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6课-观测云 教案 0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8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5课-观测风 教案 0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 教案 0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 教案 1 次下载
科学三年级上册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
展开《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 谭铭欣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天气》单元前6课的基础上对天气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从而概括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分析云量和风速风向信息时,需要统计各种天气发生的天数,判断最常见的天气。在分析气温变化时,需要作出气温柱状图或折线图,从而判断这段时间的气温变化趋势。分析降雨量时,可以分别统计降雨天数、不降雨天数、最大降雨量,分析降雨特点。根据一段时间的观测和记录,汇总信息,从气温、云量、风和降雨量等天气现象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描述,了解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学情分析】
本课的开展最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经过一段时间天气信息观测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用科学的统计图表表现天气信息,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是本课的重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测和记录, 将天气信息汇总在天气日历上,分析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体会长时间观测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知道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描述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特点。
难点: 根据统计数据,用图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
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气温的统计表、降雨量的统计表、天气日历。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打一物品)
教师提问:猜猜这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谜底:日历)
教师板书标题:日历
教师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我们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天气变化有规律吗?为了方便我们观察和统计,可以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这节课我们就来开展天气信息交流会,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师补充板书标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设计意图:以谜语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师生问答中了解学生对整理天气信息的认识,也有的学生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可以在后续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加以描述。
2.探索:逐一分析不同的天气特征
(1)分析云量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这段时间的云量信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晴天、阴天和多云的天气分别有多少天。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找到这段时间大部分是什么天气。
(2)分析风向与风速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这段时间的风向风速信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找到哪天风速最大?刮风的有几天?不刮风的有几天?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找到这段时间主要的风向。
(3)分析气温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这段时间的气温变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柱状图或折线图表现气温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作气温变化柱状图或折线图,再次描述气温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找到这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温变化特点,计算平均气温。
(4)分析降雨量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这段时间的降雨量变化。为了方便分析,可借助柱状图表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时间降雨的特点,有没有连续降雨或不降雨的天气,最大降雨量是多少。
小结:针对以上四项天气特征,在天气日历上进行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通过表格、画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处理数据的方法。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数据的差异,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研讨
(1)描述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学生活动;从气温、云量、风和降雨量等天气现象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描述。
教师活动:可引导学生用一下句式分析:在这段时间里,有___天在下雨,降雨量最大的是在__日。刮风天数____天,风力最大的是在___日,风力达到____级。气温____(较高/较低/适宜),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日,温度达到___℃,平均气温___ ℃ 。
(2)天气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师提问:天气变化跟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生活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气温、风、云量和降雨量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分析,总结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提高语言表达和汇总的能力。通过分析天气变化给生活的影响,意识到天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知道观测天气和发现天气规律的重要性。
4.拓展
(1)认识气候
教师介绍:天气是指某地区某一时刻各种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情况(如风、云、雾、降水等)。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天气是短期、多变的,气候是长期、稳定的。
(2)了解二十四节气
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设计意图:在认识天气后,再学习气候的概念。学生区分天气和气候,同时可以对天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天气是变化的。出示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认识到一年中天气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板书中间是一份天气日历,在本课的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逐步汇总完善,形成一份完整的天气日历。学生也可每个小组生成一份自己的天气日历,在研讨过程中,学生可就黑板的天气日历或自己的天气日历进行总结描述。
【学生记录单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第_____小组
1、分析云量信息
云的情况统计
月 日—— 月 日
各种天气状况
最常见的天气(√)
晴天 天
晴天( )
阴天( )
多云( )
其他( )
阴天 天
多云 天
其他 天
注:降雨的天气可看做“其他”。
2、分析风向和风速信息
风的统计
月 日—— 月 日
刮风的天数
不刮风的天数
风最大那天的风速和风向
这段时间主要刮什么风
3、分析气温的变化
画出气温柱状图
这段时间以来,最高气温______℃,最低气温______℃,平均气温______℃,气温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降雨量的变化
画出降雨量柱状图。
这段时间以来,降雨的有____天,不降雨的有____天,____月____日的降雨量最大,为_____mm。
5、描述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在这段时间里,有____天在下雨,降雨量最大的是在____日。刮风天数____天,风力最大的是在____日,风力达到____级。气温____(较高/较低/适宜),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日,温度达到____℃,平均气温____ ℃ 。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3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三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谚语中预示即将下雨的是( )。
A.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B.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
C.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空气的流动 B.温度的变化 C.太阳的光照
3. “今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这句话描述的是( )
A.气象 B.天气 C.气候
4. “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的雨季。”这句话描述的是( )
A.气象 B.天气 C.气候
二、简答题
请根据同学的统计情况,回答问题。
云的
统计
各种天气状况
晴天18天;阴天2天;多云6天;其他4天
常见的天气
晴天 阴天 多云 其他
出现过哪种类型的云
大团堆积的云 √ 均匀成层 、灰色似雾的云
纤维、羽毛状的云
风的
统计
风向统计(方位)
西南风5次东风1次
风速范围 风速范围(0~2)
1~2
(1) 在记录中,有 天是晴天, 天是阴天, 天是多云。
(2)根据记录,将“常见的天气”一栏补充完成,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方框里画“√”。
(3)这个月 的云出现最多。
(4)这个月主要是 向的风。
第7课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材P55~57)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知道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5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柱状图、降雨量柱状图、二十四节气图。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展示:以小组汇报展示或班级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天气日历,并引导学生进行评比,选出记录得比较好的小组。
2.提问:你认为这些优秀的天气日历好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天气日历可以怎么改进?(预设:记录的天气信息比较完整、详细等。可以记录得更详细,如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
3.出示: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4.揭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气温、降水量等。)(板书: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探索
与研讨
探索:整理天气日历
1.出示:向每个小组分发当地5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柱状图、降雨量柱状图等数据材料。
2.交流:引导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统计方法。
探索
与研讨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我们将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所需要的数据呢?
学生1:可以把“天气日历”上的数据记录到小卡片上,然后统计每张卡片上的不同类型天气现象的数量。
学生2:可以让小组里的一位成员按照日期的顺序,依次读出要统计的天气现象记录情况,小组里的其他同学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分别统计某一类天气现象的天数。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设计意图】分工协作统计天气信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结合5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柱状图、降雨量柱状图分别对天气日历上的云量、风向、风速、气温、降雨量等各项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探索
与研讨
4.小结:因为各组每天的观测时间、观测地点不同,所以风、气温等的记录有差异是正常的。另外,我们使用的工具比较简陋,观测技能水平也较低,观测的精确性自然会受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交流,让学生总结自己对这段时间天气情况的认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根据整理结果进行概括性描述的能力。
5.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研讨分析,并汇报研讨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组派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的研讨成果。
小组1:我们认为可以依据这个月的云量、风向、风速、气温、降水量等来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认为这段时间雨天和多云天多,阴天和晴天少;气温整体波动不大,较为舒适;多风,以微风为主;降雨较频繁,但总体降雨量不大。
主持人: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6.追问:(教学提示:播放四季如春的云南、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一年内天气变化的视频。)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内的天气变化,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这四个地方一年四季的天气差异有大有小,有的四季分明,有的常年炎热或寒冷。)
7.讲解: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云量、风向、风速、气温、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来描述天气变化规律。
2.拓展:分发二十四节气图,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教学提示:播放二十四节气歌视频。)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在前面大量观测和记录的基础上,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统计表陈述数据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因此,本课首先出示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进行评比,选出比较好的天气日历进行展示,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明确本课的任务。然后通过对当地5月份天气记录表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根据整理结果进行概括性描述的能力。接着播放反映气候特征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最后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圆满地达成本课各项教学目标。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6第二、三题。
二、判断题。
2.我们可以通过气温柱状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
3.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是一年四季变化分明的。( )
三、选择题。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把它叫做( )。
A.天气日历 B.气温表 C.风力风向表
2.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规律,需要知道该地方( )的天气状况。
A.一天 B.两天 C.几个月甚至一年
4.[易错题]大雪纷飞、阴云密布、风和日丽,都是描述( )的词语。
A.气候 B.天气 C.灾害
参考答案
二、2.√ 3.× 三、1.A 2.C 4.B
第三单元 天气
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材简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本节课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聚焦板块,通过展示天气日历,思考总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为后续分配统计任务做好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天气”单元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天气信息。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 20 天晴天,4 天少云,6 天阴天。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天气信息包括测量气温、降水量、云和风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
小组: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2. 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 揭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1. 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2. 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 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三、研讨: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 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 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
3. 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4. 播放图片: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5. 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6. 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四、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二十四节气图]
1. 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歌
2. 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板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观察信息:云量、降水量、温度、风(风速、风向)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统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统计并理解数据,分析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作业设计】
1. 把天气日历中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将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 )
2. 在一个月的“日期—气温”柱状图中,我们可以找出这个月的最高、最低气温,但无法计算出这个月的平均气温。 ( )
3. 我们可以像统计云量的变化那样,对天气日历中所有的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信息进行整理。 ( )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材简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本节课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聚焦板块,通过展示天气日历,思考总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为后续分配统计任务做好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天气”单元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天气信息。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 20 天晴天,4 天少云,6 天阴天。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天气信息包括测量气温、降水量、云和风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
小组: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2. 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 揭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3. 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4. 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 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三、研讨: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 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 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
3. 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4. 播放图片: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5. 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6. 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四、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二十四节气图]
1. 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歌
2. 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板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观察信息:云量、降水量、温度、风(风速、风向)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测量气温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测量气温教案设计,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2.认识气温计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2.认识气温计教案,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设计意图,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1.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