虫后期数量逐渐下降最终灭亡,表明两者之前属于种间竞争,且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优势,C正确;
    D、该实验并未在自然调节下进行,无法得出自然条件下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9.(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图一表示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与鸭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二表示农田中甲、乙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t+1)=(Nt)。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一、图二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
    B.由图一分析可知,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2
    C.由图二分析可知,A点、F点时的均等于1
    D.由图二分析可知,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C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已知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
    【详解】
    A、图一表示鸭与蝗虫之间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的数学模型,图二表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A正确;
    B、由图一分析,蝗虫的种群数量围绕N2进行周期性变化,因此可以判断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2,B正确;
    C、根据种群数量公式:Nt=N0λt中λ的含义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即λ=,由于虚线P表示(Nt+1)=(Nt)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所以A点、F点时的λ均等于1,C正确;
    D、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因此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D错误。
    故选D。
    10.(2020·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抚州市南城县洪门水库(又名醉仙湖)是江西省第三大水库,水域开阔,湖内岛屿众多,树木是葱郁,水鸟飞翔,风景秀美,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水库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水库中不同水层分布的鱼类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C.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因此可以说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2)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详解】
    A、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该选项缺少微生物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动物的分层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B正确;
    C、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
    D、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由于小鱼都从网眼漏掉了,所以结果比实际数值小,D错误。
    故选B。
    11.(2020·内蒙古自治区高三二模)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在石头的不同距离处,调查了晰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晰蝎活动的地点距离石头越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小
    B.距离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生物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可以循环利用
    D.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离石头越远,蜥蜴的食物越充足,但个体数量反而越少,原因在于其失去了躲避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大。石头保护了蜥蜴,蜥蜴捕食蝗虫,蝗虫以植物为食,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详解】
    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离石头越近,个体数量增多,原因在于其有了躲避场所,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减小,A项正确。
    B、通过图中数据可知,石头保护了蜥蜴,蜥蜴捕食蝗虫,蝗虫以植物为食,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
    C、在该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项正确。
    D、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其对植物的取食量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减小,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2.(2020·天津高三一模)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答案】C
    【解析】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或同一种群密度不同的现象。因此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种现象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处为森林生物群落,其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B错误;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D错误。
    13.(2020·河北省高三其他)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胡焕庸线”,既是一条我国人口疏密程度的分界线,又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分界线——由东部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西部的草原、大漠与雪山。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疏密程度的差异属于人口的空间特征
    B.“胡焕庸线”两侧的野兔难以进行基因交流故属于不同物种
    C.区别西部草原、大漠、雪山中的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
    D.东部青山绿水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
    A、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疏密程度的差异属于人口的数量特征,A错误;
    B、“胡焕庸线”两侧的野兔由于地理隔离难以进行基因交流,但要判断它们是否为不同物种,需要看它们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其物种组成,C正确;
    D、青山绿水(不同区域)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主要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为了应对“垃圾围城”的困局,许多城市启动了近城区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值得推广的是将填埋场改造成生态公园。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改造前后,土壤生物的作用不仅仅是分解有机物加速物质循环
    B.这是在人类干预下的群落演替,它改变了自然演替的速度
    C.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需要人类的大量投入
    D.改造成为生态公园后为人们一个休闲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调节功能的潜在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
    A、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A正确;
    B、许多城市启动了近城区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工程,这是在人类干预下的群落演替,它改变了自然演替的速度,B正确;
    C、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人类的大量投入,稳定性低,C错误;
    D、改造成为生态公园后为人们一个休闲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旅游观赏)和间接价值(生态功能),D正确。
    故选C。
    15.(2020·重庆巴蜀中学高三其他)今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沙漠蝗飞行能力强、食量大,繁殖速度快,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每平方公里大约40万至8000万只,1平方公里规模的蝗群一天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进食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今年因雨水充沛,沙漠蝗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沙漠蝗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沙漠蝗数量多、食量大,啃食后的农田由于遭到严重破坏将进行初生演替
    D.利用信息素诱捕沙漠蝗雄虫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
    A、沙漠蝗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但环境中存在沙漠蝗的天敌等制约因素,种群数量增长并非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A错误;
    B、沙漠蝗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沙漠蝗数量多、食量大,啃食后的农田的土壤还保留部分种子或繁殖体,并非进行初生演替,C错误;
    D、利用信息素诱捕沙漠蝗雄虫,从而降低出生率,既能控制害虫,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属于典型的生物防治方法,D正确。
    故选D。
    16.(2020·浙江省高三开学考试)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的冲击物、化学肥料均不属于水体污染物
    B.臭氧减少会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人体免疫功能减退
    C.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
    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详解】
    A、水土流失的冲击物、化学肥料均属于水体污染物,A错误;
    B、臭氧减少会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人体免疫功能减退,B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D、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原理、危害及缓解措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17.(2019·东北育才学校高三其他)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初生演替
    B.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
    C.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D.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说明该演替过程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3、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形成垂直结构,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但种群数量不一定呈现S型曲线。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故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B正确;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故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C错误;通过曲线图看出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18.(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两个层次,下列研究某原始森林的种群和群落所涉及的问题中,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范畴的是
    A.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B.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
    C.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D.各种群的年龄结构
    【答案】A
    【解析】
    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属于种间关系,是群落水平研究范畴,A错误;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属于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研究范畴,B正确;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正确;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种群的特征,D正确.故选:A。
    19.(2020·海南省高三其他)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B.生产者积累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可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
    【详解】
    A、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无机环境,A正确;
    B、生产者固定的有机物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20.(2020·河北省高三一模)研究发现,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个猎物的难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 )
    A.该斑马群属于同一种群,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B.斑马群的密度越大,则捕食者的成功率越低
    C.斑马条纹属于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斑马群时发现第二次捕获更难,则斑马群的实际值会小于计算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信息素、尿)、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详解】
    A、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据题干“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可知,其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A正确;
    B、由“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个猎物的难度”可知,斑马群的密度越大,则捕食者的成功率越低,B正确;
    C、斑马条纹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根据题意第一次抓捕后会第二次捕获更难,所以第二次抓捕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变少,所以计算值会比实验值偏高,D正确。
    故选C。
    21.(2020·湖北省高三其他)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的冷箭竹,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基于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冷箭竹、纤维素分解菌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三种生物可形成食物链:冷箭竹→纤维素分解菌→大熊猫
    C.大熊猫的液泡中因缺少纤维素酶而不能分解、利用纤维素
    D.组成大熊猫的细胞与组成冷箭竹的细胞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大熊猫依赖肠道中纤维素分解菌群消化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则吸收大熊猫的营养物质,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食物链包含的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详解】
    A、除病毒外,动植物,细菌等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A正确;
    B、食物链指由捕食关系所构成,由低营养级→高营养级,分解者不参与构成,B错误;
    C、高等动物一般无液泡,且液泡的主要功能为储存营养物质,而不是分解利用物质,C错误;
    D、两者细胞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不属于细胞分化的范畴,D错误。
    故选A。
    22.(2020·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以 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 D 与 B 间以及 D 与 C 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图丙中 B 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C.图乙中 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 占的比例为 a,B 体重增加 x 至少需要 A 的量为 y,则 y=20ax+5x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相关内容。分析题图:图甲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 A 为组 织液、B 为淋巴、C 为血浆、D 为细胞内液;图乙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为生产者、B 和 C 为消费者;图丙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 A 为生产者、B 为分解者、C 为消费者、D 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详解】
    A、图甲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 D 可以与淋 巴 B 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细胞的细胞内液 D 可以与血浆 C 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 图丙中的 B 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营养级,B错误;
    C、图乙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中 B 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 占的比例为 a,则 A 占的比例为 1-a,B 体重增加 x,至 少需要 A 的量为 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 20%计算,从 A→C→B 这条食物链,需要 A 的量为 ax÷20%÷20%,即 25ax;A→B 这条食物链,需要 A 的量为(1-a)x÷20%,即 5(1-a)x, 则总共消耗 A 的量 y=25ax+5(1-a)x=20ax+5x,C正确;
    D、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 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
    故选C。
    23.(2020·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三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湖泊过度捕捞、森林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所以湖泊过度捕捞、森林严重砍伐其恢复力稳定性都会下降。(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例如:水土保持、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
    【详解】
    A、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C、湖泊过度捕捞、森林严重砍伐后,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24.(2020·北京高三其他)春天,青蛙是池塘食物网的一部分,到了秋天,它转移到陆地,又加入了草地食物网。因此,青蛙是池塘和草地这两个不同食物网的连接点。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池塘里的蝌蚪和草地上的青蛙属于两个物种
    C.狐狸属于消费者,草地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
    D.池塘和草地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源于太阳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我们称之为食物网。
    【详解】
    A、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A正确;
    B、池塘里的蝌蚪和草地上的青蛙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
    C、据图分析,在草地食物网中,狐狸为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C正确;
    D、池塘和草地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太阳能,D正确。
    故选B。
    25.(2020·上海高三二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指( )
    A.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B.物种的数目及其数量的多样性
    C.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多样性
    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所含基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调节功能的潜在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所含基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要求学生对重要概念较熟悉。
    26.(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某个池塘中各个种群占据的位置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的研究
    B.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D.在昆虫→青蛙→蛇→狐→豹这条食物链中,豹处于第五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
    (1)模型图示(如右图) 。
    (2)相关说明:①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③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详解】
    A、研究某个池塘中各个种群占据的位置属于对群落空间特征的研究,故A错误;
    B、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依据的是充分利用光能等资源的利用率,故B错误;
    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故C正确;
    D、食物链必须以生产者为起点,而昆虫不是生产者,故D错误;
    故选C。
    27.(2020·全国高三一模)下图是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鸡→猪”是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B.沼渣、塘泥可以为水稻、大豆提供物质和能量
    C.鸡粪中的能量不属于鸡同化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
    【详解】
    A、猪并未捕食鸡,“水稻→鸡→猪”不是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错误;
    B、沼渣、塘泥作为肥料还田,水稻、大豆利用的是微生物分解时产生的无机盐及CO2,并未直接从沼渣、塘泥中获取能量,B错误;
    C、鸡粪中的能量不属于鸡的同化量,属于鸡的上一营养级水稻和大豆的同化量,C正确;
    D、在生态农业中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28.(2020·重庆一中高三期中)切叶蚁切割、收集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的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种“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C.碎叶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向真菌,再流向切叶蚁
    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详解】
    A、由“切叶蚁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可知,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的植物后会留下“气味”,可在同种的不同个体间传递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
    C、食物链一般是指捕食植物链,只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分解者,C错误;
    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9.(2020·河北省高三二模)信息传递对于各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体各细胞间能保持功能协调统一,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离不开信息的交流
    B.我国科学家培育的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神经细胞核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DNA、DNA→RNA、RNA→蛋白质
    C.养殖鲤鱼时,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可促进亲鱼卵子和精子成熟,利于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
    D.在农田中利用音响设备播放结群信号录音吸引鸟类,可使鸟类结群捕食害虫,保护农作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以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方式,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物理信息;②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③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
    A、生物体各细胞间能保持功能协调统一,不仅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依靠信息的交流,A正确;
    B、克隆猴的神经细胞核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RNA、RNA→蛋白质,DNA→DNA的过程是遗传信息的复制,B错误;
    C、养殖鱼类进行人工受精与育苗之前可向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可促进亲鱼卵子和精子成熟,C正确;
    D、在农田中利用音响设备播放结群信号录音吸引鸟类,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保护农作物,D正确;
    故选B。
    30.(2020·江西省高三一模)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B.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C.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山体滑坡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D.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土壤, 帮助恢复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详解】
    A、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生物量大,为S1,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A正确;
    B、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由于原来有生物定居过,因此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B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山体滑坡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是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C错误;
    D、良好的土壤环境为生物生长提供资源,人工措施改善土壤,可以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D正确。
    故选C。
    31.(2020·天津实验中学高三一模)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条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
    【详解】
    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
    32.(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群居动物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实验者向鸽群放出饥饿的苍鹰,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可传达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鸽子发现苍鹰后发出的大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B.食物网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C.鸽种群数量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就越少
    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鸽子的种群数量,因变量是报警的平均距离,图中显示随着鸽子种群数量的增加,报警的平均距离也不断增加。
    【详解】
    A、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传递物理信息、群飞骚扰属于传递行为信息,A错误;
    B、在食物链中,鸽子可能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苍鹰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或第四营养级,B错误;
    C、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C正确;
    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种内互助,D错误。
    故选C。
    33.(2020·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写成,并且这些种群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这些种群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C.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D.该生态系统如果受到重金属的污染,由于富集种群丁的浓度会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可知戊为生产者,乙、丙处于同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
    【详解】
    A、根据题干的数据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戊为生产者,食物网可表示为,A正确;
    B、甲和乙是捕食关系,未体现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
    D、随着营养级的升高,重金属会发生富集作用,丁是最高营养级,所以丁重金属的浓度最大,D正确。
    故选B。
    34.(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扬州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可将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净化输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污水进入湿地经物理沉降、化学降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到净化
    B.该湿地群落的植物可以吸收N、P等无机盐,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C.该湿地群落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D.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光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
    【详解】
    A、污水进入湿地经物理沉降、化学净化和分解者的作用得到净化,A正确;
    B、N、P元素过多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够吸收水中的N、P 等元素,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B正确;
    C、该湿地群落中的碳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CO2,此外还有生活污水等中的有机物,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态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
    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一般选择芦苇、香蒲、菖蒲、美人蕉等具有一定净化污水能力的,并且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对当地生态系统生物生存造成威胁。
    35.(2020·广东省高三一模)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
    D.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低于农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加快物质循环,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A、合理搭配植物,形成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B正确;
    C、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利于加快物质循环,C正确;
    D、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高于农田,其价值也高于农田,D错误。
    故选D。
    36.(2020·河南省高三其他)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
    B.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
    C.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左右捕捞
    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发展,其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逻辑斯谛增长”,环境容纳量(K)则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在K时种群密度最大。
    【详解】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由环境所决定,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选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不同种的物种的共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B选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K之间左右捕捞,最多捕捞至K/2左右时停止,C选项错误;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若能圈养动物降低呼吸消耗,则可以提高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进而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C。
    37.(2020·山东省高三其他)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8.(2020·陕西省高三其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有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详解】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正确;
    C、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C正确;
    D、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所致,D正确。
    故选A。
    39.(2020·山西省高三一模)农谚“禾怕寒露风”是指水稻不耐冷。现存的江西东乡野生稻具有耐冷基因,用它对普通栽培稻进行改良,可以选育出耐冷的栽培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是某基因定向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
    B.利用东乡野生稻育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东乡野生稻只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D.保护现存的东乡野生稻的最有效措施是在多地建立植物园加以保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利用江西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对普通栽培稻进行改良,选育出耐冷的栽培稻,该过程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
    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不能定向突变,A错误;
    B、利用东乡野生稻育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正确;
    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错误。
    故选C。
    40.(2020·云南省高三二模)生态浮床技术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吸收N、P、重金属等,及根系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了水生生态环境。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浮床植物的水上部分可供鸟类筑巢,根系形成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浮床能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C.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低于无浮床的区域
    D.浮床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
    A、浮床植物的水上部分可供鸟类筑巢,根系形成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体现了垂直方向上的种群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浮床使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能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B正确;
    C、浮床下方水体中的藻类植物与浮床植物为竞争关系,其数量低于无浮床的区域,C正确;
    D、浮床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生态浮床技术,考查群落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 非选题
    41.(2020·北京实验学校(海淀)高三月考)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0

    B

    10

    -

    0.1

    5

    C

    -

    10

    0.1

    20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____个。

    【答案】营养、温度 取样前振荡试管 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抽样检测法 15 2.88×108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设计,试管A和B研究的是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试管A和C研究的是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因此该实验课题为探究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①取样前振荡试管,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实验误差。
    ②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统计样方中的酵母菌数量时,中格内部的酵母菌全部计数,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左边和上边,顶角的酵母菌只计数左上角一个顶角的个体数,所以图中中格酵母菌数为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18/25×400÷(0.1×1000)×100=2.88×108个。
    【考点定位】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名师点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2.(2020·山东省高三月考)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
    【答案】(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 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 高于(或“大于”)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分析】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分解的微生物。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或残落物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水、无机盐和,氧化碳等).这些物质又可以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详解】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
    (2)① 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其余各个变量保持一致,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蚯蚓的食物中日平均食物消耗量半分解叶比较多,而对杨的半分解叶尤其喜好。蚯蚓对植物的种类有选择,对分解程度有选择。
    (3)蚯蚓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增加分解者的数量,可以加快物质循环的过程,从而增加抵抗力稳定性。
    43.(2019·江西省玉山一中高三四模及以后)某果园生态系统,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试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区别该群落与其它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
    (2)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3)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_。长期间种草菇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将会增强,这也是人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有益尝试。
    (4)初夏池塘蛙声一片,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它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5)苹果小卷叶蛾幼虫是危害苹果的害虫,姬蜂是该虫的天敌。为研究苹果抵抗虫害的机制,某科研小组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B,进行相关实验。实验中每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50只姬蜂,观察其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下表。

    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解者 自我调节 物理 种群的繁衍 丁原醇溶剂 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虫害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前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因变量是挥发物的种类,因变量是姬蜂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挥发物A和挥发物B的组的姬蜂数量都较高,且后者高于前者。
    【详解】
    (1)该果园生态系统中,在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试验,因此与普通果园群落相比,该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丰富。
    (2)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3)草菇是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初夏池塘中的蛙声属于物理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5)根据题意分析,用某科研小组用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苹果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苹果挥发物B,进行了相关实验,因此该实验中的对照组中的物质应该是挥发物的溶剂,即丁原醇溶剂;根据表格分析,两种挥发物的实验组的姬蜂都高于对照组,且挥发物B的组高于挥发物A的组,说明苹果能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寻找食物;遭受虫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以避免虫害。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照性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点,明确对照实验中对照组设计的一般原则,能够分析表格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得出合理的解释。
    44.(2020·北京高三月考)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敌 竞争 抵抗力 c 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 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解析】
    【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从实验结果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把相关的结果加以归纳即是实验的结论。
    45.(2019·内蒙古自治区高三月考)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答案】消费者 寄生 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f b f d ghi 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 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
    46.(2019·云南省高考模拟)湿地生态系统在降低污染改善水质方面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从浅水区到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的______相对稳定。
    (2)某课题组探究了狐尾藻和黑藻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功能,结果如表:

    Pb2+(15mg/L)
    Dd2+(5mg/L)
    Cr6+(0.2mg/L)
    狐尾藻
    98.38
    70.23
    26.73
    黑藻
    94.35
    96.53
    69.23

    实验结果说明: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3)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进行修复时,需定期打捞植物并做无害化处理,否则重金属会通过______逐级积累,富集于最高营养级。同时,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______作用下污染物重新进入水体。
    【答案】水平 结构和功能 狐尾藻和黑藻均能大幅消减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狐尾藻对Pb2+的消减作用大于黑藻 黑藻对Dd2+、Cr6+的消减作用大于狐尾藻 食物链 分解
    【解析】
    【分析】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的植物还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的活性。湿地植物在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详解】
    解:(1)湿地生态系统从浅水区到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
    (2)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狐尾藻和黑藻均能大幅消减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②狐尾藻对Pb2+的消减作用大于黑藻;③黑藻对Dd2+、Cr6+的消减作用大于狐尾藻。
    (3)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进行修复时,需定期打捞植物并做无害化处理,否则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富集于最高营养级。同时,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污染物重新进入水体。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分析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
    47.(2019·江苏省高三二模)中国已有五千年的饮茶历史,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业研究发现,鲜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基酸含量高的鲜叶比较适合制作优质绿茶。某研究所对单作和间作两种环境下,影响茶叶品质的光合生理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
    Ⅰ.实验分组。甲组(单作):只种植茶树(1米左右);乙组(间作):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分别与茶树间行种植。
    Ⅱ.实验历程。在同一个茶厂,试验地坡势平缓度,土壤肥力基本一致,分别于春茶、夏茶生长季节进行测定。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日期,从8:00~18:00时每隔2h测定一次茶树的相关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表:两种种植条件下不同季节对茶叶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酚氨比的影响

    请分析回答:
    (1)间作使茶园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变得更复杂,有利于提高作物对资源的利用。茶可以饮用、桂花可以入药、含笑种子可以榨油这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图1中,导致8:00~12:00期间甲、乙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加快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经测定,14:00~16:00期间甲、乙两组叶片表面温度相近,而甲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更显著,造成此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00时,夏茶净光合速率甲组低于乙组,而春茶正相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甲组相比,乙组在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组种植中,鲜茶产量较高的是________组,更适合制作优质绿茶的采摘季节和种植方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垂直 直接 光照强度(增加)和温度(升高) 光照强度 相关酶的活性下降 乔木的遮阴作用,温度相对比较适宜 甲 春季、间作
    【解析】
    【分析】
    据图1、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时间、种植方式和种植季节,因变量是甲乙两组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再紧扣“鲜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基酸含量高的鲜叶比较适合制作优质绿茶”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间作是不同高度的树-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分别与茶树间行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间作使茶园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复杂;食用、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8:00~12:00期间,光照强度逐渐加强、温度逐渐升高,所以甲、乙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加快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14:00~16:00期间甲、乙两组叶片表面温度相近,温度不是甲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因素,而光照强度逐渐下降,故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

    (3)12:00时,夏季比春季温度高,与光和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故填相关酶的活性下降;甲组单作、乙组轮作,茶树1米左右、桂花树高5~6米、含笑树高10~12米,高大的树木可以为茶树遮阴、温度相对比较适宜,乙组在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甲组净光合速率一直下降。
    (4)分析图1、图2可看出甲组净光合速率大部分段时间段高于乙组,故填甲组;据表格可知,甲组与乙组在春季氨基酸含量高于夏季氨基酸含量,间作时乔木可为茶树遮阴,温度更适宜。
    【点睛】
    易错点:通过对比图1、图2得出夏季10:00~12:00期间净光合速率一直增大的原因是高大的树木可以为茶树遮阴、温度相对比较适宜。
    48.(2020·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治理污染迫在眉睫。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2)有些淡水湖泊在夏季会出现水华现象,该现象是蓝藻爆发所致。人类活动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偏多,另外,夏季高温提升了蓝藻细胞内______________ , 进而导致蓝藻爆发。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湖泊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人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千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表所示(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水样编号









    A组(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①分析表中信息,确定该工厂是污染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酶的活性 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A组数据可以看出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对照作用 在工厂的排污口和下游即⑤添加P的组和原始水样蓝藻细胞数目基本相同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分析表格:A组中,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由此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由此可推知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对照作用。
    【详解】
    (1)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夏季高温提高了蓝藻细胞内酶的活性,蓝藻细胞代谢加快,所以进而导致蓝藻爆发。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看出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由此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
    ②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由此可推知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对照作用,从实验结果看出:在工厂的排污口和下游即⑤添加P的组和原始水样蓝藻细胞数目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判断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点睛】
    本题要求考生识记全球性的问题和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分析表格时需要抓住⑤号这是工厂的排污口。
    49.(2020·天津高三一模)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1和图2,该生态系统未呈现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
    【答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传递给丁、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大于 丁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的全部生物的总和。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
    【详解】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结合图1和图2,呈现了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未呈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丙和丁处于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丁既处于第三营养级,又处于第四营养级,既捕食丙,又和丙一起捕食乙,因此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乙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丙和丁)、呼吸散失、流向分解者,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丙、流向分解者)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传递给丁、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结合图2分析,水草、藻类→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900/25000=7.6%,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还有甲,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含量最高的为顶级营养级的生物,丁的营养级最高,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
    【点睛】
    本题以图片信息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分析及计算,要求学生熟悉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能量的去向。
    50.(2020·北京高三一模)生态工程控害技术是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耕作习惯来提高生物防控或对害虫的直接控制,包括改变大面积单一耕作模式、减少害虫的迁入量和种群发生数量,以及提高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
    (1)稻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其自我调节能力_____,原因是______。
    (2)构成水稻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___________,水稻害虫与水稻的关系是______。
    (3)为解决病虫害问题,有人建议在稻田中投放一定量的水生昆虫。常见本地水生昆虫的食性如下:
    类别
    豆娘
    螳水蝇
    摇蚊
    蕈蚊
    食性
    肉食性
    食腐或食肉
    水底有机物或植食性
    植食性

    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稻田里蕈蚊属于_________。你认为可以投放的昆虫类别是_______________。
    (4)水生昆虫种类非常多,对环境水质和底质污染物敏感性高,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良好的指示生物,常被用作监测水生生态系统变化。下图是生态工程技术防控区与农民自防区稻田中豆娘在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的数量变化情况:

    据图分析,生态工程技术防控区豆娘数量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而农民自防区豆娘数量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弱 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水、矿质元素、阳光 捕食(寄生) 第二营养级 豆娘、螳水蝇 2009、2010年与农民自防区没有显著变化,2011年孕穗期豆娘数量明显增多 农民自防区稻田中使用了农药和化肥等
    【解析】
    【分析】
    寄生与捕食的区别: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主造成危害。寄生生物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生物或其某一部分,是捕食关系。
    【详解】
    (1)稻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2)构成水稻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包括水、矿质元素、CO2、O2等,能量有阳光。有些水稻害虫以水稻为食,与水稻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有些水稻害虫吸食水稻的汁液,与水稻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3)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稻田里蕈蚊以植物(第一营养级)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为解决病虫害问题,可以投放以害虫为食的肉食性昆虫豆娘、螳水蝇。
    (4)由生态防控区和农民自防区图示对比可知,2009、2010年生态防控区与农民自防区豆娘数量没有显著变化,2011年孕穗期豆娘数量明显增多。农民自防区稻田中使用了农药和化肥等,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和底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故豆娘的数量低。
    【点睛】
    本题通过稻田生态工程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57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49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5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