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展开《观潮》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篇讲读课。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
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一划一议一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教师从中点拔。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
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2)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3)知其序:
①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思考。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
“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作业设计:
基础:
1.完成补充习题。
2.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3.练笔: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一处景物或一种景象。
拓展: 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揭题导入,初读感知,学习字词,研读课文,重点感悟,小结课堂,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设计,共11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