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浙江省分地区中考科学三年(2021-2023)知识点分类汇编
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科学三年(2021-2023)知识点分类汇编-03常见的物质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科学三年(2021-2023)知识点分类汇编-03常见的物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科学三年(2021-2023)知识点分类汇编-03常见的物质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硫酸锌可用于治疗锌缺乏引起的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病症。下列选项中的两种物质,不能直接反应制得硫酸锌的是( )
A.和 B.和
C.和 D.和
2.(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3.(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在水中加入草木灰(含有)来提高洗涤衣物的效果。下列物质与溶液一样呈碱性的是( )
A.稀硫酸 B.食醋 C.蒸馏水 D.碳酸钠溶液
4.(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弯折 B.钢铁熔化 C.钢铁生锈 D.铁球下落
5.(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盐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A. B. C. D.
6.(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夏天,可在室内放上冰块降温。一段时间后,冰块会变成水,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7.(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台州气候适宜,盛产各种酸甜爽口的水果,深受市民喜爱,分析下表,酸性最强的水果是
水果名称
东魁杨梅
涌泉蜜桔
楚门文旦
玉麟西瓜
pH值
2.5~3.5
4.0~5.0
4.5~5.5
5.5~6.5
A.东魁杨梅 B.涌泉蜜桔 C.楚门文旦 D.玉麟西瓜
二、填空题
8.(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大气中二氯化碳含量的迅速增加已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1)生物的呼吸作用、煤和石油等物质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正常情况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如图),主要是因为植物的___________作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下图表示吸收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一种传统方法。
①生成的X固体是___________
②反应器中,氢氧化钠溶液喷成雾状可以使反应更充分。在科学中有很多“通过增大表面积以提高物质反应或交换效率”的例子,如人体的肺部有数量众多的肺泡可以提高气体交换效率,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___________
(3)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液态阳光技术”,以甲醇作为新型燃料来代替传统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原理如下图所示。通过该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贮存在甲醇中。请你说出“液态阳光技术”的一个优点。___________
9.(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质的质脉分数、电极间的距离,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等因紫有关。该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和的氢氧化钠溶液,验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克,再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用笔画线将图中电路连接完整。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请补充实验的其他步骤。___________
10.(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无土栽培是用营养液代替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
(1)硝酸钾()是营养液中的一种常见成分。硝酸钾属于___________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配制100克含硝酸钾质量分数为3%的营养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
11.(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价。
12.(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会起火,并研制出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打火机,如图甲所示。德贝莱纳打火机的结构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管中冲出的氢气被点燃,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火焰熄灭,随后氢气停止产生,请你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介绍德贝莱纳打火机的使用原理。
13.(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______。
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
14.(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广泛存在于细胞核中,嘌呤的化学式为C5H4N4,在人体内会被氧化成尿酸,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痛风。
(1)嘌呤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2)嘌呤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3)尿酸主要通过______(器官)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4)对于以上材料,以下观点或者推论正确的有______。
A.尿酸过高的人,应该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B.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中都含嘌呤
C.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摄入嘌呤会引起人体遗传物质的改变
15.(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与其质量分数对照表(20℃)。回答下列问题:
质量分数(%)
10
20
30
40
50
密度(克/厘米3)
1.11
1.22
1.33
1.43
1.53
(1)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逐渐______。
(2)配制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
(3)20℃,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0毫升时的质量为______。
三、简答题
16.(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市场上有一种“茶垢净”,遇到热水后会产生氧气,并能深入微小的缝隙快速去除茶垢。
(1)向“茶垢净”中倒入热水,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能观察到___________。
(2)如图是一台简易制氧机,A瓶中装有“茶垢净”、二氧化锰和水,氧气可从B瓶盖子上的出气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写出一点)。
(3)现有一瓶“茶垢净”,其制氧量相当于119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某人吸氧时需要制氧机提供每分钟0.5升的氧气,请计算用这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最多能供他持续吸氧多长时间___________?(氧气密度取1.4克/升)
17.(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在实验室里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
(1)请从下列各图中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___________(填序号)。
(2)二氧化锰、氧化铁和氧化铝都可以作为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催化剂。为了比较这三种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分解快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秒表、电子秤、上图中合适的装置。
实验药品:氯酸钾,颗粒大小相同的二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铝。
实验步骤:___________
18.(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兴趣小组在调查某城市的“热岛效应”时发现:
城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能量消耗较多,绿化率较低,气温较高。
郊区:人口密度小,绿化率较高,河道密布,气温较低,但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
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的现象作出解释。
19.(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二氧化碳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1)二氧化碳的发现
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但有灰烬,还产生了一种不可见的气体,于是他将该气体命名为“森林之精”。蜡烛的火焰会在该气体中熄灭,说明了这种气体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要制取4.4克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克?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消耗
人类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___________。
20.(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用食盐、水和一支装有沙子的薄塑料管来测量新鲜鸡蛋的密度,步骤如下:
(1)室温下,将食盐晶体慢慢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当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2)将新鲜鸡蛋放入上述饱和溶液中,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慢慢加水,当鸡蛋处于___________状态时,鸡蛋的密度等于食盐溶液的密度。
(3)把鸡蛋从食盐溶液中取出,将总质量为10.5克、底面积为1厘米的塑料管放入该食盐溶液中,直立漂浮时测得液面下塑料管的长度为10厘米,如图所示。请计算该新鲜鸡蛋的密度为多少?___________
四、探究题
21.(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小数据”引发“大发现”。1892年,瑞利经多次实验测得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密度为1.2572克/升,与相同条件下纯净氮气的密度比较,发现均偏大,继续研究发现了氩气;
(1)元素周期表中氩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则氩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_;
(2)瑞利认为偏大的细微差别不是误差。下列事实能支持瑞利这一观点的是___________。
A.所有的科学实验中都是存在误差的
B.当时的实验技术,能使误差小于
C.当时其他科学家重复该实验,也得到相近的结果
22.(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
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
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
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
(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___________。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阐述应补充的实验。___________
23.(2022·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在研究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把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得到无色溶液A。无色溶液A中除了氯化钡还有什么?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猜想
可能还有盐酸
可能还有氢氧化钡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粒,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氯化铁溶液
实验现象
无气泡产生
有② 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
无色溶液A不含①
无色溶液A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钡
(1)请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2)该同学为了从无色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请你帮他写出合理的方法:___________。
24.(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对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需要正放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有底的空纸筒盖上硬纸板,在电子秤上称得质量为5.39克;
②将该纸筒先后两次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上硬纸板,分别正放、倒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和图乙,观察并记录读数变化;
③将两次的读数变化绘制成图丙,并得出结论。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
(2)纸筒正放时,电子秤读数变小的原因是______。
(3)结合图丙推测,若纸筒内收集满的是氢气,请在图丁中画出纸筒正放、倒放时电子秤读数随时间的大致变化情况并标注______。(纸筒收集满氢气后的质量为5.30克)
25.(2021·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A. 和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锌、氢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和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锌、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和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锌、水、二氧化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金属活动性比钠弱,不能和不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锌,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B
【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
【详解】A.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是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碳酸氢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是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
C. 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是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是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A、稀硫酸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食醋的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蒸馏水的的pH等于7,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铁丝弯折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钢铁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铁球下落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A、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黄色,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能观察到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A
【详解】冰块吸热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是熔化的过程,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A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pH小于7的显酸性,而且数值越小,酸性越强,从表格数据可知,东魁杨梅的pH值在2.5~3.5,酸性最强,故选A。
8. 光合 碳酸钙/CaCO3 人体的小肠内有数量众多的小肠绒毛可以提高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化学 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填光合。
(2)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生成的X固体是碳酸钙,故填碳酸钙或CaCO3。
②通过增大表面积以提高物质反应或交换效率,还有人体的小肠内有数量众多的小肠绒毛可以提高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等,故填人体的小肠内有数量众多的小肠绒毛可以提高吸收营养物质的效率等。
(3)利用液态阳光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甲醇中,故填化学;
液态阳光技术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能够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碳中和,故填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等。
9. 100 ①连接实验电路。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边,把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插入电极。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合适的位置,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④断开开关,取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相同的烧杯,不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插入清洗擦干后的电极,闭合开关,读出此时的电流表示数。⑤多次重复实验,比较每两次电流表的读数大小,得出结论。
【详解】(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则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0g×5%÷10%=100克。
(2)干电池的金属帽端是干电池的正极,干电池的负极与电流表的负极相连,所以电路连接如图: 。
(3)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边,把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插入电极。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合适的位置,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④断开开关,取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相同的烧杯,不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插入清洗擦干后的电极,闭合开关,读出此时的电流表示数。⑤多次重复实验,比较每两次电流表的读数大小,得出结论。
10. C 3
【详解】(1)硝酸钾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所以属于盐。
(2)配制100克含硝酸钾质量分数为3%的营养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
11. C/碳 +2
【详解】碳夺取了氧化锌中的氧,具有还原性。在ZnO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锌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0,则x=+2,即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12.①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开关打开时,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②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③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④开关关后,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气压变大。⑤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
【详解】①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开关打开时,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②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③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④开关关后,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气压变大。⑤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
13. 氢氧化铜 D 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详解】(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氢氧化铜。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故选D。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14.(1)120 (2)15∶1 (3)肾脏 (4)AB
【详解】(1)相对分子质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12×5+4+4×14=60+4+56=120;
(2)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5×12:4×1=15:1;
(3)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可以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
(4)A、嘌呤会被氧化成尿酸,尿酸过高会引起痛风,因此降低尿酸应减少嘌呤的摄入,A正确;B、嘌呤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有细胞组成,细胞中含有DNA,因此动植物食物中都含有嘌呤,B正确;C、嘌呤只是合成DNA的主要物质,遗传物质的改变主要是改变DNA的结构,C错误;故选AB。
15. 大 10g 111g
【详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
(2)配制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00g×10%=10g。
(3)20℃、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0毫升时的质量为100mL×1.11g/mL=111g。
16. 木条复燃 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合理即可) 80分钟
【详解】(1)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向“茶垢净”中倒入热水,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能观察到木条复燃;
(2)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
(3)解:设生成的氧气质量为m。
答:用一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能供该人持续吸氧80分钟。
17. ③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用电子秤称量ag的氯酸钾和bg的二氧化锰,充分混合后装入试管,连接好仪器并固定;③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④分别用等质量的氧化铁、氧化铝代替二氧化锰,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
【详解】(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是:③;
(2)实验步骤是: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用电子秤称量ag的氯酸钾和bg的二氧化锰,充分混合后装入试管,连接好仪器并固定;
③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
④分别用等质量的氧化铁、氧化铝代替二氧化锰,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
18.①郊区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释放的热能少。
②郊区绿化率高,河道密布,蒸腾作用及蒸发吸热多。
③地表水多,水的比热大,温度不易升高。
④城郊温差有利于形成空气对流。
⑤城区气流上升到高空后,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在城区四周下沉,带着污染物到达郊区
【分析】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详解】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的原因:
①郊区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释放的热能少。
②郊区绿化率高,河道密布,蒸腾作用及蒸发吸热多。
③地表水多,水的比热大,温度不易升高。
④城郊温差有利于形成空气对流。
⑤城区气流上升到高空后,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在城区四周下沉,带着污染物到达郊区。
19.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0g
石灰石的质量为
答:至少需要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12.5g 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详解】(1)蜡烛的火焰会在该气体中熄灭,说明了这种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见答案。
(3)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且植树造林是我们容易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
20. 食盐晶体不能继续溶解 悬浮
【详解】(1)[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所以,室温下,将食盐晶体慢慢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当观察到食盐晶体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2)[2]测量盐水的密度间接测量鸡蛋的密度,需要盐水的密度等于鸡蛋的密度。所以,当鸡蛋处于悬浮状态时,鸡蛋的密度等于食盐溶液的密度。
(3)[3]由 知道,塑料管的重力
因为塑料管漂浮在液面,所以
塑料管排开液体的体积
由知道,盐水的密度
所以,鸡蛋的密度
21. 18 BC
【详解】(1)[1]元素周期表中氩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原子序数为18 ,则氩原子的质子数为18。
(2)[2]多次实验得到的结果,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必然因素造成的,原因是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因此两种氮气很小的密度差别不可能来源于实验误差,故能支持瑞利这一观点的是当时的技术限制或者其他科学家重复该实验,也得到相近的结果,故B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22. 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详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石蕊试液在氯化钠溶液中显紫色,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3)为了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需排除偶发因素,应补充的实验是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23. 盐酸/HCl 红褐 加入适量(或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详解】(1)①锌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粒,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无气泡产生,则说明无色溶液A不含盐酸。
②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氯化铁溶液,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铁沉淀为红褐色沉淀。
(2)无色溶液A含有氢氧化钡,该同学为了从无色溶液A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要将氢氧化钡除去,氢氧化钡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钡晶体,故其合理方法为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24.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纸筒口,若熄灭,则已经收集满 二氧化碳从小孔中逸出,空气进入,且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
【详解】(1)检验二氧化碳收集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纸筒口,若熄灭,则已经收集满,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若在纸筒口的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纸筒口,若熄灭,则已经收集满;
(2)纸筒正放时,电子秤读数变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从小孔中逸出,空气进入,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相同体积的空气的质量比二氧化碳轻,故填:二氧化碳从小孔中逸出,空气进入,且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
(3)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正放时,氢气逸出的速度较快,空气进入后总质量增加,而倒放时,氢气逸出的速度较慢,空气进入后总质量也增加,但较缓慢,故为: 。
【点睛】根据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分析出纸筒内体积的总质量的变化趋势。
25. 吸收被二氧化碳带出的水,防止影响实验 变小 1.25% 这个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详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吸收,减小误差。
(2)图像中,倾斜角度表示了变化的快慢,AB曲线越来越平缓,表明锥形瓶中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3)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20 g-819.89 g=0.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x=0.25g
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