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试卷
1.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 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毒性 B. 密度 C. 溶解性 D. 熔点
3. 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有白雾冒出
B. 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 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5.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新冠治疗药千金藤素(C37H38N2O6)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下列关于千金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06g B. 该物质由四种元素组成
C. 该物质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9:3 D. 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6. 向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和Fe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滤渣中一定有Ag、Cu、Fe,可能有Zn
B. 滤渣中一定有Ag、Cu,可能有Fe
C. 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AgNO3
D. 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Fe(NO3)2
7. 今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
A. 加大汽车尾气检测力度,禁止未达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B. 为了增产增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D. 使用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8. 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当6.4g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是( )
A. 8:11 B. 2:11 C. 16:11 D. 16:9
9. 下表对化学知识的阐述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能源
①锌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②大量使用亚硝酸钠,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③吸烟能使人中毒,青少年一定不要吸烟
①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②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③风能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D.化学与安全
①合成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③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①搬运易燃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
②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做灯火试验
③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A. A B. B C. C D. D
10. 同学们对含有K2SO4、K2SO3、K2S的混合物中各元素含量进行探究,经测定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48.2% B. 47.3% C. 46.4% D. 49.1%
11.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
B. 向pH=1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C. 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
D.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12. 将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FexOy置于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器内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的值为19.6
B. 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16g
C. 当CO2质量为4.4g时,容器内CO的质量为14g
D. 铁的氧化物中x:y=2:3
13. 用化学用语填写。
(1)标出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 。
(2)高锰酸根离子 ______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______ 。
14.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季柳絮飞扬,柳絮极易引起火灾,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柳絮属于 ______ 。
(2)做饭刮山药(食材)皮时,手上皮肤奇痒难忍(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所致),常用厨房中的 ______ (填调味品名称)来止痒。
(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水稻种子的主要成分为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 ______ 。
15.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和15的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 ______ 。
(2)O2−核外电子排布与 ______ 原子相同。
(3)铝、硅、磷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是因为三种元素的原子 ______ 。
16. KCl和KNO3的溶解度(见下表)和溶解度曲线(如图)。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1)40℃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 (精确到0.1%)。
(2)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 ______ (选填“甲”或“乙”)。
(3)KCl和KNO3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______ 。
A.10℃
①A+B→C+D②B+E→F+H③C+E→F+G④G+I→△A
其中E、G、H、I为单质,通常状况下,H、I为气体,C溶液呈蓝色,A是一种黑色固体,B是铅酸蓄电池中的酸,反应③是湿法冶金的原理。请回答问题。
(1)物质H的化学式是 ______ 。
(2)反应②除了有气体生成外,还能观察到 ______ 。
(3)将E加入到C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后与反应前相比,溶液质量 _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8.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用途是 ______ 。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反应,装置B相对于装置C,其优点是 ______ 。
(3)比较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两者的共同点是 ______ 。
A.发生装置可以相同
B.都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C.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D.收集装置可以相同
(4)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_ 。
(5)用E装置收集氢气时,开始收集的适宜时刻是 ______ 。
(6)氯化氢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可以用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来制取,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选填字母)。
19.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请你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化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如图所示,向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待充分反应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
[提出问题]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溶质为NaCl
猜想2:溶质为NaCl、BaCl2
猜想3:溶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
[验证与探究]
同学们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若有 ______ 现象,则猜想2正确;若有 ______ 现象,则猜想3正确。
[归纳与总结]经实验证明,猜想3正确。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经过上述实验,认为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______ 。
【探究活动二】制备与生产流程的探究。
钨(W)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如图是生产钨的一种工业流程。
已知:①白钨矿的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还含有CaO、SiO2等。
②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金属钨反应生成碳化钨。
(1)操作3的名称是 ______ 。
(2)“酸浸”时适当升高温度会提高浸出率,但温度不宜太高,原因是 ______ 。
(3)操作2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
(4)用氢气还原WO3可获得高纯度的钨,此处不宜用焦炭代替氢气的原因是 ______ 。
20.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NaHCO3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定性探究】样品成分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适量样品完全溶解在水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HNO3
有 ______ 产生
样品中含有NaHCO3
步骤二:取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______ 溶液
有 ______ 产生
样品中含有NaCl
【定量探究】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设计实验】装置图如下:
【进行实验】
已知:装置B、C、D中药品均足量。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加入a g样品于锥形瓶中。
②打开K1,通一段时间N2后,称量装置B、C的质量分别是a1g和a2g,记录数据。
③关闭K1,打开K2,向锥形瓶中缓慢注入足量稀硫酸,关闭K2。
④待锥形瓶中无气泡产生时……关闭K1。第二次称量装置B、C的质量分别是a3g和a4g记录数据。
【分析讨论】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2)装置D的作用是 ______ 。
(3)将④中省略号处的操作补充完整 ______ 。
(4)如果没有步骤②中通一段时间N2的操作,会使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 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得出结论】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 (用含有相关字母的式子表示)。
21. 某同学取MgCl2和KCl固体混合物10.8g,向其中加入115g的水,使其完全溶解。将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KOH溶液平均分成5等份,依次加入到上述溶液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K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KOH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产生沉淀的质量/g
1.45
m
4.35
5.8
5.8
请分析计算。
(1)表中m的值是 ______ 。
(2)所用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 。
(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内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答案】A
【解析】解:A、毒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3.【答案】B
【解析】解:A、图A表示同种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图B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表示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C、图C表示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该分子构成单质,故选项错误;
D、图D表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图示的辨别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答案】C
【解析】解:A、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5.【答案】B
【解析】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B、千金藤素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物质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8):(16×6)≠19:3,故选项说法错误。
D、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7):(1×38):(14×2):(16×6)=222:19:14:48,则所含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B、根据千金藤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由金属活动性Zn>Fe>Cu>Ag知,向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和Fe粉的混合物,锌先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硝酸银反应完,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锌粉反应完,铁才能与AgNO3溶液、硝酸铜反应,生成的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说明溶液中不含硝酸铜、硝酸亚铁,则说明铁没有参加反应,可能是锌是过量的,也可能是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有Ag、Cu、Fe,可能有Zn,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A选项的分析,滤渣中一定含有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滤液中一定有Zn(NO3)2,不可能有Ag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滤液中一定有Zn(NO3)2,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不可能有Fe(NO3)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由金属活动性Zn>Fe>Cu>Ag知,向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和Fe粉的混合物,锌先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硝酸银反应完,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锌粉反应完,铁才能与AgNO3溶液、硝酸铜反应,生成的硝酸亚铁溶液显浅绿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综合考虑各种出现的情况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加大汽车尾气检测力度,禁止未达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有利于保护空气,与该主题相符,故选项错误。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与该主题不相符,故选项正确。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能减少水体污染,与该主题相符,故选项错误。
D、使用新型的可降解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与该主题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含义、保护环境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设生成C的质量为x。
A+2B=C+2D
222×9
x3.6g
222×9=x3.6g
x=4.4g
则生成C的质量为4.4g,所以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是6.4g:4.4g=16:11。
故选: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9.【答案】D
【解析】解:A.②亚硝酸钠有毒,能做防腐剂,适当使用亚硝酸钠,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不能大量使用,易对人体带来危害,故错误;
B.③风能发电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故错误;
C.①合成纤维吸水性、透气性较差,故错误;
D.①搬运易燃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以防发生撞击发生爆炸,②二氧化碳不能供呼吸,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做灯火试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③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防止引燃该气体从而发生爆炸,故正确;
故选:D。
A.根据防腐剂的使用要求进行分析;
B.根据能量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合成纤维的特性进行分析;
D.根据搬运易燃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点燃可燃性气体前的安全要求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较为全面,难度不大,完成此题的关键是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10.【答案】A
【解析】解:K2SO4、K2SO3、K2S三种物质中钾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则混合物中钾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39×2):32=39:16。
经测定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2%)×3939+16≈48.2%。
故选:A。
根据K2SO4、K2SO3、K2S三种物质中钾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K2SO4、K2SO3、K2S三种物质中钾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BD
【解析】解: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选项图像错误。
B、向pH=13的溶液显碱性,不断加水,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故选项图像正确。
C、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错误。
D、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BD。
A、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pH=1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2.【答案】C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m的值为16.8,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析可知,生成铁的质量为16.8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6g,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1.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16.8g+17.6g−11.2g=23.2g,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CO2质量为4.4g时,由质量关系CO(28)∼CO2(44)可知,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质量为2.8g,则容器内CO的质量为:16.8g−2.8g=14g,故选项说法正确。
D、17.6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7.6g×3244×100%=12.8g,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yCO+FexOyxFe+yCO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碳中氧元素一半的质量来自于铁的氧化物中,所以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2.8g×12=6.4g,铁的氧化物中铁的质量为16.8g,所以FexOy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6.8g56:6.4g16=3:4,即x:y=3:4,则该铁的氧化物是Fe3O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由图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6g,17.6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7.6g×1244×100%=4.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碳元素的质量为4.8g,反应前碳元素都来自于一氧化碳中,所以一氧化碳的质量为:4.8g÷1228=11.2g,即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1.2g,由于一氧化碳是反应物,质量逐渐减少,所以反应前一氧化碳的质量是mg,反应后一氧化碳剩余的质量是5.6g,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1.2g,所以m的值为5.6+11.2=16.8,即一氧化碳的总质量为16.8g,生成铁的质量也是16.8g;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HCl+1OMnO4− Al
【解析】解:(1)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显+1价可表示为:HCl+1O。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高锰酸根离子可表示为:MnO4−。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故答案为:
(1)HCl+1O;
(2)MnO4−;
(3)Al。
(1)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答案】可燃物 食醋 糖类
【解析】解:(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柳絮属于可燃物;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山药中含有的皂角素为碱性,需要涂抹酸性物质进行中和,故可使用厨房中的食醋;
(3)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糖类。
故答案为:(1)可燃物;(2)食醋;(3)糖类。
(1)根据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2)根据中和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的认知进行分析。
本题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中和反应应用、燃烧条件等知识进行了考查,题目较简单。
15.【答案】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氖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解:(1)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为7和15的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O2−是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其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O2−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铝、硅、磷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是因为三种元素的原子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故答案为:
(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氖;
(3)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1)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O2−是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其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28.6%乙 B
【解析】解:(1)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0g,则4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0g40.0g+100g×100%≈28.6%。
(2)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则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乙。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则KCl和KNO3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20℃∼30℃。
故答案为:
(1)28.6%;
(2)乙;
(3)B。
(1)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线、面和交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H2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减小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物质H是氢气,化学式是:H2。
(2)反应②是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除了有气体生成外,还能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3)将E加入到C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发生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铜,铁、铜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都是+2价,则反应后与反应前相比,溶液质量减小。
故答案为:
(1)H2;
(2)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3)减小。
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九种物质,相互之间发生如下反应:①A+B→C+D②B+E→F+H③C+E→F+G④G+I→△A,其中E、G、H、I为单质,通常状况下,H、I为气体;A是一种黑色固体,B是铅酸蓄电池中的酸,A、B反应能得到蓝色溶液C,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水,则A是氧化铜,B是硫酸,C是硫酸铜,D是水;反应③是湿法冶金的原理,即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则E是铁,F是硫酸亚铁,G是单质铜;反应②是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H是氢气;反应④是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则I是氧气;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8.【答案】用来给物质加热 2H2O22H2O+O2↑分解 控制反应的速率 AD 防止加热时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D
【解析】解:(1)仪器a是酒精灯,用途是用来给物质加热;
(2)B装置是固液常温型装置,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装置B中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
(3)A、二者的反应物都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都是固液常温型装置,故正确;
B、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故错误;
C、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为大理石中的杂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为二氧化锰,故错误;
D、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收集,故正确;
(4)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加热时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5)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开始产生的气体是装置内的空气,所以要等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6)加热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氯化氢气体,属于固液加热型,应选用的发生装置D。
故答案为:(1)用来给物质加热;
(2)2H2O22H2O+O2↑;分解;控制反应的速率;
(3)AD;
(4)防止加热时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5)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6)D。
(1)根据常见的仪器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
(3)根据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
(4)根据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5)根据排水取气法收集的注意事项分析;
(6)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分析。
本题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并考查了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结合选项正确解答。
19.【答案】NaCl、Na2CO3 白色沉淀产生 气泡产生 反应物是否过量 过滤 盐酸受热易挥发 CaCl2、HCl 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金属钨反应生成碳化钨
【解析】解:[猜想与假设]
猜想1: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两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说明A中碳酸钠过量,B中稀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过量,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为NaCl
猜想2:氯化钡过量时溶质为NaCl、BaCl2
猜想3:碳酸钠过量时溶质为NaCl、Na2CO3
故答案为:NaCl、Na2CO3。
[验证与探究]
同学们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则猜想2正确;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则猜想3正确。
故答案为:白色沉淀产生;气泡产生。
[反思与评价]
同学们经过上述实验,认为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故答案为:反应物是否过量。
(1)操作3的名称是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2)“酸浸”时适当升高温度会提高浸出率,但温度不宜太高,原因是盐酸受热易挥发。
故答案为:盐酸受热易挥发。
(3)操作2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CaCl2、过量的盐酸中的HCl。
故答案为:CaCl2、HCl。
(4)用氢气还原WO3可获得高纯度的钨,此处不宜用焦炭代替氢气的原因是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金属钨反应生成碳化钨。
故答案为: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金属钨反应生成碳化钨。
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盐酸受热易挥发。
用氢气还原WO3可获得高纯度的钨,此处不宜用焦炭代替氢气的原因是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金属钨反应生成碳化钨。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气泡 硝酸银 白色沉淀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中 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偏大 21(a4−a2)11a×100%
【解析】解:【定性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适量样品完全溶解在水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HNO3
有气泡产生(碳酸氢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样品中含有NaHCO3
步骤二:取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
样品中含有NaCl
故答案为:气泡;硝酸银;白色沉淀。
【分析讨论】
(1)A中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故答案为: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2)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中。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中。
(3)④中省略号处的操作是通入一段时间氮气,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C装置吸收。
故答案为: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4)如果没有步骤②中通一段时间N2的操作,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C装置吸收,会使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得出结论】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a4g−a2g。
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是x。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168 88
agxa4g−a2g
16888=agxa4g−a2g
x=21(a4−a2)11a×100%
故答案为:21(a4−a2)11a×100%。
碳酸氢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
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碱石灰能够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2.914%
【解析】解:(1)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第一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生成1.45g氢氧化镁沉淀;第三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共产生4.35g沉淀,生成的沉淀是第一次的3倍,说明20g氢氧化钾溶液完全反应,能生成1.45g氢氧化镁沉淀。则第二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共产生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为1.45g×2=2.9g。
故答案为:2.9。
(2)80g氢氧化钾溶液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5.8g沉淀,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钾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氯化镁的质量为z。
2KOH+MgCl2=Mg(OH)2↓+2KCl
112 95 58 149
xz5.8gy
11258=x5.8g x=11.2g
58149=5.8gy y=14.9g
9558=z5.8g z=9.5g
所用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1.2g80g×100%=14%。
故答案为:14%。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9g+10.8g−9.5g10.8g+115g+20g×4−5.8g×100%=8.1%。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1%。
根据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第一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生成1.45g氢氧化镁沉淀;第三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共产生4.35g沉淀,生成的沉淀是第一次的3倍,说明20g氢氧化钾溶液完全反应,能生成1.45g氢氧化镁沉淀。第四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共产生5.8g氢氧化镁沉淀,恰好是1.45g的四倍;第五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产生的沉淀仍是5.8g,说明第五次加入20g氢氧化钾溶液没有参加反应,即80g氢氧化钾溶液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5.8g沉淀,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确定80g氢氧化钾溶液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5.8g沉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八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八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推断题,简答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选项中,展于物理变化的是,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