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综合与测试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教学目标,课堂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整合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七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古诗词包括《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四首诗歌异中有同。诗人所处朝代不同,创作背景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艺术特色、抒发情感自然各不相同。整合教学在关注“异”的同时,重点研究的是“同”。找到个性各异的诗歌的关联和呼应,在联结、比较、整合活动中激发兴趣,深入理解,深化认知,积淀文化。从体式来看,四首诗歌都是七言绝句;从内容来看,《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潼关》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物,诗人抒发的是秋阳、秋风、秋雨下的情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以农历记时当是冬季所作,但作者正处于生命之秋、时代之秋。从诗人的经历来看,四位诗人都处于“别离”期:刘禹锡写《秋词》时,正经历着变法失败后的贬谪,离开了政治中心;李商隐处于别离妻子家人的羁旅途中;陆游别离朝廷退居家乡山阴,有志不得伸;谭嗣同别离家乡随父亲赴任。同样的别离,同样的秋,诗人笔下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诗情画意。在古代诗歌当中,写春天和秋天的诗歌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季,原因可能在于冬夏风物比较单一,而春秋则富于变化,更能牵动敏感的诗人的情思。春天的变化是从无到有,从寒冷荒芜到温暖而生机无限,而秋天的变化则是从有到无,从丰富蓬勃走向衰败凋零,所以,悲秋是古诗常见的主题,悲秋不仅悲的是季节与时间,也悲自己的遭遇、命运以及时代。这四首诗歌从数量庞大的秋天的诗群中脱颖而出,自然有其典型性和独特性。由这四首诗歌的品读,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把握“这一篇”的同时,迁移积累更多秋天的古诗,以内化积淀,丰富情感,是这节整合教学的目的所在。需要说明的是,做教学设计往往把众多可能性都写出来,做的是“加法”,而课堂实操需要根据学情灵活删减、调整,需要做“减法”。设计中的“示例”不一定都展示出来,可能只需要口头引领,而“预设”部分是理想化的表达,实际课堂中是要在学生的表述基础上给予引导、提升。【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想象、整合画面。2.品读诗句,知人论世,比较诗人抒发的情感。3.积累诗句,积淀情感,体悟季节中的诗意。【课堂类型】积累型群文教学 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入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组课外诵读古诗词,请大家自主朗读四首诗歌,注意带上题目和作者。(屏显)《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夜雨寄北》     晚唐·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潼关》  清末·谭嗣同学生自由读,展示读。提醒学生关注几个字音及字形:寂寥、碧霄、涨、戍轮台、夜阑、潼关。共读四首诗歌,读准字音,读清七言诗的四三节奏。 二、理解诗意,比较求同1.猜意图。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理解诗意,猜一猜编者把这四首诗歌放在一组的原因。预设:都是七言绝句;其中三首都写了秋天的所见所感,抒发秋天里的情思。2.理变化。学习第一组课外诵读古诗词时,我们了解了绝句是以表现心灵瞬间感受、情绪刹那变化见长的艺术。短短四句诗歌中,常常蕴含着诗人情致的转换。男女生分读每首诗歌的一二句和三四句,观察四首诗歌的内在变化。明确:《秋词(其一)》先表明观点,再写景抒情;《夜雨寄北》先写眼前情景,再想象未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先写现实处境,再写梦境;《潼关》先正面写景,再以拟人手法侧面写景,写感受中的景物。【设计意图:反复朗读四首诗歌,每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从读准字音、关注字形、读出节奏,到读出诗歌内在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读成诵,逐步走进诗歌内核。】3.绘秋景。《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潼关》写了诗人在自然之秋的所见所闻,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于诗人六十八岁时,可以说正处于生命之秋、人生之秋。那么他们眼里的秋天一样吗?诗人笔下展现了怎么的秋日图景?(屏显)诗人笔下的秋天……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示例:陆游笔下的秋天是凄清悲凉的,听,窗外寒风呼啸,冷雨潇潇,风雨笼罩了整个世界。引导学生仿用句式,想象并描绘诗中画面。预设: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是明丽高远的,你看,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一只白鹤正展翅翱翔,越飞越高,翅膀推开云层,直冲向高远的蓝天深处。李商隐笔下的秋天是阴雨连绵的,你听,窗外的秋雨依然在滴答滴答,敲打着夜幕。那池塘里的水怕是涨高了吧,连这屋内也弥漫着雨水的湿气。陆游笔下的秋天漫天凄风苦雨,万物萧瑟,飘摇在风雨之中。谭嗣同笔下的秋天辽远开阔,天空辽阔,白云丝丝缕缕,环簇着潼关城。秋风猎猎作响,那哒哒的马蹄声也消散在风中了。小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春天和秋天的诗歌数量庞大,因为这两个季节物候因变化而多彩。春天大地由“白茫茫一片”到万物复苏,各种美好的景观都能引发诗人的感叹和诗思;秋天正相反,天气由温暖宜人走向凄风冷雨,生命由蓬勃繁郁走向衰颓凋零。季节的更迭,景物的变幻,在诗人笔下就呈现出多样姿态。【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意境。通过想象、描绘画面,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为后面深入理解诗人情感作铺垫。同时,在描绘画面时,也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三、比较意境,勾连整合四首诗歌描绘了不同特征的秋天。哪一首诗歌中的景象“最秋天”?请你联系积累的有关秋天的诗句来佐证。(屏显)哪首诗歌中的景象“最”秋天?请搜罗写秋天的相关诗句,以诗证诗。示例:陆游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杜甫有“风急天高猿啸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林黛玉哀叹“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鉴湖女侠秋瑾也感慨“秋风秋雨愁煞人”。最能让人感到秋意的是寒风冷雨,所以,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最秋天。预设:刘禹锡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杜牧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李白看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范仲淹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天明媚亮丽、天高云淡,所以,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最秋天。李商隐笔下的景色“最”秋天,张继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清照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雨的秋天更添几分凄冷,更让人感觉秋意。所以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最秋天。谭嗣同笔下的景色“最”秋天,曹操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李白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张籍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叶绍翁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刘禹锡也曾作“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让万物走向萧条寂寥,所以,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最秋天。(屏显,共读)明媚的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秋雨添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秋风萧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集中体现积累型群文教学的课堂取向——重在积累,淡化赏析。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回顾学过的古诗词,在勾连整合的过程中,让诗歌与诗歌互相应答、相互印证,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秋天的认知,丰富学生的积累,形成文化积淀。】四、聚焦字词,发现特征1.秋天是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季节,也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在上千首写秋天的诗歌中,这四首诗歌为什么能得到编者青睐,编在教材这一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发现诗人的妙笔巧思:(屏显,共读)重读加红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预设:四位诗人都精于炼字;四句诗都写出了画面感和动态美。“排”是推开的意思,一鹤凌空,冲破云层阻碍,直冲蓝天。“排”充满力量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涨”写出池塘之水在连绵秋雨中不断上涨,越来越多,景中有情,愈涨愈浓的是诗人的思念愁绪;“风吹雨”给人心惊肉跳的忧虑不安之感,既写现实环境的肆虐风雨,也指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吹散”二字,让人似乎听见猎猎风声,天地之间只有风声,愈加显出环境空旷辽阔。2.我们常常借用苏轼的评论来称赞一首好的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这四首诗歌营造出来的画面,不是静止的画,而是“动画”。这种“动”,触动了诗人,或者说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的动态同频共振,于是景象中便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屏显)绝句中的诗中之画超越视觉的刹那,成为一种“动画”,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感情的本性,就是和“动”分不开的,故曰感动,曰触动,曰动心,曰动情,曰情动于衷,反之则曰无动于衷。诗中的画,不管是动画还是声画,最根本的还是“情画”,是心在被感“动”。——孙绍振请大家用停顿和拖音再读诗句,体会景象中的诗情:(屏显,共读)读出诗歌中持续性的“动”画:刘禹锡:晴空一鹤/---李商隐:巴山夜雨/---陆游:夜阑卧听/---谭嗣同:秋风吹散-/马蹄声小结:七言绝句是以表现心灵微观瞬间、刹那变化见长的艺术。这四首七言绝句精妙之处在于,诗中意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因为诗人的心被触动,情动于衷;不是瞬间的“动”画,而是持续性的“动画”,因为诗人情感表达曲折而深沉。【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依然立足四首诗歌之“同”,聚焦共有的动态描写,让学生赏读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并由景中之情的感知,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诗人情感的品析。】五、知人论世,揭秘情感同样的秋天,不同的画面;同样的秋天,不同的情感。宋代词人吴文英有诗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自古以来,“秋”和“愁”成了诗词中的固定搭配。那么,四位诗人是不是离人?四首诗歌抒发的是不是秋愁呢?阅读提示给我们了一些概括性很强的答案,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揣摩语句,深入体悟诗人情感。(屏显,提醒学生在书上勾画)《秋词(其一)》: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夜雨寄北》: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道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潼关》:(后两句)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屏显,速读)刘禹锡出身名门,年少得志,21岁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后又通过宏词博学科,再顺利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仕途顺利,青云直上。贞元二十一年,33岁的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等人推行的政治改革,与王叔文、柳宗元等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一度掌握最高政治特权。但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参与主持改革的八人,史称“二王八司马”惨遭被贬。刘禹锡初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贬朗州司马,一次次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刘禹锡在贬谪中度过二十三年。《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所作。李商隐少有才华,家境清贫,一生困顿不得志。辗转仕途,多年在外游历,与妻子聚少离多。《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在异乡巴蜀做幕僚,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回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68岁时写的一组诗。陆游一生主张北上抗金,收复国土,反对屈辱求和,触怒了南宋王朝力主投降的当权派,屡遭罢官,两度闲居。写作此诗时,陆游被罢官闲居,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家乡山阴以外的地方旅行。但他的报国壮志却始终没有衰退。谭嗣同十四岁时,随父亲远赴甘肃上任,途径潼关,有感而发,写下《潼关》一诗。此时的中国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谭嗣同少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豪迈。面对衰退腐朽的旧中国,他深感愤慨,力倡改革,主张变法图强。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提醒学生根据第六单元训练的快速阅读方法,抓住资料中加粗的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习练速读能力。示例:刘禹锡是“离人”,但他不愁,他虽然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远离朝廷,一再被贬,但是他愈挫愈奋,不屈不挠,豪气冲天,诗中“排云上”的白鹤就是诗人的自喻。预设:李商隐是离人,他别离妻子,羁旅巴蜀,秋雨连绵的夜晚更增添了他的思念。但是他没有一味写愁,而是以想象日后团聚共剪西窗、共话今宵的欢乐场面来婉转表达深深的思念。陆游是“离人”,他被罢官赶出京城,没有办法施展抵抗金兵、恢复中原的抱负。他愁的不是自己的年迈体衰,而是国家的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做梦都在为国征战,杀敌报国。谭嗣同是“离人”,他随父亲赴任,离开了熟悉而温暖的家。但是他不愁,他胸怀国家,少有壮志,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国家命运。面对辽远壮阔的山水,他充满昂扬奋发、勇往直前的意气。小结:四季轮回,几度春秋。同样面对秋天,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触动。“离人心上秋”不一定都是愁,关键取决于一颗“心”。一颗不屈的心,一颗深情的心,一颗忠贞的心,一颗勇往直前的心,都不愁苦。安徒生在《丑小鸭》中说: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诗人在诗句中告诉我们:一颗强大的心是永远不会沉迷于悲愁的。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潼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学习目标,课前解疑---知人论世,初读---体味诗韵,细读---感知诗意,精读---品味诗境,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贾生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约客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约客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堂练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