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全国各省市地区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合集(含答案解析)
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
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化学试卷
1. 下列与乐山有关的生产生活场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沐川船伐漂流
B. 夹江烧制瓷砖
C. 峨眉山冰雪融化
D. 马边采摘绿茶
2.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 B. 取用块状固体
C. 闻气体气味 D. CO2验满
3. 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 纸杯着火点变高 B. 纸杯不是可燃物
C. 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 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4.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氦气用于充灌气球 B. 盐酸用于除铁锈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铜用于制作导线
5. 农业上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实验室配制100g该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6. 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有些人皮肤沾上会发痒,涂抹下列家中常见物质能明显缓解该不适的是( )
A. 食醋 B. 花生油 C. 牙膏 D. 肥皂水
7. 碱性锌锰电池性能优越,其组成物质包括锌粉、氢氧化钾、二氧化锰、石墨等,这些物质的类别不包括( )
A. 酸 B. 碱 C. 单质 D. 氧化物
8. 碳是组成物质最多的元素,碳元素的相关信息和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 B. 碳是一种金属元素
C. 碳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D. 碳元素能组成多种单质
9. 科学家通过“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器测得火星表面大气成分(体积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星大气中N2的含量最高 B. 火星大气中CO2的含量高于空气
C. 火星大气不含稀有气体 D. 火星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0. 氯乙烯(丙)是生产环保PVC材料的重要原料,如图是一种合成氯乙烯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化学式为CH B. 乙的相对分子量为36.5g
C. 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 丙由三种元素组成
11. 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如图是甲、乙两种气体在101kPa时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甲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于乙
D. T℃时,气体乙的溶解度为2g
12. 目前许多学校安装了直饮水机,只要将它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某品牌直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 B. 滤膜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C. 紫外光照射的作用是加热 D. 直饮水一定是软水
13. 已知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20℃时,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小玻璃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 小玻璃瓶中有NaOH固体析出
C. 应及时关闭止水夹防止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吸
D. 实验结束后,将小玻璃瓶中的物质倒入足量水中,无固体剩余
14. 已知物质R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取一定质量的R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8.0g
B. 所取R质量的最小值为1.6g
C. R可能是酒精(C2H5OH)
D. 若R为CO和H2的混合物,则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5.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制造飞机使用了大量的钢(铁和碳的合金)、铝合金、合成橡胶等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 。
(2)用化学符号表示以下微粒:
①3个铁原子 ______ ;②2个铝离子 ______ 。
(3)飞机的机身大量采用铝合金材料,其优点是 ______ (任写一条)。
16. 氢能源是最理想的“绿色能源”之一,有规划地开发和使用氢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我国氢能源的发展规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个阶段,具体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煤炭生成“灰氢”属于 ______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通过反应CH4+CO22CO+2H2制备的氢气属于 ______ (选填“灰氢”、“蓝氢”或“绿氢”)。
(3)水分解生成“绿氢”时的另种生成物为 ______ ;写出一种用于制备“绿氢”的可再生能源 ______ 。
17. 化学学习要善于构建物质间的联系,形成“结构化”知识。某同学总结的部分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体现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______ 。
(2)Cu可以与浓硝酸发生反应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Cu+4NHO3(浓)=Cu(NO3)2+2R↑+2H2O,反应中R的化学式为 ______ 。
(3)将一根洁净的铝丝侵入硝酸铜溶液中能发生反应③。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铝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
b.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c.此实验证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4)Cu(OH)2能与HNO3发生中和反应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18. 保护环境,实现“绿水青山”目标,要对工厂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某氮肥厂和炼铁厂联合处理尾气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饱和食盐水处发生的反应为:NH3+CO2+NaCl+H2O=NaHCO3↓+NH4Cl。
回答下列问题:
(1)饱和食盐水是 ______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流程中“操作Ⅰ”的名称为 ______ 。
(3)根据信息写出加热NaHCO3固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4)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______ 。
19. A−E是化学实验时常见的实验装置,组合不同装置可以实现O2、CO2等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等。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______ 。
(2)用装置A制备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 ______ 。
(3)利用装置C收集O2时,气体应从 ______ (选填“①”或“②”)导管口进入。
(4)欲制备并收集干燥的CO2,应选用的装置为:B→______ →C(填装置序号)。
20. 碳酸钠是生活中常用的盐,其水溶液呈碱性。某同学在完成教材十一单元“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后(如图),对所得溶液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反思讨论】
猜想Ⅰ:溶质只有NaCl;
猜想Ⅱ:溶质有NaCl和 ______ ;
猜想Ⅲ:溶质有NaCl和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加入一小段镁条。
______
猜想Ⅱ不正确
实验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 ______ 正确
【反思讨论】
(1)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某同学认为只要实验2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不需要实验1就可以判断猜想Ⅱ不正确,其理由是 ______ 。
(3)向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进行下列操作,其现象一定能证明碳酸钠过量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加入少量酚酞溶液后,溶液呈红色
b.继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
c.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d.加入少量铁屑后无气泡产生
21. 某一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KOH样品部分变质为K2CO3并含少量水。取13.2g该样品于烧杯中,加入39g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逐渐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K2CO3+2HCl=2KCl+H2O+CO2↑)
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的CO2的质量为 ______ g。
(2)计算13.2g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沐川船伐漂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B、夹江烧制瓷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峨眉山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D、马边采摘绿茶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汽化吸热,使温度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故选:D。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氦气用于充灌气球,主要是利用了氦气密度小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了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5.【答案】C
【解析】解:实验室配制100g16%的NaCl溶液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漏斗。
故选:C。
根据实验室配制100g16%的NaCl溶液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仪器是否需要。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有些人皮肤沾上会发痒,应涂抹显酸性的物质。
A、食醋的pH为3,小于7,显酸性,能明显缓解该不适,故选项正确。
B、花生油的pH为7,显中性,不能明显缓解该不适,故选项错误。
C、牙膏的pH为9,显碱性,不能明显缓解该不适,故选项错误。
D、肥皂水的pH为10,显碱性,不能明显缓解该不适,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有些人皮肤沾上会发痒,应涂抹显酸性的物质;结合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锌粉、石墨均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二氧化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这些物质的类别不包括酸。
故选: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断,掌握氧化物、酸、碱、单质等的特征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由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核外有2+4=6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6,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元素能组成金刚石、石墨、C60等多种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B、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元素形成的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A、由图示可知,火星大气中CO2的含量最高,说法错误;
B、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95.3%,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0.03%,因此火星大气中CO2的含量高于空气,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火星大气中含有氩气,氩气就是一种稀有气体,说法错误;
D、由图示可知,火星大气中几乎不含氧气,因此火星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错误。
故选:B。
根据火星大气表面大气的成分及其性质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空气以及火星大气中气体的组成和比较关系,难度较小。
10.【答案】D
【解析】解:A、由合成氯乙烯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1个甲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C2H2,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丙的化学式为C2H3Cl,丙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3):(35.5×1)=48:6:71,则丙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丙的化学式为C2H3Cl,丙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合成氯乙烯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C2H2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氯乙烯分子,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不指明温度无法判断两种气体的溶解度大小,说法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说法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于乙,说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101kPa和T℃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乙为2体积,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来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来分析;
D、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来分析。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2.【答案】A
【解析】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滤膜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如不能除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紫外光照射的作用是杀菌消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题意,直饮水机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则直饮水不一定是软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滤膜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紫外光照射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题意,直饮水机与自来水连接,便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得到直饮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直饮水机的净化原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解:A、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气体进入小玻璃瓶中,则小玻璃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小玻璃瓶氢氧化钠的质量减少,小玻璃瓶中没有NaOH固体析出;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则小玻璃瓶中有碳酸钠固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C、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应及时关闭止水夹防止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吸,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易溶于水,实验结束后,将小玻璃瓶中的物质倒入足量水中,无固体剩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题意,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理解氢氧化钠、碳酸钠在酒精中的溶解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反应后的二氧化碳和水一共为4.4g+3.6g=8g,故反应前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也为8g,故该分析正确;
B、反应后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g×218=0.4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故反应前R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分别为1.2g和0.4g,由于反应前后必须满足元素守恒,故R至少由C、H两种元素组成,因此R质量的最小值为1.2g+0.4g=1.6g,故该分析正确;
C、由B可知R中C、H元素质量比为1.2g:0.4g=3:1,而酒精(C2H5OH)中C、H元素质量比为(2×12):(6×1)=4:1,故该分析错误;
D、由B的C、H原子个数比为1.2g÷12:0.4g÷1=1:4,若R为CO和H2的混合物,则CO和H2的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也是1:4,因一个H2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故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4÷2=1:2,故该分析正确。
故选: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B、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R中C、H元素质量比验证酒精中C、H元素质量比;
D、根据R的C、H原子个数比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将化学反应的本质、质量守恒定律与元素化合物中微粒间的相关计算紧密结合起来,方可作答。
15.【答案】合成橡胶 3Fe2Al3+ 密度小(合理即可)
【解析】解:(1)钢(铁和碳的合金)和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答案为:合成橡胶;
(2)①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铁原子,就可表示为:3Fe;故答案为:3Fe;
②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铝离子可表示为:2Al3+;故答案为:2Al3+;
(3)飞机的机身大量采用铝合金材料,其优点是密度小、强度大、抗腐蚀性强等;故答案为:密度小(合理即可)。
(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2)根据化学用语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铝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6.【答案】化学变化 蓝氢 氧气 太阳能(合理即可)
【解析】解:(1)煤炭生成“灰氢”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变化;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由题干信息可知,通过反应CH4+CO22CO+2H2制备的氢气属于蓝氢;故答案为:蓝氢;
(3)水分解生成“绿氢”时的另种生成物为氧气;用于制备“绿氢”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等;故答案为:氧气;太阳能(合理即可)。
(1)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2)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3)根据水分解的产物以及制氢的方法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7.【答案】H2 NO2 bCu(OH)2+2HNO3=Cu(NO3)2+2H2O
【解析】解:(1)反应①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铜单质和水,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反应中体现还原性的物质的是H2故答案为:H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未发生变化。故反应前,等号左边有1个铜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氮原子和12个氧原子;反应后,等号右边含有1个铜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8个氧原子,故还需要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由于R前的系数为2,故R为NO2;故答案为:NO2;
(3)a、铝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铜单质,故能在铝丝表面观察到一层红色物质,故该说法正确;
b、由于可溶性铜盐溶液的颜色为蓝色,故溶液的颜色应为由蓝色变为无色,故该说法错误;
c、由于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比铜靠前,故金属铝可以置换出铜离子溶液中的铜,故该说法正确;
d、上述反应发生的为置换反应,故该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4)氢氧化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2HNO3=Cu(NO3)2+2H2O;
故答案为:Cu(OH)2+2HNO3=Cu(NO3)2+2H2O。
根据置换反应的概念、特征、质量守恒定律、金属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等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作答。
18.【答案】混合物 过滤 2NaHCO3Na2CO3+CO2↑+H2O二氧化碳
【解析】解:(1)饱和食盐水中含有溶质氯化钠,属于混合物;
(2)固液进行分离采取过滤操作;根据流程中“操作Ⅰ”可知,该操作方法为过滤;
(3)根据信息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Na2CO3+CO2↑+H2O;
(4)根据流程分析,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混合物;
(2)过滤;
(3)2NaHCO3Na2CO3+CO2↑+H2O;
(4)二氧化碳。
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得到氨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再向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NaCl+CO2+NH3+H2O=NaHCO3↓+NH4Cl,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得到纯碱,据此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知识,掌握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试管 2KMnO4K2MnO4+MnO2+O2↑棉花 ② D
【解析】解:(1)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试管;故答案为:试管;
(2)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需要事先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棉花;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棉花;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利用装置C收集O2时,气体应从②导管口进入;故答案为:②;
(4)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因此不能用生石灰干燥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故答案为:D。
(1)根据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2)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3)根据氧气的密度来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干燥方法来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气体的干燥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0.【答案】HCl 无明显现象 ⅢCaCl2+Na2CO3=CaCO3↓+2NaClHCl和Na2CO3不能共存 ab
【解析】解:【反思讨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若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猜想Ⅰ:溶质只有NaCl,若稀盐酸,则猜想Ⅱ:溶质有NaCl和HCl,若碳酸钠过量,则猜想Ⅲ:溶质有NaCl和Na2CO3;
【实验探究】实验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加入一小段镁条,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猜想Ⅱ不正确,说明没有盐酸,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无明显现象;
实验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CaCl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实验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质有碳酸钠,故猜想Ⅲ正确;
【反思讨论】(1)实验2中是CaCl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2)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则只要实验2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不需要实验1就可以判断猜想Ⅱ不正确,其理由是HCl和Na2CO3不能共存;
(3)a、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少量酚酞溶液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a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向反应后的溶液中继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b符合题意;
c、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则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c不符合题意;
d、加入少量铁屑后无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无稀硫酸,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故答案为:【反思讨论】HCl;
【实验探究】实验1:无明显现象;
实验2:Ⅲ;
【反思讨论】(1)CaCl2+Na2CO3=CaCO3↓+2NaCl;
(2)HCl和Na2CO3不能共存;
(3)ab。
【反思讨论】根据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再结合猜想一、猜想三来分析解答;
【实验探究】实验1:根据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再结合猜想Ⅱ不正确来分析解答;
实验2:根据CaCl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再结合实验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来分析解答;
【反思讨论】(1)根据CaCl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来分析解答;
(2)根据碳酸钠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共存来分析解答;
(3)a、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来分析判断;
b、根据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来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钡溶液也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来分析判断;
d、根据加入少量铁屑后无气泡产生,只能溶液中无稀硫酸来分析判断。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21.【答案】2.2
【解析】解:(1)根据图像可知,产生的CO2的质量为2.2g;
(2)样品中只有碳酸钾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设13.2g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
K2CO3+2HCl=2KCl+H2O+CO2↑
138 44
x2.2g
13844=x2.2g解得x=6.9g;
答:13.2g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为6.9g;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只有二氧化碳气体从溶液中溢出,因此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3.2g+39g+50g−2.2g=100g;氢氧化钾、碳酸钾均能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钾,因此n(KCl)=n(HCl),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中溶质HCl的质量为50g×14.6%=7.3g,氯元素质量为7.3g×35.51+35.5×100%=7.1g;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设氯化钾的质量为x,x×35.539+35.5×100%=7.1g,x=14.9g;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4.9g100g×100%=14.9%;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9%。
故答案为:
(1)2.2;
(2)6.9g;
(3)14.9%。
(1)根据图像信息进行分析;
(2)样品中只有碳酸钾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中相关各量的质量关系列式进行计算;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只有二氧化碳气体从溶液中溢出,据题文信息可以计算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氢氧化钾、碳酸钾均能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钾,因此n(KCl)=n(HCl),根据题文信息可以求出n(HCl),进而求出n(KCl),m(KCl),从而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等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氢氧化钾、碳酸钾的化学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化学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中考化学二调试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O2属于单质B. CH4,KOH属于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