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复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八上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资料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 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
二、诗歌主旨:通过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三、诗歌赏析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车马喧”指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较强的交往。
“心远” 指心志高远,远离官场、看淡名利、远离尘俗等。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揭示了诗人能远离尘俗,不受世俗事务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自己身居闹市,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不经意间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与自然的契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菊”——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
(2) “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写出了诗人不经意间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与自然的契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描绘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2)借景抒情悟理:
通过描写飞鸟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谊。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的心情。
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5. 从本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渴望自由,心志高远,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热爱田园,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具有完善独立的人格,品格高洁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二、主旨: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忧国思家 )的感情。
三、诗歌赏析
1.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炼字角度: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的好?请作简要分析。
“破”字用的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的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写作手法角度:
①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诗人感时恨别,所以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的“感时恨别”之悲。
②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仿佛花鸟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
(2)描绘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① 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②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修辞角度:借代、夸张。
“烽火”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战争,“连三月”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言家书难得,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尾联: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①描绘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②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忧心之余显出了垂垂老态。
(2)炼字角度:细节描写,“搔”字写诗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表达了诗人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 尾联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尾联刻画出了一个内心愁苦、头发花白稀疏的苍老的诗人形象,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5.诗歌题目是《春望》,诗人“望”到了什么?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花鸟似乎也感时伤怀。
6. 诗眼“望”: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前四句);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盼望(后四句)。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 作者简介: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诗鬼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二、 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坚定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三、 诗歌赏析
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黑云压城”比喻敌军压境,来势凶猛,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炼字角度: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摧”字形象而生动地渲染了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3)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城内的守军,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写作手法:从听觉(声)和视觉(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炼字:“满”表现战争的规模之大,反映出将士们英勇杀敌的气势。
“凝”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悲壮,烘托出战斗的惨烈。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用典:运用荆轲易水诀别的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借用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摆放黄金招揽人才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黑云——敌军如黑云滚滚而来,形势紧急。
金鳞——喻日光映照下的铠甲,表现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胭脂、紫——形容战场血迹,表现战况惨烈,营造黯然凝重的氛围。
红旗、黄金、玉龙——亮色,壮怀激烈的豪情,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有些色彩,对比鲜明,表达诗人强烈的爱憎;多种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的边塞风光和惨烈的战况。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世称“杜舍人”。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二、诗歌主旨: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三、诗歌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叙事)
写作手法:借物起兴,以小见大,由折戟回忆起历史上的人、事,为后两句议论做铺垫。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
(1) “东风”句指赤壁之战时周瑜借东风用火攻大败曹兵。
“铜雀” 代表曹操(曹魏);“二乔”代表东吴的命运。
(2)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命运(写法),写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要重写了(翻译),表现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感情)
(3) 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①机遇对个人的成功是极其重要的。②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的不平。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③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 作者简介: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她的词以委婉、含蓄、清丽著称,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 诗歌主旨:这首词中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把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三、 诗歌赏析
1.这是一首记梦之作,梦中有什么?
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星星)、天帝等。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似要转动 ,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炼字角度:“接”“连”二字把广阔的天空、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营造了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3.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在词人的梦境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
慈祥,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形象。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暗示了现实中皇帝自顾逃命的事实。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1)用典:“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路长”“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也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2)炼字:“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5.“学诗谩有惊人句”
(1)字面意思:我学习作诗,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
深层意思:一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二是感慨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写的好,又有何用?
(2) 炼字:“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才华,因知音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运用比喻和用典,化用庄子的话,把自己比作大鹏,要乘风飞到那没有离散、没有战乱、没有悲伤的仙境,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7.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李清照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梦境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 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十四岁以“神童”应举,赐同进士出身。后官至宰相。谥元献。 晏殊擅词令,尤擅小令,风格婉转,人评“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
二、 诗歌主旨:本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等景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三、 诗歌赏析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作手法:对比。新词旧景对比,产生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慨叹,抒发了作者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2.夕阳西下几时回?
写作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惆怅之情。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写作手法:对比,“去”“来”形成对比,表现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对偶,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蕴含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 炼字:“独”字写词人孤身一人,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徘徊”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伤感、孤独和寂寞。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的情感变化:惋惜无奈———喜悦欣慰———孤寂伤感
期末复习:古诗词默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古诗词默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识记性默写,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词赏析材料梳理与复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古诗词赏析材料梳理与复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主旨,段落分析,写作特色,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