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5套精选合集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案及反思,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实验记录单
班级: 姓名:
1、请你思考并填写表格:厨房中有哪些物质?它们会发现哪些变化?
物质名称
特征
用途
发生的变化
例1:水
无色无味的液体、透明、会流动
煮饭、洗菜、洗碗
2、观察图片,描述它们发生的变化。
图片
发生的变化
①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发生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形成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的概念比较熟悉,但对“物质”一词的概念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的实在,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学生能够看到很多物质变化的现象,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难点: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玻璃杯、刚切开的苹果、金属勺、记录单、活动手册。
为教师准备: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播放一段厨房视频,
引出厨房里有很多物质。
2.提问:你家厨房里都有哪些物质呢?
学生讲讲自己家厨房里有哪些物质。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厨房里的物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厨房导入,在视频中学生能快速找到自己平时所熟悉的厨房中的物质,再来谈谈自己家的厨房,从而引出今天的研究重点——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
1.过渡:(PPT出示材料图片)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厨房里常见的一些物质。
介绍材料:水、玻璃、金属勺、苹果。
2.PPT出示观察要求:
(1)仔细观察,描述这一类物质的特征。
(2)思考与讨论这一类物质有哪些用途,并记录下来。
(3)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并描述一种物质,再轮流交换补充。
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3.小组内观察、记录。
4.汇总:选取班内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
5.小结:原来,生活中很常见的物体有着这么多的特征和用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前面科学课的学习,对厨房中常见的水、玻璃、金属勺、苹果等物质从感官上和物质特点上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一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二:厨房中的变化
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
2.进一步引导:生活中,你们观察过这些物质发生过哪些变化呢?
请学生示范说一下。
3.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并补充完整。
4.汇报:选取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学生脑洞大开的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学生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变化有哪些不同。
活动三:不同的变化
1.过渡:这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提出,教师总结规律:颜色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形态变化……
2.提问:
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吗?
水变成水蒸气后,还是同一物质吗?
铁刀生锈后,铁锈和铁还是同一种物质吗?
苹果切开后变黄了,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
玻璃摔碎后,和摔碎之前是同一种物质吗?
边研讨边板书:
苹果氧化、铁生锈——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水变成水蒸气、水结冰、玻璃摔碎——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3.举例:生活中,你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验证:播放出示高清慢镜头视频,让学生在高清视频下看清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本活动要求学生比较归纳两种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苹果氧化、玻璃摔碎、铁生锈这四个典型变化,对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最终,学生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
三、集体研讨
1.分别出示铜狮、泡沫灭火器和烟花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2.出示视频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后,再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节课所学内容,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再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视频的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明确这些物质的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记录的是厨房里各种各样物质的特征、用途及其发生的变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科学知识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进行描述、记录。
1.记录厨房里各种物质的名称,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区别“物体”和“物质”,可以在学生记录前给予示范指导。
2.通过感官观察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描述趋向于物质的科学性描述,如固体形状、材料特征等。
3.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各种物质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答案越多越好。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发生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形成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的概念比较熟悉,但对“物质”一词的概念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的实在,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学生能够看到很多物质变化的现象,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难点: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玻璃杯、刚切开的苹果、金属勺、(全部自备)记录单、活动手册。
为教师准备: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播放一段厨房视频,
引出厨房里有很多物质。
2.提问:你家厨房里都有哪些物质呢?
学生讲讲自己家厨房里有哪些物质。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厨房里的物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厨房导入,在视频中学生能快速找到自己平时所熟悉的厨房中的物质,再来谈谈自己家的厨房,从而引出今天的研究重点——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
1.过渡:(PPT出示材料图片)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厨房里常见的一些物质。
介绍材料:水、玻璃、金属勺、苹果。
2.PPT出示观察要求:
(1)仔细观察,描述这一类物质的特征。
(2)思考与讨论这一类物质有哪些用途,并记录下来。
(3)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并描述一种物质,再轮流交换补充。
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3.小组内观察、记录。
4.汇总:选取班内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
5.小结:原来,生活中很常见的物体有着这么多的特征和用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前面科学课的学习,对厨房中常见的水、玻璃、金属勺、苹果等物质从感官上和物质特点上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一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二:厨房中的变化
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
2.进一步引导:生活中,你们观察过这些物质发生过哪些变化呢?
请学生示范说一下。
3.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并补充完整。
4.汇报:选取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学生脑洞大开的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学生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变化有哪些不同。
活动三:不同的变化
1.过渡:这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提出,教师总结规律:颜色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形态变化……
2.提问:
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吗?
水变成水蒸气后,还是同一物质吗?
铁刀生锈后,铁锈和铁还是同一种物质吗?
苹果切开后变黄了,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
玻璃摔碎后,和摔碎之前是同一种物质吗?
边研讨边板书:
苹果氧化、铁生锈——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水变成水蒸气、水结冰、玻璃摔碎——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3.举例:生活中,你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验证:播放出示高清慢镜头视频,让学生在高清视频下看清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本活动要求学生比较归纳两种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苹果氧化、玻璃摔碎、铁生锈这四个典型变化,对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最终,学生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
三、集体研讨
1.分别出示泡沫灭火器和烟花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2.出示视频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后,再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节课所学内容,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再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视频的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明确这些物质的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罗租小学 邓斯琦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聚焦于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两部分内容。厨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点,在这总是储存有很多物品,同时发生着很多食物的变化,如切菜时的形状变化、炒菜时的生熟变化等。观察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既能拉近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科学学习方法贯穿其中,并初步帮助学生建立了物质观的哲学思想。
本课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一是观察厨房里的物质,初步渗透物质的特征决定其用途的规律;二是观察、分析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三是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分析归类,可以按照“是否产生新物质”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物质一词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在课上可以通过例证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在学习本课前,大部分学生在家中厨房观察过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等常见现象;在三年级《水》单元,学习过"水、水蒸气、冰三者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但它们仍是同一种物质——水"、“纸被撕成小片,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等相关知识。为本课认识物质变化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l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l 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l 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l 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l 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对不同的物质变化进行分类
难点:初步理解“物质”的含义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板书贴;
烟花制作原理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QXKyGdg2u4QB29yz0lbtOg
泡沫灭火器原理视频:源自微信视频号“应急必学小知识”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ppt播放大量图片,如书、桌子、电灯、水、花草树木、鸟兽虫角。师介绍物质概念:上课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这些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比如,我们的桌子由塑料和金属这两种物质构成。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图片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认识"物质"这一新概念,并区分物体和物质。
2. 探索
(1)厨房中的物质
师活动:出示一张厨房的照片,提问学生:你留意过厨房有哪些物质吗?
学生活动:思考厨房中有哪些物质。
设计意图:判断学生是否了解"物质"这一新概念。
教师活动:小结"厨房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ppt出示"水、食盐、铁锅"等物品的图片,提问学生:老师也找到了厨房中的几种物质,它们有什么特征?又有哪些用途?在学生初步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感官认识(颜色、样子、气味、触觉等)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状态、软硬程度、材料特征、物体传热性能)去描述特征,并举例说明: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流动性强,可以用来清洗食材。
学生活动:学生初步思考水、食盐、铁锅的特征和用途。在教师引导后填写在表格中。如:食盐是白色的微小晶体,味道是咸的,可以作为调味品;铁是一种金属,重量轻,坚硬且导热性快,可以用来制作铁锅炒菜。
教师活动:小结"物质的特征决定用途"。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科学地描述物质的特征和用途,并建立起相关联系:"物体的特征决定其用途"。
(2)厨房中的变化
教师活动:出示ppt图片,讲述厨房里的物质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化,如米经过蒸煮会变成米饭、冰箱可以将水冻成冰块,时间久了食物会腐败。师提出问题:刚刚我们在厨房中观察到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厨房中的物质会发生的变化。如水的温度可以升高或降低、水可以结冰或变成水蒸气,食盐会溶解在水中,铁锅会变黑、生锈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举例、学生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教师小结:师板书“在不断变化”。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仔细观察四种物质的变化,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比较不同的变化
教师活动:出示ppt图片:烧开的水、慢慢融化的冰块、咬过后放置的苹果、生锈的铸铁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变化中,物质的体积、形状、状态、温度有发生变化吗?有新物质产生吗?请你分析后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活动:对上述物质变化进行分析并记录在表格中。烧开水和冰融化只改变了水的温度和状态;咬过的苹果缺了一块,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放久后颜色会变黄,是因为苹果被氧化了;铁锅如果长期接触水就会生锈。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以上物质变化,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烧开水和水结冰,只是水的温度和状态发生改变,本质还是水,没有产生新物质;苹果咬掉一块,只是形状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但不一会儿颜色变黄是因为它被氧化了,产生了新物质;铁锅生锈,颜色发生变化,也产生了新物质。
教师活动:师板书四幅图片,边总结边板书烧开水和水结冰的共同点是“温度变化”、“状态变化”和“不产生新物质”,苹果氧化和铁锅生锈的共同点是“颜色变化”和“产生新物质”。教师总结:我们的把产生了新物质的改变叫作化学变化;只改变物质温度、形态,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上述四种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烧开水、水结冰是物理变化,苹果氧化和铁锅生锈是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不同物质变化,思考:“这些物变化中,物质的体积、形状、状态、温度有发生变化吗?有新物质产生吗?”让学生归纳出变化特点,再总结四种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由教师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教师询问学生四种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便于课堂检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3. 研讨
教师活动:出示ppt图片:正在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提问学生: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的产生吗?
学生活动:思考上述三种现象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师活动:播放烟花、泡沫灭火器的制作原理视频,引导学生注意到烟花点燃后黑火药会发光发亮,泡沫灭火器是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气体,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上述三种物质变化均有新物质产生。
学生活动:能从图片、视频中关注到物质发生了变化,且有新物质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物质的前后变化对比,学生较为容易地找到证据说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从而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板书设计(生成)】
【学生记录单设计】
4 物质的变化
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变化现象开始研究,观察物质变化及其伴随的现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学生的探索视野将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变化逐渐扩展到地球家园与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本单元共7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熟悉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对研究化学变化产生强烈的兴趣。
第2~4课“产生气体的变化”“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与“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从现象最明显、最容易被观察到的“气体”入手,再延伸至其他现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辨析伴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等现象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第5~7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与“美丽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而认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紧密联系,切实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美丽”。
学生对化学的印象可能是“专业的实验室”“穿防护服的科学家”“远离生活”等,同时,他们头脑里的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往往是剧烈而壮观的反应现象,这使得他们对化学变化既好奇又恐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化解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恐惧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观察、可研究,甚至是“美丽”的。
1.养成动手实验、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等习惯,建立正确的变化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对现象的观察和对新物质的辨别是确定变化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就越充分,对变化的认识也越深刻。
2.通过阅读资料、交流信息、推理论证等方法,发展正确的物质观。世界由物质组成,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一方面,物质变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物质世界,展现了其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物质的利用也使我们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我们应该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第1课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教材P58~6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2.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观察厨房中的物质及其变化,辨析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
难点:通过对不同变化的比较,感知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米、食盐、苹果、金属筷、玻璃瓶、铁锅、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厨房中的物质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预设:课桌、黑板、粉笔、水杯……)
2.讲解:物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占据一定空间的个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教学提示:出示常见物体的图片。)课本、桌椅、房子、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植物,包括人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物质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
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几张厨房内部的照片。)你们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你们家的厨房里都有哪些物质呢?(预设:酱油、醋、食盐、味精、锅、碗、瓢、盆……)
4.揭题:这些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什么样的?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物质: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意识的影响,如声音、光、空气和水,山石和树木,火焰和电流以及人体等。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厨房中的物质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水、食盐、金属筷、玻璃瓶、铁锅、
探索
与研讨
米。)相信大家都认识这些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和物体,我们从哪些方面去描述它们的特征呢?(预设:可以从物质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来描述;也可以从流动性、软硬程度、传热性能等方面来描述。)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小结:不同的物质(或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具有不同的用途。物质的特征决定物质的用途。
探索二:厨房中的变化
1.过渡:这些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教学提示:出示食物霉变和玻璃碎裂的图片。)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食物的颜色、气味、形状发生了变化;玻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观察过哪些物质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预设:纸被撕碎,是形状的变化;水结冰,是状态的变化;……)
3.追问:这些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通常都会伴随有一些现象,例如颜色改变或形状、大小改变。)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预设:有的变化很剧烈,有的变化不明显;有的变化较缓慢,有的变化非常快。)
4.过渡:各种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很多变化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将观察厨房中物质的变化,看看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又有哪些不同。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的小行星集中区域,呈环带状。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探索
与研讨
6.小结: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是不同的。同时,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而有些物质变化是瞬间的。
探索三:不同的变化
1.过渡: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观察了各种物质的变化,也对比出了各种变化的不同。现在请大家回顾这三个变化——大米煮熟、苹果氧化、铁锅生锈,它们除了颜色和形状都发生改变之外,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预设: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2.讲解: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
3.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其他化学变化的实例吗?(预设:纸烧成灰、鸡蛋煮熟、牛奶变酸……)
4.小结:物质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关键看物质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产生,而不能仅通过伴随的现象去判断。例如水结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水结冰不是化学变化。
研讨汇报
探索
与研讨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出示“厨房里的物质及变化”班级记录表,带领学生一起将今天认识和学习的物质及变化再梳理一遍。
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收集、记录生活中的5种化学变化,并阐述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聚焦部分帮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认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探索一,组织学生观察厨房中的物质,引导学生从感官认识对物质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征决定其用途。探索二、三,观察厨房中物质的变化,比较、归纳几种物质变化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变化之间有所不同,进而提出化学变化的概念,深化知识内涵。研讨部分,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学会将课本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下册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4.设计塔台模型教案设计,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