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展开《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根据上下文语境,朗读文中相关语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感知江南水乡环境美和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好!每当假期来到的时候,你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么?
[问题]是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这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也不例外,同学们认识他吗?(展示鲁迅的图片)
预设:鲁迅(异口同声)
[问题]鲁迅是谁?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他是写的,请同学们简单讲述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过渡语]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江南农村居住过,它对少年的鲁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什么那里的生活会给鲁迅先生留下美好的记忆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社戏》,或许我们会寻到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社戏,了解民俗
[问题]为什么叫“社戏?”(屏显说文解字)
[“礻”“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 “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 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箫鼓追随春社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说文解字”了解“社”,明确“社戏”是一民俗。
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打开书翻到目录后的第一单元导读,大家先自己读一读。
师:也就是说,我们第一单元的文章都和民俗相关,希望我们的同学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离我们的传统文化更近一些。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结合课下注释,读书中发现找出比较难的字词。
2、请学生朗读屏幕上的字音。随机点名学生上黑板填写。
作用:点名方式新颖独特提升学习兴趣,书写功能调动学生书写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多音字直观展现。
(屏显)
◆读读写写
钳子(qián) 行(háng)辈 撮 cuō
凫(fú)水 潺潺(chán) 撺掇cuān duo
【形旁辨字法】用手(扌)掇( duō )拾衣服,农车( )辍(chuò )耕田间,丝(纟)线点缀( zhuì )织品。
◆建议识记
归省(xǐng) 旺(相)xiàng 乌桕jiù
【串句记忆法】我们应深刻反省(xǐng )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浪费行为,践行低碳生活,以节省(shěng )资源。
3、梳理情节
请同学们按照看戏的时间,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 )—( )—( )—月夜行船—( )—( )—( )—再谈吃豆
预设:A.平桥概况 B.伙伴游玩 C.无船出行 D.月夜行船
E.赵庄看戏 F.停船吃豆 G.深夜返回 H.再谈吃豆
四.品悟课文,研读赏析
1. 题目是《社戏》,情节也是围绕社戏展开,那这出社戏到底好不好看呢?事隔多年,在鲁迅先生笔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充满抒情意味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提示:从表达方式上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往往是抒情、议论的句子。
预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思考: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三遍,看看我们能从这句话里读出哪些信息?
预设:豆好吃,戏好看,对童年的难忘、怀念之情
2.品读“好戏”
《社戏》最后一段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豆好吃吗?戏好看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依据
预设:(1)想看铁生老头翻跟头,但那老头没翻。(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她还是不停地唱着。(4)男孩子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豆只用清水煮熟,加了盐。那夜的豆不好吃!
【小结】:那夜的豆并不好吃,那夜的戏也不好看,“迅哥儿”为什么说也不再看到那也似的好戏了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其中缘由。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既然豆不好吃戏不好看,那迅哥儿应该很失望才是啊!为什么结尾还会有难忘怀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板书难忘)
预设:
1.人物淳朴热情(板书人)
(1)同辈的友爱——
——看戏找不到船:已看过戏的少年伙伴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八叔的航船)
——外祖母、母亲不同意:大家予以说服。(识水性)
——划船送“我”看戏:“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2)长辈的善良——
——六一公公:被偷吃罗汉豆,不仅没生气,反而自豪、得意(“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前面所述八叔借航船给“我们”看戏。
(3)邻里的和谐
——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这句话太有味道了。先前铺垫的那些让读者很容易发现到的美妙的乡土之真情,在这儿一下子喷薄而出,全村人待“公共的客”之淳朴真情到达高潮,真挚浓烈的情感让人沉醉陶醉,叫人拍案叫绝,兴奋不已。伟大的鲁迅先生啊,不仅在悄悄地暗示读者,而且在运笔描绘时也同读者共同享受着那种乡土淳厚之情。
桂生的时刻惦记;阿发的“大气”:“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定要用最好的来待客)。”双喜的周到考虑;年长的自觉划船、生火,年幼的和我一起剥豆。都在围绕着一个好好招待迅哥的浓情为核心而展开的。
(4)长幼间的融洽
——六一公公与双喜关于偷罗汉豆的对话(六一公公话里充满爱意,双喜的顽皮淘气从反面进一步衬托出了乡村中长幼之间自然、淳朴的关系,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多么动人的一笔啊,“母亲”居然在“桥脚上”等待着我们!她将“我们”“送出来”,又将我们迎候回去,这相距遥远的两笔形成美妙的照应,在故事的主旋律之外,用清雅的细节顺势点染了“母亲”的形象之美。
大市镇里读书的小孩子,因为说了老人的豆好吃,老人又是感激又是送又是夸奖。这不是巴结,是对读书人对自己的认可的兴奋和极大的满足。哪怕是小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认可,老人(或者乡村百姓)都会付出几十倍的真情和热情来回馈客人,这就是我们的乡土风情,乡土百姓的热情与真诚。
2.景色清新优美(板书景)
(1)赏析“夏夜行船”之美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景色描写角度:
嗅觉:清香、水气
触觉:扑面的吹来……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歌吹
想象:戏台、渔火
——词语与修辞: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作用与心情:
景物描写多侧面,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些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2)赏析“深夜归航”之美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仙境般的戏台:“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鲁迅所描写的赵庄始终处在朦胧中,能感觉到一些色彩,听到一些声音,但都是模糊不清的。待到离开时,再回过头去看,还是似看得清、似看不清,“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这些描写,既真切,又朦胧而空灵,这使我们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就是这样一种感觉,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童话般的色彩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
——情景交融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师:我们请最擅长朗诵的魏紫怡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吧
朗诵完毕,大家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看出魏紫怡同学读得不错,用声音把我们一起带回到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
3. 生活的自由之美(板书自由)
这里没有霸道专横的父亲,只有纵容自己慈爱的外祖母和母亲。这里没有永远读不完读不懂的书,有的是捉蚯蚓,钓虾,还有我好奇却从不敢接近的黄牛水牛。也没有人会用礼教管教“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
[小结]
正是大家说到的这些率真而可爱的人,自然而优美的景,新鲜而烂漫的生活之趣使那晚的戏和豆成了迅哥儿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所以,他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主旨探究: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他41岁时,重拾这段童年记忆,怀想这些人,这些事呢?当时,作者处在怎样的社会状态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一个忧国忧民而又看不到出 路的战斗者来说,他苦闷,他彷徨,他忧愤,他孤独,他焦灼……从而面对现实,走向他的内心,重拾温情的往事。因为,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片葱茏迷人的绿洲,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生活自由……这是鲁迅先生换了一种方式在战斗着,“呐喊”着!
童年之难忘,反映出的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童年之美好,映照的是现实的丑恶。在失望中希望,在沉默中呐喊,在困境中超越,既然现实的天空是灰暗的,他就在回忆的天空里翱翔,这就是鲁迅先生傲岸的品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社戏》不仅是鲁迅先生谱写的一曲对故乡的恋歌、赞歌,它还传递着鲁迅先生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六、结语:
手中的书本放下了,心灵的书本又翻开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这样让我们欲罢不能。最后,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这篇文章就上到这里。下课!
七、作业自助餐:
1、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社戏》开头部分“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倾听先生心灵的呐喊。
2、练笔:
有些记忆,因为美好所以绝不能忘记,鲁迅先生决定把他写出来,这是最好的方式,因为留住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取,去叙述它,描写它,你就会永远地记住他。
现在轮到你了,请你来说说这个句子,填上属于你的幸福美好的记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
如果你可以一口气造出无数个这句子,恭喜你,你一定被深切地爱过,更重要的是你还记得那份被爱的感觉——这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现在请你把这份记忆叙说出来吧,而最后一句,结尾你也深情地写上,“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
3、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八、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难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29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社戏教案</a>,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29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社戏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字词学习,再读课文,文本探究,拓展延伸,合作探究,互动释疑,结束语,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