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做个保温杯教案设计
展开【教材简析】
保温杯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保温就是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温杯一般是陶瓷或不锈钢的,设计有真空层,顶部带盖,密封严实。通常我们会从热传递的几个方面去设计保温杯,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本课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保温杯和保温瓶内胆的原理,揭示其中关于热的物理规律。同时观察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第一个活动:将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测量哪杯水凉得慢,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是热的良导体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是热的不良导体。活动二:测量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各种材料的保温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明白制作保温杯该选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第三个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存放冰块,检测保温杯的效果。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以作为本单元的总结性评价内容。既考察学生只是的运用和动手制作能力,也检验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对数据整理分析的水平。
【学情分析】
通过前6课的学习,和生活常识学生对热传导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研究基础。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认识了热在固体、液体中的传递特点,并比较研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导热性能。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将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杯盖、泡沬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保温瓶内胆。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聚焦。
教师:出示课件,冬天喝热水会让我们更舒服。但是怎样让热水不那么容易变冷呢?
学生:(预设)持续加热、用保温杯 ‘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保温杯把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查生活中熟悉的图片回顾常见的生活场景,激发研究热传递的兴趣。引导学生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避免学生被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实验探究。
活动一:测试比较不同杯子的保温效果
(1)不同材料的杯子保温效果研究
教师:制作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预备知识,让我们先从身边的杯子看起。今天老师带了三种材质不同的杯子,如何测试他们的保温效果呢?
学生:可以在杯子中倒水,隔一段时间测量他们的温度
教师:非常好,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公平?
学生:(预设)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水温、测量水温的时间、放入温度计的时间、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是否相同等
教师:总结,并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生交流实验结果。
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了什么?
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方案,体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不同材料的杯子在相同时间里降温实验的比较验证不同材料的保温效果不同,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热的良导体保温效果差,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效果更好。
(2)相同材料不同方法的保温效果研究
教师: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的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的慢。保温杯其实就是减少杯子内热水和环境的热传递。所以,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有哪些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老师板书。(预设五种方法;无盖、加盖、外包毛巾、加盖、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
教师:你们认为哪种保温方法最好?如何验证?
学生:同样的,可以在杯子中倒水,隔一段时间测量他们的温度
教师:非常好,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公平?
学生:(预设)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水温、测量水温的时间、放入温度计的时间、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是否相同等
教师:总结,并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观察数据,发现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哪种保温方法是最有效的?
小结:热的良导体保温效果差,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效果更好;有盖子的保温效果好;外包毛巾增加隔热层,保温效果好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材料不同保温方法的比较,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并对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和运用。接着回归问题,如何制作一个保温效果良好的保温杯,。
(二)活动二:制作一个保温杯
教师:我们要制作一个怎样的保温杯呢?课件出示材料与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
学生: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交流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
教师:在杯中存放热水,测试和比较各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学生:展示环节,观察比较各组保温杯的制作方法,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
教师:发现问题,应该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经历设计——制作—一测试——展示——改进等一系列完整的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研讨
教师:制作保温杯时,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热量的传递?
学生:使用热的不良导体
教师:同学们观测数据,哪个小组的保温效果最好?
学生:x小组最终水的温度最高,保温效果最好。
教师:你观察的真仔细,x小组最终测得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相比有变化吗?
学生:有变化,温度降低了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和记录,学生获得了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保温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原来的溫度。
四、拓展
教师:出示保温瓶的内胆以及课件图片。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保温瓶内胆的设计原理。
教师:保温杯能减慢热水变冷的速度,如果把冰块放到保温杯内会怎样呢?
学生:减缓冰融化的速度。
教师:提出课外科学调查任务,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保温技术和散热技术。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常见保温瓶的结构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更让知识的整理和技能的培养有了实实在在的可行性。
【板书设计】
【板书说明】无
【学生记录单】
做个保温杯实验单
第 组 姓名: 班级:
一、小组分工
设计人 材料员
制作员 测试员
展示员
二、保温杯设计图
勾选所需要的制作材料:
铝箔纸 毛巾 泡沫 卡纸 塑料瓶 瓶盖
秒表 棉花
画出设计图
三、测试结果
保温杯内水温记录表
【班级记录表设计】无第四单元 热
7.做个保温杯
【教材简析】
本课旨在探究保温杯和保温瓶内胆的原理,揭示其中关于热的物理规律。保温杯一般是陶瓷或不锈钢的,设计有真空层,顶部带盖,密封严实,是从热传递的多个方面去研究设计的,做到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本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将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测量哪一杯水凉得慢,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是热的良导体;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是热的不良导体。活动二是测量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各种材料的保温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明白制作保温杯该选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第三个活动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存放冰块,检测保温杯的效果。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以作为本单元的一个嵌入式的评价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设计都不是完美的。一个设计在某一方面是最好的,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有缺陷。在设计时,如成本、安全性、外观、环境影响以及方案失败等其他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对热传导的深入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认识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特点,并比较研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导热性能。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杯盖、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保温瓶内胆。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教科书73页图片:冬天喝热水,让我们更舒适。
2.提出问题:怎样让热水盛在杯子中不容易变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的图片,激发研究热传递的兴趣,并由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避免学生被动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探索
(一)活动一:测试比较各种保温效果的方法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理由。
4.学生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同材料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6.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有哪些方法?
7.小组交流,老师板书。(预设五种方法:无盖、加盖、外包毛巾、加盖+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
8.提问:你们认为哪种保温方法最好?
9.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才公平?
(预设: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水温、测量水温的时间、放入温度计的时间、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方案,探讨制作保温杯的方法,体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0.课件出示实验注意问题,实验记录表。
11.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师生交流实验结果。
(1)不同材料的杯子保温效果研讨(组内不同材料的比较)。
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了什么?
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
③生活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不同材料的杯子在相同时间里降温实验的比较,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也不同,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相同材料保温效果研讨(不同小组间相同材料的比较)。
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什么?
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哪种保温方法是最有效的?
③生活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材料不同保温方法的比较,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并对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和运用。
(二)活动二:制作一个保温杯
1.提出问题:如何制作一个保温杯?
2.课件出示材料与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
3.讨论: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4.交流: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交流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5.制作: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
6.测试:在杯中存放冰块,测试和比较各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7.展示:观察比较各组保温杯的制作方法,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展示等一系列完整的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研讨
1.提出问题:制作保温杯时,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热量的传递?
2.师生交流设计的内容,并动手检测实际效果,交流分析观测的效果。
3.进一步设想,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记录,学生获得了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保温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原来的温度。
四、拓展
1.教师出示保温瓶的内胆以及课件图片。
2.学生了解保温瓶内胆的设计原理。
3.教师提出课外科学调查任务,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保温技术和散热技术。
设计意图:把保温瓶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更让知识的整理和技能的培养有了实实在在的可行性。
【板书设计】
做个保温杯
改进
设计→选材→制作→测试→展示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孩子记录不同方法的保温效果;记录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比较测量五种不同状况的杯子保温效果。记录初始温度和10分钟后的温度,并计算出降温幅度。
尝试创作一个保温杯的设计图,根据设计图,说明制作的方法和所用材料,并对原理进行阐述。用感温油墨或者温度传感器,测量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实验测评后,师生需要思考如何对保温杯进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做个保温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旨在探究保温杯和保温瓶内胆的原理,揭示其中关于热的物理规律。保温杯一般是陶瓷或不锈钢的,设计有真空层,顶部带盖,密封严实,是从热传递的多个方面去研究设计的,做到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本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将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测量哪一杯水凉得慢,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是热的良导体;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是热的不良导体。活动二是测量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各种材料的保温效果进行观察比较,明白制作保温杯该选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第三个活动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存放冰块,检测保温杯的效果。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以作为本单元的一个嵌入式的评价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设计都不是完美的。一个设计在某一方面是最好的,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有缺陷。在设计时,如成本、安全性、外观、环境影响以及方案失败等其他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对热传导的深入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认识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特点,并比较研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导热性能。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杯盖、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材料均自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教科书73页图片:冬天喝热水,让我们更舒适。
2.提出问题:怎样让热水盛在杯子中不容易变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的图片,激发研究热传递的兴趣,并由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避免学生被动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探索
(一)活动一:测试比较各种保温效果的方法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理由。
4.学生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同材料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6.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有哪些方法?
7.小组交流,老师板书。(预设五种方法:无盖、加盖、外包毛巾、加盖+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
8.提问:你们认为哪种保温方法最好?
9.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才公平?
(预设: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水温、测量水温的时间、放入温度计的时间、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设计方案,探讨制作保温杯的方法,体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10.课件出示实验注意问题,实验记录表。
11.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师生交流实验结果。
(1)不同材料的杯子保温效果研讨(组内不同材料的比较)。
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了什么?
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
③生活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不同材料的杯子在相同时间里降温实验的比较,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也不同,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相同材料保温效果研讨(不同小组间相同材料的比较)。
①展示实验记录表,观察数据,发现什么?
②思考: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哪种保温方法是最有效的?
③生活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材料不同保温方法的比较,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并对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和运用。
(二)活动二:制作一个保温杯
1.提出问题:如何制作一个保温杯?
2.课件出示材料与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
3.讨论: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4.交流: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交流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5.制作: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
6.测试:在杯中存放冰块,测试和比较各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7.展示:观察比较各组保温杯的制作方法,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展示等一系列完整的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研讨
1.提出问题:制作保温杯时,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热量的传递?
2.师生交流设计的内容,并动手检测实际效果,交流分析观测的效果。
3.进一步设想,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记录,学生获得了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保温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原来的温度。
四、拓展
1.教师出示保温瓶的内胆以及课件图片。
2.学生了解保温瓶内胆的设计原理。
3.教师提出课外科学调查任务,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保温技术和散热技术。
设计意图:把保温瓶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更让知识的整理和技能的培养有了实实在在的可行性。
【板书设计】
做个保温杯
改进
设计→选材→制作→测试→展示
7.做个保温杯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尚田中心小学 王钰乔 徐孟琪
【教材简析】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保温杯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使用。保温杯的内胆一般由陶瓷、塑料、玻璃或不锈钢制成,内胆的壁有真空层,顶部有盖,密封严实。保温就是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而要减少热量的损失,就要从热传递的几个方面去研究。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相关知识,知道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且不同材料的导热能力不同。这些知识点是本节课设计保温杯的理论基础。本课通过“观察比较哪杯水凉的慢”“交流能使杯中热水凉得更慢的方法”“测试,比较各种保温效果”“制作一个保温杯”这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搭建保温杯设计的思维脚手架,为学生的创新和创造保驾护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方法的保温效果,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难点: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并能不断改进优化。
【教学准备】
学生: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电子秤、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电子温度计、保温瓶内胆、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聚焦:热水盛在怎样的杯子里才不容易变冷
[材料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
1.谈话:同学们,冬天我们大多喜欢喝热水,老师讲台上有三个杯子,你会选择哪个杯子来装热水?说一说你选择的理由。
2.提问:到底哪个杯子里的水会凉得最慢呢?
二、探索和研讨:
[材料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电子温度计]
(一)比较哪杯水凉得慢
1.实验方案设计
①三个杯子中要倒入相同体积的热水。
②三个杯子的初始水温相同。
③三分钟后同时测温,比较三个杯子的降温多少。
2.教师演示,学生读数。
3.数据分析:
(1)三个杯子中,哪个杯子里的水凉得最快?(预设:陶瓷杯最佳、不锈钢杯不佳、塑料杯最差)
(2)提问:为什么水凉的速度不同(预设:不同材料的保温能力不同,陶瓷的保温能力好,不锈钢和塑料的保温能力差)
4.研讨:
(1)小组讨论:怎样让不锈钢杯里的水凉得慢一些?
(2)交流,观点整理汇总:
①加上盖子;②杯子外面加上毛巾;③加上盖子、外包毛巾;④加盖、嵌入泡沫塑料。
(二)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
1.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①设置对照组。
②五个杯子的初始水温相同。
③十分钟后同时测量温度。
④观察比较五个杯子的保温效果。
2.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记录方法。
3.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杯子状况进行实验,数据全班汇总。
4.数据分析,全班交流研讨:
(1)几种方法都起到保温的效果了吗?
(2)分析不同方法的保温原理。
(3)初步比较毛巾和塑料两种材料的保温效果。
(预设:1.几种方法都起到了保温效果,加盖子可以减少热对流,毛巾和泡沫塑料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温)
(三)制作一个保温杯
1.出示冰块:老师这里有一些冰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来减缓这些冰块的融化?
2.出示材料:不锈钢杯、反光纸、毛巾、气泡膜、珍珠棉、纸巾、防水布、报纸、陶瓷纤维纸等。
3.出示设计要求:①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
②杯外包裹物的厚度不能超过3厘米
4.小组讨论设计、绘制设计图
5.根据设计图制作保温杯
6.测试保温效果:
①各小组同时在杯中放入相同质量的冰块。
②等待15分钟,测量各小组剩余冰块的质量。
7.比较各小组的数据,反思交流不同小组设计的优缺点。
三、拓展
课件出示家用保温瓶的内胆图和原理:
木塞:热的不良导体,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对流和热传导。
真空:无热传导和热对流
镀银内壁:减少热辐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保温杯的原理和结构能给我们哪些提示?我们的自制保温杯还能继续改进优化吗?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7.做个保温杯
优先保证
清晰度
放大倍数
热的不良导体 减慢热量散失 保温
【作业设计】
1.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做保温材料的是( )。
A.钢B.铜 C.纸巾 D.泡沫塑料
2.保温杯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是因为保温杯( )。
A.能产生热或产生冷
B.是热的良导体,加快了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C.是热的不良导体,减缓了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D.是热的不良导体,不会产生任何热传递
3.在设计制作一个产品的过程中,你认为以下哪个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
A.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分工明确
B.设计一次到位,不用做任何改进
C.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效果,还要兼顾成本和外观
D.设计过程中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初始温度(℃)
3分钟后温度(℃)
降温多少(℃)
不锈钢杯
陶瓷杯
塑料杯
杯子状况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降温多少
无盖的杯子
加盖的杯子
外包毛巾的杯子
加盖、外包毛巾的杯子
嵌入泡沫塑料中的杯子
第7课 做个保温杯
(教材P73~7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做个保温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知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知道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较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保温瓶内胆、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73图片。)冬天,我们大多喜欢喝热水。怎样让盛在杯子中的热水不容易变冷呢?(预设:用毛巾把杯子包住,可以减缓热量传递;将热水盛放在木杯子里就不容易变冷,因为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把热水盛在保温杯中。)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做个保温杯,看看怎样能减慢物体热量的传递。(板书:做个保温杯)
【设计意图】针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提问,使学生在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温的原理是尽量减少热的传递,为后面做个保温杯奠定基础。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比较哪杯水凉得慢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不锈钢杯、陶瓷杯和塑料杯。)大家观察一下这三只杯子,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预设:不锈钢、陶瓷、塑料。)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为什么?(预设:陶瓷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因为陶瓷的导热性能很差。)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保温就是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可以减慢热量的散失,因此陶瓷杯中水的温度降得慢。
探索二:交流、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
1.过渡: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更慢一些呢?(教学提示:出示各种方法保温效果记录表。)表中列举了五种保温方法,你们认为哪种的保温效果最好?(预设:将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提问:实验中哪些因素必须保持相同?(预设:杯子、倒入杯中的水量、水的初温、放置的时间。)你们打算如何进行实验?(预设:先向各杯中倒入等量、相同温度的水,测量出水的开始温度,一段时间后,再测量出各杯中水的温度,计算降温多少。)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预设:倒入热水时小心,不要被烫伤;正确使用温度计。)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盖盖子比不盖盖子的保温效果好,利用热的不良导体——泡沫塑料包裹的方法保温效果最好。
探索三:制作一个保温杯
1.过渡:大家对保温的方法已经有所认识,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来制作一个保温杯。
2.活动:引导各小组讨论保温杯的制作方法,要求杯外的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制作完成后,在杯中存放冰块,测试、比较各组自制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并讨论需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提出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思考、讨论能使杯中热水凉得更慢的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活动:阅读教材P75保温瓶内胆原理图,思考保温瓶采用的三种保温方法。
2.讲解:保温瓶内胆做成较小的瓶口并加木塞,是为了防止液面上的气体流动,以减少热传导与热对流;将内胆的夹层空气抽走,变成真空,能够防止热传导和热对流;瓶胆内壁镀银,形成一层反射面,通过反射热辐射,有效降低因热辐射而损失的能量。
3.拓展:请大家课后进行科学调查,了解各种各样的保温技术,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一下散热技术。
【设计意图】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后,再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领会到要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需减慢热传递,减缓热对流,减弱热辐射。
板书设计
4.7做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保温就是要尽量减慢热传递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综合运用与探究的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热的良导体吸热和散热都快,因此保温效果不好;热的不良导体吸热和散热都慢,所以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在此基础之上,再设计并制作保温杯。
设计并制作保温杯需要一定的铺垫,因此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测试五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再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保温杯,并进行测试。在此一系列的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以及对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
课后作业
见“”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做个保温杯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做个保温杯教案,共6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做个保温杯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做个保温杯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6.哪个传热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6.哪个传热快教学设计,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