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二小学 杨钰琪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导致空气流动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对上一课探究空气遇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学习活动的延续。在认识了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后,学生对风的形成理解就更为容易了。在思考并尝试“自然界中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有一部分同学还无法将上节课所学知识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进行了讨论和猜想之后,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本课通过一套简单的风的模拟实验装置,让学生认识到温度差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高压区)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但是由于本课的实验涉及对空气的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容易让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空气运动方向等实验现象,从而可能出现理解误区。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课的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常见物品将看不见的空气可视化,并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课制作热气球中已经掌握了热空气会膨胀、变轻、然后上升,这位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对上节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在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观察到风”这一问题中,学生不难想到可以利用吹气、扇风等方式,但当面对进一步的问题“大自然中风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就容易存在很多误区。如何利用材料观察空气的流动情况?怎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空气微粒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要学生在课上通过仔细观察以及认真思考进行解决。但在逻辑思考和结论推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方向性明确的引导。特别是在联系上节课热空气膨胀、变轻、上升的知识点时,学生可能无法将本课内容与空气的冷热形成联系,因此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提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说出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难点:1. 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2. 从科学的角度阐释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材料准备】
蜡烛、透明塑料膜、双面胶、纸盒(可用风的成因演示盒代替)、蚊香(或线香)、纸条、火柴(点火枪)。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提前准备一些关于“风”的谜语,或者是关于风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观察到风的存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学生的回答归纳为自然风和人造风两类。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可以带动空气运动从而制造风。自然界中的风和空气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冷热空气的运动和风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人造风和自然风两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发言,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同时启发学生回顾思考上节课所学知识, 思考冷热空气与风的形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2.探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到本节课实验需要的材料。
教师提问:空气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那我们可以利用什么实验材料来观察空气的运动呢?出现什么现象可以说明空气在动呢?
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利用线香(蚊香)来观察空气的运动?线香(蚊香)烟雾的飘动方向和空气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播放实验视频并进行补充讲解。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汇总线香(蚊香)烟雾的运功方向以及小纸条的飘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和判断空气微粒的运动方向。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借助蚊香的烟雾、纸条,学生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以及流动方向,进而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判断并画出空气微粒的运动方向。通过展示和解释空气微粒流动图,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盒子内外空气的温度在加热前后有何不同,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空气的冷热因素形成了风的流动,帮助学生分析风的成因与空气的冷热的关系。
3.研讨
(1)研讨一
教师利用板书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研讨二
教师提问:模拟实验中我们利用蜡烛加热空气最终形成风,在大自然中没有蜡烛,那是谁提供热量呢?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实验结果以及板书总结说出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综合整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得出最终结论。
【板书设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7.风的成因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爰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 (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 (预设: 风。)
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板书:外力空气流动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
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简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简里面的空气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预设: 盒子外面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 (1) 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 (3) 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7.风的成因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烟的流动方向。注意把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
2.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7.风的成因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板书:外力 空气流动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
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7.风的成因
外力 空气的流动 风
冷热温差
空气流动
空气流动
风
风
冷空气 热空气 冷空气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15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学期
上
课题
风的成因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学科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7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石润芳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指导教师
王思锦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说出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 例举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3.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进行模拟实验,说出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
尝试画图解释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1. 谈话:夏天,天气闷热。我们都喜欢在通风的地方休息,那么怎样才能制造出风来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扇扇子、吹电扇等
归纳:人造风需要动力、“扇叶”和空气
2. 提出问题:自然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学意图】聚焦本节课主要问题风的成因。
二、探索
(一) 根据已有经验形成假设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一种力量推动空气运动起来
类比自然风和人造风的形成。
(二) 探索风的成因
1. 指导学生准备制作‘风的成因演示箱’的用具
2. 通过视频学习制作‘风的成因演示箱’
3.探究风的成因
(1)学生思考:
实验中用什么模拟什么?
实验中通过什么感受到风的存在?
哪些现象与风的形成有关?
蚊香和纸条有什么作用?
(2)学生观看并进行模拟实验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模拟:动力——蜡烛
空气——演示箱内的空气(空气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流动,热空气会上升)
树枝——纸条(塑料条飘动,感受风的存在)
对比:
(4)说出演示箱内的空气是如何流动起来的?
指导学生解释风的成因
4.解释自然界风的形成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人造风与自然风的共同点,推理自然风的形成条件。制作风的成因演示箱进行模拟风的成因实验,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然界风。建立探究因素的意识、巩固模拟实验特点的认知,从而提高探究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回顾与反思
1. 指导学生用气泡图的方式补充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 回顾实验方法:模拟实验
【教学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评价学生的重难点的认知水平。
四、拓展
交流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意图】了解风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知道事物存在是既有利也有弊的。
第7课 风的成因
(教材P36~37)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风的成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2.知道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盒、双面胶、透明塑料膜、蜡烛、蜡烛盒、火柴、蚊香、小纸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导入:(教学提示:出示小风车图片。)你们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小风车跑;……)
2.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3.追问:在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制造“风”?(预设:用扇子扇;开电风扇;开吹风机;……)
4.揭题: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索风的成因。(板书: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科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出发,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梳理制造风的办法,引发思考,这样不仅能够知道学生前概念知识,也能和后面所学内容进行对比。
探索
与研讨
探索:模拟“风”的形成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炊烟飘散”的图片。)大家能从烟的方向判断空
探索
与研讨
1.气是否流动了吗?(预设:如果烟是直直的,说明没有风,可是这幅图中的烟向右飘了,说明有风,能够判断出空气流动了。)
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蚊香。)同理,在即将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借助蚊香的烟看到空气是否流动。
3.指导:(教学提示:播放“风的成因”实验操作视频。)指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步骤。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5.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1: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向纸盒内流动,纸条向上动,从纸条附近的洞中吹出来的风有点热。
主持人:你们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2:盒内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造成了空气的流动。纸盒内外空气的温度不同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形成风。
主持人:你们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3:太阳照射造成空气温度不同,使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6.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发现。
小组1:我们组观察到点燃蜡烛后,烟向纸盒内流动,纸条向上动,从纸条附近的洞中吹出来的风有点热。因此,我们认为纸盒内外空气的温度不同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原因是太阳照射造成空气温度不同,使空气流动了。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小组2:我们有疑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组发现有时烟不是向纸盒内流动的,这是什么原因?
主持人:请老师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可能是窗外的风、有同学说话或者走动等因素影响了烟的流动方向。因此在实验时,我们应该关上门、窗、风扇和空调,减少说话、走动或大幅度动作,避免对实验造成影响。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解答和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7.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所以,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能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
拓展
与小结
1.拓展: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2.讲解: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将《风的成因》视频作为拓展环节是让学生对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
板书
设计
2.7风的成因
空气温度的差异→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
反思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一课探究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因此,在教学的开始出示小风车,引出“风”的概念,通过人造风、自然风以及观察到风的方法,认识到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为理解后面的实验设计做铺垫。再通过做风的模拟实验,认识到冷热空气流动会形成风。然后通过研讨交流,梳理实验过程,对模拟实验的原理达成共识,并尝试用实验原理解释自然风的成因。由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了知识铺垫。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30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无法观察到风的存在的是( )。
2.下列关于风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看得见 ②看不见 ③有味道 ④没味道 ⑤流动的
⑥静止的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3.下列有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空气的地方一定有风
B.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形成风
C.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
参考答案
三、1.C 2.C 3.A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2.认识气温计教案,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设计意图,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压缩空气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